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新高考)江苏2022届高三二轮综合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融入中原文明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说明春秋时期东夷族群已经学到了中原文明的东西,逐渐融入中原文明,故选B项;东夷族群与中原族群还存在不少差异,没法说二者同步发展,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东夷族群与中原族群在文化方面的异同,而不是二者之间的争夺,排除C项;题干是将东夷族群与中原族群在铜器铭文方面作比较,而没有涉及其铜器制造工艺,排除D项。2.春秋时,齐景公以晏婴之宅近市,每天脏乱嘈杂不堪,“欲更晏子之宅”。晏婴自谓“小人”,拒绝说:“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这一现象说明()A.贵族热衷经营商业B.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C.城市坊市界限打破D.市场交换便利齐人生活【答案】D【解析】宴婴拒绝从市场搬迁并不意味着贵族热衷经营商业,也不能说明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排除AB;宋代时期城市坊市界限打破,排除C;宴婴拒绝搬迁住宅,认为居住在市场附近生活便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市场交换便利了齐人的生活,D正确。3.唐代曾多次官修姓氏书,用博古通今的名儒修撰姓氏谱录。贞观十二年,《氏族志》修成,仍列时任六品官的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李世民看后大为不满,遂命重新刊定,强调“欲崇重今朝冠冕”,而非血统或郡望。这反映出李世民意在()A.防范名儒操纵朝政B.重新划定等级阶层C.打击士族政治权力D.杜绝官僚政治流弊【答案】B【解析】根据“‘欲崇重今朝冠冕’,而非血统或郡望”等信息可知,李世民意图打破按照血统或郡望排定姓氏等级的传统,由此可知他想重新划定等级阶层,故选B;李世民意在重新划定等级阶层,并不是为了防范名儒操纵朝政和打击士族政治权力,更不是杜绝官僚政治流弊,排除ACD。4.“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A.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B.南方的印刷术更为发达C.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D.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答案】D【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可知“反差”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态势所致。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南北印刷技术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5.宋代无论是富商大贾,还是地主兼商人,大多采用以商求利、以土守之的方式,把最稳妥的生存形式和能获得高额收益的生息形式揉为一体,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这一特点()A.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B.推动了抑商政策走向松弛C.影响到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D.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答案】A【解析】7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地主和商人多将财富用在买田置地上,这种看似稳妥的生存和获利方式,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资本积累缓慢,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A项正确;商人将财富用在买田置地上,未能推动抑商政策走向松弛,B项错误;土地租佃关系并非宋代才形成,C项错误;大量钱财转向土地投资并不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D项错误。6.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在当时刊刻发行后,很快流通南北各地。以下是选自该书众多插图中的两幅。(注:耔zǐ,即在禾苗上培土)据此可知,当时()A.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固化B.经济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C.江南生产技术水平提高D.科技对生产发展意义重大【答案】D【解析】该书图文并貌,内容详实,很快流通南北,可见当时科技对生产具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A项错把图2中民营手工业领域的花楼机解读为小农经济的一部分,排除;B项错在仅凭两幅图就得出“经济落后西方”,排除;C项江南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材料未体现,排除。7.胡适在1918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由此可见,他主张()A.推进文学形式的创新B.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C.文学应突出工农力量D.对思想启蒙进行反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日的贫民社会……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今日新旧文明……提供文学的材料”可知,胡适主张对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文学描述,在新旧文明接触时革新旧的文学,发展新的文学,因此B项正确;A项并不是文学形式的创新,而是文学内容的创新,注重社会现实生活,排除;材料中不仅有工人和农民,还有车夫、商贩等,故C错误;材料中突出应发展新的文学,而非思想启蒙的反思,故D错误。8.民国初年,“省自治”和“联省自治”观念在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甚为流行,有“新广州”“新湖南”“川人治川”之议。到了30年代,知识分子中引起热烈回响的观点则是“就是做梦也要做国家的梦,不要做思乡的梦”。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军阀混战影响国家统一C.近代国家意识增强D.地方自治势力逐渐衰落【答案】A【解析】根据“到了30年代,知识分子中引起热烈回响的观点则是‘就是做梦也要做国家的梦,不要做思乡的梦’”可以看出,由于日本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反对自治,而是要团结一心,抵御外敌,故A项正确;军阀混战的局面已经结束,排除B;C项是表现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D项也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9.如图为2001年创作的漫画《今夏,人人热爱太极拳》,画面以北京申奥标志为主体,创意独特,既和谐生动,又动感十足。该漫画表达的寓意是()A.传统武术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B.对外开放加速体育运动国际化C.北京奥运会举办助推全民健身D.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答案】C【解析】北京奥运会时将武术纳入比赛项目,但漫画是与太极拳相关,未体现传统武术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对外开放对体育运动国际化的推动作用,漫画只能反映出人们对太极拳的热爱,故B错误;漫画以太极拳的人性标志构成北京奥运会标志,体现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推动了太极拳的普及,进而推动全民健身,故C正确;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有很多,单图片中,只能看出太极拳的普及,不能得出人们对奥林四克的热爱,故D错误。10.1938年11月,外国观察家指出:“7
