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人地协调与生态建设一、选择题(河南省豫南九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该发展模式建议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读“田园综合体”功能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1.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主要意义有A.促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B.提高农产品产量C.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D.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2.下列地区可以优先发展“田园综合A.黑龙江小麦种植区B.浙江舟山渔村C.太湖平原农耕区D.新疆天山牧区【答案】1.A2.C2.“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是多元化发展,是景观、旅游、休闲、生产、居住、社区等综合发展。选项中,太湖平原农耕区,人口密集,可以利用景观优势综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B、C对。黑龙江小麦种植区是商品粮基地,不适宜该模式,A错。浙江舟山渔村也可以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但其农业形式主要是渔业景观,不完全符合要求;新疆天山牧区地广人稀,不适宜该模式,D错。(河北省保定市2022届高三毕业班模拟演练)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洲耕地面积年际交际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5\n3.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增加最明显的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非洲4.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洲耕地在空间上均呈现高纬度不同程度扩张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A.全球气候变暖B.市场需求增加C.人口分布的变化D.农业技术的进步【答案】3.C4.A【解析】(湖南省张家界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图为我国2022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n5.由图可知()A.绿色GDP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B.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成正比C.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西部地区省份D.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不需关注6.若以各省份的传统GDP与绿色CDP指数的中位数(把所有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个作为中位数)为原点,做四象限图,将全国31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类,则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的省份是()A.北京B.江西C.贵州D.辽宁7.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糊程度较高的高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A.生态环境脆弱B.资源禀赋条件较好C.产业结构单一D.科技创新能力小足【答案】5.A6.C7.B【解析】东部地区省份;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应为发展快、产值高、能好多,更应关注,选A。615\n.由图可知,贵州处于第三象限,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绿色发展高危区,选C。7.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会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选B。(安徽省亳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植物在地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的速率,叫做净初级生产率。净初级生产率高低综合反映地表无机环境的优劣,同时也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般来说,生物净初级生产率高的地方,往往也是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比较好的地方。下表为不同生态系统的平均净初级生产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8.与湖泊相比,中纬度森林()A.生物多样性差B.地表无机环境恶劣C.生物资源稀缺D.生态系统结构复杂9.破坏植被对地表无机环境影响最大的区域是()A.内蒙古大草原B.三江平原C.刚果盆地D.恒河人海口【答案】8.D9.C的破坏会对地表无机环境影响最大,逛过盘底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雨林广布,故答案选C。(淮北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5\n钏路湿地位于日本北海道钏路市,是日本最大的湿地,这里栖息着北海道最后的丹顶鹤种群。丹顶鹤本为候鸟,冬季迁往南方过冬。但当地人们在冬季通过投喂小鱼,对丹顶鹤进行补饲,日积月累,使其成为“留鸟”,冬季不再南徙。钏路湿地的丹顶鹤从1924年的十余只,恢复到如今的1300多只。据此完成27~28题。10.北海道丹顶鹤冬季南徙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严寒,食物不足B.河湖冻结,水源不足C.生物遗传,本能迁徙D.气温下降,不利保暖11.对“补饲”行为评价合理的是A.改变了鸟类习性,使其失去独立捕食能力B.干扰了自然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物种保护C.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应大力推广D.