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广东高考选考·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排除A项;孙中山并非要“均平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2.(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2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材料二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解读材料一,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26-
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5分)(3)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②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概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5分)【答案】(1)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2)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用: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3)选择阐述①: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理论;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的理论。选择阐述②: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困结一致向前看》,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得出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据材料一“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得出传播中心活跃;据材料一“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得出舆论界的热情。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得出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据材料一“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得出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2)第一小问根据地,据材料二“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小问作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第三小问意义,“正确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据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结合所学得出这一革命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也是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3)选择阐述①,结合和所学可知,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鉴戒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选择阐述②,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积极支持关于真-26-
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说,这场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在邓小平的推动下,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全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思想准备;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困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甘肃二模·28)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其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B.主张全盘西化C.否定洋务运动D.推翻清朝统治【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可知孙中山认为要使中国富强,不仅要坚船利炮、垒固兵强,而且要仿行西法,这说明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是不够的,应该拓展领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A项;孙中山只提出仿行西法,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并不主张全盘西化,排除B项;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是不够的,并非否定洋务运动,排除C项;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失败后才转向革命推翻清政府,排除D项。2.(2021·广东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联合测评·6)下图为载于1908年4月17日《江汉日报》的时政漫画《实行之社会主义》,该漫画( )A.蕴含平均地权之深意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C.抨击了清政府的改革D.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26-
【答案】A【解析】漫画上画了六级台阶,顶端站立一人,下端有一满身补丁的穷苦人手指台阶,一人挥动铁铲铲土,寓意“消灭贫富差距,平均地权”,故选A项;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漫画中没有体现作者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漫画中未含有辛亥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3.(2021·新疆慕华·优策高三第一次联考·10)孙中山说,今日之世界,“是民权世界”,民权世界的到来是进化的必然趋势。并认为人类顺应进化趋势,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孙中山的论述意在( )A.扩大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B.对国人进行科学启蒙C.以社会革命促进时代发展D.论证民权主义合理性【答案】C【解析】从材料“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不应该依顺中国现状不变,而应主动发挥人的作用,进行革命斗争,以顺应“民权世界的到来”这一进化的必然趋势,体现的是孙中山希望通过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孙中山借助进化论主张面对民权世界这一进化趋势,中国应采取革命斗争,早日实现民权主义,而不是为了扩大进化论的影响,排除A项;从材料“是民权世界”、“是谓之革命”,可知反映的是与民权和革命有关的政治主张,不是为了对国人进行科学启蒙,排除B项;从材料“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可知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如何在中国更快的实现民权主义,而不是论证民权主义的合理性,排除D项。4.(2021·浙江温州高三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8)有学者认为,有一个全国一致信服的意志于革命而言意义重大,中外皆然。辛亥革命前后,革命群众所一致笃信不移的共同意志,只有八个字,须知袁世凯就是抓住了上四字而掠夺了革命果实、身正大位的;他也是背叛后四字而身败名裂、遗臭青史的。这“八个字”应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平均地权C.驱除鞑虏创立民国D.恢复中华平均地权【答案】C【解析】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是因为其拥护共和,迫使清朝统治者宣布退位,体现“驱除鞑虏”;但其复辟帝制的行为违背了“创立民国”的原则,因此“身败名裂、遗臭青史”,故选C项;“恢复中华”指恢复中国各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材料“他也是背叛后四字而身败名裂、遗臭青史的”不符,排除A项;创立民国应该是后四字,“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恢复中华”与材料“须知袁世凯就是抓住了上四字而掠夺了革命果实、身正大位的”不符,“平均地权”与材料“他也是背叛后四字而身败名裂、遗臭青史的”不符,排除D项。5.(2021·福建泉州一模·11)1917年,孙中山发表《民权初步》一书,主张教育国民学会民主、集会、结社,以“会社”为阵地,参政议政,实现“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议法案之权。”孙中山意在( )A.提高国民民权意识B.推动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C.践行民生主义思想D.促进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A【解析】由材料“主张教育国民学会民主、集会、结社,以会社为阵地,参政议政”可知孙中山是要教中国人学会行使民权的初步方法,旨在培育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故选A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权主义而非民生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民族意识,排除D项。-26-
6.(2021·浙江衢州高三12月教学质量检测·8)“段内阁成立的那天,便有梁启超等政界要人献策,召集临时参议院以改造国会。面对此种危局,孙中山在西南地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这场运动( )A.因受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B.推动了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D.基本奠定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护法运动,1917年7月,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最终因受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故选A项;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是在辛亥革命前,排除B项;此时清王朝已经不存在,排除C项;护法运动(1917年—1918年)时中共还没有成立,排除D项。7.(2021·清华大学9月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7)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孙中山在《民国日报》发表文章“吾人对此近邻的大改变,不胜其希望也”,并提出“以俄为师”的口号。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由蒋介石率领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这表明国民党( )A.民主革命内涵不断丰富B.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为己任C.民主革命群众基础深厚D.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中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并派蒋介石访问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可见是学习苏联的经验,势必会丰富国民党民主革命的内涵,故选A项;国民党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向苏联学习,无法说明国内群众基础深厚,排除C项;国民党的革命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8.(2021·江西五市九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3)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政府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 )A.