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题精选汇编小说阅读考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蓑衣张炜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小格——”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一夜刚好耕完。”“啊……达子!”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算不了一回事。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驾上我的轻骑!”小格不作声了。“你做什么?”“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你编蓑衣吧!”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小格笑了。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她来到芦青河湾了。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1984年11月(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抵触——感动——欣赏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态度变化过程和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是对应的。从小说前半部分“一变肥,你就浑”“还有些烦呢”“不,不”等可以看出小格“抵触”的情绪。当达子把地翻好,“她心里感激达子”,可以看出她是感动的。从文章结尾部分“热乎乎”“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可以看出她对达子的认可和欣赏。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应该明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描写中概括人物的特点。如从达子主动帮助小格可以看出他的善良,从他的致富途径和他发现蓑衣的商机可以看出他能敏锐捕捉商机,头脑灵活。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1)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2)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1)小题画线句子中“心里一热”表明小格有所感触,但“执拗”又表明小格自尊要强,而她也拒绝了达子的帮忙。第(2)小题已经点明修辞手法,要求对比喻和对比手法进行分析。“像”前后是本体耕过耙过的土地和喻体整齐的头发,这一比喻形象表现出土地的平整。土地的平整和达子的头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达子的艰辛。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 赏析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艺术魅力,应该扣住文学作品本身的各种要素,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情感及艺术手法、艺术结构等角度考虑。本文最后两段文字从内容来说,一部分文字写的是优美的自然环境,一部分文字写的是小格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对小说的画面美的营造有积极的作用,而小格的心理活动对表现小格的性格特点和情感有积极的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雪狼我们打算在老乡巴特的蒙古包借住一宿。大家围成一个圈,中心摆着一个火炉,样子像放大几十倍的花瓶。炉火烧得很旺,很暖,让我们忘掉了吉普车还在一公里以外的雪地中陷着的事实。巴特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壮汉,彪悍豪爽。“巴大叔!有没有好玩的故事给我们讲讲哩?”说这话的是我身旁的小虎。“是啊!我们听说草原上流传着很多传说,尤其是关于狼的。”我随声附和。看着我们期盼的眼神,巴特也来了劲头,他摘下厚重的皮帽子,在火炉旁盘腿坐下来讲起他童年一次与狼的遭遇。“我的母亲在我六岁那年得伤寒死了。我八岁就跟着父亲老巴特开始游牧生活。有一年冬天很冷,差不多与现在一样,我遇到了生平第一头野狼。那天晚上,我一个人走出勒格尔(蒙古人对蒙古包的称呼)去尿尿。忽然发现不远处的雪地里有双眼睛,红彤彤的,可怕极了。我吓得大喊着父亲的名字往回跑。父亲惊醒后扛着猎枪就冲了出来。”“杀掉了?”小虎按捺不住地问。“没有,如果当时杀掉它们,之后的怪事就不会发生了。”巴特清了清嗓子,用掺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回答。“由于天黑,尽管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动物,父亲还是为了确保安全而抬起了猎枪。可就在准备扣动扳机那一刻,那东西好像知道似的发出了痛苦的号叫。当初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东西已经受了伤。我跟在父亲身后慢慢靠近,发现那是一头中了枪伤的野狼。那是一头雪狼,跟以往草原上能见到的狼不一样,它通体白色,只在冬季出没,个头也要比普通的狼大上一圈。“我和父亲当时都很震惊,因为祖辈们讲过雪狼是草原上的勇士,聪慧有灵气,虽然也食肉,但从不袭击牧民的牲畜,对人类很友善。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雪狼身体虚弱极了,腿上也满是擦伤,父亲推测这头雪狼受伤之后一定逃了很久。我们俩把雪狼抬进了勒格尔给它疗伤,但是那头雪狼很警觉,稍一用力触碰它的身体它就死命反抗。后来我发现了症结所在。我偷偷摸了下雪狼的肚子,发现里面有动静。它怀孕了。”巴特把煮好的马奶酒逐个倒进我们腿边的杯子里。马奶酒半透明,甜中带些酸,喝到肚子里很暖和。外面的雪似乎下得更大了,寒风呼啸。“后来呢?”我问。“后来,父亲开始照料起雪狼,雪狼在一个月后顺利生下两只狼崽子。两只雪狼崽子机灵可爱,我和父亲喜欢得不得了。雪狼妈妈身体也渐渐恢复。小家伙们胃口越来越大,个头越来越大,附近知道我和父亲养雪狼的牧民也变多了。他们觉得能够养雪狼是福气,会带来好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伙外地人,看他们打扮像是走关的商人,但是他们却开始在草区周围活动。“父亲很清楚,他们是打起了雪狼的主意。“他们出高价要买下两只雪狼崽子,我父亲断然拒绝了。结果在当天夜里他们竟然来偷……”巴特说着,眼睛里露出紧张的神色。“我和父亲提前把雪狼和它的孩子藏在了一处山洞。那伙人举着火把押着父亲和我来到了那处山洞。雪狼妈妈可能出去觅食了,那伙人抓住狼崽子要逃,被父亲拼命阻拦,结果父亲被他们打了一枪。幸亏雪狼妈妈及时赶来,但还是差了一步,狼崽子被掳走了。雪狼跪在地上,让我把还有一丝气息的父亲抬到它的背上。就这样,雪狼驮着受伤的父亲在雪夜里和我回了家。当天凌晨,雪狼叼着一根绿草回到了我和父亲的身边。它是要救我父亲的命啊!我把那株草碾碎后敷在父亲的伤口上,没出一个小时伤口就愈合了。虽然弹壳还残留在父亲的体内,但是父亲活了过来。“找到救命草的雪狼累趴下了,它的眼里含着泪珠。我知道那是为了报答父亲的救命之恩而错过了救自己孩子的泪水。“当夜,雪狼没有在勒格尔住,它再次离开了父亲。据说那天草区附近的牧民都听到一声哀号,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号。”巴特的眼眶里闪着光芒。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隔了大概有一个星期,雪狼回来了,它很疲惫,嘴里还衔着有疗伤用途的药材,那种情况持续了好一阵子,直至父亲痊愈。同样是一个晚上,父亲拥着我躺在火炉旁,雪狼悄悄地潜了回来,它不动声色,异常谨慎,围绕着我们打转。我和父亲都感觉很奇怪。雪狼要死了!它跪在我和父亲的身边,蜷缩着身体,似乎等待主人给予最后的爱抚,我和父亲都流下了眼泪。听着雪狼愈加衰弱的喘息,我们心如刀绞。突然,雪狼活泼了起来,它支起身子围绕我和父亲转了几圈,跑到外面,接着,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雪狼带着一个女人出现在我和父亲的面前。那女人就是我的母亲!看到母亲那一刻,我和父亲谁都没有恐惧,因为我们知道这是雪狼灵气的感恩,是雪狼带回了她。”之后巴特告诉我们,第二天天明后,母亲和雪狼都离开了,父亲把雪狼葬在了母亲的坟旁,自己一个人离开了巴特。他告诉巴特他要去寻找雪狼的孩子,之后就再也没了踪影……(有删改)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人与狼之间恩怨纠结的故事,故事朴实无华,毫无悬念,却又扣人心弦,令人深思。B.作品开头直切场景,采用从故事发展的中间截取横断面的方法,故事的叙述脉络清晰,在节省笔墨的同时,也营造了作品特有的氛围。C.文中的巴特有着双重的作用,既是作品中的线索性的人物,勾连故事前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也是作品着力刻画的人物。D.作品中,作者借助巴特的叙述,通过动作、细节等描写,塑造了一个丰满的雪狼形象,富有感染力。E.“据说那天草区附近的牧民都听到一声哀号,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号”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暗示出作者的情感倾向。答案 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纪实的手法”错,有浪漫手法,“朴实无华,毫无悬念”错,故事悬念丛生;B项,“作品开头直切场景,采用从故事发展的中间截取横断面的方法”错,作品开头有引子,有铺垫;C项,“同时也是作品着力刻画的人物”错。6.作品中的雪狼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天性善良,不伤牧民的牲畜,是草原上的勇士;②聪颖有灵气,深受牧民喜爱;③知恩图报,情感丰富;④通情达理,先人后己,勇于牺牲。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就本题而言,首先应梳理作品的情节,找出与雪狼故事相关的段落,通过雪狼的动作、细节等描写,归纳总结雪狼的特征。7.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品的主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品以巴特父子与雪狼之间的一段奇异的偶遇为背景,叙述了父子二人与雪狼之间相互恩赐生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同时也揭露了人类的贪婪、对生命的戕害,体现了作者对人与万物之间关系的思索。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就本题而言,首先应从巴特父子与雪狼之间的关系切入,在故事的演进中提炼作品主题;其次,要结合雪狼的形象,在了解形象的基础上,明确作品主题。8.作品以巴特的父亲寻找雪狼的孩子为结尾,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以巴特的父亲把雪狼埋葬后寻找雪狼的孩子至今没有踪影为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猜测巴特的父亲能否找到雪狼的孩子。②情感表现上,以巴特的父亲寻找雪狼的孩子来表现父亲对雪狼的感激之情,强化了感恩的主题。③人物形象上,巴特的父亲为报恩去寻找雪狼的孩子,使巴特的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用巴特的父亲寻找雪狼的孩子,把小说主题由报恩深化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从小说的结构、思想内容、情感表现、人物刻画等几个角度分析。比如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故事开始是巴特的父亲救了雪狼,然后是雪狼感恩救了巴特的父亲,而最后是巴特的父亲报恩去寻找雪狼的两个孩子,这样就使得巴特的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再如从思想内容上分析,有了巴特的父亲寻找雪狼的孩子的内容,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反映的现实就更深、更广。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石榴川端康成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再往上爬,有大个的。”“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纪美子笑起来了。孩子非常可爱。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10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地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我不要,太脏了。”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目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剩下的东西。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选自《读者》2013年第4期)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为我们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万木凋零凄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季节转变的意境之美,衬托出了人对美的留恋。B.石榴子儿很美,当石榴掉下去时,偏偏是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这样描述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容易消逝的理念。C.“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虽无语,但这种隐藏在土地下的勃勃生机依旧未变,在这严寒的冬天更加展现出一种凛然的坚强。D.“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难以相见而思恋的人,见到却只说了简短的最为平常的问候。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E.“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喜悦是因为纪美子此刻吃的是她的爱人吃剩下的石榴;悲哀是因为如今石榴太酸了。答案 BC解析 A项还有“对现实的无奈”;D项不是“欲扬先抑”;应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惋惜,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E项不是“石榴太酸了”,而是石榴还在,人已经不在眼前。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小说为什么以“石榴”为题?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石榴”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发展始终围绕“石榴”展开;②“石榴”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纪美子”和“启吉”的爱情故事通过“石榴”来揭示;③“石榴”揭示了小说对爱情等美好的东西的珍惜和对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的厌恶的主题。11.小说主人公纪美子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纯情与娇羞。“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脸颊发热”这种极为简单而自然的描写,却充分地展现了纪美子的纯情与娇羞。②渴望爱情与幸福。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同时为战争拆散了一对热恋中的情人,摧毁了一段美好的恋情而心痛不已。③对战争给自己带来的伤痛感到无奈。母亲已经失去丈夫,年轻的纪美子是否能再见到自己的爱人,谁都不知道。如果启吉战亡,也许立誓一生坚守爱情的纯真少女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中红颜凋零,那种结局实在让人惋惜不已,不愿看见。(自圆其说即可)12.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写爱情的,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的。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小说的主题是歌颂爱情。理由:①启吉来时,“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表现了纪美子是多么渴望见到与自己相爱的人。②当纪美子与启吉的目光相遇时,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体现了纪美子见到恋人时的兴奋与羞怯。两人相视而笑,纪美子脸颊发热,更是显示了恋爱中的纪美子幸福而又害羞的心理。③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因此,小说的主题是歌颂纪美子和启吉的爱情。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观点二: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理由:①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纪美子的母亲却说“真的……忘了”。好看的石榴代表着美好的生活景象,生活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中,就连眼前的美也忽视了。而孤寂的环境正是战争造成的,常年的战争已经让人们忘却了很多美好的生活场景,使之成为了过去的记忆。②7岁的男孩莽撞地爬上树摘石榴时,纪美子提醒他,“再往上爬,有大个的”,男孩的回答却是:“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就连莽撞的7岁孩子都懂的简单道理,而那些贪婪的政客却利欲熏心,丧失了起码的思维能力。这里,实际就是在讽刺好战者的贪婪。③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同时为战争拆散了一对热恋中的情人,摧毁了一段美好的恋情而心痛不已。因此,小说主题是反战。(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铁匠(节选)师陀现在还需要铁匠吗?数年前我偶然经过我们乡下,第一个使我注意的自然是曾经在下面安过铁匠的炉子的柳树已经不在了。我想因为那柳树的被掘掉,铁匠也许已经换过了地方了。我朝着水坑旁边杂生着杨树、槐树和梨树的林子里走,直到水坑岸上,我仍旧找不出炭渣,安过炉子的痕迹。“也许今年他们来得晚了吧?”我又想。在一棵杨树下,这时有一个人,忽然从地上爬起来。“唉,汾哥吗?”“原来是马五叔!”我们打了招呼,大家竭力露出牙齿,想做出笑容。永远不生胡子的马五叔,你可以想出是已经老了,头顶已经秃了,仅剩下脑勺上剃得极短的几根。他的脸也恰如桑皮般皱褶。经过许久的沉默,我们坐了下来,开始谈着我们害怕着的,似乎是早就料到了的,同时又非谈不可的几个人的命运,接着我们又谈到铁匠。“他永远不会来了,城里一买一大捆呢!他打得那么慢。”马五叔摸着秃了的头顶说。“他已经死了吗?”“有时死了反倒是福。”人们已经把他忘记了,但他必须活着。要说明这衰落的过程是不难的。最初是因为他不愿意干别的,等到他饿得非自己动起手来不可的时候,他又没有买铁和炭的钱。这时也许有一个将近五十的固执乡人,因为用不惯别家的家伙想起了他,在一个很早的早晨,走进他的院子,高声喊道: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有人吗?”屋子的板门仍旧紧紧地关着,里面还很晦暗,没有应声。你可以想得出,铁匠的头发已经斑白,耳朵已经聋了。他没有听见。“屋子里有人吗?”那乡人又喊了一遍。这一回他的孙儿——那十岁左右的孩子却听见了,因为他昨天晚上没有吃饭,他醒得很早。他摇了摇他的祖父。“爷爷,有人在外面喊你。”老铁匠早已醒了,他一生中从不晓得偷懒;但现在,他起来做什么呢?既然没有事情做,就乐得多睡一会儿。他在床上应了一声,很快地从床上爬下来,连衣服都没有扣上就去开了门。这是朱三舅或是赵七哥,他的老朋友,一个老主顾。“呵呵,”他笑着说,“朱三舅你怎么这样早啊?”