反映了人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应全面禁止【答案】10.A11.B【解析】(K12联盟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联考)2022-2022年期间,结合石漠化治理工程,在贵州喀斯特高原上设立了三类不同地理环境的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进行了长期监测。结合表及图,回答下面小题。12.与其他两类地区相比,高原峡谷地区土壤侵蚀量的大小及其主要原因是A.小,坡度小B.小,土层薄C.大,坡度大D.大,降水多15\n1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核心内容应该是A.立体农业B.生态恢复C.开垦梯田D.解决能源问题14.最适宜发展经济林业的是A.鸭池B.红枫湖C.花江D.鸭池和红枫湖【答案】12.B13.B14.C【解析】(广东省中山市2022届高三期末考试)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石桥村位于喀斯特山区,被誉为“中国国纸之乡”,至今保持古法造纸的手艺。村民们利用当地构树皮和清澈的溶洞地下水,经过数十道工序制造出高质量的古籍修复专用纸和国画专用纸。2022年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石桥村古法造纸最基础的条件是A.独特的自然条件B.充足的原料供应C.广阔的市场需求D.廉价的劳动力16.石桥村生产的白皮纸质量高,但是产量少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成本高B.水资源减少C.手工制作D.森林减少17.石桥村古法造纸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工艺改进B.原料替换C.生态环境改善D.政策扶持【答案】15.A16.C17.D【解析】15\n(K12联盟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联考)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18.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19.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答案】18.A19.B【解析】1915\n.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水热条件差,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B对。全年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A错。地表径流带走物质少,说明径流量小,C错。土壤供给量小,说明土壤贫瘠,土层较薄,D错。(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某科研所对我国东北某省M区域的湿地环境进行了考察研究。科研人员在对当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气候影响”的研究中发现30年来该区域内7月平均降水总体趋势在减少,7月日平均气温在升高,湿地的“冷湿”效应正在逐渐向“暖干”方向转变。图7中左图示意研究区域右图示意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该区域A.气候冷湿,不适合建设商品粮基地B.农田面积增加速度有减缓趋势C.建设用地增加与城市化无关D.21世纪以来,湿地加速萎缩21.该地区湿地的“冷湿”效应正在逐渐向“暖干”方向转变,说明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B.该地生物多样性变丰富C.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较小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答案】20.B21.D【解析】20.该区域位于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夏季高温多雨、黑土肥沃,适合建设商品粮基地;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农田面积逐渐增加,但近年来增长速度有减缓趋势;随着城市化发展,建设用地逐渐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湿地面积逐渐较小,但21世纪以来减小速度趋缓。21.图中显示,该地湿地、农田、建设用地等的面积逐渐变化,从而导致该地气候特征由冷湿逐渐向暖干变化,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统一的演化过程,是整体性的表现。(2022年山西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植被覆盖度反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n22.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原因是A.3~5月增长较快,此时水热充足B.峰值出现在8月,此时水热充足C.8月后开始降低,降水减少D.植被覆盖度波动上升23.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变化的原因是A.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B.5~6月份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农作物发生旱灾,植被覆盏度下降C.7~8月玉米、高粱处于生长初期植被覆盖度低D.9~10月玉米、高粱生长茂盛,光合作用强,植被覆盖度高【答案】22.B23.A【解析】(2022年山西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是我国西北荒漠和半荒漠的前沿地带,也是京津冀地区风沙源头之一.科学家把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纤维粘合剂放到沙里,再添加适量的水,实现沙漠土壤化,然后种植农作物来改善沙漠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种植农作物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A.热量B.水源C.土壤D.光照25.把纤维粘合剂放到沙里是为了A.增加土壤水分B.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C.改造土壤颗粒的力学结构D.改造土壤的矿物养分15\n26.在改造后的土地里,春季农作物出苗后需要把稻草垫铺在幼苗上。在幼苗上垫铺稻草的主要作用是A.土壤培肥B.