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济市涑北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91.(2022·福建·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2.(2022·厂一东·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2022·安徽)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A.“怎么会这样?”B.“糟糕的战争!”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4.(2022·辽宁、宁夏·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持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5.(2022·江苏·19)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6.(2022·海南·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7.(2022·海南·21)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8-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的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8.(2022·重庆·23)“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兄弟般地平起平坐,共叙兄弟情谊。”这种诉求主要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A.种族歧视严重B.阶级矛盾尖锐C.贫富差距加大D.社会暴力泛滥9.(2022·江苏·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10.(2022·福建·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人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11.(2022·广东·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12.(2022·海南·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A.柏林危机B.古巴导弹危机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13.(2022·安徽·2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14.(2022·山东·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8-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A.联合国B.不结盟运动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15.(2022·广东)约瑟夫·奈教授202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16.(2022·天津·9)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②美国从越南撤军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④中日邦交正常化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17.(2022·山东·16)1964年4越,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8.(2022·重庆"23)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D.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19.(2022·江苏·17)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20.(2022·江苏·19)2022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分子。由此可以看出()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化社会的公敌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21.(2022·上海·20)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C.超国家的联合体己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22.(2022·上海·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A.结束越南战争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8-C.撤出古巴导弹D.签订《华沙条约》专题九1.(2022·福建·14)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22·辽宁、宁夏·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3.(2022·山东·10)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4.(2022·福建·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5.(2022·辽宁、宁夏·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6.(2022·天津·1)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7.(2022·浙江·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8.(2022·新课标·2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8-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相对稳定9.(2022·广东·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摇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10.(2022·北京·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2022·福建·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12.(2022·上海·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13.(2022·天津·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14.(2022·浙江·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8-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15.(2022·浙江·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16.(2022·江苏·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17.(2022·海南·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18.(2022·海南·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19.(2022·安徽·文综·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20.(2022·浙江.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8-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1.(2022·山东·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2.(2022·广东·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23.(2022·浙江·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24.(2022·海南·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晃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25.(2022·海南·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26.(2022·海南·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27.(2022江苏·l)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8-28.(2022·福建·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9.(2022·新课标·27)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上表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30.(2022·浙江·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