日人初欲利用阶级间之仇视,将各地士绅组织所谓联庄会,惟此已失败。今则努力于离间人民与游击队之工作。彼等已不再烧杀奸淫,对农民深为慈祥,对游击队则取严酷手段。此法未必定能成功,然亦颇有加以考虑之必要”。日军此举意在()A.迫使国军迅速投降B.消灭敌后抗日武装C.改变侵略中国策略D.分化中国抗日力量【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时间为1938年11月,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彼等已不再烧杀奸淫,对农民深为慈祥,对游击队则取严酷手段,是想集中主要兵力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故选B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对国民党军队是以政治诱降为主,但是题干并没有对国民党军队的叙述,而是对游击队采取严酷手段,排除A项;日本是改变侵略策略,但是这不是题干所述对游击队残酷的目的,排除C项;“利用阶级间之仇视”是分化中国抗日力量的表现,但是题干说这“已失败”,而且这是1938年11月之前的事情,排除D项。11.嫁资制度是罗马法调整夫妻财产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既没有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能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说明罗马法()A.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B.蕴含着自然法的精神C.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D.保护了奴隶主的利益【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蕴含着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等观念,因此根据材料“这一制度既没有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能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可知罗马法蕴含着自然法的精神,B正确;当时的妇女的政治地位低下,A排除;罗马社会并非是和谐社会,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12.与12至13世纪的欧洲人不同,中世纪后期欧洲人重视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形成了一种理想:成为“通才”,即通过个人天赋和后天努力通晓各种领域的知识并获得名望的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欧洲人()A.崇尚自由民主B.猛烈抨击封建专制统治C.关注个人价值D.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答案】C【解析】中世纪后,欧洲人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成为通才,这种强调个体自身的努力以及努力获得的成就是对个人价值关注的体现,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12至13世纪的欧洲封建专制正处于逐步确立时期,排除B;题干未涉及到对罗马教会的冲击,排除D。13.15世纪,意大利文化领域百花竞放,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当时的先进人士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视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据此可知,当时()A.宗教信仰意识日益淡薄B.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C.教育已摆脱了宗教束缚D.资产阶级文化迎来了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和地点可知,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依据材料“当时的先进人士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视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可知,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反对宗教神学思想,这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推动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信仰,因此A项中的“淡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弘扬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C项中的“摆脱了”说法绝对化,排除。14.如图是1842﹣1942年美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图,据此推知()A.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B.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对外贸易额领先世界C.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发展埋下经济危机隐患D.20世纪30年代中期﹣40年代中期美国加大外贸干预【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30年代因经济危机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中期﹣40年代中期美国加大了外贸干预,使其出口增长,D项正确;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自由主义,排除A;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经济危机的隐患,排除C。15.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7
,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这一系列政策从侧面反映了()A.城市经济建设倒退推动法制建设B.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C.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D.政府从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答案】C【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代价是日益恶劣的环境,为此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管理,故C选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经济的发展,A选项错误;对城市化建设问题的管理与政治体制建设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表明英国政府出台法案对城市化建设问题进行管理,并没有体现出由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D选项错误。16.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协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采取非侵入、非对抗模式的评价机制,是一份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定。这表明()A.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共同问题B.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C.缔约国享有同等权利与义务D.发达国家大国责任的凸显【答案】A【解析】“全球行动模式”、“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定”可看出,《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共同问题的一种新模式,故选A项;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由“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可知,缔约国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同等的,排除C项;由“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可知,这份协定并没有强制责任的大小究竟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6世纪~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为了防控疫情扩散,英国当局采取医学隔离、物件消毒、禁止公共集会、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及捕杀流浪动物等措施,同时采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理病痛。尽管有信徒进行抵制,但政府依然强制推行。英国的防疫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是多方面智慧的结晶。在各方努力下,英国的防疫措施加快了瘟疫的消退。——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特点》材料二1910年中国东北发生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烈性肺鼠疫。