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12月调考试题(普通班,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依据材料“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西周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实行分封制,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故C项正确;材料“成王劳之,而赐之盟”体现了周王和诸侯王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周王是天下共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分封制度刚刚建立的状况,故B项错误;官僚体制是秦朝统一六国后实施的,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西周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下列成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秦晋之好B.四面楚歌C.问鼎中原D.草木皆兵【答案】C-25-【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与材料不符,排除A。四面楚歌是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与材料不符,排除B。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符合材料意思,故选C。草木皆兵是指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与材料不符,排除D。3.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描述了清朝晚期陕西泾阳大户吴氏家族的经商历程,剧中女主人公周莹(吴家长子吴聘之妻)能成为吴家当家人最有可能是因为A.近代前期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变B.中国传统宗法关系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C.吴家其他人都不具备当家人的能力D.周莹具有极深的心机和城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莹是吴家长子吴聘之妻,故周莹能成为吴家当家人是凭借嫡长子之妻的身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男尊女卑的信息,而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吴家其他人都不具备当家人的能力,而是因为周莹是吴家长子吴聘之妻的身份,排除C。周莹能成为吴家当家人是凭借吴家长子吴聘之妻的身份,而不是周莹具有极深的心机和城府,排除D。4.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其统治期间属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70年左右,故A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130年到公元前101年左右,故B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99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故C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01年左右,故D项正确。点睛: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要素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史论;把握好时间这个要素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5-对于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公元的划分,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元年的纪年法,此前一年则称为公元前一年,公元无零年;每百年被称作一个“世纪”,但一世纪和公元前一世纪为99年,即公元元年~99年为一世纪,100年~199年为二世纪,公元前99年~前1年为公元前一世纪等等5.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因此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A.枢密院B.中书省C.宣政院D.政事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故C项正确。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与材料不符,排除A。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与材料不符,排除B。政事堂是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元朝不设政事堂,排除D。6.“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眠,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导致朱元璋发出这样的感慨的主要原因是A.胡惟庸专权擅政B.废丞相,权分六部C.内阁制度的建立D.司礼监不能履职尽责【答案】B【解析】材料中“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眠,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说明宰相废除后皇帝被繁杂的行政事务所困扰,故B项正确。朱元璋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废丞相,权分六部,而不是胡惟庸专权擅政,排除A。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朱元璋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废丞相,权分六部,而不是司礼监不能履职尽责,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眠,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紧扣设问要求,结合明朝朱元璋加强皇权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7.-25-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A.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C.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的特点,因此选C。A选项过于绝对,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8.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这说明科举考试是A.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B.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C.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D.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考查的是科举制,说明学子为科举而坚持,科举是当官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了文人对科举的坚持,不是指朝廷笼络文人,故B项错误;学子们学习是为当官不是求真才实学,故C项错误;学子们之所以坚持不懈,是为实现自身价值,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9.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25-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对于协定关税的一些看法,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对于中国有益无害,而且没有对经济造成影响,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权意识淡薄引起的,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协定关税丧失主权,不可能是务实;BC是材料中没有体现的。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10.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B.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C.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D.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领袖表面上是标榜为贫民服务的,实质上存在“凶暴”、“特权的森严”的现象,故可知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发动者的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的巨大差别,主要是源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而是强调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其在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出现巨大差别,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而是强调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其在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出现巨大差别,排除C。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强调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其在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出现巨大差别,排除。11.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A.实际上没有发行B.没有号召作用C.太平军中没有普及D.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2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虽然反映了农民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因为缺乏实现的条件,并没有普及。材料信息“独无此书”也说明《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普及,因此选C项,不选ABD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朝田亩制度》12.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可知,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民众“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的心理;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名师点睛】义和团爆发原因: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25-13.“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李鸿章抱怨说:‘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指的是此次议和其实是由远在西安的慈禧所决定的,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导致慈禧太后逃跑到西安,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4.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C.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可以排除掉AD,当时蒙古地区属于中国版图,故排除C;由“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可知是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15.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25-平均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胸围(cm)呼吸伸缩差(cm)肺气容量(m1)握力(kg)日兵21.4165.160.8884.9510.36363141清兵29.8166.6554.7589.510.24312931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于日军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答案】C【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挑选与训练,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C项正确。从表格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以及给养的比较,排除A。表格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清军与日军的战斗精神,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6.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道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A.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B.中华民国成立C.辛亥革命后一些封建官僚投机革命D.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可知,意在强调旧官僚仍在投机革命做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有特指武昌起义,而是强调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成立,而是强调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而是强调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排除D。-25-17.“(它)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B.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实行责任内阁制D.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没有提到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不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由“‘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得出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基本的权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大总统的权力,体现了“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侧的最高权力”,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确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将权力关进牢笼”,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8.