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必练7: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2020·山东卷)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答案】C【解析】1928年至1932年,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C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排除A;通过播种方式无法判断工农业比例结构,排除B;说明1928年至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D排除。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表1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11\n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1.恩格斯在1871年6月出版的《法兰西内战》导言中,指出“巴黎在最近50年来爆发的每一次革命都不能不带有无产阶级的性质”。他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 )A.启蒙运动的完成B.工人阶级的觉醒C.巴黎公社的失败D.工业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政治觉醒并登上历史舞台,故选B项;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排除A项;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而恩格斯强调在最近50年每次革命都带有无产阶级性质,排除C项;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但此时无产阶级尚未觉醒,没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严厉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德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色彩“就更加浓厚了”。据此可知。这些起义( )A.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C.反映出工农阶级觉悟提升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答案】B【解析】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明确“反对私有制社会”,在1848斗争色彩“就更加浓厚了”,说明这些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故选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间不符,排除A项;“德国西里西亚织工”“德国工人阶级”都是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无关,排除C项;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发生,排除D项。3.圣西门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整个意识形态的严重弊病指出,这个“制度必须彻底改造。改造已经成为燃眉之急,势在必行”。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久的制度,那显然是荒谬绝伦了”。可见,圣西门这一论述( )A.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指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必然性C.运用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D.成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答案】C【解析】圣西门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整个意识形态严重弊病的分析,得出了“制度必须彻底改造。改造已经成为燃眉之急,势在必行”的结论,并明确指出“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久的制度,那显11\n然是荒谬绝伦了’”,说明圣西门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暂时的社会形态,这体现出他运用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故选C项;题干内容中述及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需要“改造”,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由谁来改造,排除A项;题干内容可以看出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一个长久的制度,但是他并没有具体指出资本主义制度被哪种社会制度所取代,排除B项;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而圣西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排除D项。4.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1947年,马克思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一个展室的主题为“转折点1848年”。将1848年作为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是因为在那一年马克思( )A.完成了两个伟大发现B.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为共产主义者C.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D.与恩格斯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答案】C【解析】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编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选C项;马克思提出的两个伟大发现,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表于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发表于1867年《资本论》,排除A项;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重要文章,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与观点,标志着马克思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排除B项;1845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第三次会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排除D项。5.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写道:“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的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提到:“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 )A.推动国际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B.借鉴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C.基于从事实出发的科学研究立场D.指导了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的原理。”说明马克思所阐发的“新的原理”是以“世界本身的原理”为出发点的,并且提出这些原理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表现,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于从事实出发的科学研究立场,故选C项;题干内容主要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从事实出发的科学理论研究立场,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它主要论及社会发展与人类的关系,而这些内容在题干中并没有被提及,排除B项;巴黎公社出现于1871年,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指导该场斗争,排除D项。6.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都交由普选出来的人担任,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这一规定说明巴黎公社( )11\nA.践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C.真正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具有鲜明的民主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都交由普选出来的人担任,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可知巴黎公社非常注重人民选举的结果,体现了其民主性,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民主,没有涉及集中,排除A项;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排除B项;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7.李大钊认为它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说过,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这个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他们共同评价的是( )A.新和谐公社B.巴黎公社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俄罗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再结合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可知题干中李大钊和毛泽东所评述的史实是十月革命,故选D项;“新和谐公社”是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建立的理想社会,其结果是失败了,这与题干中“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等内容无关,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其结果也是归于失败,这与题干中“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等内容无关,排除B项;“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革命对象是俄国沙皇专制统治,这与题干中“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等内容无关,排除C项。