孙中山接受了俄国式的革命道路B.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C.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了新的进步D.国民党已确定了联俄的三大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而且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可知,孙中山希望中俄加强团结,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有了转变,故选C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可能接受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材料提及了十月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但是未提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排除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排除D项。9.(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9)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彷徨苦闷的孙中山以极大的振奋,尤其是苏俄政府承诺放弃殖民地的特权后,更让他感到了希望。1923年,他派出代表访问苏联,向苏联学习。这表明( )A.民主革命的内涵不断丰富B.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实现人民民主C.反帝的国民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D.孙中山接受了马列主义【答案】A【解析】孙中山学习并吸收了苏俄加强革命领导核心的革命经验,使得民主革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故选A项;“人民民主”是毛泽东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与孙中山无关,排除B项;向苏联学习的是孙中山,无法据此推知国内群众的态度如何,排除C项;向苏联学习,“以俄为师”并不等同于接受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10.(2021·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10)1922年,当孙中山会见完陈独秀、李-26-
大钊和马林之后,他充分认识到:“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救活国民党,孙中山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决定“以俄为师”②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共合作③召开国民党一大④领导国民革命军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为救活国民党,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学习苏联的苏维埃组织、军队和教育的组织,故①正确;“新的血液”即吸收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党内合作”方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故②正确;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故③正确;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动摇了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孙中山已于1925年病逝,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1.(2021·江西鹰潭二模·29)1923年初,在毛泽东等人的宣传和指导下,湖南省衡山县的岳北、白果一带的农民运动勃兴。9月,在白果召开了岳北农会成立大会,到会者逾万人。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会员曾一度发展到10万人以上。材料说明( )A.毛泽东思想不断走向成熟B.农民阶级表现出很强的革命性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行D.北伐战争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的力量,积极开展农民运动,而且成果显著,说明农民阶级表现出很强的革命性,故选B项;此时处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排除A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辟的,排除C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12.(2021·吉林长春二模·29)1924年,孙中山提出“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行的,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来振兴实业”,才能挽回国家权利,并使“工人都有工作”。这表明孙中山( )A.推动民权主义转型B.践行实业救国思潮C.缓和社会主要矛盾D.探索国家富强途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要要通过节制资本和引进发达国家资本两种方式来挽回国家权利,振兴实业,且让工人有工作,说明孙中山发展了民生主义,在探索挽回利权,实现国家富强之路,故选D项;材料中“节制资本”“工人有工作”等内容属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没有兴办实业的具体实践活动,排除B项;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缓和社会主要矛盾,排除C项。13.(2021·湖南永州一模·8)1924年4月,孙中山在致电全国学农工商的通电中指出:“工人为本党之基础,本党之在斗乃为发展实业而奋斗,为工人利益而奋斗,工人与本党共同奋斗。“由此可知,孙中山( )A.指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必然性B.效仿苏俄建立工农革命政权C.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要性D.提出了党外合作的基本方针【答案】C【解析】1924年4月,孙中山致电全国学农工商,强调工人的重要性,要工人与国民党共同奋斗,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中孙中山并没有明确指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必然性”,排除A项;孙中山团结工人的目的在于“发展实业”,不是要效仿苏俄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排除B项;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党内合作而非党外合作,-26-
排除D项。14.(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7)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由此可见孙中山主张( )A.直接民主B.主权在民C.三权分立D.民生主义【答案】B【解析】据材料“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反映孙中山主张国民享有选罢官员、参与中央政事的权利,说明孙中山坚持实现民众的政治权利,故选B项;“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体现代议制民主和直接民主相结合,排除A项;三权分立指中央最高权力一分为三,通常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制衡,排除C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材料强调的是民权而非民生,排除D项。15.(2021·广西北海一模·9)孙中山在一次谈话中言及农民每年的所得不到自己收获的一半,农民十分贫困。因此他认为,如果“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增。这表明孙中山( )A.倡导实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B.已产生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C.已认识到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D.时刻关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由材料“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增”可知孙中山认为给农民分配土地,可以提高生产积极性,说明其倡导“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故选A项;平均分配土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孙中山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认识到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排除C项;“时刻关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6.(2021·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7)孙中山认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据此可知,孙中山( )A.倡导国共合作是民族革命胜利基础B.其自身阶级立场已发生改变C.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答案】C【解析】由题干“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可知,孙中山主张在中国需要发展实业,由“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可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故选C项;题干提到的是孙中山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而与国共合作无关,排除A项;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其新三民主义的一部分,而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所以这不能表明孙中山的阶级立场已经改变,排除B项;由题干“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可知,孙中山认为当时不需要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排除D项。17.(2021·浙江A9协作体高三暑假返校联考·8)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具有特定的内涵、范围和理论。下列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孙中山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是平均地权B.反对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维护工农民众的权益C.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D.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26-
