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福建专用)第八模(本卷共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60分钟)黄金卷八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0分)“家国情怀”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有诸葛亮“(1)__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的使命担当;有孟浩然“(2)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从政心愿;有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广济苍生的情怀;有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4)_____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弥坚忠心;有辛弃疾的梦回沙场“了却君王天下事,(5)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人生追求;有夏完淳“(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云间》)的悲愤责问;有舒婷的“(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淤滩上的驳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深情诉说。【答案】受任于败军之际欲济无舟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肯将衰朽惜残年赢得生前身后名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际、楫、厦、庇、俱、衰、赢、瘪、穗”等字的正确书写。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中华古诗词典jí①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从“诗三百”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情韵盎然、铿锵有力的诗词,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着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璀璨芬芳的一枝,是精神源流中最富思想力量的一脉。没有诗意词韵的文字是乙的,失落了诗情画意的民族是没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中华古典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②流在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学习、亲近中华古诗词,能够丙。(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2分)①__________(A.籍B.藉)②__________(A.qiǎnB.qián)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请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甲__________(A.传递B.传承)乙__________(A.苍白无力B.软弱无力)(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4)下列填入文中丙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涵养博大的内心情怀②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③获得雅致的生活情趣④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根基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答案】(1)AB(2)BA(3)中华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精华)(缺少宾语,修改后的句子,符合原句句意,符合语法、语境即可)(4)C【解析】(1)①“籍”和“藉”同音、字形相近。“籍”基本释义是书、书册,而“藉”基本释义是垫在下面的东西。根据语境选择“籍”。②“潜”读音为qián,不读qiǎn。(2)甲处“传递”意思是传送、辗转递送。而“传承”是传递和继承,“中华历史”应该选“传承”;乙处“苍白无力”形容贫弱无力,多用来形容语言。“软弱无力”形容身体衰弱无气力,也可比喻处事不得力、不中用。“没有诗意词韵的文字”应选“苍白无力”。(3)修改病句:成分残缺。“中华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缺少宾语中心词,应补上“的魅力(精髓、精华)”等,修改后的句子,符合原句句意,符合语法、语境即可。示例:中华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4)排序注意句子前后逻辑关系:应当先是“生活情趣”,接着“内心情怀”,再到“文化自信”,最后“民族精神的根基”,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整体。故选C。二、阅读(70分)(一)(6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在句式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均属于近体诗。B.《式微》通过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含蓄抒情。C.《石壕吏》中作者歌颂了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D.两首诗都有较强的记叙和描写以及作者的内心独白。4、请分析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异同点。(3分)【答案】3、C4、不同:《式微》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石壕吏》表达了对战争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相同: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压迫百姓的残暴行径的憎恨。【解析】3、本题考查对诗歌理解与赏析。A.有误,两首诗在句式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均属于古体诗;B.有误,《式微》通过反问的语气抒情;并非是质问的语气;D.有误,《石壕吏》中没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故选C。