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公民身份证上没有的信息是( )。A.姓名B.婚姻情况C.家庭住址D.公民身份号码2.纪律、道德与法律的范畴不同,下列行为属于法律范畴的是( )。A.无证驾驶B.无故迟到、旷课C.主动给老人让座3.我国的根本法是( )。A.宪法B.行政法4.在2019年的“两会”期间,一些网站继续推出“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等互动栏目。某中学生在网上就校园周边安全问题给总理提出了建议。该中学生是在行使( )。A.监督权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言论自由D.决定权5.我国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权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下面属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有( )。①政治权利和自由②依法服兵役\n③社会经济权利④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公民自愿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发给有效期( )的居民身份证。A.5年B.10年C.6年D.15年7.下列行为中,履行了公民基本义务的是( )。A.张叔叔常年不去看望在养老院生活的父亲B.李阿姨在纳税时少报月收入C.乘坐公交车时,依次上车不拥挤8.司机驾车时遵守交通规则,履行了( )义务。A.保守国家秘密B.遵守公共秩序C.赡养扶助父母9.关于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官和律师可以不遵守宪法B.公安人员可以不按宪法办事C.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10.小勇家准备购买一套二手房,和卖家签订了购房合同,并付了定金拾万元,结果卖家又不卖了。要解决该纠纷依靠的法律是( )。A.刑法B.行政法\nC.民法D.除前面三类外的其它法律二.填空题(共10题,共50分)1.身份证丢失,要及时到( )挂失。身份证最好不要( )使用。2.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的广泛,既包括我国( ),也包括( )等。不仅保护( ),也保护( )。3.宪法规定,( )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 )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 )观念,也要增强( )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4.( )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 )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它是政府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中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6.国家为每个公民确定了( ),每个公民( )、( )的身份代码。7.( )年,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8.( )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9.为国家( )、民族( )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 )。10.在法律的大家庭里,这些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 ),发挥不同的功能。他们规范着人们的( ),保障着社会的( )、(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依法服兵役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2.我们中国人去国外旅游,就不受到国外的法律的制约了。( )3.作为中国公民,既享有权利,也应履行义务。( )4.权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滥用。( )5.我们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可以不履行自己的义务。( )6.纳税、服兵役、接受义务教育等都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7.从2001年开始,12月4日就成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了。( )8.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10.明明在学校的网络论坛上,把跟他闹矛盾的同学侮辱了一番。( )四.连线题(共2题,共11分)\n1.我国公民身份证的有效期限根据年龄的不同,有效期限也不同,请你根据对知识的掌握准确连线未满16周岁 长期有效16——25周岁 有效期20年26——45周岁 有效期10年46周岁以上 有效期5年2.连线。《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人身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女性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财产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文化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 物质帮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 劳动权五.简答题(共5题,共35分)1.居民身份证是公民身份的证明文件,我们在许多场合必须出示或使用它,考考你对它的了解。(1)有照片的是一面是( )面,有国徽的一面是( )面。(填正反)(2)身份证号码由( )位数字组成。(注意:第一位数字用字母a代替,最后一位数字或字母用字母b代替)(3)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身份证?(写出四个用处4分)(4)生活中怎样保护个人信息不泄露?(至少写出四个4分)2.国籍的取得方式有哪些?3.《宪法》除了保障公民的权利,还规定了公民的哪些基本义务?(至少列举出五项)\n4.想象一下,我们国家没有法律将是什么情景?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除了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外,还规定了哪些方面?六.辨析题(共1题,共5分)1.你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人跳“广场舞”吗?对此你怎么看?有什么解办法?七.材料题(共1题,共5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彰显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8年3月1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以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成为第一位进行宪法宣誓的共和国领导人。你认为进行宪法宣誓的意义有哪些?八.综合题(共3题,共15分)1.2016年,全国法院一审开庭审理省部级及以上落马官员42人。(1)上述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征?(2)上述材料直接表明法律具有什么作用?2.认识居民身份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自愿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1)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知道多少?(至少写出两点)(2)在生活中,身份证有哪些用途?(至少写出三条)3.“宪法”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木是组织、确定的意思。中国古代就有“民不举官不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2014年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让宪法意识植根人心。\n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回答:(1)我国将每年的( )月( )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了解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宪法,请你为国家宪法写一句宣传标语。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A4.A5.B6.A7.C8.B9.C10.C二.填空题1.公安机关;借给他人2.公民;外国人;个人;群体3.任何公民;一致;权利;义务4.法律援助\n5.法律援助6.公民身份号码;唯一的;终身不变的7.20148.刑法;民法 9.富强;复兴;使命10.社会关系;行为;生产;生活秩序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连线题1.如图:2.《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财产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劳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身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物质帮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性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文化权利。五.简答题1.(1)反;正(2)18 \n(3)在酒店办理住宿登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在火车站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在邮局邮寄物品、买保险、银行开户办卡、挂失、领结婚证、户口迁移、工商税务登记、办理护照、网吧上网等等。(4)保护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及其他个人隐私信息,千万不要把这些信息通过邮件、短信或电话告诉别人,无论您认为这个人多么可靠,保护私人电脑和手机安全,使用复杂密码,丢掉含有私人信息的文件前先将其销毁,在处理快递单时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身份证丢失,及时挂失,身份证不要借给他人使用,上网评论时不要随意留个人信息;别随便晒自己及家人照片,网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自己的事等等。2.(1)以出生的方式取得国籍;(2)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国籍。3.公民履行的义务既包括做法律规定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如纳税,服兵役,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也包括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如不偷别人的财物,不伤害别人。如果我们不履行义务,就要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4.如果国家没有法律,整个社会将会一片混乱,国家机器无法运转,人民利益得不到保障。5.(1)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2)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3)规定了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六.辨析题1.有,跳广场舞也是阿姨和奶奶们放松娱乐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们停止;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和跳广场舞的阿姨和奶奶们商量声音可以放小点,或者规定跳舞的时间即可。七.材料题1.体现了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忠诚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将极大增强广大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大鼓舞社会公众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培育宪法信仰。八.综合题1.(1)材料中国家依法打击制裁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不因违法犯罪分子是官员而免于处罚,表明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表明法律的作用是通过制裁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和谐。2.(1)①身份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②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③第1-6位是地址码;④第7-14位是出生日期码;⑤第15-17位是顺序码;⑥最后一位是校验码等。\n(2)在酒店办理住宿登记;办理登机手续;在火车站自动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在邮局邮寄物品等。3.(1)12;4(2)普及宪法知识,树立宪法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