“我想请你打一把铁叉。你知道,那些行路货我不喜欢。”听了这话的铁匠喜出望外。他不由自主地望了望四周,那老脸上的笑容又敛住了。“打是行的,只是没有现成的材料。”“那不要紧,我带着钱来的。”他怎么能拒绝这样的好意,纵然没有工资,纵然单单为了还有人赞赏他的手艺,为了听一听好久以来都没有听到过的锤声,不是已经大可以满足了吗?他连饭也没吃便动身了,下午他从城里买了铁、炭回来,就开始调理家伙:铁砧已经被邻人搬去拴牛了;那贴了“福”字的红纸方的风箱摆在墙角里,上面蒙着很厚一层尘土;那同样贴了“福”字的红纸方的木箱和炉灶放在另一个角里,寂寞地睡过了空空溜去的岁月。他用泥涂了炉灶;他的孙儿吃力地拉着风箱:唿——啪!唿——啪!红红的带着青色的火焰一吞一吐地又开始闪动,铁块渐渐由红而白,他往掌心上吐了一口唾沫,那微微弹动着的,粗硬的,瘦得见骨的手捉起锤和钳,咝咝的响着的铁又开始飞迸出绝妙无比的火花。我在那里逗留了一下,不久便悄悄地踏上了我第一次出门时走过的那条路。从此我便失去了谈起铁匠的机会,并且再也没有勇气探听关于他们的任何消息。这也许是我回到家乡去的最后一次,它已经不是先前的样子,它已经不能使我怀恋,只有一个印象是我不能忘的。我于是开始深深地感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寂寞。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或许真的需要铁匠。一九四一年二月(选自《师陀短篇小说选》,有删改)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我”回乡寻找铁匠的踪迹,寻觅无果时遇见了老乡马五叔,“我”和他在对话中谈到了铁匠,言语之间充满了对铁匠的冷漠和轻视。B.小说中的家乡是一个传统记忆日渐式微的地方,人们为这些传统记忆甚至自己的老去而悲伤,不愿意面对这样的老去。C.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到铁匠做活的家伙的没落,与后面他专心打铁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表明铁匠对自己手艺的钟情。D.小说中铁匠打铁时“红红的带着青色的火焰”暗示着铁匠的事业会在不久的将来有红火的一天。E.小说中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是铁匠不幸命运的见证者,“我”很同情铁匠的遭遇,但对他的消逝又无能为力,因此不愿再回到故乡。答案 B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言语之间充满了对铁匠的冷漠和轻视”错;D项,“暗示着铁匠的事业会在不久的将来有红火的一天”没有根据,因为倒数第三段谈到我们再也没有勇气谈铁匠;E项,“是铁匠不幸命运的见证者”错误,“我”没有见到,只是听说。14.小说题目是“铁匠”,但铁匠在小说中几乎没有正面出现过,且开头作者花不少笔墨写“我”和马五叔的对话。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铁匠在小说中虽然几乎没有正面出现,但“我”回乡以来一直很关注铁匠,“我”和马五叔的谈话也主要针对铁匠的命运;选择将铁匠放在“我”的心理描写及众人的交谈中处理,属于暗线结构,更表现出铁匠被时代淘汰的惨淡命运,且双线结构使小说更加跌宕多姿;马五叔和铁匠一样,都在衰老,作者通过他们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寂寞的感慨。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这篇文章中,铁匠属于暗线结构,“我”和马五叔属于明线结构,考生要熟悉暗线安排的特点,即暗线常常是针对已经消逝的事物,如《药》中的夏瑜,双线结构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此外,小说题目虽然是“铁匠”,但小说的主旨表现在以铁匠和马五叔为代表的旧时代的人物身上,因此作者在马五叔身上多用一些笔墨也是合理的。15.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铁匠的形象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工作认真执着,手艺精湛,赢得家乡人的赞赏和眷恋;生命衰老,生活贫困;热爱自己的手艺,轻视物质,即使贫困潦倒也不愿意改行。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不同于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形象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既包括性格,也包括经历际遇、理想追求等。考生要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如有人赞赏他的手艺并慕名而来,表明他手艺精湛;专门去城里买材料表明他工作认真执着;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坚持工作,表明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16.小说首尾都提到我们是否需要铁匠的问题。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否需要像打铁这样的行业的存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需要。铁匠打铁虽然慢,但手艺精湛,人们需要这类手工制作的高质量铁具;打铁是一种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有更具规模化效率化的模式出现,打铁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遗存,也应该保存下来;铁匠身上具有勤劳、质朴、善良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社会应该同情他们的遭遇,给他们以生存发展的空间;铁匠和他们的手艺已成为几代人的生存记忆,如果消失,会让人们感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寂寞。(如果回答“不需要”,需结合小说内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关于铁匠这个行业是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作者的态度很明确,考生需要在小说中寻找根据来证明。其次阐明理由应该从不同角度有条理地说明,如从实际需要,从文化关怀,从生命记忆等。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盲厨师[苏联]巴乌斯托夫斯基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786年一个冬天的傍晚,天下着大雪,阴冷,潮湿。维也纳近郊一间陈旧的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一只老狗趴在木屋旁边的窝口。它也像它的主人一样奄奄一息,由于衰老而不能汪汪地吠叫了。厨师和他的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小屋里全部的家具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瓷罐。最让人奇怪的是屋角有一架翼琴,翼琴是这样的古旧,只要是有人走进屋里,这架翼琴就发出颤抖的、老年人的嗡嗡声来迎接他。老人说:“到街上去,请求你碰到的第一个人到我们屋里来听取临终者的忏悔。”一顿饭的工夫,玛丽亚将一个人领进了屋子。这个陌生人还很年轻。他站在门口,扫视了屋内,目光在那架翼琴上停留片刻。他把凳子移近床边,坐下来,弯着腰,凝视着临终者的脸。“您说吧!”他说,“我不是借上帝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我要使你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获得轻松的感觉,并卸下你心灵上的重负。”“我干了一辈子活,直到眼瞎,”老人喃喃地说道,并把陌生人的手拉向自己身旁,“我的老婆——她叫玛尔达,得了肺病,我就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食具里偷了一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打成碎块卖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受,我向我的女儿隐瞒着:我教她不要动别人桌上一点点小东西。”陌生人把手掌放在老头儿那双瞎眼睛上,“你对人们没有罪过。你做的这件事不是罪过,相反,相反它是你对爱情的功劳。”临终者突然微笑起来,高声说道:“我想再一次看到玛尔达,就像年轻时代遇见她的那个样子,想看见这个古老的花园百花齐放的春天。”“好吧。”陌生人说着就站了起来,走近翼琴。突然间急速的声响在小屋内散开,仿佛千百颗玉珠被抛到地板上。翼琴多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放声歌唱,它像突然伸出了手爪,不但抓紧了整个小屋,而且也抓住了整个花园。那只老狗从窝里爬了出来,坐着,歪着脑袋,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摇着尾巴。天下着雨雪,可是老狗只抖了抖它的耳朵。“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在床上欠起身来,“我看见和玛尔达相会的那一天,她因为慌乱而打翻了一罐牛奶。天空像一块深蓝色的玻璃那样透明,玛尔达笑了,她笑了。”他重复道,倾听着琴弦发出的像河水的潺潺声。陌生人一边弹着琴,一边望着那个黑洞洞的窗户。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你看,黑暗的天空已变成了蔚蓝,明媚的春光从上空射下来,你家古树的树枝开满了白花,这些苹果树上的花,从房间里看去,它们都好像是大朵的郁金香。”“不,先生,”玛丽亚对陌生人说,“这些花完全不像郁金香。这是苹果树,今夜才开了花。”“是的,”陌生人回答,“这是苹果树,但是它们的花瓣很大。”“这些我统统看见了。”老人喊了一声。翼琴的踏板轻轻地轧轧发响,翼琴更庄严地歌唱起来,好像不是它在唱,而是千百个人在欢呼。老人倒在枕头上,贪婪地呼吸着,手在被子上摸索着。玛丽亚向他扑去。陌生人停止了弹奏。他凝然不动地坐在翼琴旁,好像被自己的音乐迷住了似的。玛丽亚大叫一声。陌生人站了起来,走到床前。老人喘息着说道:“我像许多年以前那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我不愿意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我叫伏尔弗冈格·阿梅捷·莫扎特。”陌生人回答道。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着地,深深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行礼。当她直起身子来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了。朝霞在窗外显得通红,红光下呈现出铺满了雪花的花园。(有删改)1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为盲厨师的生命垂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最后的朝霞、红光以及雪霁初晴的壮美景色则与老人的死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更加无尽的悲凉。B.小说在描述盲厨师屋内陈设时突出了那架翼琴,既体现了盲厨师的贫困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它引起了莫扎特的注意,为后文莫扎特用琴声满足老人的心愿作铺垫。C.盲厨师为曾偷过伯爵夫人的金盘子而懊悔,莫扎特却说这“不是罪过”,其实这只是他对一个曾经犯过罪过的人的临终宽恕,不能代表莫扎特的真实想法。D.当莫扎特弹琴时,盲厨师说他“清楚地看到了一切”,包括自己当年与妻子相会时的情景,最美好的春色。这体现了艺术的伟大力量,即产生了穿越时空的魔力。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E.玛丽亚没有看出苹果花像郁金香,而她的父亲“统统看见了”,这说明盲厨师在音乐上的理解远胜他的女儿。答案 B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最后的朝霞、红光以及雪霁初晴的壮美景色则与老人的死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更加无尽的悲凉”错,不符合小说的主旨;C项,“不能代表莫扎特的真实想法”理解有误;E项,“在音乐上的理解远胜他的女儿”错误,盲厨师的感受不同于他的女儿,因此他能看到女儿看不到的景象。1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盲厨师的形象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生活贫困,住在简陋破旧的小木屋,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瓷罐;地位卑微,但为人质朴善良,为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悔恨难过;忠诚挚爱自己的妻子,为给妻子治病而偷主人的器物,临终前希望看到妻子过去的样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生活际遇、性格、品行等。分析时要注意紧密结合小说内容。如小说开头对盲厨师的生活环境的描述体现了其生活的贫困;他临终前的忏悔体现了其善良;还有他乞求莫扎特满足他见到自己妻子的要求,表现了他对妻子的至死不渝的爱。19.文中画线语段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内容上,抓住了莫扎特的琴声,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其比喻成无数玉珠,想象成手爪,赋予其音乐以无与伦比的魔力;以老迈的狗也从窝里爬出来侧面烘托莫扎特琴艺的高超。结构上,莫扎特满足了盲厨师的心愿,为下文写使盲厨师卸掉心灵的重负,听觉与视觉产生共鸣作铺垫。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要从语句描写的内容、表达技巧、对小说的主旨表达和上下文情节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本文画线语段以琴声为重点,以玉珠、手爪为喻体,将狗前后的反应变化作对比,为人物心情的变化和主旨表达服务。2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盲厨师,也有人认为是莫扎特,试结合小说内容予以探究,谈谈你的理解。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主人公是盲厨师。①与小说题目相呼应;②与小说的情节相关联,情节主要因盲厨师而展开:他临终前需要有人听他忏悔,并由此直接表现他正直、朴实、忠于爱情的高尚品格;③小说的主旨主要通过盲厨师体现:正是他的诚实和爱感动了莫扎特,从而让莫扎特的音乐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莫扎特只是这种人性的力量得以展现的外在契机。(示例二)主人公是莫扎特。从情节来看,盲厨师潦倒的结局是为莫扎特的出现作精彩的铺垫,体现了音乐和音乐家的完美人格的巨大精神价值;小说的主题也主要体现在莫扎特身上,他为即将逝世的盲厨师卸下心灵的重负,并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替盲厨师完成重拾美好时光的心愿,让这位盲厨师在临终前看见了最美好的春色,表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高尚的艺德;小说最后才点出莫扎特的身份,盲厨师的女儿向他鞠躬都体现了精彩的小说将悬念保持到最后的艺术特色。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小说的主人公承载作者最主要的观点态度,涉及主人公的情节应该占据多数。但考生要注意,表现主人公不一定是明线表达,也可以是暗线提示,关键在于是否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的主要态度。如认为盲厨师是主人公,可以从题目入手,他的正直、善良是莫扎特音乐力量得以发挥效力的源头。如从莫扎特入手,则要从结构上说明开头盲厨师的忏悔是为引出莫扎特作铺垫,主旨则要立足于艺术对人心抚慰的伟大力量,突出莫扎特德艺双馨的伟大。考点突破专训小说阅读ⅡKAODIANTUPOZHUANXUN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儿土豪我骄傲徐树建这天,我所在的肿瘤科收治了一个病人,这是一位五十好几的大婶,家住城郊。幸运的是,她的肿瘤是早期的,如果能及时治疗完全可以控制住病情,问题是医药费不是个小数目,她能承受吗?不出所料,当大婶听我说出治疗费用后,吓得脸都白了,摇着双手大叫大嚷:“要这么多钱?我去偷也来不及啊!再说我儿子还没结婚,我要是乱花钱,不是害他吗?不看了,不看了,医生你开点药,我马上回家!”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陪大婶来的是她的侄女,侄女见她这样一个劲地劝:“要不等大刚哥回来再说好不好?要是就这么让你回去,大刚哥回来会骂我的,现在他正往家赶,很快就会回来的,婶,求你了!”侄女眼泪都流下来了,大婶终于软化了,勉强说:“行,我先住下,等大刚回来——他回来也是这么个结果。”第二天早上,我正在病房查房,外面忽然响起一阵急促有力的脚步声,随即一个大嗓门扑面而来:“妈,我回来了,不就是几万块钱医药费吗?小意思!”我吃惊地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二十五六岁身材魁梧的男子正昂首阔步地跨进来,一眼看去就知道他正是大婶的儿子大刚——娘儿俩长得太像了。只见他头发齐刷刷地梳成个大背头,上面抹的发胶怕有二两多,脖子上一条指头粗的金项链晃人眼睛,更夸张的是,他粗硬的手指上竟有好几个宝石戒指,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土豪吗?土豪先生在病床上重重坐下,大大咧咧地说:“妈,你担心什么嘛,别的没有,钱咱有的是!”再看大婶,显然也被她儿子的做派吓到了,一脸诧异地问道:“大刚,你这是……”大刚“哧”的一声拉开手中皮包的拉链,一伸手抓出一大把钞票,胡乱扔到床上,得意地说:“妈,告诉你,你儿子可不是以前的穷打工的了,现在我承包了一个大工程,赚到大钱了!”土豪先生说着把头朝向一身白大褂的我,趾高气扬地说:“医生,请你马上给我妈动手术,记住,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一定要把我妈给治好!”我对他的粗鄙厌烦至极,当即冷冷回他:“先生,这是医院,请不要大声喧哗,用什么药得根据病情来,不是有钱就可以吆五喝六的!”土豪先生一听讪笑几声,一脸的尴尬。大婶的手术很成功,再加上她身体底子不错,所以恢复得相当好,很快就出了院。在大婶住院期间,我一直对土豪先生的行事作风十分反感,但说实话,他对他母亲真是不错,端茶递水,夜夜陪床,轻声慢语,毫无懈怠之色。一般来说病人身体不好脾气也会变差,大婶也对她儿子发过几次无名火,但大刚对此一点也不介意,只是抓抓头笑一笑。两个月后的一天黄昏,我下了班往家赶时,在一处露天菜场停下脚步,想顺便买些菜带回家。正一边走一边挑选着,忽然有个惊喜的声音大嚷起来:“这不是刘医生吗?”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惊讶地循声一看,只见马路牙子边蹲着一个满脸堆笑、面孔黝黑的大婶,她不就是两个月前动手术的那个大婶吗?大婶面前堆着一些鲜红碧翠的蔬菜,她站起身万分热情地拉住我说:“真是太巧了,刘医生,我这些菜全是从自家菜园里才摘下来的,可水灵了,你全拿去,不要钱的!”我摆摆手,认真问道:“大婶,你怎么来卖菜啦?你做过手术才多长时间啊,哪就能劳动了?得多休息啊!再说,你儿子大刚他不是有钱吗?他怎么会同意你干这个……”话音未了,就见大婶像火药筒遇到火星似的,一下子爆炸了:“快别提那个臭小子了,我没有病死,也快被他气死了!告诉你刘医生,我也不怕家丑外扬了,我儿子的样子全是装的,他哪里发财了,还是小工人一个,他身上的金子全是假的,是铜的……”大婶说到这里“呜呜”哭了起来,一下引得大伙儿全围拢来,大婶又说:“刘医生,你晓得他给我治病的钱是哪儿来的?告诉你,这不懂事的臭小子把咱家刚刚砌起来的新楼房卖了,刘医生你说,为了我这么个老太婆,他值得吗……”我惊讶极了,一时间心里什么滋味都有,忙劝慰大婶,大婶说:“所以我得挣钱啊,我儿子不让我做,可我闲得住吗?现在他也不出去打工了,为了照顾我,就在家附近找了份工作,收入少了好多,可怜的孩子,我害苦他了!”大婶的眼泪又涌了出来,可我分明看到她眼内的一丝快乐、一份慰藉。(选自《山海经》,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说“我”对大婶能否承受那不小数目的医药费存疑,而大婶听“我”说出治疗费用后吓得脸发白的事实,说明“我”的怀疑不是多余的。B.大婶儿子大刚的出现使事情发生了逆转,发了财的大刚在医院摆出的阔气,不仅骗过了大婶和“我”,也消除了“我”给大婶治病的后顾之忧。C.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着重描写了大刚的发型、脖子上的金项链以及手指上的宝石戒指,突出了他的土豪打扮,暗含“我”对他极大的鄙夷和愤怒。