清政府立即成立了京师防疫局和东三省各防疫机构,出台百余项法规,要求各地区必须逐日向上级机关详细呈报疫情,同时任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通过解剖疫尸,证明此次鼠疫为肺鼠疫,主要通过呼吸飞沫在人际传播。他采取隔离诊治、注射抗鼠疫血清、对公共场所实施污染源整治及清洁消毒、疫尸火化、推广使用口罩等措施。面对疫情,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多能参与募捐。1911年3月,东北鼠疫全部消灭。庚戌鼠疫的成功防治,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机制的形成和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摘编自焦润明《庚戌鼠疫应对与中国近代防疫体系初建》(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8分)(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防疫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7分)【答案】(1)特点:防治结合;政府主导;借鉴经验;专业指导。(4分)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宗教改革加强世俗王权;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推动医学进步。(4分)(2)原因:建立机构;出台法规;科学防疫;实施疫情上报制度;全民参与。(5分)意义:有效避免了鼠疫的传播;推动了近代公共卫生体制和防疫体系的建立。(2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为了防控疫情扩散,英国当局采取医学隔离……采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理病痛”可得防治结合;由材料一“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可得政府主导;由材料一“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可得借鉴经验和专业指导。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材料所述时间“16—17世纪”和所学这一时期英国历史发展的相关史实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科技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经济上,16—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防疫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上,宗教改革加强世俗王权,使得防疫工作有了政府做主导力量;思想上,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使得当时英国能够集思广益,采取有效措施;科技方面,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推动医学进步,使得防疫措施更加科学。7
(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二“清政府立即成立了京师防疫局和东三省各防疫机构,出台百余项法规”可得建立机构,出台法规;由材料二“伍连德通过解剖疫尸……推广使用口罩等措施”可得科学防疫;由材料二“要求各地区必须逐日向上级机关详细呈报疫情”可得实施疫情上报制度;由材料二“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多能参与募捐”可得全民参与。第二小问意义,可以从对当时疫情的防治和对后来防疫的作用两个角度思考作答。首先,对当时来讲,由材料二“1911年3月,东北鼠疫全部消灭”可得有效避免了鼠疫的传播;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由材料二“庚戌鼠疫的成功防治,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机制的形成和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可得推动了近代公共卫生体制和防疫体系的建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材料二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8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棉花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人缔造棉花帝国的手段。(5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棉花传播与交流的世界影响。(5分)【答案】(1)作用: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棉纺织业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促使中国棉花产业位居世界前列。(2)手段:贩卖黑奴,开展殖民贸易;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掠夺;发动战争,争夺殖民霸权;革新棉纺织业生产。(3)世界影响:促进古代亚洲文明的繁荣;推动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改变世界格局,欧洲迅速崛起;美洲、非洲发展进程被打断,亚洲受到冲击。【解析】(1)关于作用,据材料“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得出棉纺织业迅猛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善;据材料“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得出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据“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得出促使中国棉花产业位居世界前列;据“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出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繁荣。(2)关于手段,据“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得出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掠夺;据“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得出发动战争,争夺殖民霸权;据“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得出贩卖黑奴,开展殖民贸易;据“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得出革新棉纺织业生产。(3)关于世界影响,从古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得出促进古代亚洲文明的繁荣;据材料二“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并结合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得出推动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改变世界格局,欧洲迅速崛起;美洲、非洲发展进程被打断,亚洲受到冲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哥伦布交流: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1510年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1555年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约1700年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18世纪初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摘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给“哥伦布交流”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交流”。【答案】7