4、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相同点:从内容上看,“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和“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描写的都是苦于劳役的劳动人民的怨声和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不同点:《式微》写劳作一直到天黑而不得回家,在野露里、泥水中受罪。显然,“胡不归”是设问,整诗是满腔不平的自问自答式的发泄。相当于“要不是这些当官的,怎么能这么晚了还回不了家”。由此看来,诗歌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充满了同情。《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①其佐我明扬仄陋②,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节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①二三子:诸君②明扬仄陋: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称】①以称吾意()②不以千里称也()(《马说》)(2)【举】①唯才是举()②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B.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C.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D.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军数征行,或遇疫气。(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8.选文里曹操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5.符合适合著称举荐、推举成就6.A7.(1)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2)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8.①关爱士兵。他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有困难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②重视人才。他认为执政者应该寻访贤才,唯才是举。(意思接近即可)【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①句意:来符合我的心意。称:符合、适合。②句意:不因为能日行千里而著称。称:著称。(2)①句意: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举:举荐、推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句意: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举:成就。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君主想要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也”作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岂……哉”是固定句式。故断句为: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故选A。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数:多次;或:有时;疫气:瘟疫。(2)若:假如;必:一定;用:任用;则:那么;何以,以何,凭什么。8、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由第①段“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可知,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曹操让官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可见其关爱士兵,体恤下属。由第②段“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知,曹操让其他人帮他推荐有用之才,可见他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点睛】参考译文: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建安十四年三月,曹公进军到了谯县……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建安十五年春天,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谁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们共治天下呢!君主想要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时间不会说谎代安魁①中秋时节,丹桂飘香。多年不曾回老家的我,对老县城的怀旧和新街市的变化同样充满好奇。在县城西街,原来一间间低矮狭窄的小门店早被一排排高大宽敞的大超市所取代。②我信步走进一家名为“橙柿在天”的水果店,只见1000多平方米的超市人来人往,各种时令水果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③这时,一中年妇女笑着朝我走来,当四目相对时,我们几乎同时惊叫起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④“四儿!”“三娃!”⑤四儿是我高中时的同学,现在是这家大型超市的总经理,听说我刚从外地归来,便邀我到“贵宾室”品茶。⑥望着妆容齐整、茶艺娴熟、满面春风的四儿,我笑道:“这么多年不见,你还是这么年轻、漂亮!”⑦四儿“咯咯”笑着说:“这话我爱听。不过,时间不会说谎!头上的白发,脸上的皱纹、不听使唤的手脚不会说谎!”⑧我们这儿正聊着,这时,一位30多岁的青年男子敲门进来。男子自称姓余,目前从事货物运输工作。听说这儿的柿子闻名全国,想拉10几吨到南方销售。双方很快就柿子的品种、数量和价格达成了一致。二人添加微信后,青年男子便问货什么时间能配齐。四儿说:“货好配,关键看你什么时间要,我好提前做准备。”⑨男子说:“那就一周以后吧!一万元订金我已发至你微信!”⑩四儿翻看了一下台历说:“现在秋分已过,寒露将至,距离霜降不到20天,此时采摘,柿子还略微有点生涩,且不易存放,你20天之后再来拉货吧!”⑪青年男子显得不高兴起来:“你刚才不是说两三天就能收齐吗?怎么还要等20天?”⑫四儿道:“你若急着要货,我一天也能备齐。但问题是,这时的柿子,无论颜色、还是口感,都没达到最佳;更重要的是,不过霜降,柿子不易长期存放!”⑬男子笑道:“这个你不必操心,我自有办法让它按我的需求熟起来、红起来。