D.“我”在小说中是线索人物,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整个事件的始末,反映出穷人生活的诸多无奈。E.标题“我儿土豪我骄傲”是针对大婶说的,她知道儿子是个假土豪后,虽伤心,但眼内仍闪烁着一丝快乐、一份慰藉,这表明她很爱虚荣。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也消除了‘我’给大婶治病的后顾之忧”错,应是消除了“我”对大婶能否承受医药费的疑虑。另外,说“发了财的大刚”也不准确。C项,“暗含‘我’对他极大的鄙夷和愤怒”不准确,从小说看,有鄙夷的成分,但没有愤怒。E项,“这表明她很爱虚荣”错,她“眼内仍闪烁着一丝快乐、一份慰藉”,表明她对儿子的做法虽有怨言,但她理解儿子的一片孝心,所以感到快乐、欣慰。2.请简析小说中“我”对大刚的情感变化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我”刚看到大刚有些吃惊;后对他的粗鄙感到厌烦至极;再后来虽对大刚的行事作风十分反感,但很满意他对母亲的照顾;最后从大刚母亲的口中了解真相后,很吃惊,心里很复杂。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理清故事情节,再抓住“我”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面来分析概括。对大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时,“我”是吃惊;大刚的土豪打扮和土豪言行让“我”感到厌烦,但大刚对母亲的精心照顾,又使“我”感到满意;当从大婶口中了解真相后,“我”既吃惊,内心又很复杂。3.小说写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发现大婶在街上卖菜的情节,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揭示了事情的真相。从大婶的口中“我”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对大刚有了新的认识。②丰富并突出了人物形象。大婶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使大刚对母亲的爱更为突出,更好地表现了大刚的形象。③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大婶的话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虽艰辛,但他们朴实、善良,知道彼此关爱。④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使小说更耐人寻味。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写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发现大婶在街上卖菜的情节,一方面使“我”了解了真相,也使“我”对大刚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很好地突出了大刚的形象;另一方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揭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现状,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针对大刚冒充土豪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 (示例一)赞同。谎言有时也是美丽的。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优秀品质的体现。生病的母亲因缺钱而拒绝住院治疗,作为儿子的大刚,用冒充土豪的做法让母亲安心地接受治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孝心的体现。从小说的结尾可见,大婶对大刚的做法是理解的,也是自豪的。其实,善意的谎言是充满仁慈和爱意的,能够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让人与人之间更有人情味,我们不应该谴责这种做法。(示例二)反对。诚实做人是一种美德。说谎是欺骗,欺骗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是与诚信相悖的,所以,无论是否出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本身,它必然会有碍于诚信。母亲住院治疗是很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种,没必要非装出土豪的模样来取得母亲的信任。再说,事情总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了解真相后的母亲会很伤心,以后对儿子的话或做法也会有一些怀疑,这不利于母子关系的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关于小说情节的探究题。解答时要审清题意,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小说的深层含意。本题意在探讨人物的做法是否合理,答案并不唯一,考生可以从道德的层面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判断并结合小说具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布拉格的歌声[俄]彼特洛·洛斯基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注]。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唱歌。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时,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夫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上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的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当战友冲进教堂,一个个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孩子,这简直就是奇迹。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选自《意林》2012年04期,有删改)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的控制。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布拉格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都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C.小男孩面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答案 CE解析 A项,“他们都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在文中表现得不是很明显;B项,因果关系不存在;D项,“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只揭示了部分原因,更多的是人们对杰夫卡夫斯基的举动的不解。6.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中第五、六段“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走进了教堂,才发生了后来的故事。②渲染宁静而压抑的氛围,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③照应题目,以美好的“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解析 多处写到歌声,歌声自然和小说的情节有关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和当时的紧张气氛形成对比;另外,歌声是和平、美好生活的象征,表达了战争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 ①他热爱音乐,如果不是战争,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②他满怀爱心,他喜欢听孩子们在教堂唱歌的感觉,男孩绊倒时他毫不犹豫地去搀扶;③他勇于自我牺牲,甘愿为保护反抗入侵的“孩子”而接受军法处置。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杰夫卡夫斯基十分热爱音乐,差点当钢琴师;在教堂对小男孩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有爱心,也很善良;最后保护孩子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有爱心,敢于牺牲。8.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合格的军人。①从资历上看,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二战”老兵,德军入侵苏联,他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为了祖国利益而战。②从信仰上看,杰夫卡夫斯基对“伟大的莫斯科”无比信任,体现了其军人的坚定信仰。③从军事素质看,杰夫卡夫斯基训练有素,当男孩拿出手枪的那一刻,他习惯性地先下手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示例二)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①杰夫卡夫斯基并不热爱自己的职业。他喜欢音乐,对自己差点成为钢琴师念念不忘,战争期间也因为听到钢琴声而思想上开小差。②杰夫卡夫斯基意志不坚定,太善良,太富有爱心。军人作为国家的战争机器,应该是冷酷无情的命令执行者。但杰夫卡夫斯基在枪杀了男孩之后,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③杰夫卡夫斯基自作主张,“保护敌人的孩子”,这并不是一个军人应有的行为。解析 探究杰夫卡夫斯基是个合格的军人,主要从他从军多年,一直为保卫国家而战,出于本能拔枪的军人素质上分析;探究他不是合格的军人,主要从打仗时他还想着音乐,听到音乐情不自禁走进了教堂,保护敌军的孩子等方面分析。作答时既要有明确的观点,也要有具体的理由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清名梁晓声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垄,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大叶茶装在竹篓,一元一斤;芽茶装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八十三了。”“八十三还采茶!”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皇历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工作组长了解到那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我问:“现在她家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失语!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我心愀然。进而,怆然。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生命末端的独行侠……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那一刻我语无伦次。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我之羞愧,因亦如此……(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有关茶村的一段景物描写,再现了山区茶村青翠多姿的自然美景,也为徐阿婆的出场作了铺垫。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C.小说塑造工作组长与副县长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明社会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阴影。D.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全都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E.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答案 AE解析 B项,“细腻的笔触”不正确。C项,小说塑造工作组长与副县长的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主人公徐阿婆的。D项,徐阿婆的故事不全由子诚讲述,还有“我”的耳闻目睹。10.徐阿婆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美丽端庄,气度不俗。②清名至上,自尊自立。③吃苦耐劳,隐忍顽强。(意思答对即可)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其中内在品质更为重要。注意分析相关情节,由外而内,分点概括。11.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表现“我”对徐阿婆的同情、钦佩。②以“我”的反应,衬托徐阿婆遭际之不幸、个性之顽强及对清名之重视。③“我”的反应渐次强烈,反映徐阿婆随境遇之蹙迫,其志弥坚,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我”作为线索性人物,对塑造徐阿婆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表现“我”对徐阿婆的情感态度;借“我”的心理和言行间接表现徐阿婆的人品和追求;从侧面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注意从不同角度分点作答。12.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认为自然合理。①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就如虔诚的朝圣者朝圣时般执着。②在当今社会徐阿婆对清名的“另类”追求,颇有独行侠“独行”的意味。③联想自然巧妙,更好地塑造了徐阿婆坚守清名的人物形象。观点二:认为矫情做作。①徐阿婆不过是山区的一位老妪,如此联想,过分拔高人物。②徐阿婆还钱本身与清名未必相干,这与朝圣者与独行侠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尚有距离。③徐阿婆对清名的坚守有点执拗,如此联想,显得做作。(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解析 此题为探究题,根据题意,应首先明确表达观点,然后结合作品中的形象、情节、主题及社会现实分点阐释理由。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花园别墅[法国]莫洛亚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两年前我患了一场大病,在生病期间,我发现自己天天晚上都做同样的梦。我漫步在乡间,老远看见一座长方形的白色矮房,房子四周是一簇簇葱郁的椴树丛。左侧,有块草地,虽说草地上生长的参天白杨破坏了对称的布局,可是,并没有给人以不适之感。站在远处就能看见白杨树冠在椴楼上空随风摇曳,婆娑起舞。梦中,我被这座房子所吸引,便移步朝它走去。入口处挡着一道漆成白色的栅栏,进入栅栏之后,要走一段幽深的曲径小道。道旁的林荫丛中,繁花似锦:有报春花、长春花、银莲花等春天吐放的花朵。当我伸手去摘的时候,花儿就立即枯萎了。走到小径尽头,离那座房子就只有几步路了。房子的正前方有块宽阔的草地,草儿修剪得宛如英国草坪一样,几乎只有齐地面那么高。草坪里唯有一行紫罗兰向远处延伸。房子是由清一色的白石建造的,房顶上覆盖着板岩。不大的平台上面就是一扇栎木制造的浅色大门,门上面雕着花纹。我很想进去参观一下,可是没有人出来开门。我异常沮丧,我又按门铃,又叫喊,最后把自己从梦中叫醒了。这就是那几个月常做的梦,梦梦如此,毫无差异,久而久之,我就认为,在我童年时,肯定见过这个花园别墅。然而,在我清醒的时候,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我想寻找这所房子,这个念头时刻萦绕在我脑际,它是如此的强烈,以致有一年夏天,我刚学会驾汽车,就决定利用假期到全国的公路干线上去寻找我梦境中的那座房子。我不想向你们叙述我的旅途见闻。我找遍了诺曼底、都兰和普瓦图,结果一无所获,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十月我驱车返回巴黎。到了冬天,我又夜夜梦见那座房子。去年开春后,我恢复了在巴黎近郊散步的习惯,一天,正当我穿越伊斯勒当附近的一条河谷时,骤然感到喜出望外,这是一种阔别多年后重见心爱的故园旧友时的喜悦。尽管我从来没有到这里来过,可是我对展现在我右侧的景色却非常熟悉。白杨树的树梢在椴木丛的上空摇曳。透过枝叶初生的杨树,一座房子依稀可见。于是,我明白了,我找到了梦中的别墅。我知道,在百步之外,有条小道和公路呈十字交叉。果然小道就在那儿,我沿着小道一直走到白木栅栏跟前。栅栏后边就是那条我经常走过的小径。当我从浓密的椴树丛中走出来的时候,我看见了绿色的草坪和不大的平台,平台上面就是那扇栎木制的浅色大门。我下了车,快步登上石阶,伸手按了门铃。我非常担心吃闭门羹。然而,过不多久,一位仆人出来开门了。这是一个年逾古稀、神色悒郁、身穿一件黑色上衣的男子。一见到我,他显得很诧异,他凝神注视着我,一声不吭。“我冒昧地请您行个方便。”我说道,“我不认识房主,不过,倘若他们能允许我进去参观,我将不胜荣幸。”“太太,这是一幢待租的别墅,”他神色勉强地说,“我留在这儿就是为了带领参观。”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待出租?”我说,“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房主为什么不愿居住在这所漂亮的别墅里呢?”“太太,他们以前就住在这儿;自从房子里闹鬼,他们便搬走了。”“闹鬼?”我说,“哦,这绝不会使我就此却步的。没想到,在法国乡下竟然还有人信鬼……”“太太,我本来也是不信的,”他一本正经地说,“假若不是我本人在夜间经常在花园里碰见这个把我东家吓跑的幽灵的话。”“这可真太离奇啦!”我一面说,一面试图报之以一笑。“太太,”老人以嗔怪的语气说道,“对这事至少您是不应当一笑置之的,因为这个幽灵就是您。”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反复的手法,从一个梦游症患者的角度详尽描述了自己梦中所见的景象,表达了“我”对于“花园别墅”的喜爱、向往。B.小说开头“两年前我患了一场大病”一句,表明“我”的病已经痊愈,以此为背景,整个故事情节才显得合情合理,这句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C.“我”对自己驱车在全国各地寻找“花园别墅”却“一无所获”的结果“并不感到惊讶”,暗示了“花园别墅”就在巴黎近郊。D.神色悒郁、身穿一件黑色上衣的男子的出现为花园别墅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文写闹鬼的情节埋下了伏笔。E.黑衣老人“一见到我,他显得很诧异”“凝神注视着我,一声不吭”,这些举动表现了他对“我”这个陌生人到来的戒备心理。答案 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D项,“为后文写闹鬼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分析不当。A项,小说没有表达“我”对于“花园别墅”的喜爱、向往,只是表现了“我”破解梦境的急切心理。E项,从小说结尾来看,黑衣老人对“我”并不陌生。14.作品是怎样对故事展开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使整个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②以“梦”为话题,引出故事,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景物描写与人物自述相结合,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朦胧感、神秘色彩;④首尾呼应,使得小说的结尾合情合理。