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奇数,那么它的面积一定是( )。 A.小数 B.奇数 C.偶数 D.质数2.下面图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是( ),顺时针旋转180°的图形是( )。3.要使四位数42 7是3的倍数,横杠内应填( )。A.0、3、6、9 B.2、5、8 C.任何数字4.下面的数,因数个数最多的是( )。 A.8 B.36 C.405.在三位数2□0的方框里填入一个数字,使它同时是2、3、5的倍数,最多有( )种填法。 A.1 B.2 C.3 D.46.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自然数有( )个。 A.2 B.0 C.1 二.判断题(共6题,共11分)1.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 )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在乘法中,一个乘数乘10,另一个乘数也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20。( )4.质数只有一个因数。( )\n5.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平移。 ( ) 6.因为4×3=12,所以4、3是因数,12是倍数。( )三.填空题(共8题,共27分)1.填上一个合适的数字。(1)8( ),36( ),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2)15( ),37( ),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3)2( )( ),既是3的倍数,又是2和5的倍数。2.如下图,三角形围绕着虚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是( )。3.在括号内填“平移”或“旋转”。(1)风车不停地转动是( )。(2)钟面上秒针的运动是( )。(3)汽车在平坦笔直的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 )。(4)小红房间的抽屉是推拉型的,开抽屉的过程是( )。4.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米、米、米。如果高增加2米,新的长方体体积比原来增加( )立方米,表面积增加( )平方米。5.挖一个长7m,宽45dm,深25dm的长方体鱼池,这个鱼池的占地面积是( )m2。6.一棵小树被扶种好,这棵小树绕树脚( )方向旋转了( )。7.填一填。1升=( )毫升1立方分米=( )升\n1立方厘米=( )毫升1升=( )立方厘米 2.5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8.旋转不改变图形的( )和( ),只改变图形的( )。图形的平移不改变( )和( ),只改变图形的( )。四.计算题(共2题,共10分)1.算一算。2.求组合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dm)五.作图题(共1题,共6分)1.将方格纸中的图形A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B,将图形B绕着O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六.解答题(共6题,共47分)\n1.一根长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够用吗?2.一根长1.5米的长方体木料,底面是正方形,把木料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了0.18平方米,求原来木料的表面积。3.如图是甲、乙两地2008年上半年每月降水情况统计图。(1)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多少毫米?(2)甲、乙两地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大?相差多少?4.下面是甲乙两个城市去年6~12月份平均气温统计表。(1)根据上面数据,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n(2)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条)5.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第一次经过该位置)经过的时间。6.下面是某校运动会各年级参赛人数统计图。\n(1)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2)条形统计图中一格代表( )人,折线统计图中一格代表( )人。(3)哪个年级参赛人数最多?哪个年级参赛人数最少?(4)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D;B3.B4.B5.C6.C二.判断题1.×2.×3.×4.×5.√6.×三.填空题1.(1)4;0(2)0;5(3)1;02.圆锥3.(1)旋转;(2)旋转;(3)平移;(4)平移4.2ab;4(a+b)5.31.56.顺时针或逆时针;90度7.1000;1;1;1000;25008.大小;形状;位置;大小;形状;位置四.计算题1.;0;2.表面积:[6×5+6×2+10×5+(6+6)×10]×2=424(dm2)体积:10×6×5+10×6×2=420(dm3)五.作图题1.解:如图:\n六.解答题1.解:(12+8+6)×4,=26×4,=104(厘米),120﹣104=16(厘米),答:够,还剩16厘米.2.0.18÷2=0.09(平方米),原来底面边长是0.3米;3×1.5×4+1.8=1.8+1.8=3.6(平方米).答:原来木料的表面积是3.6平方米.3.(1)545-500=45(毫米) 答: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45毫米。(2)565-355=210(毫米) 答:甲、乙两地五月份降水量相差最大,相差210毫米。4.(1)\n(2)解:观察图可知,甲、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在7月份最高,在12月份最低,乙城市的平均气温下降明显。5.解:根据分析,解答如下:6.(1)\n(2)20;10(3)六年级参赛人数最多,一年级参赛人数最少。(4)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参赛人数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