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新中国外交关系的演变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山东高考选考·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题干中毛泽东的话主要是强调“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这说明中国需要并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故选D项;“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强调的是需要对外经济交流,但并没有强调一定是与西方交流,排除A项;“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说明强调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对外交往,排除B项;1954年中国依然实行的是“一边倒”政策,当时中苏关系友好,并没有打算放弃这个政策,排除C项。2.(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13)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B.巴黎和会C.日内瓦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A【解析】据材料“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没有拉丁美洲)国际会议,故选A项;巴黎和会是一战后主要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排除B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议题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主要是恢复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排除D项。3.(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15)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 )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④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没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故①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②正确;不结盟运动(亚非拉)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没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故③错误;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4.(2021·全国甲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27-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材料二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材料三表2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7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8分)【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2)特征: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3)评价: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27-
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解析】(1)第一小问同的原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美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都严格管制对华贸易和实行不同程度的禁运政策,由材料一中的“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再结合所学20世纪五十年代前期的国际局势可知,冷战的局势,美英意识形态一致,是其主要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可以推论出上述相同的美英对华贸易政策还受到了朝鲜战争的影响。第二小问异的原因,由材料一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对华全面禁运并严格管制对华贸易,但是英国则是有选择的禁运和对军火以外的物资不严格管制,其差异的原因,主要从与之相关的三方美国、英国和中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美国方面,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使其对华严格管制,以遏制新中国的发展;英国方面,二战使得英国实力削弱,同时由材料一中的“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可得,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方面,由材料二中的“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得,中国的态度与策略也是导致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2)由材料三中的表格“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看,我国进出口总额总趋势是增加的,从1950年的41.54亿元到1957年的104.50亿元,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从表格中“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与“亚非及西方国家”两栏对比看,除了1950年以外,其余年份里进出口总额是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的,而“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里面又以苏联为主体;由表格中“亚非及西方国家”一栏里上下两行比较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1951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与“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比较可知,与西方国家进出口数量所占比例较低。(3)对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评价可以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对党的领导、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建设和对我国对外政策几个角度思考作答。首先,从党的领导看,由材料二中的“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可得,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看,由材料二中的“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可得,对外经贸政策使得我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从对外政策看,由材料二中的“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得,我国的经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也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第Ⅱ部分2021年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西南三省三校“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30)1944年8月,毛泽东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指电:“在双方五科的条件下,我们欢迎外国(来边区)投资和技术合作。”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上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27-
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科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毛泽东意在( )A.建立中国的新型外交B.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平稳建立C.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D.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科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可知毛泽东希望同各国建立一种新型的友好合作关系,故选A项;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三大改造后建立的,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国民党残余势力,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新的外交,并没有提到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2.(2021·江苏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拟·10)1946年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过一年后毛泽东转而认同“两大阵营”理论,并进而在1949年提出“一边倒”政策。1954年毛泽东又重申“中间地带”理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A.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中苏两国关系的演变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A【解析】1946年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是在中国还没有解放的背景之下,希望联合“中间地带”的国家,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年后他认同“两大阵营”理论,是因为美苏开始冷战而中国也开始国共之间的内战背景下对世界的认识,1949年是在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和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提出的,1954年又重申“中间地带”理论,是希望在日内瓦会议的背景下,拓宽中国外交的范围,摆脱美苏的控制,所以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是基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做出的主动选择,故选A项;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过转移,题干所述其他时间并没有转移,排除B项;题干所述时间是1946—1954年,中苏关系的演变只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原因之一,当并不是全部,排除C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变化不仅受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还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排除D项。3.(2021·四川南充三模·31)建国初期,为了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以及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人民政府采取了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的举措。这一举措( )A.突破了“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束缚B.是对“一边倒”方针的灵活变通C.试图建设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D.重视发展独立自主多边外交关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的举措”可知中国政府对西方国家并没有采取绝对意识形态对立的措施,故选B项;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与苏联结盟,排除A项;材料主要对象是西方国家,与周边国际环境无关,排除C项;多边外交关系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4.(2021·江苏南通二模·9)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A.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B.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答案】D【解析】“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中“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相符,“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反映-27-