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情节及其作用的能力。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开始,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梦”展开,引起了读者兴趣,在某种程度上留有一定的悬念;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较为详细,再结合“我”对梦的叙述使小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小说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构成了呼应,使得结尾合乎情理。15.作品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我”是一名梦游症患者,陷入梦境而不能自拔,因内心的渴望而执着追寻,多次身历其境而浑然不觉。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应考虑人物的身份,再结合具体的情节,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16.这篇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花园别墅”的环境,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花园别墅”是作者有意描写的一个自然环境,是“我”思想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对“花园别墅”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花园别墅”是“我”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花园别墅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花园别墅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花园别墅的神秘色彩对表现“我”的性格特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解析 本文中对“花园别墅”的描写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描写,应着重分析其对表现人物性格、文本主题所起的作用,还要注意分析产生的艺术效果。6.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 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重点把握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等。如,老范让老汪教自家的孩子,并且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由此可以看出老范是个大方的人;老范与老汪吃饭谈心时,关心开导老汪,且没有追问老汪到底想的是谁,由此可以看出老范是个友善、有分寸的人。7.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答案 相似之处: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意思答对即可)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分析两人在性情气质上的相同之处时,要明确他们都是读书人,都有书呆子的性格特征,都很落魄;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落魄辩解,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感觉。分析其精神困境的根源的不同时,要明确孔乙己和老汪在所处环境、思想上的区别:孔乙己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而老汪未受所处环境的毒害,却内心苦闷,苦恼于不被人理解,有无法排解的孤独。(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是(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认真核对,发现不准确、不正确、不全面的概括与分析。B项“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从渡夫的话中可看出渡夫主要说的是自己的凄惨遭遇。D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错误。“我”看他主要是被“他”的洒脱淡定的表情打动。10.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情节及其作用的能力。小说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从与“我”的对话、“钱”话题的引入以及他自身遭遇的叙述等角度来展开。“我”的介入,使得渡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与渡夫之间“钱”话题的引入,引起了读者兴趣,在某种程度上留有一定的悬念;对话加自述的形式使得渡夫的故事简练而集中。11.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构安排的能力。小说以渡夫任情高歌为结尾,主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歌声作结,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从小说主题上来看,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鞋刘庆邦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合适吗?”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你疼我也疼。”那个人问她哪里疼。“我心疼。”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有删改)13.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是( )A.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答案 C解析 A项,“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错,“他”对鞋的“随意”和分手时“主动与守明握手”暗合“后记”中的分手。B项,“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错误,守明的形象主要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的,“母亲”这一形象在展示守明形象的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而且母亲的行为与守明的美好形象不构成对比。D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特色”,也不能“增添浓郁的乡土气息”。14.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解析 首先要明确“鞋”在文中的作用。“鞋”在文中的作用有这样几个:(1)“送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以让读者明白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鞋”是行文线索,是主人公情感的纽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鞋”的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借用“鞋”来叙事写人,能够集中表现人物的形象,展现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5.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案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性,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观点二: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解析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形式上,分析“后记”与正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放在一起所可能产生的后果;二是内容上,分析“后记”与正文之间的关系,能不能融为一体;三是探讨“后记”的真实对原文的影响。散文阅读考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房子与蒲公英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永新人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他说得很凄然。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感到非常无奈。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C.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 B解析 A项,“作者感到非常无奈”概括不全面,应该是“既伤感又无奈”。D项,作者并未对他们的做法不满,此处只是表达作者对沧桑的感慨。C项,此处不是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而是以蒲公英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2.“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 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人们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解析 蒲公英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游子。其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3.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答案 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出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了不熟悉的他乡。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联系现实,如进城务工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解析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怒放的康巴诺尔胡学文七月。北方。高原。坝上。康保。我来了。其实应该说我又来了。我来过多次,康巴诺尔于我并不陌生,但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康巴诺尔如同塞外的四季轮回,有着多姿多彩的美。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康巴诺尔在张家口的西北,是沽源近邻,直线距离不超一百公里。时间穿越回二十年前,那时到近邻做客并不容易。我须清早从工作的乡镇出发,差不多午后到达。返回沽源的途中,惊喜不期而至。我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不像鹅毛,更像鹅扇。客车如蜗牛,司机和乘客多有抱怨。我像不小心偷得了姑娘的芳心,担心别人发现,又担心别人没有发现,躲闪的眼神浸着贪婪。我在目视中进入那个世界——没有任何杂质的世界。我就是一片雪,在茫茫天宇飞舞。康巴诺尔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湖泊,康保取其谐音,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一直以为是。这次到康保,方得知县名出自《尚书·康浩》“用康保名”,取富足安宁之意。康保的来历,竟然如此久远。然而,我更喜欢美丽的湖泊。因为,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最大的惊喜是康巴诺尔湖。眼前的康巴诺尔湖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比我上次看到的丰腴了许多,湖水之洁净更是完全超出想象。康巴诺尔湖是逆着时光的奇葩。天空蓝得像康巴诺尔湖水,康巴诺尔湖水蓝得像天空,水天一色,天水共景。云朵在天空游移,也在康巴诺尔湖漂移。在这天然的巨幅水彩画中,美丽的遗鸥在嬉戏。康巴诺尔没有漫漫长夜,因为每个夜晚都有二人台演出。二人台生于民间,长于山野。二人台是戏曲,是元曲的遗风流韵。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又大雅。“康保二人台”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因其光彩和迷人。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人台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冬天村里都有二人台演出。随便一片空地,搭起篷子就是戏台。没有电,所谓的灯,是浸了煤油的棉球。暗夜中,冒着浓烟的火球被甩起来,如灿烂的玫瑰。火势渐弱,再往煤油桶里浸,猛又扬起,挤作一团的人受了惊吓,被侵占的舞台顿时扩大许多,观众不经意间成为演员。每个夜晚看二人台,实在有些奢侈。二人台的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但骨子里却是悲情的。这与它生长的地域和形成的历史不无关系。坝上苦寒贫瘠,风吹草低,却鲜见牛羊。因人烟稀少,清乾隆嘉庆年间,迁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上坝,秦腔、晋剧、道情、社火、秧歌也随着来到草原,与当地的蒙古长调、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融会糅合,演变成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的二人台。我听过的二人台曲目中,《拉骆驼》无论曲调还是唱词都有着击穿人心的东西,在对过往和人生空白的想象和填补中,心的荒漠处会有花草疯长。大俗、大雅,欢欣、悲情,含蓄、奔放。油水不溶,二人台的奇巧奇妙就在于把对立完好统一,无须斧凿,浑然天成。不妨听听《双山梁》,羞答答的姑娘这样唱:听说是哥哥你要来 哥哥你走来小妹妹不让你走我给哥做上一顿 拉住你那胳膊腕腕羊肉稍稍面条条现炸油糕 拽住你那小手手猪肉大烩菜 一把推你屋里头七月。我告别了康巴诺尔。我寻见了记忆,追回了时光。(选自2014年《散文百家》第11期,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绘康巴诺尔湖的自然景观之前,作者先介绍了“康巴诺尔”名字的含义和得名的由来,既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又赋予康巴诺尔以历史气息和人文内涵。B.“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采用比拟的手法,突出康巴诺尔的美丽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康巴诺尔由衷的赞美和热爱。C.作者在叙写康巴诺尔夜晚的二人台演出时,插叙了一件记忆中观看二人台演出的趣事,通过生动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二人台演出的迷人光彩。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写怒放的康巴诺尔,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答案 B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 B项,“比拟的手法”不正确,应是“比喻的手法”。5.文章第1段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案 特点:名词性短语单独成句,语言简洁,节奏欢快。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引起下文。②同时传达出“我”来康保的愉快心情。(若答“能调动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酌情给分)解析 句子特点一般从句式、修辞角度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常常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1段的句子结构上引起下文,照应题目;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6.作者在文中详写了感受最深的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康保二人台”,请结合“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与认识。答案 “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①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又大雅。②表演者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骨子里却是悲情的。③融会长调、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④能击穿人心,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联系现实:及时地保护和利用好京剧、湖北的黄梅戏,还有剪纸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丰富人们生活,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滋养心灵;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解析 先从第10段至末尾筛选概括“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联系现实写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寒色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龙应台①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②这位读者问:“家,是什么?”③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能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呢?④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⑤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要你带伞。热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的。晚上,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都被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⑥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⑦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由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⑧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用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的记忆终生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⑨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⑩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⑪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⑫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热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⑬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⑭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⑮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有删改)[注] ①这两句选自李煜的《望江南》。