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故选B项;孙中山认为实现民生主义的举措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排除A项;“有效缓解”说法错误,排除C项;“解决”说法错误,资产阶级私有制决定了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D项。18.(2021·广西玉林高三11月教学质量监测·29)孙中山倡导的“五族共和”整合了立宪派五族建国和共和派民主革命的政治诉求,成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核心话语。这说明“五族共和”( )A.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产物B.摒弃了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C.推动实现了“光复”国家大业D.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答案】A【解析】孙中山倡导的“五族共和”,柔和了资产阶级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政治变革的产物,故选A项;极端民族主义是指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光复”国家是指恢复已亡的国家,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赢得了广泛支持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9.(2021·湖南益阳高三9月调研考试·8)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体现了(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党内思想路线的统一C.俄国革命经验的错误D.右倾错误的危害尚存【答案】A【解析】材料中毛泽东指出了中国与俄国资产阶级的性质不同,体现出毛泽东不照抄照搬,实事求是分析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了毛泽东一人的思想主张,不能体现出党内思想路线的统一,排除B项;俄国与中国国情不同,所以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不同,不能体现俄国的革命经验是错误的,排除C项;右倾错误是保守、投降主义,材料体现的是毛泽东正确区分中国与俄国的革命情况,与右倾错误不符,排除D项。20.(2021·四川宜宾三模·29)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是指产业工人,他和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民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列宁还将农民视为潜在的资产阶级。而毛泽东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力的革命武装斗争。毛泽东的观点( )A.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方向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D.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据材料“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是指产业工人,他和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民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而毛泽东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力的革命武装斗争”,可知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并不是必要性,排除A项;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一直是反帝反封建,排除B项;毛泽东的观点是结合中国农民占很大比重的实际提出的,与重农抑商思想没有关系,排除D项。21.(2021·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B.国民革命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D.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答案】A【解析】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受到乡-26-
村人们群众的欢迎,说明这些政治口号被人民接受,符合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故选A项;材料中指的是乡村群众并非各阶层,排除B项;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可知,此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还未形成,排除C项;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可知,近代中国革命仍为民族民主革命,未曾改变,排除D项。22.(2021·湘豫名校联盟高三3月联考·29)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这一言论有利于( )A.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B.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C.巩固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D.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答案】C【解析】本段材料出自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建立工农联盟,有利于巩固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故选C项;农村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此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建立,排除B项;两类矛盾学说是在1956年发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23.(2021·河南名校联盟高三10月质量检测·8)1927年毛泽东曾指出,国民大革命后期中共就“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毛泽东意在( )A.呼吁应积极对待国共合作B.强调开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C.揭露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批评中共拱手放弃革命领导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1927年毛泽东曾指出,国民大革命后期中共就‘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可知毛泽东将中共比作新姑娘,讽刺了国民大革命后期中共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故选D项;1927年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排除A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才开辟革命根据地,但材料说的是国民革命后期,排除B项;材料的主题是中共,并不是国民党右派,排除C项。24.(2021·广西钦州、崇左一模·30)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反思城市中心道路B.被迫实行战略转移C.固守原有革命道路D.主张工人和农民结盟【答案】A【解析】据材料“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可知中共中央对于革命道路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据所学当时中共中央主要是走苏联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故选A项;据所学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是指红军长征,排除B项;据所学原有革命道路是苏联的城市中心论与割据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割据主要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与工人无关,排除D项。25.(2021·湖北九师联盟高三12月新高考联考·8)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就无产阶级政党在各种条件下执行这个原则的表现来说,则基于条件的不同而不一致。”毛泽东意在强调( )A.武装夺取政权普遍适用于各国B.应将革命普遍原理同国情结合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具有必然性D.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合理性-26-
【答案】B【解析】据材料“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就无产阶级政党在各种条件下执行这个原则的表现来说,则基于条件的不同而不一致”可知毛泽东意在强调革命理论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故选B项;据材料“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就无产阶级政党在各种条件下执行这个原则的表现来说,则基于条件的不同而不一致”可知毛泽东意在强调特殊性而非普遍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且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不是马克思列宁的革命原则,排除C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合理性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26.(2021·河南洛阳一模·11)1928年,中共六大提出“在现在革命的阶段,共产党主要的策略,应该创设绝对大多数被残余封建势力剥削的农民群众的统一战线,从雇农起至中农止”。这一政策( )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B.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C.贯彻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促进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现在革命的阶段,共产党主要的策略,应该创设绝对大多数被残余封建势力剥削的农民群众的统一战线,从雇农起至中农止”,可知属于共产党土地革命的政策,通过团结广大农民,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B项;1927年国民大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项;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时还未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C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排除D项。27.(2021·安徽合肥高三调研性检测·9)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表现出高度自信,认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一论述出自(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论持久战》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答案】A【解析】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发表于这一时期,故选A项;《论持久战》发表于抗战初期,与“大革命失败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战相持阶段,与“大革命失败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论联合政府》发表于抗战即将胜利之际,与“大革命失败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28.(2021·辽宁大连一模·7)毛泽东曾针对井冈山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其一,要重视工农兵代表会。通过制订详细的各级工农兵代表会组织法,加强代表会的建设。其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他提出,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在执行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政府的组织。毛泽东意在( )A.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B.坚持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C.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D.强调“党政分开”的思想【答案】D【解析】强调“党政分开”,与材料中“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在执行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政府的组织”相符,故选D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宏观方面,与材料中“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具体解决措施”不符,排除A项;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是井冈山根据地的成功经验,不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具体解决措施”无法体现是“针对”右倾错误,排除C项。-26-