了独立自主,故选D项;材料中“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表明是针对中苏关系,而非针对西方,排除A项;“橡胶种植园”不是重工业,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中国坚持"一边倒",表现在“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排除C项。5.(2021·福建漳州一模·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国家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并与斯大林谈判,主要目的是取缔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并拟定一系列的贷款和贸易协定、航空交通协定等。据此可知( )A.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一五”计划建设取得重大成果C.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得到缓解D.苏联援助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局面【答案】A【解析】新中国取缔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旧条约,重新签订新的条约,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故选A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外交无关,排除B项;三年经济困难是在1959—1961年,和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拟定了援助,未说明援助的后果,排除D项。6.(2021·江苏盐城三模·15)1949年,美国制定《出口管制法》,对中国实施“贸易管制”,禁止向中国输送包括军火、钢铁、车船在内的战略物资。1996年,美国操纵签署《瓦森纳协定》,主要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实行技术出口的禁令。这主要反映了美国( )A.固守对华外交孤立政策B.利用技术优势推行单边主义C.打压中国图谋由来已久D.极力阻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新中国建国到1996年,不论是贸易管制还是技术出口禁止,都反映美国一直力图打压中国发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新中国外交的史实可知,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并未固守对华外交孤立政策,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试图推行单边主义,排除B项;世贸组织1995年成立,排除D项。7.(2021·湖南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8)1950年1月6日,中国北京军管会代表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张贴布告:收回美、英、法、荷在东交民巷的兵营。各国纷纷提出抗议,美国公使柯乐布写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抗议信递交中国外交部,但随即该信件就被退回。中国外交部这种处理方式说明( )A.新中国拒绝和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B.人民政府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已经确立D.新中国正努力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1950年1月6日,中国北京军管会代表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张贴布告:收回美、英、法、荷在东交民巷的兵营。各国纷纷提出抗议,美国公使柯乐布写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抗议信递交中国外交部,但随即该信件就被退回”,可知1950年初,中国外交部退回美国公使的抗议信,支持军管会收回列强在北京设立的兵营的做法,是新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外交地位的努力,体现了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谋求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的“另起炉灶”原则,故选C项;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新中国愿意与各国建立和平的外交关系,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军管会收回列强在京兵营时所贯彻的外交方针,不是外交部退回美方信件体现的态度,排除B项;新中国努力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8.(2021·福建泉州一模·11)1950年1月,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决定帮助越盟反抗-27-
法国侵略;1950年11月,法军配合美军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这体现了( )A.法国经济实力不断削弱B.冷战背景下中法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调整D.中法两国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1950—1964年中法两国关系由友好到敌对到建交的外交历程,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两大阵营冷战时期,中法两国抛开意识形态分歧和国际形势的压力,出于各自国家的现实需要来处理两国关系,故选B项;50—70年代,法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法国经济实力削弱与史实和材料均不符,排除A项;欧共体在1967年才正式成立,排除C项;中法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抗不可能消失,排除D项。9.(2021·四川南充一模·33)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克服重重困难,英勇作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抗美援朝( )A.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B.学习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C.是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D.使中国开始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面对美国除原子弹外当时所有现代化武器,中国人民志愿军克服重重困难,英勇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这说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学习了战争,极大促进了中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故选B项;中国抗美援朝使联合国军退回北纬38度线,并未实现朝鲜半岛统一,排除A项;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说法错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有国民革命军入缅作战,排除C项;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D项。10.(2021·山西吕梁一模·8)著名冷战史专家沈志华指出:“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于是,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北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从中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的结论是( )A.苏联和北朝鲜合伙阴谋发动了朝鲜战争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导致朝鲜战争爆发C.新中国的对苏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D.毛泽东个人的政治决断力征服了斯大林【答案】C【解析】据材料“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苏政策迫使苏联做出让步,极大的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故选C项;苏联和北朝鲜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阴谋”一词不合适,排除A项;朝鲜战争的爆发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毛泽东与斯大林个人的较量,而是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碰撞,排除D项。11.(2021·浙江绍兴选考科目4月·13)论及朝鲜战争,有学者评价说:“这个胜利,是在对方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条件下取得的,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下列有关朝鲜停战后出现的形势,若作为这一评价的依据,不准确的是( )-27-
A.国际紧张局势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趋于缓和B.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有了和平的国际环境C.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D.日内瓦会议就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答案】D【解析】日内瓦会议中朝鲜问题因美国的阻扰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953年朝鲜战争后,国际紧张局势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趋于缓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朝鲜战争打出了国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2021·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二·10)如图所示漫画《正义的控诉》创作于1950年11月,它形象地描绘了中美两国在联合国一次会议上展开的第一次论战。此次论战中,中方最有可能的主张是( )——选自《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4—5期合刊—黄金凤《新中国建国以来时事政治漫画化选编(六)》A.反对美国染指印度支那事务B.要求取消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C.揭露美国武装干涉朝鲜问题D.抗议美国对华的外交孤立政策【答案】C【解析】漫画描绘的内容是中国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指责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武装入侵朝鲜的非正义行为,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威胁到中国的边境安全,故选C项;美国染指印度支那事务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漫画描绘的内容是中国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指责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武装入侵朝鲜的非正义行为,与台湾问题无关,排除B项;漫画描绘的内容是中国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指责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武装入侵朝鲜的非正义行为,美国对华的孤立政策到1950年已被新中国打破,排除D项。13.(2021·河南六市一模·31)1953年7月,英国工商代表团在伦敦出口公司董事长杰克·佩里率领下,绕道香港来到北京,跟中国签订三千万英镑贸易协定。中英交往在当时( )A.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B.得到英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C.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D.有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封锁【答案】D【解析】1953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正对中国进行封锁、禁运,中英两国1953年的贸易交往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故选D项;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英国在1953年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当时的伦敦出口公司是绕道北京跟中国签订合同,本身说明当时的英国上下是服从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所以中英贸易交往没法得到英国各界认识的广泛响应,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实行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C-27-