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②便当:可随身携带的盒饭、干粮。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两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C.文章第⑤段与第⑫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8.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案 ①内容上: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刻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②结构上:使文章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韵律美。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于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理解,应当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行文两个方面来分析。三句“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都出现在不同生命阶段对“家”的内涵的解释之后,形成一唱三叹的追问之势,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的无奈。同时形成与读者对话之势,旨在引起读者深思,唤起同感。在结构上则很好地起到了串联上下文,凸显主题的作用,亦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9.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答案 ①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②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③现实生活中,多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形,所以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在与亲人发生矛盾时,要多体谅,多包容,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家庭氛围。因为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体现出“家”的永恒的主题。(此题要围绕“家”与“永恒”的关系来探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对于“家,是什么”这一读者的发问,作者从生命的三个阶段作了不同的解释,可看出“家”的内涵一直在变迁,似乎无法守恒。文章结尾处作者将问题反抛给读者“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其用意在于引发读者围绕“家”与“永恒”的关系问题展开思考,传递出文章丰富的意蕴。从揭示的主题来看,作者强调,“家”的内涵虽因家庭成员的变化而变化,但亲情是不变的、永恒的。从写作的用意来看,作者强调,家是美好的,也是易碎的;为此,我们应当懂得珍惜亲情,要留住亲情。当然,还可以由文本延伸拓展,联系现实来谈自己对“家”与“永恒”关系的认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瘦水彭世贵①秋风起了,水就瘦了。②秋风的手触摸在瘦瘦的水皮肤之上,皱纹涟涟。③我们站在瘦水的边缘,回望自己的身影,有些感动和伤感。春天有些远了,那些曾给我们以迷醉的春天有些远了。我们的影子倒映在瘦水中,许许多多的影子倒映在瘦水中,那些影子来自我们背后失去的时光,来自那些陪我们和瘦水一起走过许多路程的失去的时光。④就在这水边,我们曾经映照着自己丰盈的身影,我们曾经挥动手里的镰刀,累了我们还想濯一濯足,在我们曾经濯足的地方,瘦水的肌肤还那么亲切有质感。那时候,那些美好的春天啊,春天啊,瘦水是多么的丰盈又丰富。⑤可此时秋风不声不响地就过来了,她是多么神奇,只掠过,水面就被吹皱一抹涟漪,再一掠,又一抹。于是,水瘦了,水中的身影不再丰盈了。秋风的手指划着秋水的神经和血管。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美丽的事物,在我们回望的水面,渐渐浮现出来。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⑦我们那些忠实质朴的伙伴,比如说犁和牛,正在我们的背后,给我们一种坚实和温暖的感觉。牛离瘦水很近,犁离瘦水很远。牛的蹄花就在水边翻动着,但他们从不关注身边水的变化,他们只是用角砥砺,用蹄翻踢眼前的泥土,偶尔抬起健硕的脖颈,向着瘦水远去的地方哞叫,此时,瘦水的秀发,牛儿们的青草,渐渐成为遥远的记忆。那些披散如云、蔓延入海的秀发或者说青草,已远远地逃离了牛铃的清脆。但牛儿们不会离弃瘦水,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共同的命,他们都因土地而生,在土地的丰瘠更替中老去,瘦水无奈,牛亦无奈。多年来,瘦水与牛儿们在这种无奈中达成了默契。年复一年,牛儿们如此在瘦水的身边一遭一遭地走过。年复一年,瘦水清澈透明的眼睛望着牛儿们一遍一遍地蹄花飞扬。这种默契,是智者对现实的首肯,是智者的心平气和与客观。⑧犁铧很安静,劳作之后,它被我们挂在安静的壁板上小憩。犁铧锃亮而锋利的光芒,让秋天显得富足和生动。这种经劳动擦拭出的光芒,是犁铧一生的梦想。现在,犁铧站在离瘦水很远的地方养精蓄锐,它在耐心地等待,等待瘦水再一次激动起来。那时,瘦水激动起来的时候,春天就来了。春天里,一些摇曳的花朵将会缀满瘦水的发间,被瘦水滋润的土地渐渐潮润起来,芳香四溢,这是犁铧渴望了一冬的神情。这时候,犁铧会纷纷走下墙壁,振奋精神,深深地插进瘦水的土地里去。鸟声响了,“布谷”“布谷”,一声一声的鸟鸣围绕着犁铧,搅动得蚯蚓在四周兴奋地舞蹈,那些被惊醒的阳光纷纷扬扬,阳光中,我们会看见鸟儿们金色的翎羽。⑨这是一个创造辉煌的梦想。瘦水、犁铧在秋日的阳光下,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刻。⑩我们这些劳作惯了的人们,一生与水相关。水虽柔弱,却刚强了我们的筋骨;水虽消瘦,却潮湿了我们生生不息的血液。我们爱水,就像爱自己的皮肤和脸庞。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日子,许许多多肥肥瘦瘦的日子,被我们摊开在流水的怀抱里洁净、滋润,然后捞将起来,喂养我们厚厚实实的人生。⑪现在,瘦水有些累了。她在我们村庄和田园的身边小憩的时候,春天还远。一个春梦在她的心房里发起芽来,沿着我们的炊烟缓缓生长。⑫秋风起了,水就瘦了。瘦水以一种哲人的姿态提醒我们:在生命中失去的一切会在我们回望春天的时候,渐渐丰盈。(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秋风起了,水就瘦了”在文章开头结尾都出现了,结构上首尾呼应,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水瘦是一种必然,我们对这样的自然变化乃至岁月更替不必感伤。B.第③段画线语句中的“影子”指我们过去的自己,“春天有些远了”“倒映在瘦水中”以及“失去的时光”等反复出现,营造了忧伤的诗意气氛。C.第④段作者描写了春天人们在水边劳动休息的场景,愉快美好充实,与瘦水的充盈丰富相得益彰,与下文秋风吹皱水的涟漪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伤。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第⑧段作者描写了犁铧插入土地,春天到来万物充满生机的美好景象,鸟儿的鸣叫、蚯蚓的舞蹈则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表现了现实世界的欢腾。答案 B解析 A项,“我们对这样的自然变化乃至岁月更替不必感伤”不确切,文章开头作者并没否定这样的感伤;C项,“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伤”错;D项,“表现了现实世界的欢腾”错,第⑧段后半部分写的不是现实世界,是秋日里作者对春日瘦水边情景的想象。11.文章三次提到“回望”,含义有什么不同?多次重复出现有怎样的作用?答案 含义:第一处“回望”指我们对自己失去的时光的追忆,传达出一种感动和感伤;第二处“回望”指我们对生命中出现过的美好事物的回味;第三处“回望”是对人生中曾经经历的美好事物(物质)和情感(精神)的总体感悟。作用:由“回望”我们自己到其他事物再到最后的总结,逐层深入,层次清晰;反复出现“回望”,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强化了作者对人生中美好事物和情感的眷恋。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第一问,考生首先要理解“回望”的普遍含义,即回忆回味过去的岁月、生活,可以是具体的事物、经历,也可以是心情感受;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不同语境中“回望”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解答第二问,则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反复”修辞的作用,思考作者这样写在文章结构安排、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12.文章中的牛和犁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答案 牛:象征任劳任怨和现实的生活态度,它默默劳作,任劳任怨,虽无奈于生命的老去,却无怨无悔,从容接受命运的安排。犁:象征丰硕的希望,生命的丰盈。联系:分别代表生活的现实和理想两种状态,两者都在岁月变迁中给我们以温暖坚实的感受。解析 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回答第一问,考生要先找出与这些意象相关的语段,即第⑦⑧两段,然后重点分析这两段的内容。第⑦段主要讲水牛,水牛日复一日地用蹄翻踢眼前的泥土,在沉默中辛苦劳作,这说明水牛是任劳任怨的;而对于自己会渐渐老去的客观事实,水牛选择了接受,这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态度。第⑧段主要讲犁,犁发挥作用的时候是春天,春天象征着希望,一切事物变得丰盈起来,犁对春天的渴望是一种理想。解答第二问,要重点分析两者的共同点。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读书与书架闲暇的时候,坐在清寂的林荫下翻看一本曾经熟悉的书,脑海里会跳出来一些精妙的片段,心里就会有一种别样的回味。这就是“读书”已经入心入脑了。读书的时候,思绪就会随着文字走进一段记忆,走进一段段泛黄的往昔。这就是书籍的作用,这就是书籍的力量。浮躁的心态不适用于读书,读书需要心平气静,需要环境幽静,否则,文字入眼不入心。读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看大意,囫囵吞枣地看故事消遣磨时间。一种是细细品味,去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构思,寻找文外的寓意。这就是读书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和目的。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读书方式都是一种知识的积累,都值得提倡。读书还以另一种形态存在过。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的读书,在那种社会,读书基本上都是自学为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勤读,最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学而优则仕。如果想到曾经读的一本书,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一本方方正正的前有封面后有封底的书籍。或简装淡雅,或精美线装。同时还会想到书中什么页面有什么精彩的片段,有什么值得记住的警句。如果是你自己家里的书,你还会想到那些书本存放在书架的什么地方。这样,读书就与书架相关联了。书与书架,都是我们学习所用的工具。书籍的作用能让我们了解过去,展望未来。读一本好书,能把我们所秉持的人生观点重新归纳优化,改变我们对人生的宽度和厚度的认识。通过阅读可以使我们神交四海历千古,思畅宏观入微观。与哲人雄辩,与圣贤对话。在白纸黑字间窥探浩瀚的文化深空,塑造我们的灵魂世界。书籍被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架也可以比作人类进步的孵化器。书架的功能在于把我们平时不经意零落的书籍归拢分类,便于我们随时取用阅读。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你喜欢读书,那就要添置一副书架把自己平时看的书籍存放在书架上,这样绝对不是附会风雅。在一般的普通的家庭里,书架的作用并不只有存放书籍。书架是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的装饰存在的,它可以取代人们家庭里那些不怎么雅观的陈设,给人一种勤奋勤学的有文化品位的好印象。有客人来家,看到有这么多书籍摆在书架上。可以给客人提供消磨时间的工具,也可以使不那么熟悉的客人找到跟你共鸣的话题。让人觉得你的家有一些清新的文化氛围,显得不那么俗气。在这个以网络传媒为主体的时代,书籍与书架已经被电子传媒占据了它原来应有的位置,读书的人已经变得寥寥无几了。如果我们自己不读书,不做读书的倡导者,又不想在家庭里放上一副堆满书籍的书架给年轻人提供读书的机会。那么我们年轻的朋友们就会日日夜夜地趴在电脑上打游戏,看网上的一些不伦不类娱乐的作品和所谓的八卦新闻。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市场就会被游戏和娱乐占领,今天张三在电子书里写一篇八卦新闻,明天李四写一个调侃的笑话,后天就换成了王麻子写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剧情了。当然,这些东西也许还是文化的一部分。可是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沉湎,如果年轻人总是沉湎在这样的氛围里,就没有心思去读那些值得一读的有营养的书籍了。书与书架,是我们的文化得以存在和留传的媒介。读一点书,明一些理。悟一些法则,懂一些世事人情。要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心态。多读书,读好书,人生与追求就会因读书而有依据。在过去的岁月里,读书与书架伴随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不必凿壁借光,不必囊萤映雪。就只须找时间挤时间读一读,日积月累地坚持,就能够成为博览群书世事洞明的贤达。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实现自我的升华。(改编自《落花的散文》)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应该去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构思,寻找文外的寓意。囫囵吞枣地读书是不值得提倡的。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封建糟粕思想,应当被抛弃。C.书籍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使凡俗的日常生活变得雅致。D.书架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不可或缺,它不仅可以方便我们随时取用阅读,更可以增强家庭的文化氛围。答案 C解析 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项,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从第6段可知,书架使凡俗生活变得雅致,使陌生人拉近距离。14.读书是一种行为,书架是一件家具,作者是怎样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1)文章首先谈读书,指出读书需要平心静气,环境幽静,才能入眼入心,积累知识。(2)因为经常读书,就会想到那些书本存放的地方。这样,读书就与书架相关联了。(3)接着,作者谈到书架的功能,不仅方便书籍归类,方便取用,更有利于装饰美化家居,教化青年。解析 从文章构思的角度考查。题目是“读书与书架”,文章前3段谈“读书”,谈读书的心境,第4段自然谈到“你还会想到那些书本存放在什么地方。这样,读书就与书架相关联了”,然后作者又谈书架的作用。15.文中作者说“读书还以另一种形态存在过……在那种社会,读书基本上都是自学为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苦读”,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又说“我们不必凿壁借光,不必囊萤映雪”,古人读书的例子在今天是否还有值得我们继承的部分,请分析。答案 ①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一些传统因其拥有合理的内核而历久弥新,永不过时。②刻苦求知,追求真理,是人类共通的美好精神品格,古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在今天可能会显得极端,但其所包含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应当为我们继承,以激励我们奋勉前行。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采用总—分—总的答题格式。一定注意对于读书的态度不能脱离文本。优秀传统的继承是非常重要的。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有泪水的牲口耿翔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井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来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来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由不会说话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来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13)我也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来那么大的力气?(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15)这头牛后来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耧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来。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C.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来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D.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答案 A解析 A项,“排比”修辞不妥,“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重要作用”错;B项,“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错。17.“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答案 ①因无端遭受责打,“委屈”地流泪。②为了生存,“屈辱”地流泪。