“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A.北京学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C.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答案】A【解析】根据“1919年5月5日”、“青岛问题”、“曹汝霖”、“章宗祥”等关键词可知材料陈述五四运动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学生游行口号之一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京”一地,未表现出“遍及全国”,排除B。由材料关键词“学界”可知材料所述内容与“工人罢工”无关,排除C。D项不符合题意,且材料中未提及北洋政府逮捕学生内容,排除。点睛: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19年5月5-25-日”、“青岛问题”、“曹汝霖”、“章宗祥”等,结合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9.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此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中制定的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瓦窑堡会议【答案】B【解析】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材料中“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符合这一纲领,故B正确;A是领导工人运动;C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D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历史学者在四川省苍溪县的一些砂石岩山上发现了以下红军石刻标语,这些标语最早可能形成于A.国民革命时期B.长征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四川省”“只有共产党是革命为民族独立的唯一领导者”“工农红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长征时期工农红军经过四川省苍溪县刻下的标语,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尚未拥有自己的武装——工农红军,排除A。全面抗战时期是工农红军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军或者是新编第四军,排除C。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是人民解放军,而不称为工农红军,排除D。21.-25-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B.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对《马关条约》的态度C.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D.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全国最高立法机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36年,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全面抗战还未开始,故C不正确,因此选C。材料中未将台湾包括在领土内,故B正确,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背景22.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将“日本的战争机器”“卡住了13个星期”的是A.淞沪会战B.卢沟桥事变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与材料信息“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吻合,故A项正确。卢沟桥事变是在1937年7月7日,与材料信息“卡住了13个星期”不符,排除B。太原会战是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不足三个月,排除C。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大战事,关键信息是“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结合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23.-25-《血战台儿庄》是1985年中国大陆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影片,这部集纪实性、文献性、史诗性风格于一身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史中重要的一页,生动地记录了国民党爱国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塑造了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形象。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各方好评,并对打破海峡两岸坚冰起了重要作用。台儿庄战役所属正面战场的抗战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武汉会战D.徐州会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所以台儿庄战役所属正面战场的抗战是徐州会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而非淞沪会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而非太原会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而非武汉会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台儿庄战役【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24.1945年,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向蒋介石表示:人民遭受了21年的内战,流尽了鲜血,现在已到了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则表示: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这反映出A.国共谈判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B.国民政府仍坚持独裁内战方针C.国民政府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D.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已遭到质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概况的掌握。依据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三大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所以应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5.-25-“自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以来,民族主义成为拯救国家危亡的一种途径,在学术层面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更逸论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推广给全国民众。直到——爆发后,形势才出现彻底扭转,空前的团结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终于成为全国民众认可的精神坐标。”材料中空缺部分是A.鸦片战争B.国民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更逸论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推广给全国民众。直到——爆发后,形势才出现彻底扭转,空前的团结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终于成为全国民众认可的精神坐标”等反映了抗战胜利之后中华民族彻底胜利,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6.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渡江夺胜利B.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渡江夺胜利卢沟燃烽火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渡江夺胜利D.渡江夺胜利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五四起风雷是1919年,遵义定决策是1935年,卢沟燃烽火是1937年,渡江夺胜利是1949年。故选A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下列各项中属于《共同纲领》内容的有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③规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④规定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A.①②③B.①②④-25-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故①②正确。该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少,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故③正确。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故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点睛:本题为知识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本题熟悉《共同纲领》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28.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A.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新制度”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性质,是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故A项正确;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CD项是政协的作用;所以答案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师点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代议制的异同:1.相同点:(1)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一种代议制。(2)都是定期选举产生议员的间接民主形式,即代议民主。2.不同点:-25-(1)阶级本质(国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应并服务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2)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服务。西方代议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工具。(3)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主体是人民,西方国家的议会权力的主体是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4)权限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统一行使一切国家权力。西方国家的议会制一般以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互制约,彼此平衡。(5)代议机关与政党的关系不同:西方国家议会里通常是多党共存,通过议会党团及其领袖在议会内活动,党与党之间有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议会政治与政党政治紧密结合。在两党制国家,两大政党在议会中起主导作用;在多党制国家,议会中多党林立,政党间的合作与斗争、联合与分裂不断。中国全国人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工作。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都有全国人大代表,但这些代表并不是由党派产生的,在全国人大的活动也不是按党派来展开的。29.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规定陪审员每人每日给薪两个奥波尔(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执政官为四个奥波尔,五百人会议的议员为五个奥波尔。这反映出在当时雅典A.公职人员较为贫穷B.政府重视公民参政C.政治采用制衡机制D.公民具有等級差别【答案】B30.-25-《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A.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B.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D.是否重视纲常伦理【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中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性,而《唐律疏议》的八类人犯罪却要减一等足以证明《唐律疏议》是不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故B正确,C错误;A是中国法律的特点;法律均是注意保护个人利益的,D是中国法律的特点。31.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材料表明A.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来源于罗马法B.罗马法为近代民主政体建立提供了借鉴C.法治原则在罗马得到有效贯彻D.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罗马的兴盛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罗马法的有效执行为罗马的兴盛提供了保障(历史理解),材料只是强调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而非分权思想,所以A不合题意。为近代民主政体建立提供了借鉴的是雅典而非罗马,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的是雅典的兴盛与发展而非罗马的兴盛与发展,所以B、D排除。材料体现了罗马依法治理国家,反映了法治原则在罗马得到了有效贯彻,所以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古罗马依靠法律治国使古罗马得以强盛。3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A.总统控制议会B.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C.总统权力大,议会权力小D.行政权高于立法权-2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兰西总统有权召集议会开会,但是议会也有权让总统召集议会开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联席会议选出,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所以总统的权力要受制于议会,B项符合题意。