项。14.(2021·江苏南京三模·1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写入中印、中缅双方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提出( )A.顺应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需要B.推动建立新型区域国际组织C.完全继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促进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形成【答案】A【解析】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故选A项;周边外交新理念无法推动建立新型区域国际组织,排除B项;这一新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方针提出后就促进了睦邻友好,排除D项。15.(2021·江苏常州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考试·9)1954年10月,周恩来在接见日本议员访华使团时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当时中国( )A.外交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考虑B.借中日关系改善之机促中美关系缓和C.“另起炉灶”,愿与各国建立新型外交D.消除意识形态影响,开始务实的外交【答案】A【解析】从材料“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可知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两极格局的严峻形势下,为营造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可以与美国友好往来,反映出外交维护国家利益,故选A项;中日关系改善是在1972年,并且材料中只体现了“周恩来在接见日本议员访华使团”,并不能说明中日关系改善,排除B项;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之一,与材料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排除C项;材料时间是1954年,当时美苏冷战的形势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为避免外交孤立,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故在外交上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D项。16.(2021·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15)由于西方国家舆论的妖魔化,中国成为“好战”“扩张”的国家代表。经过这次会议后,与会的亚非国家普遍改变了原有的印象,认为中国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这次会议( )A.得益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推行B.成功解决了印度支那和朝鲜战争问题C.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D.开启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篇章【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这次会议改变了亚非国家对中国的错误认识,认识到了中国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所以这次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开启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篇章,故选D项;“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而万隆会议是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排除A项;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但并未朝鲜问题达成协议,且材料反映的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排除B项;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C项。17.(2021·湖南衡阳一模·10)下表是1949年—1956年《人民日报》中“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政”的使用频率-27-
关键词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领土、主权、完整456321217206194132干涉内政71018158122154127据上表可知,新中国初期( )A.外交政策趋于成熟B.新的制度已经确立C.国民经济日益恢复D.对外交往打破僵局【答案】A【解析】“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关键词,1953年中国提出五项原则,后越来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因此应用频率越来越高,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趋于成熟的表现,故选A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三大改造完成后,体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上,并不体现在外交观念的变化上,排除B项;“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说明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渐发挥重要作用,是国家地位提高的体现,而非国民经济恢复的体现,排除C项;对外交往打破僵局是在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破冰,时间不符,排除D项。18.(2021·四川德阳一模·24)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外交”成为战后中日关系的实际形式,“日本人民”被认为是反对日美反动统治的“朋友”。进入7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和外交机构频频改用更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谈论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我国( )A.同周边国家关系得以改善B.摆脱了西方的孤立包围C.外交政策的制定日臻成熟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答案】C【解析】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外交成为战后中日关系的实际形式,日本人民被认为是反对日美反动统治的朋友”、“进入7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和外交机构频频改用更广泛意义的民间外交谈论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可知50年代初新中国外交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70年代的外交更加务实、理性,外交政策的制定更加成熟,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未提及其他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其他西方国家,排除B项;新中国始终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排除D项。19.(2021·湖北荆州一模·9)1954年7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对中国外交及有关工作提出了11条建议,其中包括争取与英、法改善关系、建立邦交;争取与美国政府改善某些关系;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包括政府在内)、孤立和分化美国等。毛泽东的讲话表明( )A.出席日内瓦会议促进中国外交政策调整B.中国外交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C.中国外交开始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D.中国外交冲破了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答案】A【解析】题干中“争取与英、法改善关系、建立邦交;争取与美国政府改善某些关系;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包括政府在内)、孤立和分化美国等”等内容意味着我国外交政策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相比有所调整,结合题干所述时间1954年7月可知当时日内瓦会议接近尾声或者是已经结束,故选A项;1954年正处于两极格局形成时期,世界还没有出现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中国外交开始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而不是1954年,排除C项;1954年中国还没有冲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真正冲破是在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27-
20.(2020·河南湘豫名校联盟高三1月联考·31)关于“中间地带(美苏中间的国家或地区)"的构想,毛泽东在1946年8月6日首次提出。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不用这个概念。1955年万隆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的外交战略。这种变化( )A.着眼于“一边倒”外交的需求B.利于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C.促使西方孤立中国外交失败D.助推“求同存异”方针的发展【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间地带(美苏中间的国家或地区)”,是指不依赖美苏、不受美苏控制,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中国迎来了与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建交的热潮,有利于中国摆脱美苏的控制,发展“中间地带”的外交战略,故这一变化加强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往来,有利于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故选B项;“一边倒”政策是指中国倒向苏联控制的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中“中间地带(美苏中间的国家或地区)”的构想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中国先后与17国建交,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孤立中国的政策,排除C项;“求同存异”方针是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的促进大会圆满成功的方针,与材料“1955年万隆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的外交战略”不符,排除D项。21.(2021·河北保定二模·8)观察下列图文资料,如果为其拟定主题,下列最合适的是(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言A.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侧重点为邻国B.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实践C.经济崛起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美苏争霸与新中国的外交理念【答案】B【解析】据材料“苏联首任驻华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是“一边倒”,是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据材料“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1955年亚非会议”可知,中国奉行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这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实践,故选B项;亚非会议不能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侧重点为邻国”,排除A项;此时中国经济没有崛起,排除C项;美苏争霸指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2.(2021·安徽淮北一模·15)1955年,新中国电影对国际电影节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主动参加了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英国爱丁堡电影节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等,部分影片还获得了很好的奖项。这从侧面反映出( )A.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B.外交逐渐突破意识形态影响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发展D.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已被打破【答案】B【解析】新中国初期外交从“社会主义阵营”到参加资本主义的影展,体现了逐渐突破意识形态影响,故选B项;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排除A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排除C项;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体现了封锁已被打破,排除D项。23.(2021·四川成都一模·34)表2-27-