固沙作用C.防止风沙打击D.对地面保温【答案】24.B25.C26.C【解析】二、非选择题27.(湖南省常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题目。盖伦火山是活火山,是唯一一座涌出碳酸岩熔岩(主要是碳酸钠和碳酸钾)火山。山下草原肥美,为角马的繁殖地。马拉河沿岸以前经济以粗放农业为主,粮食基本能自给。(1)试分析图中湿地形成的原因。(2)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盖伦火山山麓“草原肥美”的原因。(3)马拉河上游地区的农民,以前放火烧山种植经济作物,后退耕还林恢复天然植被。试分析恢复天然植被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更好的原因。【答案】(1)①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较丰富;②地处东非高原,地势较高,蒸发量较小;③高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2)①盖伦火山涌出碳酸岩熔岩(主要是碳酸钠和碳酸钾),为草原提供钙、钾等元素,有利于牧草的生长;②火山灰形成深厚土层,土壤肥沃;③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较丰富;④纬度低,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⑤为角马的繁殖地,说明马的草料充足。(任意答对4点即可)(3)①天然植被的森林枯枝落叶可以拦截地表水,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②天然植被的草本植物可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减少水土流失;③天然植被与经济作物相比,植物群落更完整,物种更丰富,结构更复杂,植被覆盖率更高。④15\n人类的坡地开垦,土层变松,更易被侵蚀(考生答案,只要言乏成理,均可酌情给分)28.(福建省2022年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文综地理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从里海东岸到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公元前2400年以来沿线的环境演化和农业文明变迁明显。通过考古发现的不同年代相关证据,可用于探索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物质交流和文化融合及其进程。丝绸之路沿线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黍、大麦小麦。粟黍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大麦、小麦是西亚驯化的生物。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巴星冲湖是东天山北麓的高原湖泊,面积最大时达800多平方公里。图7示意不同年代丝绸之路沿线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和巴里坤湖附近遗址数量、有机质含量及湿度的变化。(1)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是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进程加速最明显的时期,找出判断的证据。(4分)(2)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丝绸之路沿线逐渐形成“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业的混合型绿洲农业”的生产模式,分析其原因。(8分)(3)在巴里坤湖附近发现的遗址中,公元前1000年~公元元年期间的遗址较多且数量稳定推测其原因。(10分)【答案】(1)遗址数量增多迅速:(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迅速。15\n公元前2000年之前丝绸之路沿线以畜牧业为主;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间,来自黄土高原的物种(如粟黍)、技术与来自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技术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汇合交融;该时段湿度增加,水源增多,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沿线绿洲中心自然条件较好,谷物生产比重增大,畜牧业比重下降,形成混合型绿洲农业;位于东西方交流的交通要道,人口增多,交流的活跃度增加,市场需求的数量和品种逐渐增多;绿洲居住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劳动力增多。(3)遗址较多:丝绸之路沿线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较高,种植面积大,食物供应充足位于丝绸之路,人流、物流量大,居住地和经济社会活动场所较多;巴里坤湖附近位于东天山北麓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天山积雪融水较多,水源较充足湿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较肥沃,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较活跃。数量检定丝绸之路沿线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变化不大,种植面积稳定,食物供应稳定;有机质含量维持较高水平,环境稳定性较好;湿度较大,风沙少,侵蚀弱,当时居住地和经济、社会活动场所被沙漠淹埋的可能性小;自然灾害较少,社会稳定。【解析】(3)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元年期间巴里坤湖附近发现的遗址较多的原因与丝绸之路沿线农业发展好,食物供应充足,沿线人流物流量大,社会经济活动场所较多及巴里坤湖附近位于东天山北麓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和天山积雪融水较多,水源较充足湿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较肥沃,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较活跃等因素有关。由于丝绸之路沿线食物供应稳定,环境稳定性较好,湿度较大、风沙少、侵蚀弱,被沙漠淹埋的可能性小;自然灾害较少,社会稳定。故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元年期间,巴里坤湖附近发现的遗址数量稳定。29.