定义:历史上的“哥伦布交流”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评价: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促进了人口的交流,但也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时期,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促进了美洲与欧洲等地之间的动植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和人口的相互传播和交流,打破了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对新航路的开辟的意义加以回答即可。(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第20~22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19世纪上半叶,农民对能使明天更美好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兴趣。19世纪60年代的改革给领地农民的处境带来了新的变化:农民不仅摆脱地主统治获得了自由……社会地位则日渐提高。一个人是否有威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经济状况,他所担任的公职、所受的教育、同颇具影响力的人们的关系及其个人能力。就对财富的崇拜而言,便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富裕农民受人尊敬,常有人前去讨教。——摘编自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给农民带来的“新的变化”。(4分)(2)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此观点的理解。(6分)【答案】(1)农民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农民追求社会财富与地位;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农民仍受村社控制。(2)理解: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解析】(1)根据“农民不仅摆脱地主统治获得了自由……社会因素则日渐提高”得出农民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农民追求社会财富与地位;结合所学可得了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农民仍受村社控制。(2)依据材料信息“农民不仅摆脱地主统治获得了自由……社会地位则日渐提高”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中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使得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国家利益面临挑战的时候能不能应对,敢不敢出手,确实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60年前的中国,面对这样的历史考卷,敢于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说“不”,交出了令后人骄傲和满意的答案。毛泽东在1953年9月总结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时说的一句话是对这个答案最好的诠释:“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能战方能言和。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和平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更不能靠任何人的恩赐。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和挑战,退缩、忍让只能助长其嚣张气焰,使其更加肆无忌惮。直面挑战,坚决回击,用胜利昭示我们的决心和力量,才能挫败侵略者,赢得真正的和平。这是国际政治秩序的一个规律。正因为抗美援朝遵循了这个规律,其影响才会经久不衰,持续至今。每当我们身处逆境或受到巨大压力时便会发出来,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民众,都是如此。真正的精神遗产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在你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出现,它已经注入到你的精神里面了,平时不用去想,到时候就会奔涌出来。——摘编自刘国新《抗美援朝的政治影响及其在当下的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进行抗美援朝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谈谈抗美援朝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4分)【答案】(1)主要原因:为保障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鲜的请求,朝中同为社会主义国家。(2)精神遗产:承受压力,应对挑战的心态;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气势;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的胆识;全民族应战的大无畏精神等。【解析】(1)根据“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国家利益面临挑战的时候能不能应对,敢不敢出手,确实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中国进行抗美援朝的主要原因:为保障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鲜的请求,朝中同为社会主义国家。(2)根据“每当我们身处逆境或受到巨大压力时便会发出来,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民众,都是如此。真正的精神遗产就应该是这样的”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美援朝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承受压力,应对挑战的心态;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气势;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的胆识;全民族应战的大无畏精神等。7
2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孙中山最终安葬于南京紫金山,而不是广东或别的地方,这一选择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对于孙中山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既是毕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一生最大的遗憾和未竟期望的寄托。建成后的中山陵高度超过南京历代所有陵墓,比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还高90多米。中山陵的空间布局呈钟形,体现警钟长鸣、唤醒国人的政治寓意。墓后第一层为水泥步道,第二层植有广玉兰等,为游人休憩之所。与古代帝王陵寝锁闭于高墙密林之中不同,国民党人将中山陵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纪念空间,也将负载整个国家的记忆和认同。中山陵的衬饰文字充分利用了民族文化心理,尤其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等遗训文字,无不提示着墓主的身份地位和期望,昭示着后来者的责任和义务之所在,即建造一个渊源有自而又适应世界大势的现代国家。——摘编自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山陵选址于南京紫金山的深意。(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山陵体现的历史价值。(6分)【答案】(1)深意: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达到个人政治生涯的顶峰;南京见证了孙中山被迫交出政权的历史遗憾;更能展现孙中山建构新式国家的抱负;可以激励国人完成孙中山的未竟事业。(2)历史价值:塑造了孙中山的伟大形象;成为辛亥革命的集体记忆;有利于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凝聚现代国族认同的精神纽带;激励国人为建立现代国家而奋斗。【解析】(1)深意:根据“对于孙中山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既是毕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一生最大的遗憾和未竟期望的寄托”得出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达到个人政治生涯的顶峰;根据辛亥革命的内容可得出南京见证了孙中山被迫交出政权的历史遗憾;根据“尤其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等遗训文字,无不提示着墓主的身份地位和期望,昭示着后来者的责任和义务之所在,即建造一个渊源有自而又适应世界大势的现代国家。”得出更能展现孙中山建构新式国家的抱负;可以激励国人完成孙中山的未竟事业。(2)历史价值:根据所学可从其个人形象、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激励国人等角度概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