如果你觉得时间紧,我每斤再多加你一毛钱也行!”⑭四儿说:“要是这样的话,你加钱我也不能给你!我要对我的门店、信誉负责!也要对我的客户、市场负责!”⑮男子见四儿如此固执,便很不高兴地起身离开,边走边大声说:“真是死心眼!我走南闯北,见过要钱不要命,要钱不要脸的,从没见过有钱不赚,嫌钱扎手的!”⑯四儿并不恼,陪着笑脸将男子送到门口。⑰见四儿到手的生意被弄丢了,我感到很是可惜,刚想开口说话,只见一女店员领着一年近古稀的农村老人进来说:“总经理,这位大伯拉了一架子车核桃,约有五六百斤,价格我们已基本谈妥。只是,我发现他的核桃果仁干瘪、不饱满,明显是生长周期短,您看咱们敢不敢收?”⑱四儿从老人提的一编织袋核桃里随手抓了两个砸开看了看,又抓了七八个用秤称了一下说:“老人家,您这核桃是白露前打的,而且最少提前了20天,少了一个节气的时间!”⑲老人说:“让你猜中了,这事是我儿子干的,你要是都要的话,我可以再便宜一点给你。”四儿说:“大伯,不是便宜、贵的问题,主要是您老的核桃打得太早了。记住,明年一定要等过了白露再打!到时您都拿来,我们全要、价格和秤上都不会亏您!”⑳见四儿接连推了两单生意,我很是为之惋惜。我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现在的生意这么难做,哪有把送上门的生意推掉之理?再说了,核桃、柿子什么时间熟、几分熟,一般人肉眼也看不出来;况且,人家都不大计较,你又何这么认真呢?”㉑四儿笑着说:“橙子、柿子、苹果、梨,这些果儿,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挂果,什么时间着色,都要经历一定的风雨、达到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早不得,急不得!但现在有些人,往往急功近利,盲目地使用增长素、催熟剂。他们这样做,可以骗别人、骗自己,但却骗不了上苍、骗不了自然规律。要知道,岁月不会说谎,时间不会说谎!比如核桃,要经历三月萌芽、四月授粉、五月成果、六七八月积累油脂,才能在九月收获。有的果子,早一天、早一时采摘,其色泽、糖分、口感、营养都不一样,所以才有‘瓜熟蒂落’‘自然天成’一说!”㉒听四儿一番高论,我不禁又端详起她那张好看的脸来,我在想:这还是上学时那个爱疯、爱笑,初为人妻时下地拽豆子、上树摘柿子,刚做生意时为了三五分的利润,与商家、与客户争得面红耳赤的四儿吗?㉓四儿见我盯着她看,脸颊不觉飞起一朵红云。正在这时,她的视频电话响了起来,是刚才那个要买柿子的年轻人。他们的对话我听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大姐您好!我是小余。”㉔“余总好!”㉕“大姐,刚才从您店里出来,我想了很多,想来想去,觉得您是对的!就按您说的时间,等过了霜降之后,我再来拉货。对了,一万元预付款还在您微信上,请记得领取奥!”㉖“好的,谢谢余总!合作愉快!”㉗放下电话,四儿笑了。笑声是那么甜,笑意是那么美。(来源:教师报2020年09月29日,有删改)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自然环境及街市门店的描写,交代了时间及场景,为下文叙事写人作铺垫。B.店名“橙柿在天”既突出水果店的特色,又谐音“成事在天”,易记而有深意。C.文中“我”的惋惜和规劝,从正面衬托四儿珍惜友情推掉生意的行为理所应当。D.作者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热情、沉稳、自信又内行的人物形象。10.四儿做生意重信誉、负责任,文章是通过哪些事表现的?请简要概括。(3分)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分)①男子见四儿如此固执,便很不高兴地起身离开。(赏析加点词语)②笑声是那么甜,笑意是那么美。(赏析句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四儿对青年男子说:“要是这样的话,你加钱我也不能给”,“这样”具体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3分)13.题目“时间不会说谎”有哪些含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9.C10.①拒绝余姓青年男子向她加价购买未成熟柿子的要求;②拒绝收购农村老人便宜价格向商场推销的未到生长周期就采摘的核桃。11.①“固执”是顽固坚持、不懂变通之意,侧面衬托出四儿不为利动、坚持原则的态度。②“甜”是笑得很开心,“美”是笑容看上去很美丽。开心不仅是谈成了生意,更是因为青年男子的转变;美丽不仅是外貌还有心灵,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赞美和敬佩。12.利用催熟剂及其它化学剂让柿子变熟变红、保鲜等唯利是图、欺诈消费者的不良行为。13.①人物看着还很年轻但已人过中年;②果实成熟有其自然规律,需要一定的周期;③主人公已不再是爱疯爱笑的高中生,而是沉稳成熟的商场经理。【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C.有误,应为反面衬托四儿推掉生意的行为难能可贵。故选C。10、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由第⑫段“你若急着要货,我一天也能备齐。但问题是,这时的柿子,无论颜色、还是口感,都没达到最佳;更重要的是,不过霜降,柿子不易长期存放”和第⑭段“要是这样的话,你加钱我也不能给你!我要对我的门店、信誉负责!也要对我的客户、市场负责”可知,四儿拒绝余姓青年男子向她加价购买未成熟柿子的要求。由第⑱段“老人家,您这核桃是白露前打的,而且最少提前了20天,少了一个节气的时间”和第⑲段“大伯,不是便宜、贵的问题,主要是您老的核桃打得太早了。记住,明年一定要等过了白露再打!到时您都拿来,我们全要、价格和秤上都不会亏您”可知,四儿拒绝收购农村老人便宜价格向商场推销的未到生长周期就采摘的核桃。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能力。①解答时,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固执”本义是坚守己见,不肯变通。结合第⑭段“要是这样的话,你加钱我也不能给你!我要对我的门店、信誉负责!也要对我的客户、市场负责”的内容可见,这里体现了四儿不唯利益、坚持原则的态度。②解答时,要结合作者情感进行赏析。这一句流露出作者对四儿的赞美之情,结合第㉕段“大姐,刚才从您店里出来,我想了很多,想来想去,觉得您是对的!就按您说的时间,等过了霜降之后,我再来拉货。对了,一万元预付款还在您微信上,请记得领取”可知,“甜”指四儿笑得开心,既为生意做成开心,也为余姓男子的转变而开心。“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既指四儿外表美,更指其心灵美。12、本题考查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由上文第⑬段“这个你不必操心,我自有办法让它按我的需求熟起来、红起来”可见,“这样”指代的是利用催熟剂及其它化学剂让柿子变熟变红、保鲜等唯利是图、欺诈消费者的不良行为。13、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理解。由第⑥段“这么多年不见,你还是这么年轻、漂亮”和第⑦段“这话我爱听。不过,时间不会说谎!头上的白发,脸上的皱纹、不听使唤的手脚不会说谎”等语句可知,“时间不会说谎”指人物看着还很年轻但已人过中年。