29.(2021·江苏扬州高三上学期适应性练习·5)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也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这一观点( )A.指明了国民革命发展方向B.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C.坚持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D.系统阐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问题【答案】B【解析】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与材料中“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相符,故选B项;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与材料中“1930年”“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等等的政策”不符,排除A项;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阶级是同盟军,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与材料中“1930年”不符,排除D项。30.(2021·河南九师联盟高三12月质量检测巩固卷·7)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开篇中,就明确指出,“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据此可知,毛泽东( )A.为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做了探索B.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C.致使中共抛弃了“城市中心论”D.主张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明确否定了不适合中国革命的实情的“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这说明毛泽东对中国的革命道路做了探索,故选A项;毛泽东否定了不符合中国革命实情的理论,但并未纠正党内“左”倾错误,排除B项;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但1930年的中共中央尚未放弃“城市中心论”,排除C项;1927年,八七会议已经确定要进行土地革命,而材料中毛泽东否定了几种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排除D项。31.(2021·江苏无锡高三上学期期中·7)“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毛泽东这段话意在强调( )A.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B.遵义会议是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起点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D.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应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答案】C【解析】“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表明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选C项;材料表明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路,材料没有涉及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排除A项;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起点是八七会议,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路,没有涉及中国的建设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32.(2021·甘肃山一模·31)毛泽东在1938年10月的《论新阶段》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毛泽东这番话的主旨( )-26-
A.阐明研究马克思主义重要性B.肯定马克思主义对革命的指导C.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D.强调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可知毛泽东主张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没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毛泽东论述的主旨,毛泽东的论述并未提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排除B项;毛泽东提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但这不是毛泽东这番话的主旨,排除C项。33.(2021·重庆一模·7)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我们则需要把二者(指: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一主张强调的是( )A.坚持洋为中用,发展人民文艺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实现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我们则需要把二者(指: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表明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选B项;“洋八股必须废止,……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为了发展人民文艺,排除A项;实现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是在1942年,排除C项;“洋八股必须废止,……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D项。34.(2021·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30)1939年8月,周恩来在中共某次会议上转引了一位外国记者的评论:“不管他们对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周恩来的转引意在( )A.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B.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C.扩大中国共产党影响D.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答案】A【解析】“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结合1939年8月这个时间,可知这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分析国内国外局势,对抗战的发展过程和前途的看法,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故选A项;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排除B项;周恩来转述外国记者的评论,意在说明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坚定抗战信心,并非要扩大中共的影响,排除C项;引述外国记者的评论,并不能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排除D项。35.(2021·浙江十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13)延安时期,毛泽东撰文“十八年的经险,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该材料选自( )A.《<共产党人>发刊词》B.《新民主主义论》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A【解析】“三大法宝”是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上的论述,故选A项;《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提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和新民主-26-
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共产党总结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不符,排除B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排除C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主要论证的是新中国国家性质,发表于1949年,排除D项。36.(2021·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9)民主革命时期,有人宣扬“一次革命论”。有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一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甚至在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内部,也有一些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基于此,毛泽东写了(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论持久战》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答案】C【解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与材料中毛泽东基于“民主革命时期,有人宣扬一次革命论”“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写相符,故选C项;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强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与材料中“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一条道路”不符,排除A项;《论持久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战略,与材料中“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不符,排除B项;《论联合政府》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与材料中毛泽东基于“民主革命时期,有人宣扬一次革命论”“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写不符,排除D项。37.(2021·天津滨海七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7)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也必然是相互衔接的,“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的专政”的阶段。这一论断( )A.为新中国建立提供了政治理论准备B.着重强调保持党的独立地位C.表明党要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D.符合了我国民主革命的需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一次完成,但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即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为我国民主革命任务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完成的,无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后要完成的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社会主义革命,所以这段议论符合我国民主革命的需要,故选D项;为新中国建立提供政治理论准备的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并非突出党的独立地位,排除B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与革命领导权无关,排除C项。38.(2021·河北张家口高三上学期期末·8)1940年,毛泽东撰文说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一言论( )A.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B.旨在推动国民革命的开展-26-