中国科学院与外国交换书籍、期刊数量统计表(单位:册/件/篇)项目时间收到寄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1955年8469028191444514681956年2432730491504116961957年246377277244803210表2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D.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答案】C【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955年中国科学院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交换书籍、期刊,1957年与资本主义国家交换的数量大增,说明与中国联系的资本主义国家增多,故选C项;据所学1955—1957年中国外交战略没有发生重大调整,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中外书籍和期刊交换的统计表,不能说明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排除D项。24.(2021·湖南岳阳二模·15)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美国国内文化不受政府控制B.中美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C.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D.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答案】B【解析】五六十年代是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美国电影中中国以反面形象出现,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政治丑化减少,21世纪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电影中的形象更为正面,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强,故选B项;美国电影的形象塑造明显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说明政府仍然影响着美国文化,排除A项;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正面化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意识形态的对立趋缓,排除C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涉及军事等核心领域的合作,中美并不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排除D项。25.(2021·海南海口三模·11)1962年上半年,中联部部长王稼祥等提出的对外政策建议,后来被概括为“三和一少”即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要和气一点,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一点。据此可知,“三和一少”( )A.坚守“一边倒”政策B.走务实收敛外交路线C.受“左”顷错误影响D.背离“和平共处”理念【答案】B【解析】1962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为缓和严峻的国际形势(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以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工作,中联部部长王稼祥提出了“三和一少”的对外政策建议,故选B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排除A项;“左”倾思想是超越客观、脱离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而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三和一少”的对外政策建议就是“和平共处”的体现,排除D项。26.(2021·山东济宁高三3月高考模拟·10)1964年1月,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一事件在当时被称为“亚洲的一次核爆炸”。就中国而言,这一突破的重大意义在于( )A.有力地回击了美苏孤立中国的政策B.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交环境C.推进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进程D.打破了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外交僵局-27-
【答案】A【解析】中法建交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巨大胜利,也让美国封锁、扼杀新中国的政策彻底破产,故选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交环境,面对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中法建交并不足以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外交环境,排除B项;大面积的发展和亚非国家的关系推进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进程,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建交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排除D项。27.(2021·福建漳州二模·16)1967—1968年,美国联邦政府医疗总支出增长幅度到达64亿美元,同时期越南战争费用却高达222亿美元;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军事占领。面临国内外压力,美国着手( )A.组建北约集团B.实施马歇尔计划C.调整亚洲政策D.推进美洲一体化【答案】C【解析】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而中国与材料中“越南战争”都属于亚洲,故选C项;1949年组建北约集团,与材料中“1967—1968年”不符,排除A项;实施马歇尔计划是1948年,排除B项;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排除D项。28.(2021·安徽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高三4月联考·30)阅读表格信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对外贸易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表11957—1965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统计表年份对外贸易出口进口总额/万美元增速/%总额/万美元增速/%总额/万美元增速/%1957310342-3.27159755-2.87150587-3.68195838715524.7519811024.0118904525.54195943813413.1722613514.1521199912.141960380920-13.06185601-17.92195319-7.871961293599-22.92149063-19.69144536-26.001962266316-9.29149023-0.03117293-18.8519632915679.4816492110.671266467.97196434636818.8019163416.2015473422.18196542453022.5722279016.2620174030.38A.“左”倾错误的影响B.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C.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D.中国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中国对外贸易在20世纪60年代初先是出现较大的下滑,后逐渐增长,结合所学,建国后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对象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对外贸易锐减,后中国扩大与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交往,外贸规模又呈上升趋势,故选B项;“左”倾错误主要影响的是国内经济,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使国内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与外贸没有太大关系,排除C项;与广大亚非拉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有利于外贸发展,但属于国际环境变化中的一个因素,选项表述片面化,排除D项。-27-
29.(2021·江苏百校联考高三第二次考试·7)1969年8月12日,美国情报部门完成了关于中苏关系的国家情报评估,报告认为当前中苏关系改善的可能性极小。8月14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尼克松总统说:“苏联是更多具有侵略性的一方,如果听任中国在一场中苏战争中被摧毁,那是不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B.国际局势影响美国对华政策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D.美国积极维护中国正当利益【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69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对中苏关系的评估是,当前中苏关系改善的可能性极小,而听任中国在中苏战争中被摧毁,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说明中苏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即国际局势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故选B项;材料仅呈现了美国情报部门对中苏关系的评估,并未涉及美国会对华采取什么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美国对中苏关系发展的评估,与美苏关系无关,排除C项;中苏关系的变化影响美国对华政策,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排除D项。30.(2021·陕西渭南一模·15)1970年6月,毛泽东首次明确表示:“我们是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现在报纸上经常吹美国、苏联、中国为大三角,我就不承认。他们去搞他们的大三角、大四角、大两角好了。我们另外一个三角,叫作亚、非、拉。”这种划分( )A.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B.说明我国结束了“一边倒”外交C.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D.有利于我国开创外交新局面【答案】D【解析】由材料“我们是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现在报纸上经常吹美国、苏联、中国为大三角,我就不承认。他们去搞他们的大三角、大四角、大两角好了。我们另外一个三角,叫作亚、非、拉”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是第三世界,和亚非拉一个阵营,从而拉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外交紧张局面,开创外交新局面,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毛泽东的外交策略和思想,主要对中国有利,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使中国逐渐摆脱意识形态外交,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个世界的划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排除C项。31.(2021·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7)据交通部统计,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四千艘,其中,日轮约占1/3……1970年先后到达天津的外轮为827艘,日轮为355艘,外国海员27300人次,日本海员为9530人次。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主要得益于中日两国间外交正常化的推动B.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C.日本海员来航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开放政策D.日本海员成为沟通中日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答案】D【解析】据材料“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四千艘,其中,日轮约占1/3”“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日轮及海员在中国外轮中占比较高,而且日本海员认同中日友好,这有利于中日经济交流,故选D项;中日外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排除B项;1971年我国还没有出台开放政策,排除C项。32.(2021·江苏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11)尼克松认为,由于担心莫斯科进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是进行全面战争,中国人希望找到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考虑到将来“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对尼克松的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27-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战略C.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D.美国需要中国推动美苏关系缓和【答案】C【解析】“中国人希望找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体现的是中美在对抗苏联威胁上有着共同的目标,这意味着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故选C项;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A项;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战略是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美合作对抗苏联,排除D项。33.