由第㉑段“橙子、柿子、苹果、梨,这些果儿,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挂果,什么时间着色,都要经历一定的风雨、达到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早不得,急不得”“要知道,岁月不会说谎,时间不会说谎”等语句可知,“时间不会说谎”指果实成熟有其自然规律,需要一定的周期。由第㉒段“我在想:这还是上学时那个爱疯、爱笑,初为人妻时下地拽豆子、上树摘柿子,刚做生意时为了三五分的利润,与商家、与客户争得面红耳赤的四儿吗”可知,“时间不会说谎”指主人公已不再是爱疯爱笑的高中生,而是沉稳成熟的商场经理。(四)(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锤炼说“不”的定力与品格李林阳土克敬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凡事业有成者,都会经历困难挫折考验,要冲破种种阻碍实现成长进步,关键要看敢不敢说“不”,能不能说“不”,有没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刚毅”和“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定力。那么,我们如何锤炼说“不”的定力与品格呢?②困难临头敢说“不”。从古至今有大志大才者,大都经历过一番淬筋炼骨的磨难。挫折面前不泄气、压力面前不松劲、困难面前不退缩,是做事成事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倘若怕这怕那,把问题挂在嘴边,却不去想办法研究解决,那就和懒汉冬天唠叨冷一样,越说越冷,徒说无益。对于我们来说,应主动沉下身子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应对困难挑战作为磨炼意志的途径和手段。③心态平和能说“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事事苛求完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遗余力地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不切实际的事情上,可往往会适得其反给自己徒添烦恼。特别是对待个人名利问题,有些人处处去争,为了达到目的甚至挖空心思、不择手段。结果让自己为名利所束缚,情绪低沉,心理也变得阴暗起来。我们应以阳光心态构建积极健康心理,对待名利得失做到心怀坦荡。名利问题不可不思,亦不可过思,苛求和妄想只会让人在名缰利锁的泥淖里越陷越深。只有以平常心态对待进退得失,以积极心态对待手中工作,才能从容踏实地成长进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④面对恭维要说“不”。恭维他人的人,有真心实意的,也有心地不诚的,甚至有心怀不轨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讲:“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刚走上工作岗位,成长过程中切忌浮躁要保持冷静头脑,能够坐得“冷板凳”。特别是对于那些恭维之言,应冷静对待,不要糊涂地把恭维当作口碑,把别人的吹捧视作自己的资本,否则就会自我陶醉,自视甚高,于成长有害无益。所以,要放低姿态做人,乐于接受批评提醒,从中吸取教训、明白不足,振奋精神、弥补差距,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能力素质,使自己不断成长成熟。(有删改)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开头由古语引出“我们如何锤炼说‘不’的定力与品格”的论题,为论点作道理论据,论证深刻有力。B.第②段运用比喻论证,用“懒汉冬天唠叨冷”比喻常把问题挂嘴边之人,从反面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的观点。C.第④段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文,意在告诉我们恭维他人的人都是心地不诚之人,面对恭维应冷静对待。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围绕“锤炼说‘不’的定力与品格”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15.下面三则材料中,不能证明“困难临头敢说‘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__(只填序号),原因是___。(4分)①“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贺拉斯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勇敢地战胜它是取得成功的保证。②梵高有着执着的绘画梦想,即使不被当时的世人所认同,他仍坚守自己的梦想,实非常人之所能。③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6.结合全文,说说我们应如何锤炼说“不”的定力与品格。(4分)【答案】14.C15.②梵高的事例强调的是“坚守本心”,与题干论点不符16.面对挫折不泄气、面对压力不松劲、面对困难不退缩(或答: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应对困难挑战作为磨炼意志的途径和手段);以平常心态对待进退得失,以积极心态对待手中工作;面对恭维要说不,冷静对待,放低姿态做人,乐于接受批评提醒,从中吸取教训,弥补差距。【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分析理解不正确。根据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恭维他人的人,有真心实意的,也有心地不诚的,甚至有心怀不轨的”和“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刚走上工作岗位,成长过程中切忌浮躁要保持冷静头脑,能够坐得‘冷板凳’。特别是对于那些恭维之言,应冷静对待……”可知,恭维他人的人“有真心实意的,也有心地不诚的,甚至有心怀不轨的”,并非都是心地不诚之人;故选C。15、本题考查论据补充。材料①“‘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贺拉斯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勇敢地战胜它是取得成功的保证”,是说面对困难不被吓到,勇敢地战胜它,就是“困难临头敢说‘不’”,能够证明论点;材料②“梵高有着执着的绘画梦想,即使不被当时的世人所认同,他仍坚守自己的梦想,实非常人之所能”,是说梵高不被人认同仍坚持理想,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的信念,与“困难临头敢说‘不’”观点不符;材料③“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是说科学道路上有困难,只有克服困难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也是敢于“困难临头敢说‘不’”,能证明论点;故选②。