C.基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认识D.揭露了官僚资本的腐朽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说明毛泽东认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允许发展多种经济,据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联合各阶层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肯定多种经济形式是团结各阶层的需要,故选C项;社会主义原则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排除A项;1940年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间,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经济发展的分析,而非批判官僚资本,排除D项。39.(2021·山东菏泽高三上学期期末·9)1949年6月,毛泽东在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A.始终是我国内外政策的理论基础B.指导了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C.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D.和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一致【答案】C【解析】据材料毛泽东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中国人民的阶层属性和坚持“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可知毛泽东主张新生中国政权建立在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基础之上,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政策基础,政协会议的展开即证明了这一点,故选C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我国国内政策的基础,而非对外政策,排除A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指导了民主政体的确立,排除B项;苏联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中国则是各阶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联合建立政权,排除D项。40.(2021·辽宁大连二模·7)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针对土地征税提出如下主张:首先对全国土地进行估价,一切土地现有价值归地主享有,估价后的土地因社会进步增加的价值用赋税的形式交给国家。受这一主张影响,孙中山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孙中山提出相似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创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B.实现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C.消灭北洋军阀建立中华民国D.为传播西学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内容是核定现有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造成的地价上涨部分归国家所有,这一主张的目的是通过分配土地来实现社会公平,故选B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指暴力推翻清政府,推翻君主专制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项;材料中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的内容,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理论基础,此时并未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孙中山想要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而提出民生主义,并非为传播西学,排除D项。41.(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11)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作出这一重要论断的背景是( )A.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B.中国共产党开始破除对苏联的迷信C.中苏两国关系全面破裂D.西方国家主动要求改善对华的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结合当时赫鲁晓夫开始调整斯大林模式,中国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可知,毛泽东作出这一重要论断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破除对苏联的迷信,故选B项;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苏两国关系全面破裂是在1960年,排除C项;西方国家主动要求改善对华的关系是在1972年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排除D项。-26-
42.(2021·山西二模·31)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A.是基于中国外部环境的好转B.解决了中西方关系的难题C.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成为“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可知,毛泽东强调要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科技文化,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新中国的外交环境严峻,受西方国家的孤立与威胁,排除A项;1956年中西关系依然紧张,中西方关系依然是一难题,排除B项;1956年“一五计划”已经开展,排除D项。43.(2021·浙江宁波高三11月选考适应性考试·10)毛泽东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讲话的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C.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鉴戒苏联经验D.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1953至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初步基础,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讲话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论十大关系》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鉴戒苏联经验,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4.(2021·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30)毛泽东曾指出:在抗战时期,我党主动地把抗日以前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日本投降以后,我们及时地改变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说明,党的土地政策( )A.始终坚持消灭封建剥削制度B.服从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C.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D.激发了农民投身抗日的热情【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抗战时期……改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和“日本投降以后……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可知随着革命发展的不同,中共的土地政策也在调整,故选B项;据材料“在抗战时期,我党主动地把抗日以前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可知抗战时期以团结抗日为主,允许封建剥削制度存在,排除A项;据所学土地政策着眼于革命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涉及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两个时期,激发了农民投身抗日的热情只是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45.(2021·浙江“山水联盟”高三12月联考·10)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毛泽东这些年(1949—1957)的思想和立场总的说是正统和主流的。他的社会变化观念是十足的马克思主义类型的,集中在所有制形式的改变方面;他以十足的斯大林主义的方式,把迅速工业化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26-
A.三大改造符合马克思主义类型B.优先发展工业化符合斯大林模式C.毛泽东思想充分借鉴了苏联经验D.毛泽东主张经济发展需结合本国国情【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他的社会变化观念是十足的马克思主义类型的,集中在所有制形式的改变方面”,“他以十足的斯大林主义的方式,把迅速工业化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可知作者认为毛泽东基本上以俄国的发展方式为模式,没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毛泽东主张经济发展需结合本国国情,与作者观点不符,故选D项;从材料中“他的社会变化观念是十足的马克思主义类型的,集中在所有制形式的改变方面”,可知作者认为中国所有制变革的三大改造与马克思主义类型相符合,排除A项;从材料“他以十足的斯大林主义的方式,把迅速工业化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可知作者认为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毛泽东的所有制改变和发展重工业的思想都是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充分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排除C项。46.(2021·江苏苏锡常镇二模·9)“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一思想( )A.说明一五计划增加了军事开支B.体现了毛泽东对经济建设的探索C.做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D.出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答案】B【解析】“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这是“一五计划”的成果的描述,这是对经济建设探索的成果,故选B项;“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表明并没有增加军事开支,排除A项;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证明1958年做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排除D项。47.(2021·江西鹰潭二模·31)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大声疾呼:“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从材料可知邓小平( )A.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B.开展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D.对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答案】D【解析】据材料“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可知邓小平主张立足国情对他国进行学习,说明的是邓小平对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故选D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改革开放政策提出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C项。48.(2021·福建厦门一模·1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提出要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在新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该文章被一些人指责为“砍旗”,但却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他赋予了这场讨论超越一般理论观点争论的意义。该讨论的意义在于( )A.破除了人们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纠缠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C.促进了人们思想上的拨乱反正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答案】C-26-
