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导学案【A:自主预习案】课题: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预习范围:《经济生活》第十课预习任务:记忆基本知识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1、总体小康2、全面小康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2年翻一番。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科学发展观①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②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n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B:课堂活动单】【学习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习重、难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活动方案】活动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强调“量”,经济发展不仅强调“量”,更注重“重”,片面强调经济增长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但主要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农村自身的发展,城市帮扶是第二位的。活动二:易错剖析【小组合作,探究易错易混点】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让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3.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4.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5.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共同富裕。7.我国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持物价水平不变。8.新兴工业化就是发展信息化。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10.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交流展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5\n【C:检测巩固卷】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但必须看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难中之难。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面小康。据此回答1~2题。1.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难中之难。这告诉我们A.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贫困地区难以实现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C.我国应力保贫困地区率先进入小康社会D.解决贫困地区的小康问题,只能靠国家的扶持与帮助2.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目前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程度为71.4%,东部地区为88.0%,中部地区为77.7%。可见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社会是A.低水平的小康 B.不全面的小康C.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D.总体小康3.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到2022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有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2年翻一番 ②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④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联合国的标准,目前我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帮助1.5亿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是要坚持A.以政治改革为中心,建设民主社会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大力发展政治文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5.2022年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要将增长的潜力和企业的活力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在于,它是①我国GDP高速增长的根本保证 ②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③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提 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2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审议通过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梯田农耕文明奇观,大力发展旅游业,从事旅游业取得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从事农业取得的收入。这一做法A.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B.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C.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D.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7.2022年8月2日,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透露,加快美丽天津建设,本市将积极推动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发展,突出抓好节能减排,重点降低冶金、电力、化工、石化四大行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在2022年之前,行政辖区内钢铁产能要削减至2000万吨以内,净削减煤炭消费量1000万吨,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这一举措①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能源消耗问题 ②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③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④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8.下列关于推进“十二五”期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耕地资源有限,要加大耕地保护工作的力度B.提高森林储积量和覆盖率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5\nC.提高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以降低能耗总值和排放水平D.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9.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 ②耕地保护制度可以暂时放松 ③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2022年6月17日,全国低碳日启动仪式暨应对气候变化主题展览开幕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为了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全民低碳行动意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全国低碳日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此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②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③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11.2022年8月6日,电子信息产业网报道,2022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情高涨,一些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是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地位 ③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④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③12.2022年以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逐年增加,这A.必然会带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B.是我国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体现C.说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建立D.为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13、(2022年浙江卷)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材料一:2022-202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年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亿元)研究与试验放在经费支出(亿元)GDP(万亿元)20222566300321.620224490461631.420226654706240.220221024250.8材料二2022-2022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注:⑴我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⑵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5\n(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带入经济建设中。(12分)BCABCDCCBADB13.(1)材料一、二反映了2022-202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