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022·江苏政治)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22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错因分析】不能准确识记并理解意识及其能动作用,是做错本题的原因。【答案】D1.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有了人脑,并不会自行产生意识,还必须有客观存在,即“原材料”,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意识的表现:无论是何种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12\n(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一般动物则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2)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人的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2022·天津文综)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答案】A易错点2不能准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022·全国卷2文综)12\n2022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错因分析】不能准确识记并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做错本题的原因。【答案】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方法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反对错误认识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而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12\n(2022·全国卷3文综)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易错点3不能准确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这句话在微信朋友圈被刷爆了!但体育专家指出,过于肥胖者由于下肢承受了身体的大部分重量,本身已经受到较大压力,跑步会给下肢关节“雪上加霜”,容易造成膝关节受伤。因此,建议严重肥胖者少做或不做跑步运动,可以多做游泳、快走等负担小的运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②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条件和范围③体育专家说的话更有说服力,更有用,所以是真理12\n④体育专家和普通人的认识都是对的,所以不存在绝对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错因分析】不能准确识记并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并区分二者关系,是做错本题的原因。【答案】A(1)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科学家们发现嗜热四膜虫这种单细胞生物有7种性别尽管已经50多年了,但研究人员最近才了解到每个细胞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这有助于科学家们对DNA重组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表明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12\n②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A易错点4不能全面理解认识的特点截至2022年3月6日,我国共发射15颗风云气象卫星,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有力保障。风云气象卫星发射以来对登陆的200多个台风都进行了有效预报,路径误差保持在70公里之内,24小时之内的气象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7%。这说明①气象卫星数量增加,必然使人类防御灾害能力实现飞跃②气象预报手段的不断完善,深化人们对气象规律的认识③气象卫星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改变天气变化的无序性④气象预报既体现世界具有可知性,又体现认识的有限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错因分析】对认识活动的特点的片面理解,是做错本题的原因。【答案】C【解析】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①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气象预报手段的不断完善,深化人们对气象规律的认识,②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气象卫星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深化人们对气象规律的认识,但并没有改变天气变化的无序性,③是错误的;材料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12\n④适合题意;故本题选C。(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12\n④认识受到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1.全面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误导实践,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2)方法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内容如下图所示:(4)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性的;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决定物质,否则就是唯心主义。12\n2.正确理解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每一个具体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一个方面上、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正确认识所有的事物,对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而且人类实践活动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认识不断发展,为实践发展提供认识指导。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的认识能力会无限发展下去,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3)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1.2022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新教材一年级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书大字,而不是字母aoe。专家解释,对刚走进学校的小朋友来说,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把拼音学习推后一个月左右,能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说明①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②人们能认识事物本质并根据客观实际加以利用③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④客观与主观总是统一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2.2022年6月7日12\n,智能教育机器人Aidam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与6名高考状元同台PK,分别解答2022年高考数学试题,完成整张试卷。Aidam在10分钟内完成所有答卷,最终获得134分。所得分数超过其中两位状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Aidam”的诞生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Aidam”是人类智慧的物化,可以成长为新的实践主体③“Aidam”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可以代替人脑④“Aidam”的研发表明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Aidam的诞生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表明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①④符合题意。“Aidam”是人类智慧的物化,但永远代替不了人类成长为新的实践主体,也永远代替不了人脑具有独立的思维或意识。因为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或人类,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故②③错误。选C。3.2022年2月14日,中国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式开钻。此次钻探目标是在南海北部的洋陆过渡带,钻取南海张裂前夕的基底岩石,揭示南海成因,检验国际上以大西洋为蓝本的“非火山型大陆破裂”理论,揭示“陆地为什么会变成海洋,海洋盆地怎样形成的”等科学之谜。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客观物质性活动③制定正确目标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4.2022年7月6日,欧洲梭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12\n上的实验组宣布首次发现双粲重子,该发现由我国科学家主导。我国科学家高原宁表示:“发现粒子仅仅是个开始,由两个甚至是三个重夸克组成的重子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未来的研究依然会非常地激动人心。”这一研究表明①人们的意识能够把观念变成现实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③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欧洲梭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实验组宣布首次发现双粲重子”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符合题意;“未来的研究依然会非常地激动人心”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②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5.“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使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D6.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就引发社会极大反响。有人认为它让人们看到了腐败的真实一幕,演示了腐败的成因,说出了背后的真相。也有人认为它让我们看到的是现实中家族和圈子的力量,应该叫《家族的荣耀》。这一现象表明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往往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②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意识③对同一客体的不同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④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12\n【解析】②中“取决于主体意识”说法错误,排除。③错误,对同一客体可以有不同认识,但是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题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有人认为它揭示了腐败的真实一幕,有人认为它让我们看到的是现实中家族和圈子的力量,这说明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往往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①④符合题意。故选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