16、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根据②段“对于我们来说,应主动沉下身子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应对困难挑战作为磨炼意志的途径和手段”,可提炼: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应对困难挑战作为磨炼意志的途径和手段;根据③段“只有以平常心态对待进退得失,以积极心态对待手中工作,才能从容踏实地成长进步”,可提炼:以平常心态对待进退得失,以积极心态对待手中工作;根据④段“特别是对于那些恭维之言,应冷静对待,……所以,要放低姿态做人,乐于接受批评提醒,从中吸取教训、明白不足,振奋精神、弥补差距,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能力素质,使自己不断成长成熟”,可提炼:面对恭维要说不,冷静对待,放低姿态做人,乐于接受批评提醒,从中吸取教训,弥补差距。(五)(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大兴勤俭节约之风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②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中国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因为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知、自律、自省的人。今天我们提倡节约,不仅是要倡导一种健康适度的生活方式,更是要让人们在厉行节约中涵养“恒念物力维艰”的道德品质,去除骄奢淫逸的不良之风,在举手投足间展现深藏于心的素养,去拥抱更美好的生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现实中,一些人缺乏节约意识,有意无意地浪费粮食、糟蹋粮食,一些人爱面子、讲排场,不同程度地过度消费、攀比铺张,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些都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文明,在于“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德意识,在于敬畏自然、尊重劳动的自律自觉,在于重视公共利益的价值尺度……由此而言,了解“一粒米千滴汗”的辛劳,进而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和劳动者的付出;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道理,所以尽己所能减少浪费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种敬畏自然、尊重劳动、顾及群体的价值选择,值得我们提倡和坚守。④“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对于国家来说,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荜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因为无论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都需要我们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点资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才能拥有抵御风险的深厚底气、迎战困难的强大力量。⑤勤俭节约,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环顾我们身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虽然有所改观,但一些地方餐饮浪费仍然存在,光怪陆离的“浪费主义”盛行,一些人陷入“挥霍浪费透支消费”的怪圈,这显然与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社会风尚大相径庭。“习惯之初如蛛,习惯之成如绳索”,如果任由铺张浪费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成为在全社会蔓延的不良之风,就有可能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当此之时,我们有必要重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深刻意义,让更多人自省自励、引为镜鉴。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需要我们每个人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14日)文本二①其实,食物浪费还不仅仅意味着食物本身的浪费,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不可逆消耗,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有人觉得现在条件好了,浪费点粮食没啥,但是看看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载现状,再看看食物浪费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这还仅仅是浪费点粮食的问题吗?②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制度上去想办法。现实中,一些浪费现象时有反复,一些铺张行为禁而难绝,除了认识层面的不足,恐怕主要还在于制度约束的疏漏,比如相关规定模糊乏力,惩戒措施温柔缺位等。要从源头上狠刹浪费奢靡之风,不仅需要道德自律、动员号召,更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严厉的惩戒机制,最终形成一种光了“盘子”才有“面子”的社会氛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这几年到各地采访发现,“红白理事会”对遏制基层的浪费现象厥功至伟,办多少酒席,上几个菜,喝什么酒,都定下标准,谁也不能超。开展“光盘行动”,减少“舌尖上的浪费”,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制度。啥时候这方面的“制度权威”树起来了,形成了利剑高悬不敢浪费、法规昭彰不易浪费的长效机制,“舌尖上的浪费”方能被正本清源、釜底抽薪。1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A.文本一第①段引用经典诗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作用是引出本文的论点。B.在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价值观中,勤俭节约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知、自律、自省的人,是有着大德行的人。C.