③为了积聚劳动力量,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地流泪。解析 第一步是圈定有关区域;然后围绕“流泪”筛选关键词语进行概括。比如第(10)段“委屈”,第(14)段“生存”,第(18)段“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咀嚼青草,甚至“铁丝和铁钉”,“无言地流着泪”。18.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示例)作者认为,农业并非田园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宁静与平和,而是充满艰难与苦痛。正如文中的那些“牲口”一样,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它们为了生存,忍受疼痛,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牲口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并分析略)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 首先准确理解句子含意;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合理阐述;能举出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阅读体验;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分析,回扣主旨。首先明确这句话出自第(5)段,“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一头牲口的命运,就是“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被拧成鞭子继续抽打在牲口身上;下文更是围绕“有泪水的牲口”,写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忍受疼痛,甚至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而“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石砌的史书——阿斯哈图张抗抗“阿斯哈图”是什么意思?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然后再往北行三小时。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把绿色走到尽头,耸立的大山阻断了去路。大山拔地而起,如同草原剽悍的巨人卫队。换车上山,峰回路转,扬起一路烟尘。山脚是一层层茂密的白桦原始次森林,沿途可见灌木草坡交替,已是一派高原风光。抬头仰望,山顶嶙峋的巨石轮廓,似乎遥不可及。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是因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冰川石林”。世上有很多冰川遗址和怪石奇林呵,为什么非要去阿斯哈图呢?我喜欢它那种宏伟的霸气、磅礴的气势和气度,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遗世独立的尊严。在我曾经走过的地方,那些秀美的石林都太精致太诡谲了。阿斯哈图的山峰终于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穿着什么颜色的袍子?我无法辨别它的颜色,因为它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灿灿斜阳直射之下,它是暖金色;背阴处却是中性的灰褐;远远的剪影是冷冷的黑;走到近前细细观摩,越发觉得它的调性难以确定。色块互相渗透融合,一抹赭红、一层青灰、一团麻黄、一片蓝绿;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斑驳沉着的杂色,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矿藏。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阿斯哈图的岩石究竟是什么形状,能让人如此震撼?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山岩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通常,它们会被牵强地解释成各种世俗的物体,被赋予某些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塔、鹰或是情侣。但在我看来,阿斯哈图是一座史前古城堡的遗址,高达几十米的城墙巍然矗立,陡峭的烽火台依然坚硬,石砌的通道在荒草中依稀可辨,奇巧牢固的防守工事潜藏在拐角的暗处……那是一个消失了的巨人王国,山峦间每一道高不可及的断垣残壁上,都遗留着当年的巨人营造城堡的痕迹。若是从这一座墙砖走向另一座石壁,要经过开阔辽远的山梁与谷地。在夕阳下眺望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内四处散落的城堡废墟,我确信巨人王国是曾经存在过的。唯因其巨,而不堪其重。那么你见到阿斯哈图石林城堡中的巨人脚印了吗?我见到山坡上以完整的巨石铺就的巨人卧榻。我看到山谷中岩石上烙刻的巨人手纹。在荒凉的城堡石壁下,开满金红浅紫的野花,每一片战栗在风中的花瓣,都残留着远古的气息。但我最终被阿斯哈图慑服,仍是因为阿斯哈图山巅上那些神奇的花岗石,每一块或方或扁,就像用锋利的刀斧削凿后打磨而成。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它们被挤压成棱角浑圆的石块石板,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然后一层一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犹如一页页巨型厚纸,最后被装订成了一本本重量级的大书,随意地摞在山峦的高地上。我第一眼仰视它们的那个瞬间,有一种打开翻阅的冲动。我想这石头的书页里定是藏有文字的,每一页都有葱郁的白桦树林、烂漫的山花作为插图,这是一座用石头史书垒砌的城堡,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史书未著一字而尽得风流。你走不出阿斯哈图了,这一座巨大的地质博物馆,真解不开你的种种迷思吗?回望阿斯哈图,我看见巨石峰尖上的冰山漂砾插入云层,将绚丽的晚霞温柔地撕裂。想象着远古时期冰封雪盖的阿斯哈图,怎样在微弱的暖意中渐渐苏醒;高原隆升,顶开了巨大的冰盖,雪层崩塌;冰川融水,刨蚀浸蚀拔蚀冲蚀,终至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克什克腾的阿斯哈图石林,是冰川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如此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手笔,超越了人类已有的文字记录。后记:阿斯哈图纠正了我们以往对草原的肤浅认识。其实,没有巨人也没有巨人王国,只有地壳运动所留下的那部石砌史书,从此将被人们一次次用目光抚摸,然后,记住。(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1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第一段巧妙设置三个问题,答案诗意浪漫,使读者在困惑和迷茫中揭开阿斯哈图的神秘面纱。B.草原深处的阿斯哈图呈现出了令人感到惊异的地貌特征,冰川石林在平坦的草原地带显得格外突出。C.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作者从中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阿斯哈图巨石蔚然高耸的形象特征。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不是“困惑和迷茫”,而是“好奇和憧憬”。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是夸大其词,文中没有具体体现。20.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明显特点?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以阿斯哈图为线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好处是线索分明、逻辑清晰;②以对话形式展开,一问一答,好处是主题集中,连贯晓畅;③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好处是由表及里,既得其形,亦得其神。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思路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首先,找到作品的写作对象和线索,本文是以阿斯哈图为中心,写了其命名、地理位置、特征、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采用了问答对话,这也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可从前七段(除最后一段)开头第一句均是问句看出。最后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21.从内容上看,删去尾段后记部分,作品更显简洁,作者为什么要增加尾段后记部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以“石砌史书”照应标题,同时总结全文,使结构严谨;②情感表现上,强调“抚摸,然后,记住”,再次强调阿斯哈图给人的震撼,升华情感;③思想内容上,纠正“对草原的肤浅认识”,深化了阿斯哈图的人文内涵,凸显作品主题。(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此题,可从作品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上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类题目,答案需要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马夬马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B.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C.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对皇帝的尊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如《荆轲刺秦王》说:“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B.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C.海内: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说,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天是半圆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D.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此处泛指粮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B.在论说的层次上,作者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接着再以前代四位秦君“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C.文章多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D.文章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②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答案】D、A、B、①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让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②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就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解析】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曰”“也”“于是”“为”“即”等。“于秦”为介词结构,后置,其前不可断,排除B、C;“宛珠之簪”“傅玑之珥”等几句结构对称,中间断开,排除A。句子翻译为: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2. A项“陛下:对皇帝的尊称”错,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A有误。3. B项“无敌天下”的是五帝三王,见原文“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B有误。4. 本题中要注意的关键字词:①曲直:是非对错;非:不是;去:使……离开。②是以:因此;无:不分,不论;充:富裕。参考译文: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温之孽子也。其母马氏尝与同辈夜坐,于月下见流星坠铜盆水中,忽如二寸火珠,冏然明净,竟以瓢接取,马氏得而吞之,若有感,遂有娠。及生玄,有光照室,占者奇之,故小名灵宝。奶媪每抱诣温,辄易人而后至,云其重兼常儿,温甚爱异之。临终,命以为嗣,袭爵南郡公。年七岁,温服终,府州文武辞其叔父冲,冲抚玄头曰:“此汝家之故吏也。”玄因涕泪覆面众并异之及长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常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众咸惮之朝廷亦疑而未用。年二十三,始拜太子洗马,时议谓温有不臣之迹,故折玄兄弟而为素官。太元末,出补义兴太守,都不得志。尝登高望震泽,叹曰“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弃官归国。自以元勋之门而负谤于世,乃上疏,疏寝不报。玄在荆楚积年,优游无事,荆州刺史殷仲堪甚敬惮之。及中书王国宝用事,谋削弱方镇,内外骚动,知王恭有忧国之言,玄潜有意于功业,乃说仲堪曰:“国宝与君诸人素已为对,唯患相毙之不速耳。今既执权要,与王绪相为表里,其所回易,罔不如志。孝伯居元舅之地,正情为朝野所重,必未便动之,唯当以君为事首。君为先帝所拔,超居方任,人情未以为允,咸谓君虽有思致,非方伯人。若发诏征君为中书令,用殷顗为荆州,君何以处之?”仲堪曰:“忧之久矣,君谓计将安出?”曰:“国宝奸凶,天下所知,孝伯疾恶之情每至而当,今日之会,以理推之,必当过人。君若密遣一人,信说王恭,宜兴晋阳之师,以内匡朝廷,已当悉荆楚之众顺流而下,推王为盟主,仆等亦皆投袂,当此无不响应。此事既行,桓文之举也。”仲堪持疑未决。俄而王恭信至,招仲堪及玄匡正朝廷。国宝既死,于是兵罢。玄乃求为广州,会稽王道子亦惮之,不欲使在荆楚,故顺其意。(节选自《晋书·桓玄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因涕/泪覆面/众并异之/及长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常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众咸惮/之朝廷/亦疑而未用B.玄因涕泪覆面/众并异之/及长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常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众咸惮/之朝廷/亦疑而未用C.玄因涕/泪覆面/众并异之/及长/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常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众咸惮之/朝廷亦疑而未用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玄因涕泪覆面/众并异之/及长/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常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众咸惮之/朝廷亦疑而未用6.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终,意同“服阙”,指守丧期满。古代按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B.洗马,古代官名,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汉时亦作“先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洗马”与此义相同。C.补,补充空缺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比较多,如“擢”“拔”“摄”等指升官,“谪”“徙”“左迁”等指降职。D.九州伯,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桓玄用“九州伯”和“五湖长”感叹自己地位卑微。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玄是桓温的庶子,出生时有灵异之兆,自幼为桓温所喜爱,桓温临终前,遗命年幼的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B.由于时议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朝廷就免去桓玄兄弟的官职,几年后才让桓玄出任义兴太守,桓玄很不如意。C.桓玄认为,虽然殷仲堪被先帝提拔,超越常规担任一方的长官,但众人并不认为殷仲堪是地方长官的合适人选。D.桓玄知道王恭面对王国宝乱政有忧国之言,便劝说仲堪派人联络王恭,让王恭兴师匡扶朝廷,但殷仲堪犹豫不决。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奶媪每抱诣温,辄易人而后至,云其重兼常儿,温甚爱异之。②自以元勋之门而负谤于世,乃上疏,疏寝不报。【答案】5.D6.C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B8.①奶妈每次抱桓玄去见桓温,总要几个人交替着抱才能到达,说他是普通儿童的两倍重,桓温非常喜欢桓玄,觉得他很不一般。②(玄)认为自己出身于有首功的门第却被世人诽谤,于是上疏申辩,他的奏疏被搁置,没有回音。【解析】5.“及长”是时间状语,之后应断开,排除AB;“博综”,意思是博通,“博综艺术”是动宾结构,意思完整,之后应断开;“善”,动词,善于;“属文”作“善”的宾语,结构独立,意思完整,之前应断开,排除C。画线句的意思:恒玄听后就掩面哭泣,众人都对他这反应感到诧异。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众人都非常忌惮他,朝廷也怀疑他而不予任用。6.C“摄”是代理官职,不是升官;“徙”指调动官职,不是降职。7.B“朝廷就免去桓玄兄弟的官职”错,文中是“故折玄兄弟而为素官”,“素官”指无实权的清闲官职。8.这道题翻译时要注意:①“诣”“易人”“兼”“异”。②“桓玄”“负谤于世”“寝”“报”。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邕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闲居玩古,不交当世。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大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平,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邕上书自陈无果。于是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纵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①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许,日磾退。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节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下》)【注释】①伯喈:蔡邕的字。9.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B.