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集训(十八)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79年3月,陈云同志在一份提纲中指出:“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为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 )A.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重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C.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D.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B [由材料“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生产单一、物资困乏,基于此改革开放后为调动生产积极性,注重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故选B项;1992年才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2.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为此我国(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加快国有企业改革C.逐步开放沿海城市D.改革农村户籍制度A [由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一般不高,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我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故选A项;国有企业改革在城市展开,主要解决管理体制、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问题,排除B项;逐步开放沿海城市是为了引进资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排除C项;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并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排除D项。]3.(2020·山东等级考模考)从1985年开始,我国正式取消粮食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任何单位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这一举措( )A.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B.实现了农民对粮食的自由支配C.深化了土地所有制变革D.体现了粮食价格市场化导向D [材料“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说明粮食可以按照市场需求价格进行买卖,这种现象体现了粮食价格的市场化方向,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粮食由统购统销向市场化方向转化,未涉及人民公社体制,排除A项;材料“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说明农民还没有完全实现对粮食的自由支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农民粮食买卖的现象,未体现土地所有制变革,排除C项。]\n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国企经营权层面改革的文件,意在使国企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经济实体。这些文件的颁布( )A.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初步基础C.彻底改变了政企不分的弊端D.动摇了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B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出现了经营不善导致严重亏损的现象,直接导致国民经济出现倒退,国企改革迫在眉睫,于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推动国企改革,这些文件使得国有企业的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以后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故选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才对国企的弊端进行了彻底改正,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对国企进行松绑,增加其经营的自主权,但是不论如何改革,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排除D项。]5.20世纪80年代初,位于深圳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大胆进行制度变革,率先在中国实行了干部、职员公开自由招聘制。此后几年,蛇口工业区又实行了定额超产奖励、全员签订合同等制度。这些做法( )A.奠定了对外开放格局B.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C.增强了企业竞争活力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 [自由招聘制有利于激发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定额超产奖励、全员签订合同等制度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这些做法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故选C项;蛇口工业区的做法是对内而言,并非针对对外开放,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排除D项。]6.(2020·青岛质检)改革开放后,股份制企业发展出现两个高潮时期,1989-1991年,股份制由“热”变“冷”,1991年,党和政府肯定了股份制并强调试点,中国又掀起了股份制发展高潮。这些变化( )A.体现了乡镇企业兴衰的社会现象B.改变了当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C.反映了现代企业改革的探索历程D.推动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nC [根据材料“1989-1991年,股份制由‘热’变‘冷’,1991年,党和政府肯定了股份制并强调试点,中国又掀起了股份制发展高潮”可知,股份制由“热”变“冷”到1991年掀起高潮,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营方式正在不断探索,故选C项;股份制改革针对的是国有企业,并非针对“乡镇企业”,排除A项;股份制发展是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非“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7.下面为1984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漫画。该作品( )《承包拉富》A.融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创作风格B.描绘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C.宣扬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富裕D [根据材料“1984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漫画《承包拉富》”反映的信息并结合当时开展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富裕,故选D项;材料漫画是写实风格,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风格是注重写意,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于1992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8.(2020·南京一模)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材料表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B.经济发展新模式在逐步探索C.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已经确立B [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两权分离”,1986年“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说明当时中国逐步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故选B项;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没有改变经济所有制结构,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9.(2020·洛阳高三联考)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粮食、棉花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逐步取消生猪、水产品和蔬菜的派购,\n允许自由上市,按质论价。这些政策(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D.确立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B [农产品自由上市交易,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人民公社体制早在1983年就已结束,排除A项;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农产品的自由交易,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10.(2020·丰台期末)下表为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部分词汇。从这些词汇中可以看出我国( )年代及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1978年第1版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1996年第3版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A.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C [材料提到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2012年收录的部分新词汇,反映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A项;公有制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B项;材料也未涉及阶级斗争,排除D项。]11.下面是丁聪1981年画的一幅漫画,作品试图表达的主题思想是( )A.新潮冲击下传统服饰的变迁B.时代前进需挣脱观念的束缚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阻力较大\nD.现代化建设的政策保障不足B [漫画中体现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长袍马褂和时尚服装并存的现象,并未反映传统服饰的变迁,故A项错误;在漫画中,穿长袍马褂的老人对时尚服装显示出鄙夷与不屑的态度,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开始追求时尚,而当时也有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人在“评头论足”,这反映了传统观念阻碍了时代的发展,故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并且服饰的变化也不会阻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与“现代化建设”无关,故D项错误。]12.“丁克”“空巢”“闪婚”“宅男宅女”等新时代形成的这些新词语,总体反映出现代人( )A.生活节奏加快B.生活负担沉重C.生活方式多样D.生活压力巨大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新词语反映的是与传统生活不同的新的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从长远以及从城市化本质来看,导致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种子”已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只不过由于“时滞”,在“一五”时期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实际上,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摘编自肖金城《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新现象的原因与影响。(9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城乡二元结构”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在这一时期,\n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建设成就和经济体制变革等方面思考。第二小问,从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和解决材料一中的相关问题等角度来思考。[答案] (1)问题: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节;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主要依靠抽取农业积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2)城镇化。(3)原因: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影响: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14.(2020·洛阳联考)下面四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支付手段也从传统的现金到现代的刷卡、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等多种方式。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 图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购物方式:持票证到供销社;图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购物方式:百货商场;图三是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购物方式:超市、购物广场;图四是改革开放深化的购物方式:网络购物。从中可以提炼论题: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选择图一、二)或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选择图一、二、四),然后结合史实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简明扼要。[答案] 示例一:论题: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选择图一、二)论述: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紧张局面,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生活日用品。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百货商场逐渐取代供销社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综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n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示例二:论题: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选择图一、二、四)论述:20世纪70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可以去商场自由购物。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网络购物拓宽了人们的购物渠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综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