【解析】据材料“提出要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在新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们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故选C项;1992年南方谈话破除了人们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纠缠,排除A项;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排除B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排除D项。49.(2021·新疆慕华·优策高三第二次联考·3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尖锐地提出要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在新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文章被一些人指责为“砍旗”,但文章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特定的历史条件,赋予了这场讨论超越一般理论观点争论的意义。该讨论的意义在于( )A.破除了人们在思想上计划与市场的纠缠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C.利于思想理论根本性全局性的拨乱反正D.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文章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特定的历史条件,赋予了这场讨论超越一般理论观点争论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和引发的大讨论极大地推动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故选C项;邓小平在南巡讲话破除了人们在思想上计划与市场的纠缠,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以及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排除B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50.(2021·四川达州一模·35)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史称“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史称“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表明邓小平( )A.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B.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C.对社会主义本原的认识逐渐成熟D.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方谈话”“南方谈话”,可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等,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成熟,故选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一个长期开放的过程,至今并未结束,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人民物质生活,排除B项;材料“南方谈话”“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并非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51.(2021·广西贵港高三毕业班12月联考监测·31)1984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欢庆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盛大庆典。在首都群众游行队伍中,一条“小平您好”的横幅突然展开,被新闻摄影记者牢牢地定格(如图6所示),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这说明( )-26-
图6A.个人崇拜依然严重B.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C.邓小平理论已形成D.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1984年10月1日……一条‘小平您好’的横幅突然展开”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可知1984年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作为改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受到了人们的尊敬,故选B项;1976年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个人崇拜现象受到了纠正,排除A项;据所学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人们对邓小平的尊敬,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不能是极大提高,排除D项。52.(2021·湖北八省联盟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10)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及“不争论”的目的。一是,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二是,不争论是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不争论”的意图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空谈误国,抓住机遇C.争取时间,大胆实践D.效率优先,加快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是,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二是,不争论是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反映了邓小平认为“不争论”是为了要争取时间、大胆实践,故选C项;材料中的时间与实践观点并非解放思想,排除A项;材料“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强调空谈误国,但这并非“不争论”的意图所在,排除B项;材料虽说强调争取时间提高效率,目的是为了达成发展的结果,但未表明“效率优先”,排除D项。53.(2021·陕西汉中一模·14)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此,邓小平着重强调的是( )A.发展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B.落实“科教兴国”战略C.培养基层干部D.加强执政党建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可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干部队伍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关键,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的是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故选D项;邓小平重在强调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党的领导干部人才,而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重在强调发-26-
展科技,培养科技人才,与材料强调的领导干部人才不符,排除B项;领导干部是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而不仅仅是基层干部,排除C项。54.(2021·浙江浙南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15)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下列关于思想表述错误的是( )A.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拓和奠基之作C.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D.加深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答案】B【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拓和奠基之作是邓小平理论,不是“三个代表”,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个代表”加深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5.(2021·天津河北区一模·13)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习近平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规划( )A.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B.改变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C.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D.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案】A【解析】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高质量发展”规划,多种领域共同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故选A项;改革和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国未来自身的经济发展走向,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项;我国当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56.(2021·河南九师联盟高三4月联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开始“治驰道”,全国逐步形成以驰道为主干的陆路交通网络。秦汉驰道中央二丈之地,“惟皇帝得行,树之以为界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在秦汉帝国的交通生活中,因为“道路相高”往往导致“喧竞”“冲突”,“贱避贵”就成为维护交通秩序的主要原则,违者将处罚全甚至笞刑。以后历代皆沿袭这一规制,并进一步发展为“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的传统。汉代主要交通干线的规划、施工和管理,往往由朝廷决策。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发巴蜀治南夷道,又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汉顺帝延光四年(126年)“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而诸如交通道路的修筑、管理和养护,则由地方行政长官直接负责。《史记》记载:“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居延汉简也可见“戍卒”兼任“车父”的情形,这里的“车父”当大致与主要以转输为职任的“清卒”“委输掉卒”身份相近。——摘编自王子今《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一一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再强调发展交通运输业是巩固国防、繁荣经济文化、维护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前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新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的新建、改建和重点水运工程建设。公路战线的职工们牢记毛泽东“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誓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建成了川藏、天山等工-26-