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C.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D.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与“征”一起称为“征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皇帝辟除和公府、州郡征聘两种方式。B.太尉、司徒、司空为东汉时期的“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掌水土事,分别开府,置僚佐。C.搢绅,指插笏于绅。“绅”指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故“搢绅”常用为官宦或儒者的代称。D.北海,郑玄是北海郡人。古人在姓名前往往加籍贯或者直接用籍贯来称呼,比如称柳宗元为柳河东、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勘定六经,勒石为范。他亲自将校勘后的六经用红笔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于太学门外,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B.蔡邕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中常侍程璜使人诬告蔡邕及蔡质,阳球又派刺客追杀蔡邕,多亏中常侍吕强援手才得以解脱。C.蔡邕念及旧恩,引来祸端。董卓死后,他在司徒王允的席上说起董卓并为之叹息,激怒王允,因此被逮捕后交廷尉治罪。D.蔡邕笃志修史,终未如愿。他早就在撰写充实《后汉记》,后因董卓事而获罪,他乞求免死罪以成汉史未得。知者为之叹息。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②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纵偃蹇者,不旋踵矣。”【答案】9.C10A11.B12.①蔡邕认为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迂腐的儒士牵强附会,迷惑贻误后代的学子。②董卓大怒,骂说:“我能将人灭族,蔡邕纵然骄傲,(杀他)也不过是脚转一下的事而已。”【解析】9.根据句意断句。“不得已”意思是“没有办法”,主语都是“蔡邕”,应在“已”后断开,排除AD两项;“鼓琴赞事”意思是“鼓琴助兴”,是董卓让蔡邕做的事情,且“邕亦每存匡益”中“邕”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应在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10.A“主要包括皇帝辟除和公府、州郡征聘两种方式”错误,选项说反了,应该是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A有误。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B“阳球又派刺客追杀蔡邕,多亏中常侍吕强援手才得以解脱”错误,原文是“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阳球派刺客追杀蔡邕,未得手的原因不是中常侍吕强援手,而是刺客被他的义节感动,不为阳球所用,且受赂的人将刺杀消息告诉了蔡邕。B有误。12.本题中要注意的关键字:①以,认为;去,距离;谬,错误;穿凿,牵强附会;疑误,迷惑贻误;后学,后代学子。②詈,骂;族,使动用法,让……灭族;偃蹇,傲慢无礼;旋踵,指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极其容易。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馀者,亦大梁人也。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陈涉起蕲,至入陈。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遂立为王,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武臣等从白马渡河。(武臣)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张耳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原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九》)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C.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D.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豢养且为其服务的人,又称“门客”。B.高祖,古代帝王谥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帝王,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C.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衣服,只能穿麻布衣服,故用此称平民百姓。D.丞相,官职名。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历代时设时废。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耳素有声名。外黄县一富家女逃婚,在她父亲旧时宾客的劝说下改嫁张耳,嫁妆很丰厚。由此张耳广招宾客,并做了外黄县令,名声变得更大。B.张耳十分好客。汉高祖曾跟张耳交好,一连好几个月居住在张耳家。后来竟然因为这件事使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C.张耳遇事冷静。陈馀曾犯了小过失,遭到小吏鞭打,陈馀准备反抗;而张耳很冷静,用脚踩住陈馀,示意他接受鞭打,承受屈辱。D.张耳洞察形势。陈王派人向赵王祝贺,并催促他攻占关中,张耳审时度势,洞察陈王计策,建议赵王不要上当,赵王听从了张耳的劝告。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②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原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答案】13.C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B15.B16.①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两人,两人反而也用里正卫的身份来向里中百姓传达命令。②楚王已经灭掉秦国,一定会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要向北夺取燕国,向南进军收缴河内,用来为自己扩充势力。【解析】13.“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转折关系句子,之间不断开,排除AB;“此又生一秦也”,判断句,之后断开,排除AD。14.B“古代帝王谥号”错误,应是“古代帝王庙号”。15.B“后来竟然因为这件事使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分析错误,张耳遭到悬赏拘捕是秦国灭魏国几年后,跟汉高祖与其交好并居住在其家没有因果关系;且“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于文无据。16.这道题翻译时要注意:①购、求、令。②加兵、毋、西、徇。参考译文: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他年轻的时候,曾赶上做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张耳曾逃亡在外,来到外黄。外黄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儿,长得很美,却嫁了一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离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宾客平素就了解张耳,于是对富人的女儿说:“你一定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富人的女儿听从了他的意见,终于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女家给张耳丰厚的供给,张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宾客。于是在魏国做了外黄县令,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陈馀,也是魏国大梁人。陈馀年轻,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建立了同生共死的患难情谊。秦国灭亡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时候,曾多次追随张耳交游,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馀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馀于是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充当里正卫来维持生活。里中小吏曾因陈馀犯了小过失鞭打他,陈馀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馀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和你怎么说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一个里吏身上吗?”陈馀认为他说的对。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两人,两人反而也用里正卫的身份来向里中百姓传达命令。陈涉在蕲州起义,打到陈地。张耳、陈馀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馀有才能,未曾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陈涉说:“"希望将军立为楚王。”陈涉于是自立称王,任命张耳、陈馀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他们三千人的军队,向北夺取赵国的土地。武臣等人从白马渡过黄河。(武臣)自立为赵王。任用陈馀做大将军,张耳做右丞相。派人回报陈王,陈王听了大发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杀尽,而发兵攻打赵王。陈王的相国房君劝阻说:“秦国还没有灭亡而诛杀武臣等人的家族,这等于又树立了一个像秦国一样强大的敌人。不如趁此机会向他祝贺,让他火速带领军队向西挺进,攻打秦国。"陈王认为他说的对,听从了他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里,软禁起来,并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陈王派使者向赵王祝贺,下令催促他调动军队向西攻占关中。张耳规劝武臣说:“大王在赵地称王,这并不是楚国的本意,只不过是将计就计来祝贺大王。楚王已经灭掉秦国,一定会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要向北夺取燕国,向南进军收缴河内,用来为自己扩充势力。这样,赵国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拥有燕,楚王即使战胜秦国,也一定不敢辖制赵国。”赵王认为他们讲得对,因而不向西发兵。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召,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时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曰:“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累官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仁宗即位,章献太后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无得见。”议遂定。后拜枢密副使。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罢知宣州,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召拜御史中丞,兼三司使。拜参知政事。陕西方用兵,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康定中,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欲因群材以更治。徙陈州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节选自《宋史·晏殊传》)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B.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C.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D.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德,宋真宗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以瓷器闻名的景德镇就是以这个年号命名的。B.江南,长江以南地区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先秦时期,江南属百越之地,曾经被中原称为“吴越”。C.三司使,古代官名,唐代中期以后,设户部、布政、盐铁等使,分管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自幼聪明,受帝赏识。小时被张知白以神童的资格推荐给朝廷,在廷试中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受到皇帝的称赞。B.晏殊正直无畏,敢于直谏。在章献太后代理朝政时,他敢于反对权臣单独面见太后的请求。后来上书反对张耆为枢密使,忤逆太后被贬。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晏殊关注时局,积极备战。晏殊被召回京城时,陕西发生战争,他便招募弓箭手训练,并拿宫中多余的物品充实军费。D.晏殊结交贤才,举荐贤能。当时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等人都是他的门生,等到做了宰相后,更致力于举荐贤才。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帝每访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②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欲因群材以更治。【答案】17.D18.C19.C20.①皇帝常常询问政事,晏殊都在一寸见方的小纸片用小字书写意见,回答完毕后,晏殊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上交,皇帝很看重他做事谨慎周密。②范仲淹、韩琦、富弼都被提拔到子朝中重要岗位上,这些人大多是当时的贤才。皇帝也很发奋,想依靠这些人才来改变治政。【解析】17.“病寝剧”是“病情加剧”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BC;“已而”为一个词,“不久”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A。句子翻译为:多年后,病情逐渐加重,宋仁宗打算亲自前去探视他,晏殊得知后,派人急速报告仁宗说:“我得的是老病了,已经快要痊愈,不值得陛下为我担心。”不久就去世了。宋仁宗虽然亲自前往致奠,但仍然以没有前来探望晏殊的病情而感到遗憾。故D正确。18.C“设户部、布政、盐铁等使,分管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错,应为“设度支、户部、盐铁三个机构,分别管理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故C错误。19.C“并拿宫中多余的物品充实军费”错,原文为“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意思是“请求拿出皇宫中多余的物品来充实边防军费”,并非自己来拿。故C错误。20.关键词:①访:询问,咨询;细书:用小字写;重:看重。②台阁:重要岗位;奋然:发奋的样子;更治:改变治政。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译文: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他七岁就会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到江南任职,安抚各地,晏殊被张知白凭借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与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在朝廷上进行廷试,晏殊神采飞扬,毫不怯场,拿起笔一挥而就。宋真宗对他非常欣赏,赐他同进士出身。当时的宰相寇准说:“晏殊是江南人(最好不要重用)。”宋真宗说:“张九龄不也是江南人吗?”两天后,进士们又复试诗赋和时论,晏殊上奏说:“我曾在私下里练习过这篇赋,请考个其他题目吧。”宋真宗喜欢他的诚实,待晏殊已经写完后,多次称好,提拔他为秘书省正字,后来做官至翰林学士,又被任命为左庶子。皇帝常常询问政事,晏殊都用一寸见方的小纸片用小字书写意见,回答完毕后,晏殊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宋真宗很看重他做事的谨慎周密。宋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暂时代理朝政,宰相丁谓、枢密曹利用都想单独拜见太后上奏国事,朝臣们没有敢裁决他们要求的。晏殊建言说:“群臣向太后奏事,太后须放下帘子听奏,都不许单独面见太后。”于是群臣就按晏殊的建议做了决定。后来,晏殊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他上疏主张张耆不能担任枢密使,违抗了太后的旨意,被贬为宣州知州,又改任应天知府,邀请范仲淹来教授学生。自从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教育都被废弃了,大兴学校教育就是从晏殊开始的。后来,晏殊被征召任命为御史中丞,兼任三司使,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这时,陕西正在发生战争,晏殊请求撤除内臣宦官监军的制度,不给众将领作战地图,让将领们能够在对敌时(随机应变)作出攻守。等到招募弓箭手并进行训练来作好战斗的准备时,晏殊还请求拿出皇宫中多余的物品来充实边防军费。凡是其他郄门菅理钱财权力,晏殊都收归度支部统一管理。这些建议都得到了施行。康定年间,娶殊筱任命为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平时喜欢贤才,当时知名的贤才,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他的门下。等到晏殊做了宰相,便更加致力于提拔贤才。范仲淹、韩琦、富弼都被提拔到了朝中重要岗位上,这些人大多是当时的人才。皇帝也很发奋,想依靠这些火才来改变治政。晏殊于是又被调任陈州、许州,逐渐复任礼部、刑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任永兴军知州,又调任河南知府。晏殊因为生病请求回京访医问药,千年后,病情逐渐加重,宋仁宗打算亲自前去探视他,晏殊得知后,派人急速报告仁宗说:“我得的是老病了,已经快要痊愈,不值得陛下为我担心。”不久就去世了。虽然亲自前往致奠,但仍然以没有前来探望晏殊的病情而感到遗憾。朝廷追赠晏殊任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晏殊性情刚正简朴,生活清静节俭,他几次管理地方,官吏和百姓都很害怕他急躁的性情。晏殊善于识别人才,富弼、杨察都是他的女婿。晏殊的文章丰富华丽,才思不穷,尤其善长写诗,诗风闲雅有情思,晚年仍好学不倦。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李庭小字劳山,本金人蒲察氏,金末来中原,改称李氏。至元六年,以材武选隶军籍,权管军千户。从伐宋,围襄阳,宋将夏贵率战船三千艘来援,泊鹿门山西岸。庭时将步骑,自请与水军万户解汝楫击之,斩其裨将王圮、元胜。宋襄阳守将吕文焕以万五千人来攻万山堡,庭单骑横枪入阵,被二创,裹创力战,败之。