2022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小明一家在出国旅游期间遇到了危险,他们可以拨打( )求助。A.110B.12308C.12306D.12366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A.公民B.人民C.群众D.国民3.( )是确定国家机构的法律依据。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4.我们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有对( )的义务。A.国家B.社会C.家庭D.以上都是5.( )是证明公民身份,记录居民家庭关系状况的法定证件。\nA.户口簿B.身份证C.电话号码D.邮政编码6.小莉的爸爸经常在的酒后打她和妈妈,她应该用哪部法律保护自己( )。A.《反家庭暴力法》B.(预防未成年人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换育法)7.疫情期间,国家依法对病人、疑似病人等进行必要隔离,这是维护公民的( )。A.财产权B.健康权C.社会保障权8.双重国籍在我国( )。A.不被承认B.被认可C.都能使用9.下列属于中国公民的是( )。A.母亲是中国人,出生在中国B.外籍华人C.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出生在中国,随母移民德国10.( )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n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管仲二.填空题(共10题,共40分)1.在我国,其他法律是根据( )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 )。2.法律规范着我们的( ),保护着我们的( ),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国家( )和( )人权,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 )。4.凡具有( )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根据中国法律( )和( )。5.(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把每年的( )月( )日设立为国家的这个节日。6.国际( )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7.日常生活中,( )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依法有权检验居民身份证,我们必须配合,这是我们的( )。8.( )和( )常常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家乡所在地。9.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 )。10.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依法服兵役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2.家庭受到宪法的保护。我们今天接受父母的抚养,将来也要关爱、赡养父母。 ( )3.道德和法律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4.宪法只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5.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只有刑法和民法。 ( )6.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自诞生之日起没有发展。( )7.法律只规定了我们的权利。( )8.国家宪法日,一年共举行365次。( )9.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不一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0.我国现行宪法是在1954年12月4日颁布的。 ( )四.连线题(共2题,共12分)\n1.将下列所宪法条款和对应的场景内容连起来。2.连线。\n五.简答题(共5题,共30分)1.说出公民身份号码的含义。2.在我国,哪些公民有选举资格?3.采访同学和老师,了解一下我们的学校生活会涉及哪些法律,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4.习近平主席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等文中引用唐代工勃《上刘左相书》中的“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请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身份证是重要的身份证明文件。请认真观察图片,再回答问题。\n(1)居民身份证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印有哪些信息?居民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什么?(2)身份证虽小,但作用可大了,生活中不少地方都用得上它。请你列举身份证的用处(列举至少三个)。六.辨析题(共1题,共5分)1.周六晚上,公司职员小辉请同事到他家小区的空地开生日晚会。他们高谈阔论,大声喧哗,直至深夜,引起了周围居民的强烈不满。为此小辉很困惑。公共空间人人享有使用的权利,为什么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七.材料题(共1题,共5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彰显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8年3月1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以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成为第一位进行宪法宣誓的共和国领导人。你认为进行宪法宣誓的意义有哪些?八.综合题(共3题,共28分)1.某市进行旧城区改造,许多房屋面临拆迁。张某有私房一处,也在拆迁的范围内。因为就拆迁补偿的有关事宜同开发商没有达成协议,张某不同意拆迁。后来,开发商见事情拖得太久,耽误施工进度,就派来铲车要强行拆除张某的房子。张某手拿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站在自家房前,挡住铲车,大声呼喊:“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你们这样做是违反宪法的!”工作人员气愤地说:“快让开!宪法算老几?我们是根据市里的拆迁条例来办事的。”张某说:“宪法刚刚修改过,你那个市里制定的拆迁条例和宪法不符,不能算数。”工作人员说:“市里搞拆迁,本市的拆迁条例不算数还有什么算数?”双方一直纠缠不清。1.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n2.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具体落实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请你把对应的选项填到括号里。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 )A.人身自由权 B.财产权 C.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文化权 E.物质帮助权3.如果爸爸就职的公司拖欠爸爸工资,你认为爸爸应该怎么办?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C4.D5.A6.A7.B8.A9.A10.D二.填空题1.宪法;抵触2.行为;权利 3.尊重;保障;权利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权利;承担义务5.宪法;12;46.人权事业7.警察;义务 8.户籍;身份证9.义务10.一律平等\n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连线题1.如下:2.《儿童权利公约》----每个儿童有团有的生命权,各国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承诺禁止并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保证人人有不分种族、肤色或民族或人种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权利。《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本公约締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凡会员国,应通过与现行决定报酬率的方法相适应的各种手段,促使并在与这种方法相一致的条件下保证男女工人同工同酮原则适用于全体工人。五.简答题1.第1-6位是地址码;第7-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2.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教育法》保证了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教师法》规范了老师的言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学校保护\n4.法律一经订立,凡有违犯者,必须实施惩治;命令一经发出只有坚持执行,而不能违反。5.(1)身份证背面有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身份证号码;身份证正面有签发机关和有效期。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是身份证号码。身份证虽小,但作用可大了,生活中不少地方都用得上它。(2)在酒店办理住宿登记、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在火车站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六.辨析题1.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宪法规定,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力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因此,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滥用权利。七.材料题1.体现了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忠诚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将极大增强广大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大鼓舞社会公众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培育宪法信仰。八.综合题1.(1)张某的观点更合理。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是其他法律法规的立法基础和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它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本题中,市里制定的拆迁条例中有关条款同宪法相抵触,应当视为无效。拆迁工作人员无视宪法的最高地位、尊严和权威是错误的。(2)宪法与我们密切相关(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树立宪法意识);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有人缺乏宪法意识,不能依宪办事。2.B;A;E;C;D3.(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2)最有效的是直接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不收费,不用律师),通过劳动仲裁下达的裁决书,向单位索赔,如果还不赔,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