文本一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的观点。D.文本一通过列举社会上各类挥霍浪费行为,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E.“红白理事会”“光盘行动”等制度或活动对遏制浪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类似的“制度权威”要树立起来,形成机制。18.请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3分)19.对于遏制铺张浪费现象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简要分析。(4分)【答案】17.CD18.示例:这篇议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引出论点)——分析问题(论证论点)——解决问题(深化论点)的思路进行论证的。首先,文章第①段就引用诗句和领导人重要指示,引出论点。然后,第②到⑤段分别从“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对于国家来说,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几个角度进行论证。这几段按照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未来发展层面,逐层深入论证。最后,第⑥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并提出希望。(意思对即可)19.①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让勤俭节约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牢固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意识,切实培养节约习惯;②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让民众认识到浪费对个人、社会、国家会造成严重后果;③要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制度,要有严厉的惩戒措施、机制,从源头上狠刹浪费奢靡之风;④继续发挥“红白理事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作用,遏制基层的浪费现象等。(至少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7、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C.文本一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因此本项中“文本一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表述错误;D.文本一的中心论点是题目“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或第①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本项中“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说法错误;故选CD。18、本题考查文本论证思路的分析。文本一共六个自然段,分析这六个段落的层次关系即可。第①段,由古代名言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引出中心论点“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第②段“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第③段“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第④段“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康续艰苦奋斗精神”可知,②③④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的中心论点;第⑤段“勤俭节约,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对前三段进行了概括,列举了社会依然的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从反面论证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意义;第⑥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的中心论点并提出希望。19、本题考查文本的拓展阅读运用。遏制铺张浪费现象的意见或建议,可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文本一第①段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可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让勤俭节约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牢固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意识,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结合文本一第⑤段中“勤俭节约,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如果任由铺张浪费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成为在全社会蔓延的不良之风,就有可能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可概括为: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让民众认识到浪费对个人、社会、国家会造成严重后果;结合文本二第②段中“要从源头上狠刹浪费奢靡之风,不仅需要道德自律、动员号召,更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严厉的惩戒机制,最终形成一种光了‘盘子’才有‘面子’的社会氛围”,可概括为:③要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制度,要有严厉的惩戒措施、机制,从源头上狠刹浪费奢靡之风;结合文本二第③段中“‘红白理事会’对遏制基层的浪费现象厥功至伟,办多少酒席,上几个菜,喝什么酒,都定下标准,谁也不能超”,可概括为:继续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遏制基层的浪费现象等。(六)名著阅读。(6分)20.《朝花夕拾》,为我们了解鲁迅先生打开了一扇窗,请同学们根据示例,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完成下列表格。