程艰巨的重大战略公路。铁路战线也广泛开展毛泽东“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办路宗旨教育,树立主人翁意识,仅“一五”计划期间就新建了宝成、鹰厦等33条铁路,新建、修复铁路线一万多公里。毛泽东认为兴办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中央和地方群策群力,同时力求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决策。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为解决交通建设人才短缺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指示铁道部等“自己要办学校”,并亲自为“北方交通大学”题写校名,任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担任该校校长。——摘编自王戎《毛泽东新中国交通建设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特征,并对其作出简评。(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的交通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交通建设的启示。(13分)【答案】(1)特征:交通使用的皇帝专有和皇权优先制度;交通秩序维护的“贱避贵”原则;交通建设的国家控制方式;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军事化特征。(8分)简评:中国古代交通系统具有优先服务于政治、军事和皇权、官僚贵族的特征,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都体现出比较成熟的水准,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专制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但其在推动经济发展、关注民生方面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4分,言之成理即可)(2)思想:从战略高度强调发展交通事业的重要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交通事业的重要政治保障;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发挥地方和群众积极性是加快交通建设的重要途径;兴办交通教育、培养人才是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8分)启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发展是硬道理,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发扬优良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5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惟皇帝得行,……‘贱避贵’……往往由朝廷决策。……‘戍卒’兼任‘车父’”等可得交通使用的皇帝专有和皇权优先制度;交通秩序维护的“贱避贵”原则;交通建设的国家控制方式;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军事化特征。第二小问简评,结合所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从政治上维护统治、体现专制特点、对经济民生的影响等出发可得中国古代交通系统具有优先服务于政治、军事和皇权、官僚贵族的特征,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都体现出比较成熟的水准,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专制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但其在推动经济发展、关注民生方面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2)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是巩固国防、繁荣经济文化、维护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前提……树立主人翁意识……力求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决策……解决交通建设人才短缺和可持续发展”等可得从战略高度强调发展交通事业的重要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交通事业的重要政治保障;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发挥地方和群众积极性是加快交通建设的重要途径;兴办交通教育、培养人才是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材料二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展开,可得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发展是硬道理,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发扬优良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57.(2021·浙江温州高三11月选考适应性考试·28)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天下为公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26-
答问题。(15分)材料一在《论语·宪问》之“子路问君子”章,问“为行何如可谓之君子”,孔子给出了君子之道的基本生成关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者,修身也……‘安人’者,齐家也。‘安百姓’,则治国平天下也”。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已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据《论语正义》等整理材料二宋明理学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留下了积极成分,就是道德自觉的理想人格的建树。理想人格的意蕴有三:“孔颜乐处”;“民胞物与”,意为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浩然正气”,即执著于人格理想与道德信念,不为任何外来压迫所动摇。——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引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为“天下为公”注入新时代内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1)阅读材料一,结合孔子赋予“儒”的含义和他的教育目标,阐释“理想主义的精神”。(5分)(2)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朱熹认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仁者应有怎样的品格与境界?(4分)(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一问作答:①概述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替人民谋幸福”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②简述中国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的“为世界谋大同”的主张,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怎样的重大时代课题。(6分)【答案】(1)孔子赋予“儒”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主张学生“成人”,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5分)(2)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在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分)(3)选择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写成《实业计划》;担任全国铁路督办。(6分)选择②:中国倡导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理念,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再注入中国力量。(4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分)【解析】(1)据材料一“孔子给出了君子之道的基本生成关节……‘修己’者,修身也……‘安百姓’,则治国平天下也”可知孔子主张学生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据材料一“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可知孔子赋予“儒”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2)据材料二“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可推理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26-
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据材料二“执著于人格理想与道德信念,不为任何外来压迫所动摇”可知仁者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结合所学知识,仁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选择①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写成《实业计划》;担任全国铁路督办。选择②作答,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的“为世界谋大同”的主张是中国倡导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理念,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再注入中国力量;结合所学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58.(2021·北京平谷区高三第二学期质量监控·19)(17分)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基本方面之一材料一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党要建设成为一个群众性的党,首次明确提出“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5年召开的中共四大,明确提出建设一个“以宣传为主的政治小团体”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群众性政党。中共四大召开时,党员人数还不足千人,中共四大后,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得到迅猛发展。到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党员数量已达57967人,在两年多时间里增长了近60倍。与此同时,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也获得较快发展,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四大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材料二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2)结合所学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发动群众争取抗战胜利的。(4分)材料三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群众路线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并提,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认为这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该决议给“群众路线”下了科学的定义:“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史实对“听取群众呼声,代表群众利益”进行论述。(9分)【答案】(1)(4分)发展情况:中共四大后,党组织得到迅猛发展,党员数量增加较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发展较快,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2分)变化原因:中共二大、四大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发展;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2分)-26-