(2021·浙江杭州二模·15)1972年2月26下午,周恩来陪尼克松夫妇游览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次日,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下列不属于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内容的是( )A.双方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双方共同反对霸权主义C.美国承认海峡两岸一个中国D.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唯一合法政府【答案】D【解析】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故选D项;中美双方都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中美双方都认为要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排除B项;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排除C项。34.(2021·山西临汾二模·31)1973年,面对新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从日本到欧洲到美国的“一条线”战略,团结“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一条线”战略表明中国( )A.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B.与美国正式建交C.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D.支持不结盟运动【答案】C【解析】据材料“1973年,面对新的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改善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故选C项;“一条线”战略反映的是中国联美反苏,与国际影响力无关,排除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展开的,排除D项。35.(2021·四川乐山一模·34)下表是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我国( )建交时间建交国家1970年意大利1971年奥地利;比利时;冰岛1972年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英国;荷兰1973年西班牙A.多边外交已取得明显成效B.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C.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改变D.改革开放得到普遍认同【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说明我国与西方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故选C项;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普遍认同”过于绝对,且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排除D项。-27-
36.(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三11月模拟考试·13)民间外交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个创举,它与政府外交相辅相成,甚至能起到“以民促官”的作用。以下珍贵的历史照片所反映的中国外交大事,能够为“以民促官”作用提供明显佐证的有( ) 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解冻③中日邦交正常化④中苏关系正常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材料中图①展示了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时中国代表团的反应,属于政府间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中国综合实力增强的结果,故①错误;图②展示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毛主席握手的合照,这局面的出现得益于1971年“乒乓球外交”,属于民间交流促进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故②正确;图③展示了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公报的场景,中日外交是依靠民间力量先行,通过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来促进的,故③正确;图④展示了1989年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在华会晤的场景,进入80年代后苏联政府表明了要改善中苏关系,中方也予以积极回应的结果,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37.(2021·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0)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B.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C.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D.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答案】B【解析】据材料“1979年……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可知,美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以及中美建交的影响,故选B项;此时中美已经正式建交,排除A项;“摒弃”说法错误,排除C项;此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显著增强”说法错误,排除D项。38.(2021·浙江五湖联盟高三第一学期期末·14)20世纪70年代,某一文件中显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文件是( )A.《中美联合公报》B.联合国第2785号决议C.《中日联合声明》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C【解析】材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与外国建交的基本原则,《中日联合声明》是中日两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公告,内容会涉及中国建交基本原则,故选C项;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没有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排除A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85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没有-27-
涉及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内容,排除B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与材料中涉及的大陆与台湾问题不符,排除D项。39.(2021·广东一模·10)中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对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都进行了批评,申明我国外交不偏袒任何一方,“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不赞成谁;谁有害于和平,我们也不赞成”。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A.主张围绕联合国开展外交活动B.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关系恶化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原则D.成为国际外交新格局的主导者【答案】C【解析】中共十二大召开于1982年,此时已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依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但是内容已变为不结盟,主要表现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反对霸权主义,与是否“围绕联合国”并无关系,排除A项;十二大召开时中国已经与美国建交,中苏关系也逐渐趋于缓和,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中国外交的方针和政策,D项“国际外交新格局的主导者”无法看出,排除D项。40.(2021·山东日照高三5月校际联考·10)1985年6月,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但现在……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一论断是基于( )A.中国外交破冰和周边局势缓和B.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工作重心C.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地位上升D.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可知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战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故选B项;中国外交破冰和周边局势缓和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A项;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不断上升,排除C项;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和中国的崛起,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排除D项。41.(2021·河北邯郸三模·10)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地位的申请,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全面开展同亚太经济体的合作。同年,中国正式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接触。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积极参与多边经济组织和机制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积极投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全面开展同亚太经济体的合作”,可知中国为了赢得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加强睦邻友好建设,开展多边外交,故选A项;世界贸易组织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依然在不断深化过程中,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不属于区域集团组织,排除D项。42.(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1)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尼克松时坦率地表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这说明( )A.世界格局变动促使中美关系发展B.中国为市场经济改革做外交准备C.中国维护和平放弃部分外交原则D.中国的对外政策逐渐务实和理性【答案】D【解析】中国的对外政策最初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务实和理性,与材料中“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相符,故选D项;中美建交时世界格局-27-
仍旧是两极格局,排除A项;1992年才正式提出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排除B项;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C项。43.(2021·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全国卷·31)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A.国际环境影响中国外交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C.美国长期敌视中国发展D.中苏关系破裂后未修复【答案】A【解析】据上图,可知50年代初中国坚持“一边倒”,中苏关系友好,中美恶化,50年代中期后中苏交恶,70年代中国“联美制苏”,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伴随着美苏冷战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中美苏关系的变化,并不是中国国际地位,排除B项;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并非长期敌视中国,排除C项;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并非破裂后未修复,排除D项。44.(2021·安徽A10联盟高三开年考·31)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改过去只对外援助的做法,开始接受外来援助,来自世界银行、日本政府、西欧多边和双边的援助大量流入中国。据统计,六五计划期间,中国就得到了30-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国内经济困难无力对外援助B.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影响C.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破产D.务实理性外交利于国内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改过去只对外援助的做法,开始接受外来援助”体现务实理性外交,据材料“援助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国内发展,故选D项;80年代国内经济有所好转,不符史实,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新中国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影响,排除B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破产,排除C项。45.(2021·江苏七市高三第一次调研·10)1990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出席联合国第四十五届大会。会议期间,他川流不息地分别会见了60多个国家的外长或领导人,阐述了中国对海湾问题的立场,不赞成大国对海湾地区的军事卷入。这主要体现出中国政府(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坚定反对美国构建单极世界C.努力推进大国国际合作D.重建冷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答案】A【解析】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材料中“出席联合国第四十五届大会”“分别会见了60多个国家的外长或领导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对海湾问题的立场”不等于单极世界,以偏概全,排除B项;“60多个国家”,没有这么多大国,排除C项;材料中“对海湾问题的立场”不等于冷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以偏概全,排除D项。-27-
