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运动和力 <br /> <br />第二课时 <br />一、基础练习 <br />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N。 <br />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br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br />二、复习内容 <br />1、力 <br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r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br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br />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br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br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br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br />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br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br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br />(7)力的表示法: <br />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r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br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br />2、伽利略斜面实验: <br />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br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br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br /> <br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r />3、牛顿第一定律: <br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r />⑵说明: <br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r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br />三、复习过程 <br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br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 <br />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r />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br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r />例2 如图9所示,将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例3 (北京市朝阳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r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r />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br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 <br /> 例4 (湖北省宜昌市)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br />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r />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br />四、堂上练习 <br />五、教学反思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