(湖南省常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海菜花,渐危种。多年生水生草本,茎短缩,叶基生,沉水。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和海南部分地区海拔2700米15\n以下的湖泊、池塘、沟渠和深水田中,要求水体干净,喜温暖。一般花期5至10月,温暖地区全年有花,花美如仙子,花开时水面铺满白花,人们形象地称为“花海”。它对水质污染很敏感,只要水有污染,海菜花就会死亡,被誉为“水质的试金石”,鲜嫩的海菜花可入菜。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的污染加剧,海菜花迅速消亡。结合云南广西两省区海菜花分布图,完成下列题目。(1)简要分析滇池需人工回种海菜花的原因。(2)只有少量地区,还能找到野生海菜花,简要说明靖西、德保等地还有野生海菜花的有利条件。(3)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请提出恢复海菜花花海的措施。【答案】(1)①滇池靠近昆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多,水质变差。②滇池为著名风景胜地,旅客多,旅游中产生的垃圾影响滇池水质。③农田广泛用农药化肥,随河流汇入滇池,污染滇池。④水产养殖的发展,大量投放饵料,造成滇池水体富营养化。⑤外来入侵水生生物的影响(2)①靖西、德保地处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受地表污染影响小,水质好。②河流上游,受河流带来的污染物影响小,水质较好。③距离大城市远,受人类活动影响小。④本地区工业生产少,工业废水污染少(3)①加强对水质的检测和管理;②工矿企业废弃物达标排放;③减少施用农药化肥,增施有机肥;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加大环境保护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1)海菜花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要求水体干净,喜温暖。滇池靠近昆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多,水质变差。滇池为著名风景胜地,旅客多,旅游活动产生的垃圾影响滇池水质。周边农田广泛使用农药化肥,残留农药化肥随河流汇入滇池,污染滇池水质。水产养殖的发展,大量投放饵料,造成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外来入侵水生生物的影响,侵占海菜花生长空间。(2)有野生海菜花生长,说明水质好。靖西、德保地处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受地表污染影响小,水质好。位于河流上游,受河流带来的污染物影响小,水质较好。距离大城市远,生活污水排放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本地区工业生产少,工业废水污染少。(3)15\n海菜花要求水体干净,恢复海菜花花海景观,应加强对水质的检测和管理。实现工矿企业废弃物达标排放,减少施用农药化肥,增施有机肥。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环境保护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保护了水质,才能恢复海菜花花海景观。30.(湖北省孝感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雪岭云杉为多年生常绿乔木,喜欢温暖湿润气候,我国新疆天山的南北坡,昆仑山西部、准噶尔西部山地均有分布于,主要在海拔1400米到3800米的山区与河谷,树高达50-60米,树冠狭长,主干粗壮笔直。其中甲地雪岭云杉成活率高,分布面积最大,很多树木在五百年以上。当地人都把云杉林率为“神树圣林”。材料二中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对云杉林进行持续长达20年跟踪研究发现,云杉的年轮在变宽,生长速度在加快。材料三下图我国云杉林甲地区示意图。(1)分析甲地云杉林生长快、成活率高的原因。(2)从生态功能和当地人生产活动的角度分析当地人把云杉林率为“神树圣林”原因。(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推测近年来云杉的生长速度有所提高的原因。【答案】(l)①降水丰富,主要来自于大西洋的水汽遇到地形抬升,降水多;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照热量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③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④冬季天山阻挡来自北方的寒冷空气,有利于越冬,成活率高15\n(2)①云杉对附近地区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为野生生物的提供栖息地功能;②该地位于干旱荒漠的中间地带,植被覆盖率低;③当地生产活动主要是以山区农林牧业生产为主,云杉林保护维持了地区的生态平衡。因此被称为“神树圣林”(3)①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云杉的生长期延长,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增加。②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③温度升高可以促进高山冰雪融水增加,进一步增加局部地区降水量。总体上导致云杉的生长速度加快(2)云杉林的生态功能和其他森林一样,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为野生生物的提供栖息地功能;从生产角度来分析,该地位于干旱荒漠的中间地带,植被覆盖率低,云杉林覆盖率较其他植被高;当地生产活动主要是以山区农林牧业生产为主,云杉林保护维持了地区的生态平衡,因此被称为“神树圣林”。(3)结合材料“雪岭云杉为多年生常绿乔木,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可推测出云杉林生长速度快的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气温升高的原因与气候变暖有关;气候变暖可使热量条件改善,云杉的生长期延长,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增加;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温度升高可以促进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水源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使局部地区降水增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