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篇名事件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在百草园自由玩耍,在三味书屋读书求学希望儿童健康成长①“父亲”经名医再三医治,却病情加重最终去世。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阿长与<山海经>》②“我”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五猖会》父亲要求“我”在看五猖会前背书,使我没有了看会的兴趣③【答案】①《父亲的病》②长妈妈为“我”买回心心念念的《山海经》③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①由提示信息“父亲经名医再三医治,却病情加重最终去世”可知出自《父亲的病》。《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②《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③《五猖会》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三、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鲁迅从故乡出走,去寻找新的生活;于勒被送上前往美洲的商船,尝遍人间冷暖;杜小康辍学和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完成了生命的蝶变。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仕途失意被贬后,仍然坚守“先忧后乐”“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范进一生醉心科举之路,中了举人却疯了;诸葛亮感刘玄德三顾之恩,一生坚守在复兴汉室、强大蜀国的道路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以上事例引发了你对“出走与坚守”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以“走出·坚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就“出走与坚守”这个话题进行思考,写一篇作文。材料中列举的鲁迅、于勒、杜小康等人的“出走”,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范进、诸葛亮等人的“坚守”,形成对比。“走出”可以理解为转变、放弃。“紧守”可以理解为坚持、传承;“走出·坚守”由两个词组成,在写作时要有所侧重,最好不要平均用力。当我们做某事时遇到困难了,不改初心,坚持下去,这是勇敢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走向成功。但不能盲目的坚持,如果真得事不可为,那么不妨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放弃选好的道路,重新选择一条道路,最后也可以走向成功。此时的放弃不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立意,写作成文。二、选材构思。有两个写作思路。(1)写作记事,创作一篇记叙文。以自己某一次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的事件为主要写作内容,表达自己对于坚持或放弃的独特感悟。坚持走下去,顽强的战胜困难,最终收获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理智的选择放弃,也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成功。(2)议论说理,创作一篇议论文。以“选择坚守(坚持)”或“选择走出(放弃)”为中心论点,列举名人事例,引用名人名言,采用逐层深入或总分总的结构成文,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答案】范文走出·坚守走出,是一种选择;坚守,是一种态度。坚守亦或是走出,两者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坚持不懈值得肯定,但合理地走出有时又不失为—种明智之举。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由此可见坚守的巨大力量。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世界更需要一种坚持与坚守。我们国家所大力提倡与发扬的工匠精神,不也是如此吗?正是那些工匠的执着与坚持,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铸就了我们中国的伟大成就,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坚持,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技艺,还能促成国家的兴旺发达。坚持的确是值得赞赏与肯定的。但是,有时候走出却显得更为明智。当我们的工作没有了方向,没有了进展,我们仍要一味地坚持吗?直到撞了南墙才肯回头吗?合理的走出,能使我们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我们喜欢的、有意义的事上。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来抨击封建势力,解放人们的思想,成了一代名家。合理的走出使鲁迅的价值提升,使他的人生更有意义。走出不是为了结束,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始。走出是—种变通,也是—种智慧。走出与坚守,不分错对,不分好坏。坚守还是走出,要视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纵观中国历史,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失败后,果断放弃原先计划,开始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经过十几年的坚持,红军的革命已成星火燎原之势。正是因为毛泽东合理的放弃,才为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提供了条件;也正是毛泽东正确的坚持,才使得革命取得巨大的成就。正确认识坚守与走出的利害关系,依据实际情况作决定,往往能影响整件事情的成败。坚守需要毅力,走出也需要勇气。走出并不比坚守容易多少,坚守也并不比走出困难多少。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既有毅力,又有勇气;既能坚守,也会走出的人人生途中,我们这些学子也会面对无数的选择。有了前进的目标与方向,就执着地坚持下去吧!坚持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当你觉得前进无望,没有意义的时候,就果敢地走出吧,因为走出是为了更好地开始。不必在乎对错是非,因为走出与坚守都值得肯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