A项总统控制议会的说法错误,应该是总统对议会负责,排除。总统的权力要受制于议会,且材料无法体现总统权力大,议会权力小,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行政权高于立法权,应是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离,且材料强调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排除D。33.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是国家元首”B.“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C.“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D.“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答案】A【解析】“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说明君主大权独揽,符合德国“君主”是实,“立宪”是虚的观点,故BCD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皇帝是国家元首”是所有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共同特征,不能反映君主掌握实权,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点睛:否定式选择题解题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进行排除即可。本题中的BCD均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得出A项正确。34.1689年3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A.保障国王的军事权B.限制国王的行政权C.确保王室财政独立D.依法监管王室财政【答案】D-25-【解析】国王的税款必须由议会下院通过立法拨款,充分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下依法监管王室财政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没有涉及,排除;材料表明是对国王财政权的限制,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5.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C.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的控制D.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答案】C【解析】从题干内容来看,因为帝国议会否决了宰相的提案,结果宰相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新选出的帝国议会则通过了宰相的同一个提案,由于宰相拥有行政权,所以可以得出C是符合题意的;题干中可以看出是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1871年宪法规定德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不符合史实;联邦议会是立法机构,故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搞清其中的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分别是德国皇帝及其权力、宰相及其权力、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及其权力、宰相与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的关系、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关系。36.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这一规定协调了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大州与小州的利益C.南方与北方的关系D.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规定协调了美国大州与小州的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中央地方的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参议院、-25-众议院议员名额问题与南方北方的关系也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关于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的规定,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认识到这反映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的问题,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7.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应: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此材料表明A.总统拥有制约国会的权力B.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C.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D.国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答案】A【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立法议案需要总统签署才能生效,国会的立法权受到总统的制约,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而不是总统对国会负责,总统对宪法负责,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会对总统的制约,C错误;美国政体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具有立法权,并不是形式上的,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共和政体特征,根据“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和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具体内容来分析。38.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英雄儿女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新生政权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主要表现在A.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B.公社监督工业生产C.管理逃亡D.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答案】A【解析】巴黎公社的尝试主要表现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上,因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首先必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C、D均不是“主要”表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巴黎公社的尝试主要是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尝试。-25-39.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意义是A.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B.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C.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D.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答案】C【解析】据材料“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属于劳动者,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故C项正确;“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故D项错误。故选C。40.1844年,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遭到政府军镇压。但布雷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德堡的糖厂工人等,先后举行罢工以及局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织工的斗争。这一时期A.普鲁士工人运动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指导B.军事斗争成为工人主要的斗争形式C.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的力量D.共产主义者同盟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其他地区的工人阶级响应和支持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说明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的力量起来开展斗争,意识到作为一个统一的阶级开展斗争的重要性。故答案为C项。马克思主义学说尚未诞生,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工人斗争是罢工和起义的方式,排除;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47年成立,排除D项。点睛:19-25-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工人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所显示出来的巨大革命力量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不仅使无产阶级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共40分)41.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注: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指出秦朝解决这一困局的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血缘关系逐渐疏远。措施: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5-(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妥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概括为血缘关系逐渐疏远;根据材料“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可概括为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根据材料“周天子弗能禁止”可概括为王室衰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可知,为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秦朝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可知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和“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两个角度进行概括说明即可。(3)由“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可以概括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由“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以概括出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拥有行政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和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两个角度来回答即可。(4)关于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妥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说明,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42.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5-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两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答案】(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3)理解:①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解析】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意义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回答即可。.......................................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不是政体以及失败的教训回答即可。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25-——何顺果《美国史通论》材料二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出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答案】(1)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的要求;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普鲁士的王朝战争。【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独立后的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力,而松散的邦联制无法应对诸多困难,联系启蒙思想对美洲大陆的影响回答”原因”。回忆教材知识可知联邦制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而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从1864年到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通过逐层分析,就可以概括出答案。点睛: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府,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南北战争的胜利,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巩固了美国的联邦制,美国重新走上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德国在完成统一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历史启示我们,国家分裂,国运衰退,国家统一,国运兴盛。-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