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设计<br />一、活动目的:<br />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br />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br />节日文化。<br />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br />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br />教学重难点<br />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br />活动过程:<br />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br />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br />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br />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br /> 1、 中秋节的由来<br /> (1)老师: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br />盘、像圆饼。)<br />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br />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br /> (3)、说中秋节的由来。<br />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br />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br />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br />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br />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br />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br />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br />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br />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br />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br />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br /> (3)引导队员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br />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br />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br />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br />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br />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br />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br />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br /> (1)、出示图片 1<br />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br /> ——(李白的《静夜思》)<br /> <br /> 队员齐背《静夜思》。<br />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br />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br /> (队员发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br />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br />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br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br />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br />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br />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br />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br />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br />呢?<br />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br />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br />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br /> 老师: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br />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br />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br />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br />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br />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br />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br /> (3)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