46.(2021·山东临沂二模·11)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到“促进共同经济繁荣”的“经济外交”战略,还提出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周边外交方针。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基于( )A.美苏两极格局结束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邓小平理论的指导D.推动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答案】D【解析】“促进共同经济繁荣”的“经济外交”战略,可见强调利益,强调两国之间的合作共赢,故选D项;“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于1991年,不是十四大后的内容,排除A项;“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周边外交方针更强调建立共赢的周边环境,与是否市场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在十五大才正式确立,排除C项。47.(2021·四川成都二模·31)如图6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2009年底,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 )图6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分布(截止2009年底)A.旨在融入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B.实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C.有利于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D.适应了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需要【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新中国的对外援助中经济基础设施占比达61.0%,为受援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新中国的对外援助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排除A项;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排除B项;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项目和大中型基础设施,排除D项。48.(2021·陕西宝鸡一模·31)《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1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这反映了我国的外交特点是( )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B.实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坚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国军队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1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得出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体现了新时期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特点,故选D项;维和行动与周边国家无关,排除A项;改革开放不属于外交内容,排除B项;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维和行动无关,排除C项。49.(2021·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15)国家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5月5日在非洲联盟(前身为成立于1963年的非洲统一组织)总部会见非委会主席,参观中国-27-
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并发表面向全非的演讲,提出新时期的中非合作框架。据材料可知( )A.非洲联盟成立得益于中国的支持援助B.中国援建非洲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精神C.非洲联盟的主要职责为对外经济合作D.非洲联盟消除了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答案】B【解析】“提出新时期的中非合作框架”主要体现中国与非洲合作共赢的精神,故选B项;“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只能说明中国参与了建筑施工,而非盟在此以前已经产生,排除A项;“成立于1963年的非洲统一组织”这个信息无法判断其职能,排除C项;“发表面向全非的演讲,提出新时期的中非合作框架”其旨在加强中非之间的合作,却无法判断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50.(2021·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二模·31)下图为《人民日报》关于一段时间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其中20世纪80、90年代的报道数据整体上反映出( )A.当时政治经济的双重需求B.改革开放影响着外交政策C.经济体制出现了重大革新D.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可知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援外减少,结合所学可知,80年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中美建交,出现同中国建交热潮,外国援华、相互援助增多,说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外交政策更加全方位,因此,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双重需求,故选A项;依所学,20世纪80、90年代,面临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涉及到中外联系,而非强调经济体制的变化,排除C项;依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工作重心的转移并非材料中“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51.(2021·天津和平区二模·14)近年来,我国以“大国外交”的姿态,首倡亚投行建设、顺利召开G20杭州峰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派遣维和部队等,实现了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赢的外交转型。这最能说明新时代的中国( )A.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C.彻底放弃“不结盟”外交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答案】A【解析】“首倡亚投行建设、顺利召开G20杭州峰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派遣维和部队等,实现了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赢的外交转型”这是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的体现,故选A项;“谋求地区性和平”主要体现在上合组织中,材料中的这些活动都以超出了地方的概念,排除B项;“我国以‘大国外交’的姿态”不等于不结盟,事实上当代也有结盟的表现,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地区和平组织,无法体现全方位外交,排除D项。-27-
52.(2021·北京东城区一模·7)《以下是194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建交国数量变化柱形图。这反映出( )A.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B.“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外交事业逐渐陷入停滞C.加入世贸组织推动我国进入新建交国增长最快阶段D.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A【解析】材料中显示1949年我国与10个国家建交,1950—1959年又与24个国家建交,说明新中国得到世界上诸多国家的认可,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故选A项;材料中1970—1979年我国与70个国家建交,不仅未陷入停滞反而进入外交发展的高峰期,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但此阶段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6个,并非增长最快的阶段,排除C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D项“始终坚持”表述错误,排除D项。53.(2021·辽宁锦州一模·10)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一带一路”阶段的外交活动特点是( )图1A.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B.重点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C.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D.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积极推动者【答案】D【解析】“一带一路”提出于十八大以后,我国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积极推动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故选D项;“全方位开展对外开放”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A项;我国一直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54.(2021·“皖赣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15)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外交战略不断-27-
调整变化,从50年代“一边倒”到60年代反帝反修两条线;从70年代围绕“一条线”、团结“一大片”到80年代奉行不结盟政策,从9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始终遵循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睦邻友好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以互信互利求合作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答案】B【解析】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中国始终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选B项;我国处理与周边邻国关系的方针是求同存异睦邻友好,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以互信互利求合作,排除C项;新时期(21世纪)的外交政策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D项。55.(2021·四川达州二模·31)如图4,一张“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片在互联网上热传。在1901年辛丑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强迫中国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2021年辛丑年,中方在高层战略对话中正告美国:“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图4这种外交状况的变化( )A.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B.实现了中国与美国外交的分庭抗礼C.打破了美国称霸全球的局面D.重新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从近代的屈辱外交到底气十足外交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美国交往过程中追求平等互利、共建新兴大国关系,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故选A项;中美在外交上并未实现分庭抗礼,与现实状况不符,排除B项;现今世界格局仍是美国称霸全球,排除C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56.(2021·福建莆田三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苏联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形成的巨大战争能力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举行的三大盟国首脑参加的“雅尔塔会议”上……获得了诸多权益,其中很多涉及中国的利益,比如所谓维持蒙古现状,实际上最终导致了蒙古的独立,以及重新获得了对中国东北地区铁路和港口的控制权。……1945年8月苏联(又)通过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众多利益。——摘编自梁云祥等《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材料二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成了苏联的盟国,苏联不但承诺将逐渐放弃(之前)在中国所获得的一些权益,而且作为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派遣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赴中国进行指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奠定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政治安全领域,中苏两国具有相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和-27-
