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一五”计划时期开工项目共147项,其中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7项,机械24个,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农业的发展速度放缓B.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C.工业布局发生了变化D.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2.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C.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3.下表为建国后某一时期“所有制结构对比”表,导致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前三项合计私营经济个体经济1952年19.1%1.5%0.7%21.3%6.9%71.8%1956年32.2%53.4%7.3%92.9%0.1%7.0%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中共八大方针指导4.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一规定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5.前不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A.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B.八大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C.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D.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6.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如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一五”计划的实施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7.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中国在“赶超”思想指导下的直接后果是A.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B.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8.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60年21.8%26.1%52.1%1965年37.3%32.3%30.4%A.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9/9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9.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10.“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A.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B.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D.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11.“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B.“大跃进”的“浮夸风”C.“文革”的严重错误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12.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人数达3200多人。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A.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议B.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C.认清了与世界的差距,推动了改革开放D.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1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14.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15.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A.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16.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C.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17.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B.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C.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D.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18.“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禁锢,它的历史地位可以和遵义会议相提并论,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人民,挽救了国家,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它”是指A.八七会议B.中共七大C.中共八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19.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他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是指: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20.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9/9这里的“方向”指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A.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D.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22.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23.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种变化反映出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D.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24.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大跃进”运动的掀起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C.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2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7.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28.图7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①③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B.②的形成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C.④的出现是由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D.④→⑤的变化是由于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挫折2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加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9/930.阅读下列材料(本题共28分)材料一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材料二1949年—197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一览表年份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5指数105.1121.3108.899.772.794.4117.0(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年=100)材料三材料四: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材料五:1978年和2022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783645113257.567.720222180713950035.843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材料六: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10分)和对比材料一、二概括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2分)(2)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近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3分),并结合所学指出每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6分(4)依据材料五、六,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3分)9/9试卷答案1.B试题分析:材料并未涉及农业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中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7项,机械24个,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可以知道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工业布局主要体现在地域上,材料没有相关的信息,故C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非“一五”计划,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五计划2.D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社会矛盾。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建国初期,建立先进的工业国是先进社会制度的要求;而落后的农业国是中国的社会现状,经济文化水平低下即生产力水平落后。因此,从中共八大提出的矛盾本质上来看,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故答案为D。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3.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表所反映的正是三大改造使中国的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的结果。所以选择A项。大跃进运动开始的时间在1958年,所以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间在1958年进入高潮,而且它的主要领域在农业领域,与材料不符,因此C项错误。点睛:从所有制结构表中可以看出时间为1952年和1956年。1952年所有之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所占比重大幅超过公有制。而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地位。造成这种变化的正是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的深刻改革。4.D由“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吃大锅饭外允许家庭副业存在和销售,体现了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项错误,1962年在一五计划之后,不可能为一五计划奠定基础;C项中“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没有反映土地性质的变化。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根据这一情况,十九大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这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6年八大召开时中国并非是市场经济体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对于我国的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才导致经济建设的冒进;D选项错误,八大召开时,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十九大召开时,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关系并未发生质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A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52-1957年城镇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城镇人口增长,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开展是在1958年,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后开始实行的,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7.C【详解】“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结果造成“左”倾错误思想进一步发展,造成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正确;1953年我国已经开始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年我国已经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66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9/9【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7年11月”“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联系所学1958年我国经济建设中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8.A【详解】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发生于1960年,到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而且从材料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1965年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协调。故答案为A项。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是在一五计划之时,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间为1956年底,与材料当中的现象无必然的关系,与材料中的时间也不符,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9.B【详解】材料“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促进了农业发展,故B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并不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故D错误。10.C材料显示国家成立计划委员会,地方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主要目的是保障“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故C正确;A是1952年完成;B属于三大改造;D中属于政治改革,不符合题意。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注意抓住重点,通过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等主要事件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考生要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其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看待探索中的挫折,尤其是“文革”时期的挫折。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大跃进”。“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排除A;题干中的口号属于夸张,而不属于错误,所以C不符合题意;题干无法体现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故排除D;由“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可知这个口号明显脱离了实际,属于浮夸风,故选B。12.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从1978年1月到年底”、“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此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B项明显具有片面性,属于无关项;D项“直接促成”,错误。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13.D14.D15.A9/916.C17.C18.D19.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动是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开放整个海岸的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20.C试题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是指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早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B是新中国历来的外交方针;D在1979年开始实施。因此选C。考点:改革开放点评: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A据材料“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评价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废除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废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会导致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故D项错误。故选A。22.A据材料“1979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安徽的肥西县委……求停止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包产到户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不能说明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故B项错误;包产到户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的效果如何,故D项错误。故选A。23.C【详解】题干中并未提到粤语成为时尚潮流,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说明粤语地区即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提升,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成熟,D项错误。24.B【详解】材料中“农民远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正是自己进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符合题干意思,故B正确;ACD均是“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不符合题意,排除。25.A根据材料文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着市场经济体制迈进。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9/926.D【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历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农村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和“大跃进”运动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不是促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故排除A、B、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大锅饭”体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带来农村的巨大变化,故选D项。【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平均分配的分配体制,实行按劳分配,自负盈亏,通过生产关系的变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7.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所学可知,材料“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反映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应选C。1993年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变化,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故排除A;社会性质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故B错误;产品分配方式也依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故D也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名师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这一题不是偷换概念,这一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28.B①的出现是因为我国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三大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导致的结果,而③出现的原因则主要是受“文革”的影响,故A项错误;②的形成是因为1958年推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的,故B项正确;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在90年代初,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与1991年苏联解体,因此④→⑤的变化是由于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29.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部分农村仍实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1953年到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村实现了公有制。后来经过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正确。30.D31.(1)趋势:建国初:经济迅速增长,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原因:党中央的正确决策(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一五”计划的制定);“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提前完成;三大改造)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苏联的援助。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说明: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由试点到全国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3)三个阶段:开始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事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变化:①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③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第(1)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时间节点。分析图表信息可总结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发展快于农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国内政策、经济状况和国际方面来总结出党中央的正确决策。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既有上升又有下降即在曲折中发展的特征。9/9第(2)问,根据图一小岗生产队自发组织到图二中央肯定到图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再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我国改革的发展历程。第(3)问,根据材料“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改革和对外开放经历的发展阶段和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第(4)问,分析材料五中数据可以总结出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由材料六可以总结出我国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