8.“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腐朽上建立起新制度的框架”。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北美《独立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运动C.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D.俄国十月革命【答案】D【解析】据材料“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腐朽上建立起新制度的框架”结合所学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解决了最基层百姓普遍又单纯的愿望,故选D项;北美《独立宣言》的发表主要宣告美国的独立,不能解决最基层百姓的愿望,排除A项;巴黎公社运动是一次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但他没有团结最基层的农民阶级,排除B项;法国《人权宣言》主要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也没有实现最基层百姓那普遍又单纯的愿望,排除C项。9.1917年9月,俄国整个国家燃烧起农民造反的烈火,工人罢工运动不断发生。布尔什维克在各个选举中的11\n得票都占大多数。这表明当时俄国( )A.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B.国家政权已掌控在布尔什维克手中C.武装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D.革命的和平发展已胜利在望【答案】C【解析】由材料“俄国整个国家燃烧起农民造反的烈火,工人罢工运动不断发生。布尔什维克在各个选举中的得票都占大多数”可知俄国社会危机加剧,临时政府的统治激起民众的反抗,武装起义时机成熟,故选C项;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排除A项;十月革命以后国家政权由布尔什维克掌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武力夺权,排除D项。10.下图是一幅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 )A.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B.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答案】A【解析】“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比喻苏维埃政无产阶级政权得到工农联盟的支持,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故选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是斯大林时期,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一轮初升的太阳”说明苏维埃成立不久,而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行的,排除D项。11.有学者认为,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就积极在工人和士兵中间进行教育和宜传工作,扩展自己的力量,并在工厂建立党的支部和小组,在工会中建立党团,组织工人赤卫队,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该学者意在强调布尔什维克( )A.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B.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C.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为革命做准备D.为推翻沙皇专制做了充分的动员【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工厂建立党的支部和小组,在工会中建立党团,组织工人赤卫队,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表明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发挥组织力量,广泛建立各种党团组织,为争取革命胜利做准备,故选C项;材11\n料信息强调布尔什维克的强大组织力量,并无涉及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提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排除B项;十月革命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是为了推翻沙皇专制,排除D项。12.1917年,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法令,声明:“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不给它以权利”,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由此可见( )A.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B.苏俄已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十月革命有利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D.苏联坚决反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声明:‘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不给它以权利’,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可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认为强制合并其他民族是侵占或暴力行为,即应当予以抵制,说明该法令为世界民族解放提供了依据,故选C项;实现了俄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苏俄已经退出了一战,排除B项;1917年,法西斯主义尚未兴起,且苏联成立于1922年,排除D项。13.下表为苏联工业总产量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统计。表格材料说明( )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3221机械制造业42121拖拉机42121载重汽车116421A.苏联经济结构比例的严重失调B.国际环境为其工业化创造机会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发展D.苏联工业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答案】D【解析】据材料“苏联工业总产量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统计”,可知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建设的五年计划,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重工业,并没有轻工业和农业,无法体现经济结构,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苏联,并没有涉及国际环境,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被废止,排除C项。14.下图为1913—1925年俄国(苏联)农业生产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当时( )11\nA.确立新的经济建设模式B.经济建设离不开市场的作用C.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D.总体上已完成工业化建设【答案】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损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1921年农业生产的低点;新经济政策中固定的粮食税及允许自由贸易,使1921—1925年农业生产的连续增长,这说明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作用,故选B项;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没有确立新的经济建设模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排除C项;1913—1925年俄国(苏联)农业生产变化情况,与工业化建设无关,排除D项。15.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赫鲁晓夫( )A.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发展市场经济B.开始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D.希望走上南斯拉夫经济模式道路【答案】C【解析】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发展资本主义与材料中“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不符,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故B项错误;材料中“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赫鲁晓夫认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道路模式,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故C项正确;希望学习新的经验,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16.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并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有( )①工业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②牺牲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③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④工业化带来严重的阶级分化11\n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工业化从重工业开始,轻工业落后,轻重工业一直未能均衡发展,故①错误;苏联的工业化之路是利用国家力量进行高积累、高投资,以牺牲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故②正确;工业能生产农业所需机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故③正确;由于社会主义体制,苏联工业化并没有产生严重的阶级分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17.