共同安全利益,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形势下,都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视为主要敌人,并为此在50年代初期共同援助朝鲜在朝鲜半岛上同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一场战争。——摘编自梁云祥等《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形势分别指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区别。(12分)【答案】(1)《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从国内来看,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为敦促日本投降而签订;从国际来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4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国内来看,新中国刚刚建立,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需要得到苏联的经济援助;从国际来看,冷战出现,两大阵营对抗已经开始。(4分)(2)从签约者上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联与国民党政府所签订的条约,是不同意识形态政权之间的合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则是苏联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所签订的,是相同意识形态政权之间的合作。(6分)从内容和性质上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斯大林为确保苏联利益而不惜损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条约,甚至有不平等条约的色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则反映出中苏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和合作关系的特点,所强调的不仅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体现的完全是平等协商与对话的原则。(6分)【解析】(1)第一小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据材料一“1945年8月”这一时间背景可知,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为敦促日本投降而签订;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可知,1945年9月二战结束,故此时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第二小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据材料二“1950年2月14日”这一时间背景可知,此时新中国刚刚建立,而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需要得到苏联的经济援助;据所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此时冷战出现,两大阵营对抗已经开始。(2)本问区别,需先明确二者可以进行对比的角度,然后再展开对比分析,条约的对比可以从签约者、条约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展开,首先从签约者上看,据材料一“通过同国民党政府签订……”可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联与国民党政府所签订的条约,而当时苏联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政权,而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二者是不同意识形态政权之间的合作;据材料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成了苏联的盟国”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则是苏联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所签订的,是相同意识形态政权之间的合作;其次从内容和性质上看,据材料一“其中很多涉及中国的利益,比如……以及……”可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斯大林为确保苏联利益而不惜损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条约,甚至有不平等条约的色彩;据材料二“苏联不但承诺……而且作为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则反映出中苏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和合作关系的特点,再据材料二“中苏两国具有相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共同安全利益,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形势下,都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视为主要敌人”可知,该条约的签订所强调的不仅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体现的完全是平等协商与对话的原则。57.(2021·河北唐山二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14国期间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推动中国的对外援助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该原则指引下,中国在继续保持意识-27-
形态领域援助力度的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援助。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是这一时期中国最重要的援建项目,是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决策和指导下倾全国之力的世纪工程,更是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践行援外八项原则最生动的典范。材料二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援助在重新确立南南合作基本性质,并且继承发展《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紧紧把握“改革”的时代主题,一方面破除计划体制的长期严重束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推进自身体制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把服务外交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局紧密结合,促进对外援助与双向贸易、双向投资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模式增加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非活动的国际、国内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答案】(1)国际背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行威慑中国政策,中国全力拓展外交空间;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4分)国内背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国内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4分)(2)新特点:援助对象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援助主体市场化;按经济规律办事,互利合作。影响: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展现大国担当;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推进全球治理体系。(10分)【解析】(1)第一小问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际格局和与非洲相关的殖民地相关知识分析作答。具体来说,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行威慑中国政策,中国全力拓展外交空间;与此同时,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不懈努力,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促使世界殖民体系逐步走向瓦解。第二小问国内背景,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外交政策与国内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外交政策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已经成熟;同时,国内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援助非洲国家提供了物质基础。(2)第一小问新特点,由材料二“重新确立南南合作基本性质”可得,援助对象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由材料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推进自身体制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可得,援助主体市场化;由材料二“把服务外交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局紧密结合,促进对外援助与双向贸易、双向投资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度融合发展”按经济规律办事,互利合作。第二小问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和对世界两个角度来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中国,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展现大国担当。对世界来说,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推进全球治理体系。58.(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8)【现代中国外交】(12分)材料一尽管尼克松在咨文中说了一大堆玩弄词藻的空话,但他仍然无法掩盖美帝国主义危机重重、日益没落的处境。同时,这两个咨文表明,美帝国主义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进行挣扎,对内加强反动统治,对外坚持侵略扩张,企图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27-