(2)(4分)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生活;又照顾到地主阶级的利益,减少了地主阶级对抗日的阻力;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经济困难。总之,发展了进步势力、争取了中间势力,坚持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3)(9分)听取群众呼声:1976年,“文革”结束,百业待兴,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改变,出现了徘徊的局面。1978年,全国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4分)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方针政策都是在广泛“听取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制订的。(1分)代表群众利益: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在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基础上,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对外开放经历了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开放区,内地,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3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真正富裕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分)【解析】(1)第一小问发展情况,据材料一“到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党员数量已达57967人,在两年多时间里增长了近60倍。与此同时,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也获得较快发展,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得出中共四大后,党组织得到迅猛发展,党员数量增加较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发展较快,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党要建设成为一个群众性的党,首次明确提出……1925年召开的中共四大,明确提出……”得出中共二大、四大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民大革命的顺利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进行。(2)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通过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民的经济生活,同时也照顾了地主的利益,团结地主阶级进行抗日,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经济困难,这些做法,发展了进步势力,争取了中间势力,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6-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的特点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听取群众呼声和代表群众利益两方面进行论述。听取群众呼声,例如1976年,“文革”结束,百业待兴,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改变,出现了徘徊局面。1978年全国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当时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等。“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然后进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方针政策都是在广泛“听取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制订的。代表群众利益,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使得经济得到发展。对外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发开放区再到内地,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最后进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9.(2021·浙江衢丽湖三地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区,叫做经济特区。……其意义是:“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我国建立经济特区,除了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以外,在政治上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陈文灿等《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材料二1997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进入1997年,人们就议论,这一年中国有两件大事:一是香港回归,二是“十五大”的召开。……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说: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两个省份,并概括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维度说明1997年的“非凡意义”。【答案】(1)广东、福建。(2分)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3分,任答3点)(2)政治:香港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些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5分,政治2分,经济2分,思想1分,经济角度写出2点即可,经济角度如果只写出:中共十五大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给1分)【解析】(1)第一小问省份,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我国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两个省份是广东、福建。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据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得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结合所学得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据材料一“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得出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力;据材料一“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得出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26-
(2)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维度说明1997年的“非凡意义”,政治上,据材料二“这一年中国有两件大事:一是香港回归,二是‘十五大’的召开”,结合所学得出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这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据材料二“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结合十五大内容可知,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上,据材料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促进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60.(2021·天津河北区一模·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红色记忆:党的建设》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紧紧依靠人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材料三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为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并形成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所打下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两个历史时期”?(10分)【答案】(1)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2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时期,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2分)党的建设: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党从幼年走向成熟。(2分)(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分)(3)制度基础: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按劳分配制度。(6分)看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正视错误,吸取教训等。(4分)-26-
【解析】(1)据材料一“统一战线”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据材料一“武装斗争”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据材料一“1939年10月”、“党的建设”可知,红军长征中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党从幼年走向成熟。(2)据材料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得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第一小问基础,据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得出,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按劳分配制度。第二小问看待,可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正视错误,吸取教训等角度分析。-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