表3为1913~1928苏(俄)联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表(单位:万吨)表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3年份产量是1913年的%是1925年的%1913510100—1925553108.41001926652127.9117.91927581113.9105.11928749146.9135.5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促进【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1925年到1928年,西伯利亚的粮食产量呈总体上升趋势,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经过几年的实施,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故选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1929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在斯大林模式之下,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与题干表格数据不一致,排除C项;题干表格数据反映的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而不是苏联工业化建设情况,排除D项。18.很快,与经济出现速度惊人恢复的同时,被新政策所允许存在的小企业主和富农的数量也明显上升了……于是,俄国共产党内部对待新经济政策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这表明( )A.苏俄未形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共识B.新经济政策因贫富分化引发普遍不满C.新经济政策存在偏离社会主义的可能D.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俄国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经济恢复使俄国共产党成员欣喜,同时“新政策所允许存在的小企业主和富农的数量也明显上升了”,又使得俄国共产党内部分人员对新经济政策产生怀疑,说明俄国共产党内对11\n待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没有达成明确共识,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下取消余粮收集制、恢复市场和货币,各阶层人民都从中获利,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俄国无产阶级政权领导下的为了平缓过渡到社会主义而采取的生产关系调整,未偏离社会主义,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推动俄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D项。19.1929年,苏联领导人发表《大转变的一年》,文中强调:“过去的一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生大转变的一年。这个转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的标志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主要表现在( )A.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加快国家工业化的步伐C.逐步推行农业集体化D.强化国家对私营企业的控制【答案】C【解析】题干中“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的时间应该是1928年,指的是消除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实现城乡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正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将个体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经济,这是在农业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步骤,故选C项;题干所述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私有制的改造,而不是政治上的民主制,排除A项;“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指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家工业化属于生产力,不涉及到“城乡资本主义分子”,排除B项;“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进攻”指的是消灭私有制,而不是保留私营企业,排除D项。2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指令性计划经济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民营企业大发展D.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政府承认货币关系的作用,但反对市场主导国家经济,说明苏联政府试图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展市场关系,故选D项;据材料“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国家不可能放弃计划经济,排除A项;苏联实施计划经济,国家指令下进行价格调整,排除B项;苏联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并非完全支持,排除C项。21.1958年6月,苏联政府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69倍。这表明苏联( )A.改变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11\n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资金【答案】C【解析】题干所述及的时间是1958年,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出现于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再结合题干中“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可知该做法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故选C项;题干所述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方面,没有涉及工业的相关内容,也就不能推断出“改变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排除A项;“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不利于农业的集体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D项。22.表22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这反映出苏联( )表2A.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C.斯大林模式阻碍经济发展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答案】B【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后期,工、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与前期相比明显下降,反映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B项;“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与材料显示的工农业发展日益缓慢无关,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包含政治、经济两方面内容,材料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C项;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3.苏联勃列日涅夫时代GDP总量以1975年为例由1964年相当于美国总量的58%提高到了67%;但是也出现了很奇特的现象:苏联的导弹可以打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苏联的电视机却频频爆炸;苏联的军事可以推平欧洲,而苏联的粮食却需要大量进口。这主要表明( )A.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勃氏的改革并未根本突破体制束缚C.美苏争霸中苏联依然处于防守态势D.当时苏联总体军事力量超过了美国【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军事实力强大,但与民生有关的轻工业和农业发展落后,说明斯大林模式带来的经济结构畸形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体制的束缚,故选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排除C11\n项;“超过了美国”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24.下图为某一时期苏联政府统一收购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图,由此可知这段时期苏联( )A.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了纠正B.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曲线图可知,该图现象出现于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再根据曲线图中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现象,可知在此时期农民的收入会有所增加,这就会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题干曲线图仅是表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不能据此扩大为“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了纠正”,排除A项;题干曲线图没有将农业与重工业等其他方面进行比较,不能推断出“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排除B项;在曲线图中没有将农业与重工业等其他方面进行比较,不能推断出赫鲁晓夫“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的重点”,排除C项。25.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A.农业生产长期落后B.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C.重工业贡献比重大D.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答案】B【解析】根据柱状图可知,从1928年到1986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所占比例大,而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或停滞不前,可知苏联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发展,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故B项正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