——1972年1月30日人民日报社论苏修先生们,你们在全世界干尽了横行霸道的勾当,充分暴露了你们超级大国的丑恶面目。……老实告诉你们,中华人们共和国既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我们就要坚决同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们站在一起,同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你们想在联合国干坏事而不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那完全是痴心妄想。——197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第一次误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第二次误判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第三次误判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第四次误判“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第五次误判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第六次误判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此时外交的基本态度,体现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什么趋势?(6分)(2)据材料二从美国角度分析导致其六次战略误判的原因。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美国第三次战略判断成为误判?(6分)【答案】(1)外交态度:对美态度缓和;对抗苏联;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4分,每点1分,若答“联美抗苏”得1分)外交趋势:从以意识形态为主逐渐向以国家利益为主转变。(2分)(2)误判原因:美国实力的强大及与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其不能客观认识中国。(2分)做法: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实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任答两点即可,4分)【解析】(1)第一小问外交态度,由材料一中的材料出处和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1月,尽管中国人民日报社论还是把美国称作帝国主义,但是由于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这时已经对美采取积极缓和的态度,所以中国对美国外交的基本态度是缓和;由材料一“你们……横行霸道的勾当,……的丑恶面目”、“你们想在联合国干坏事而不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那完全是痴心妄想”等信息可得,中国对苏联的外交基本态度是对抗;由材料一“我们就要坚决同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们站在一起”、“同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可得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第二小问外交趋势,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外交采取了“一边倒”的基本方针,等于是以意识形态为主,但是20世纪的70年代初,面对中苏关系的恶化,我们的外交开始从以意识形态为主逐渐向以国家利益为主转变。(2)第一小问误判原因,由第三次误判的内容“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可知,这次误判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美国实力的强大及与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其不能客观认识中国。第二小问做法,结合所学1991年以来的中国历史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角度思考作答。经济上,我国提出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实力;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外交上,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27-
59.(2021·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末·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海防建设,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为海军规艇部队郑重题词:“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1年来德发表《建设海军,保卫海防》的重要讲话,指出:“今天我们保卫国防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防守海岸线、保卫领海。”1952年毛泽东针对我军南日岛防守失利教训时指出:“必须迅速地坚决地加强必守岛屿地防御工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中国海防建设开启了现代化、正规化的新阶段,为改革开放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1979年邓小平做出指示:“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干能力的海军。”人民解放军摒弃了近岸防御的“护城河”观念,确立了以突出国家顿海主权和国家利益为原则的近海防御策略。——于长海《论新中国海防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材料二当今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时并存,民族矛盾、宗教冲突、边界纠纷等问题,成为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威胁。当前我国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之中,我们必须以习近平“大海洋战略”和“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为指导,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海防。——摘编自陈明富《新中国70年海防建设的回顾与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我国海防战略的主要指导思想。(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当前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海防的时代背景。(6分)【答案】(1)五十年代: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目的;建立支强大海军队伍;以防守海岸线和沿海岛屿为依托;近岸防御。(5分,每点2分,任答3点得5分)七八十年代:为保护改革开放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重视海军现代化;强调领海主权和国家利益;近海防御。(5分,每点2分,任答3点得5分)(2)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引领。(6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五十年代,结合所学时代背景和材料一“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就是防守海岸线、保卫领海”可得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目的;建立支强大海军队伍;以防守海岸线和沿海岛屿为依托;近岸防御。第二小问七八十年代,据材料一“为改革开放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确立了以突出国家顿海主权和国家利益为原则的近海防御策略”可得为保护改革开放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重视海军现代化;强调领海主权和国家利益;近海防御。(2)据所学改革开放可得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据材料二“当今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时并存,……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之中,……海洋命运共同体”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引领。60.(2021·福建三明三模·18)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时与卡特签订《中美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该科技协定的签署以及随之建立的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标志着中美跨入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合作阶段。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和美国而言,科技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单纯的科技交流需求。——摘编自陈强,刘园珍《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2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美科技合作的时代背景。(6分)材料二1979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330名学生和访问学者,到1983年猛增至19000名。在美方的技术支援下,中国在该时期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基础科研设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88年建戒的北京正负离子对撞机。随游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规则的放松,美国公司开始向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大量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中国,例如IBM在1989年成立中国分支机构,在华设立了15个联合实验室、25个技术中心等——摘编自陈强,刘园珍《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美科技合作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10分)材料三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始进入“以我为主,平等互利”阶段。中美科技合作也进入到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在2005年第26次中美合作会议上,美方宣布参与合作中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并负责了一半探测器设备的建设。中美科研机构在纳米、核安全、防灾减灾、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给双方都带来了益处。——摘编自石磊等《中美科技创新合作历程与展望》(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科技合作的认识。(4分)【答案】(1)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的共同需求;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2)合作内容:人才交流;建设科技设施;投资和技术转让;成立研发中心。(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合作特点:美国占据优势;双向交流;合作相对良性稳定;科技界与企业界联系日益紧密。(4分)(3)认识:中美科技合作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是两国合作共赢的重要体现,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全球性问题的合作解决。我们应该坚持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4分)【解析】(1)据材料一“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和美国而言,科技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单纯的科技交流需求”,结合70年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外交成就等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科技合作可从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的共同需求、中国改革开放及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二“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330名学生和访问学者,到1983年猛增至19000名”可知人才交流;据材料二“中国在该时期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基础科研设施”可知建设科技设施;据材料二“美国公司开始向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可知投资和技术转让。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大量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中国”可知,美国占据优势;据材料二“在美方的技术支援下,中国在该时期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基础科研设施……。大量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中国,例如IB项M在1989年成立中国分支机构,在华设立了15个联合实验室、25个技术中心等”可知,从中美的人员交流情况来看,其呈现双向交流;从中美合作程度来看可知,合作相对良性稳定;据材料二“大量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中国,例如IB项M在1989年成立中国分支机构,在华设立了15个联合实验室、25个技术中心等”可知,从科技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可知,科技界与企业界联系日益紧密。(3)据材料三“中美科研机构在纳米、核安全、防灾减灾、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给双方都带来了益处”,结合政治上的多极化趋势,技术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7-
内容和经济上的全球化可知,中美科技合作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是两国合作共赢的重要体现,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内容;中美科技合作有助于全球性问题的合作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