九年春,进攻襄阳东堡。文焕麾下有胖山王总管者,骁将也,庭设伏诱擒之,以功授金符。十年春,大军攻樊城庭运薪刍土牛填城壕立云梯城上矢石如雨庭屡中炮坠城下绝而复苏裹创再登如是者数四杀获甚多十三年春,至临安,宋主降,伯颜命庭等护其内城,仍令庭与唐兀台等防护宋主赴燕。世祖嘉其劳,大宴,命坐于左手诸王之下、百官之上,仍谕之曰:“刘整在时,不曾令坐于此,为汝有功,故加以殊礼。”继有旨:“汝在江南,多出死力,男儿立功,要在西北上也。今有违我太祖成宪者,汝其往征之。”庭至哈剌和林、晃兀儿之地,越岭北,与撒里蛮诸军大战,败之。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从帝亲征。塔不台、金家奴来拒战,帝亲麾诸军围之。帝问庭:“彼今夜当何如?”庭奏:“必遁去。”乃引壮士十人,持火炮,夜入其阵,炮发,果自相杀,溃散。帝问何以知之,庭曰:“见车驾驻此而不战,必疑有大军在后,是以知其将遁。”二十五年,乃颜余党哈丹秃鲁干复叛于辽东。庭整军战,俘斩二百余人,哈丹秃鲁干走高丽死。庭因奏:“今汉军之力,困于北征,若依江南军,每岁二八放散,以次番上,甚便。”帝可其奏。奉旨北征怀都,至野马川而还。庭感疾,疾稍间,扈从上都,特降旨存护其家。大德八年二月卒。追封益国公,谥武毅。(节选自《元史·李庭传》)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军攻樊城/庭运薪刍土牛填/城壕立云梯/城上矢石如雨/庭屡中炮/坠城下/绝而复苏/裹创再登/如是者数四/杀获甚多/B.大军攻樊城/庭运薪刍土牛填/城壕立云梯/城上矢石如雨/庭屡中炮/坠城下绝/而复苏/裹创再登如是者/数四/杀获甚多/C.大军攻樊城/庭运薪刍土牛填城壕/立云梯/城上矢石如雨/庭屡中炮/坠城下绝/而复苏/裹创再登如是者/数四/杀获甚多/D.大军攻樊城/庭运薪刍土牛填城壕/立云梯/城上矢石如雨/庭屡中炮/坠城下/绝而复苏/裹创再登/如是者数四/杀获甚多/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字,乳名,小名。将原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小名音译或义译为汉文时,常常冠以“小字”来表示。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河南省。古代常泛指中国。C.金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以黄金打造,如金鱼符、金符牌等。也可指天赐予人君的符瑞。D.太祖,开国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文中的太祖指成吉思汗。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主动请缨,协同他人作战。朝廷军队包围襄阳,敌将夏贵率军前来支援,李庭主动请求与解汝楫率部进攻敌方援军,获得允许,他们在战争中斩杀敌方两员裨将。B.李庭屡次建功,获得特殊礼遇。李庭奉命守护临安内城,护送宋主赴燕,均不辱使命,世祖特意举办宴会嘉奖他,把他的座位列于百官之上,并且称赞他是当世刘整。C.李庭足智多谋,多次成功施计。在进攻襄阳东堡时,李庭设下埋伏,引诱并俘获敌军的一名勇将;朝廷军队包围叛军,李庭带人夜闯敌营,扰乱敌军,敌军不战而溃。D.李庭审时度势,提出合理建议。平定宗王余党哈丹秃鲁干后,李庭针对汉军疲于北征的现状,上奏朝廷,建议按江南军例,对汉军实行轮流执勒制度,得到皇帝许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见车驾驻此而不战,必疑有大军在后,是以知其将遁。②庭感疾,疾稍间,扈从上都,特降旨存护其家。【答案】21.D22.C23.B24.①敌人见皇帝驻军在此而不出战,必定怀疑有大军在后增援,因此我能预料到他们会逃跑。②李庭这时患病,病情稍有好转,就跟从皇帝来到上都,皇帝特意降旨慰问他的家人。【解析】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1.“填”的后面应接宾语,根据句意,“填”的宾语是“城壕”,“城壕”后断句,据此排除A、B;“绝”与“苏”是李庭坠城后的两种状态,“绝”与“而复苏”衔接紧密,不应断开,排除C。句子翻译为:大军攻打樊城,李庭指挥搬运木料、草把、土牛填塞城壕,架起云梯,城上敌人发射的箭、石像雨点一般,李庭屡次被炮石击中,坠落到城下,昏死后苏醒,襄好伤口再次登城作战,这样好几次,杀伤俘获的敌人很多。22.C项“以黄金打造”错,金符未必都以黄金打造,如铜虎符是铜质的,但也是金符的一种。C有误。23.B项“并且称赞他是当世刘整”错,根据原文“刘整在时,不曾令坐于此,为汝有功,故加以殊礼”可知,世祖是把李庭和刘整所享受的礼遇对比,突出自己对李庭的器重。24.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语有:①车驾,帝王,皇帝;是以,因此。②感疾,患病;稍间,稍有好转;存护,慰问。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幼聪敏,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年十五,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任城王湝为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馆。朝夕同游,殆均师友,不为君民礼数。尝语德林云:“窃闻蔽贤蒙显戮。久令君沈滞,吾独得润身,朝廷纵不见尤,亦惧明灵所谴。”于是举秀才入邺,王因遗尚书令杨遵彦书云:“燕赵固多奇士,此言诚不为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其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至如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今虽唐、虞君世,俊乂盈朝,然修大厦者,岂厌夫良材之积也?”遵彦即命德林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因发热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诸士友为合汤药,德林不肯进,遍体洪肿,一时顿瘥,身力平复。诸人皆云孝感所致。开皇五年,敕令撰录作相时文翰,勒成五卷,谓之《霸朝杂集》。高祖谓德林曰:“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必令公贵与国始终。”于是追赠其父恒州刺史。未几,复赠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曰孝,以德林袭焉。德林既少有令名,重以贵显,凡制文章,动行于世。或有不知者,谓为古人焉。初,德林称父为太尉谘议,以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阴奏之曰:“德林之父终于校书,妄称谘议。”上甚衔之。因出为湖州刺史。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上不许,转怀州刺史。在州逢亢旱,课民掘井溉田,空致劳扰,竟无补益,为考司所贬。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节选自《隋书·李德林传》,有删改)2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B.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C.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D.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都赋》,西晋左思所写《三都赋》中的一篇,另外两篇是《吴都赋》《魏都赋》。据传《三都赋》名满天下,一时洛阳纸贵。B.栋梁,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托着建筑物屋面的全部重量,比喻堪当大任的人。C.登封,登山封禅,相传始于秦始皇。古代帝王登泰山祭祀天地,这种大型祭祀活动带有“君权神授”的意味。D.丘园,家园、乡村,也指隐逸之地或坟墓,文中指坟墓。古人指代坟墓的词还有丘墟、坟茔、茔墓、荒冢等。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林聪颖博学。他很小就能诵读《蜀都赋》,十五岁时已广泛涉猎阴阳、纬候等学问;受命起草的《让尚书令表》,虽略有瑕疵,但顷刻完成。B.李德林深受赏识。任城王高湝看重他的才能,召他入州府,相待如师友,不计君臣之礼;高祖欣赏他的作品,说一定要长期让他处于尊贵的地位。C.李德林孝顺母亲。母亲去世后,他连续几天都食不下咽,哀哭不止,又发热生疮,浑身红肿,朋友为他调制汤药他也不肯喝,却奇迹般地康复了。D.李德林晚年多舛。他为了取得皇帝的赠官,假称自己的父亲是太尉谘议,遭到同僚的弹劾;在怀州任刺史,又因抗旱无果,官员考核部门给了差评。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久令君沈滞,吾独得润身,朝廷纵不见尤,亦惧明灵所谴。②德林既少有令名,重以贵显,凡制文章,动行于世。【答案】25.D26.D27.A28.①让你长时呆在我身边得不到官职,而只让我自身受益,纵然朝廷不怪罪于我,也害怕受到神灵的责怪。②李德林本来少年就有美名,现在又身居显贵地位,凡是他所写的文章,动辄广泛流传于世。【解析】25.根据句意断句。“深慎”修饰“选举”,要连在一起,指非常谨慎地选拔,排除AC;“秀才擢第”指举行秀才考试,“罕有甲科”是考试的结果,很少有甲等成绩的。所以应是“秀才擢第/罕有甲科/”,排除B。译文:当时杨遵彦主管选拔人才的事务,他非常谨慎地选拔,举行秀才考试,很少有甲等成绩的。而李德林所回答的五道试题,都为上等,被授为殿中将军。26.D项“文中指坟墓”有误,文中指家乡。文中“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大意是等陛下登封告成之时,好让我一观那时的盛况,然后回我故土,死而无憾。D有误。27.A项“虽略有瑕疵”分析有误,原文为“援笔立成,不加治点”,意思是他拿起笔,顷刻间写成,不需做丝毫修改润色,所以没有瑕疵。A有误。28.关键词:①润身,使自身受益;见尤,怪罪我;谴,责怪。②令名,美好的名声,美名;贵显,显贵,地位高;凡,凡是;制,撰写、写;动,动辄。参考译文: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年幼时,天资聪慧,只有几岁时,读左思的《蜀都赋》。十五岁时对于古代典籍、天文地理、阴阳之学,无不通晓。任城王高湝做了定州的刺史,看重李德林的才能,把他召入州府。他们俩早晚相随,几乎成了师生和朋友,不拘于君民间的礼仪。高湝曾经对李德林说:“我私下里听说埋没人才就应受戮。让你长久地呆在我身边得不到升职,而只让我自身受益,纵然朝廷不怪罪我,我也害怕受到神灵的谴责。”于是李德林被举荐为秀才,送入邺京。任城王给尚书令杨遵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燕赵本来多奇才,这话确实不错。今年所选拔的秀才李德林,文章学识,自不必多说,只看他的风度神采,就知他终究会成为栋梁之材。至于说到他治理国家的本领,可与贾谊、晁错同列;作文赋诗的能力,可与相如、子云相比。即使尧舜临世,贤才豪杰满朝,然而建造大厦的人,怎么会嫌栋梁之才太多呢?”杨遵彦随即令李德林起草《让尚书令表》,他拿起笔,顷刻间写成,不需做丝毫修改润色。当时杨遵彦主管选拔人才的事务,他非常谨慎地选拔,举行秀才考试,很少有甲等成绩的。而李德林所回答的五道试题,都为上等,被授为殿中将军。武平初年,升为通直散骑侍郎。不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五天颗米不进、滴水不沾。因此发热病,浑身生疮,还是哀哭不绝。许多为官的好友,亲自替他调制汤药,但李德林不愿喝,浑身红肿,几天过去,竟出人意料病愈了,身体很快恢复。大家都说是因他的一片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开皇五年,皇上诏令李德林写篇文章,记述他做宰相时的国家大事,完成后,编为五卷,命名为《霸朝杂集》。高祖对李德林说:“自古以来,无论哪个帝王的兴盛,一定都有奇才贤士辅佐。我昨天读了您的《霸朝杂集》,才知道因皇上盛德而感动天地降贤人于世的道理。我一定要让您处于尊贵的地位,与国家相始终。”于是追封李德林的父亲为恒州刺史。不久又追赠他的父亲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号为孝,让李德林承袭。李德林本来少年就有才名,现在又身居显贵,凡是所写的文章,动辄广泛流传于世。有些不知道他的人,还以为他是古人呢。当初,李德林说他的父亲是太尉谘议,以此获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人暗地里上奏道:“李德林的父亲,去世时为校书,而他自己妄称谘议。”皇上更加恨他。因此贬他为湖州刺史。李德林叩拜谢罪道:“我不敢希望再任内史令了,只请给我一个闲散的官职。等陛下登封告成之时,好让我一观那时的盛况,然后回我故土,死而无憾。”皇上没有答允,他转任怀州刺史。在怀州,逢大旱,李德林责成人民挖井灌溉田地,空废劳力,竟然无丝毫裨益,被考司所贬。过了一年多,李德林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一岁。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时太祖操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闻其贤,旋遣还,且加赏赉,有因以超擢者。周荣,字国华,蓬莱人。初为灵璧丞,坐累逮下刑部,耆老群赴辇下称其贤。帝赐钞八十锭,绮罗衣各一袭。礼部宴荣及耆老而还之。无何,擢荣灵璧知县。二十九年,荣坐事逮讯,部民为叩阍。太祖喜,立擢为知府。由是长史竞劝,一时多循良之绩焉。史诚祖,解州人。洪武末,诣阙陈盐法利弊。太祖纳之,授汶上知县,为治廉平宽简。永乐七年,成祖北巡,遣御史考核郡县长吏贤否,还言诚祖治第一。赐玺书劳之曰:“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尔敦厚老成,恪共乃职;持身励志,一于廉公。平赋均徭,政清讼简,民心悦戴,境内称安。方古良吏,亦复何让。特擢尔济宁知州,仍视汶上县事。其益共乃职,慎终如始,以永嘉誉。”并赐内酝一尊,织金纱衣一袭,钞千贯。御史又言贪吏虐民无若易州同知张腾,遂征下狱。诚祖既得旌,益勤于治。土田增辟,户口繁滋,益编户十四里。成祖过汶上,欲徙其民数百家于胶州,诚祖奏免之。屡当迁职,辄为民奏留。阅二十九年,竟卒于任。士民哀号,留葬城南,岁时奉祀。是时,县令多久任。蠡县吴祥,永乐时知嵩县,至宣德中,阅三十二年卒于任。临汾李信,永乐时由国子生授遵化知县,至宣德中,阅二十七年始擢无为知州。以年老不欲赴,遂乞归。涓县房岩,宣德间为邹县知县,至正统中,阅二十余年卒于任,吏民皆爱戴之。(节选自《明史·循吏传》)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B.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C.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D.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文中指担任地方官职的县丞,其在县里的品级要低于县令。B.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后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C.叩阍,指中国古代平民或案件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屈。D.乞归,同“乞骸骨”。指古代官员到年龄交还官职,正常退休。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太祖重视吏治,树立榜样。太祖对周荣这样有才能、得民心的官员不计小过,提拔褒奖,从而在官员中形成了守法勤政之风,循吏辈出。B.成祖也重视吏治,赏罚分明。成祖对史诚祖这样政绩第一的循吏大加褒扬,迅速提拔;面对张腾这样贪污暴虐的墨吏则果断处置。C.循吏勤政爱民,深得民心。循吏对百姓有惠政,百姓爱戴他们。循吏有小过,百姓为之奔走说情;循吏要调任,百姓极力挽留。D.地方循吏升职缓慢,灰心丧气。当时有很多任职年限超过20年的县令,譬如李信,被升迁为知州时,已兴趣索然,不愿升职。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太祖操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②平赋均徭,政清讼简,民心悦戴,境内称安。【答案】29.C30.D31.D32.①当时太祖用严厉的法律规范群下,地方官因小的过失便被逮捕关押。②赋税徭役公平,政治清明诉讼稀少,人民内心喜悦拥戴,境内可称安宁。【解析】29.句意:地方长官继承优良传统,宣布德政教化是为了安定人民,为之谋利。我统治天下,随时都在访求贤人,共同策划治理国家。常常向下询问民间,都称苦于官吏苛刻暴急,能够符合我心的实在很少。“元元”是“安利”的宾语,应上属,排除A、D项;“苛急”合起来作“吏”宾语,应上属,排除B、D项。30.D“指古代官员到年龄交还官职,正常退休”有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31.D “兴趣索然”的说法过于武断。原文说“以年老不欲赴,遂乞归”;以偏概全,不能因为几个循吏长期任职就得出明前期地方官升职缓慢的结论。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2.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①“重典”,严厉的法律;“绳”,名词作动词,衡量、规范、制裁;“坐”,因为;“逮系”,被逮捕关押;“辄”,就、便。 ②“平”“均”是同义词,公平;“讼简”,诉讼稀少;“悦戴”,喜悦拥戴。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①,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注】①南绝幕:绝,横渡;幕,通“漠”,沙漠。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易、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B.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D.汉之飞将军:王昌龄的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射技高超。李广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B.李广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依靠勇力得以逃脱。C.李广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D.李广郁郁失志。为汉王朝和匈奴拼战一生,六十余岁尚不封侯,最后一次作战,因在大漠迷失道路失去战机,不堪忍受大将军的侮辱而愤然自杀。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②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答案】33.B34.A35.D36.①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倚仗着有才能,屡次和匈奴正面交战,(我)担心(这样会)使他牺牲了。②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而带兵出发,很怨愤地到达指定的军部,带领军队和右将军食其的军队一起从东路前进。【解析】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3.“兵”为名词,作动词谓语“将”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D;“之”为结构助词“的”,“乏绝”是定语,修饰中心词“处”,意思是“(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士”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译文: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34.A.“‘六艺’(礼、易、射、御、书、数)”错误。通常我们所说的“六艺”,是指《周礼》中描述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它是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六艺”没有“易”这一项。“六艺”还可以指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35.D.“不堪忍受大将军的污辱”错误。原文中说“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由此可知,李广是不堪忍受刀笔吏的侮辱。“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讼师。36.本题中要注意的关键字:①负∶倚仗。数∶屡次。恐︰担心。②谢,就,引。第91页共9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