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散文的情节结构,把握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析文本,理解通过对比抒发情感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能够正确评价巴金放弃小狗巴弟的行为②感悟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自己的反省忏悔意识教学重点探究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教学难点感悟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自己的反省忏悔意识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莫言?对,他就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足以说明其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其在我国文坛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同学要知道,在莫言之前我国还有几位和诺贝尔文学奖深有渊源的作家,例如曾经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鲁迅和巴金。虽然他们最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了,但这实际上也能够看出来他们在我国文坛的超然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下巴金老先生。二作者介绍巴金(1904.11.25-2005.10.17)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思考:名气如此之大的文学家巴金,为什么要写一只小狗呢?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提问:课文一共写了几只狗?明确:两只(艺术家的狗、小狗包弟)2.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思考:找出文中艺术家和狗相处的细节,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狗。明确:忠诚(艺术家有难,狗拼死相护)3.探讨:找出文章中描写小狗包弟的语句,看看包弟是一只怎样的狗。5
明确:正面描写:“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侧面描写:日本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包弟守候家门,等待主人的归来包弟是一只可爱、聪明、通人性、有情义(忠诚)的小狗1.思考:这么一只可爱的小狗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它?明确:被“我”遗弃——送到医院做试验为求自保,小狗包弟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个包袱。探究:小狗包弟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我”的“包袱”?为什么小狗包弟的存在会变成一个“包袱”?找出相关语句。明确:①“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②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5
拓展: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是一个荒唐而又残酷的时代,社会动乱,当时人们普遍命运穷困、人性扭曲,人人自危,人人求自保。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病态的社会、扭曲的人性)4.探究: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明确: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5.思考:遗弃了小狗包弟后的“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短暂的轻松——长久的自责——无尽的忏悔四.探究文本,感悟主旨1.思考:既然“我”遗弃包弟是被迫的,又为什么要如此自责呢?明确: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良知的复苏)2.探讨:巴金的忏悔与自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什么启示?5
明确:(对个人、对社会来说)五.课时小结在这一刻,在包弟面前,巴金不再是那个万众瞩目的大文豪了,而是一个恨自己懦弱、丢了良知与正义的忏悔者。“知耻近乎勇”,忏悔中的巴金并未因为承认自己的自私和懦弱而受人指责,相反,他赢得更多的尊敬。六.课时作业请问你曾经对动物或他人做过令你遗憾、自责、悔恨的事吗?今天,让我们向巴金先生学习,真诚地、勇敢地来说一说、写一写。七.板书设计人不如狗《小狗包弟》隔壁家的艺术家的狗:忠诚,有情义艺术家有难,拼死相护自己养了七年小狗包弟:相处:结局:被遗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