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地理思维模式之利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该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分析如下:1、从教材中迁移高考试题教材化、考纲化的趋向明显,命题者往往将地理原理图表化,或将教材图表语言化。因此,考生要夯实基础,过好教材关,以便能灵活地从教材中“迁移”知识。例如,可以将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的区位分析迁移到我国沿海铁路等的区位分析,将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迁移到我国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开发治理。【例1】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该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A.商贸中心B.机场C.火车站D.港口【解析】借鉴日本工业发展及布局特点(由于国内原料缺乏和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中心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进口大豆主要利用海运,且大豆加工后重量有所减轻,为降低运输成本,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港口。故选D。【例2】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2)在社会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A、取水——保护水源地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D、排水——直接排入河流14\n【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水循环的各环节和过程入手,分析自然循环可从社会常识入手分析水的社会循环。【答案】(1)、B(2)、D【例3】读图3,完成(1)~(2)题。(1)图示城市周围区域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 )A.土壤肥力B.热量C.水D.光照(2)与同纬度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城市附近地区( )①年太阳辐射总量高②多大风③水能丰富④森林分布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定位和区域地理条件。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出该地大致位于我国的南疆地区。把有关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从教材中迁移即可分析作答。(1)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地处沙漠的边缘,且有灌渠分布,结合当地的地理背景可得出该地农业为灌溉农业,因此制约其城市周围发展种植业的因素为水源。(2)该地区地处西北内陆,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其一是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晴天多,森林植被覆盖率低;其二是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多大风天气。【答案】(1)C (2)A【例4】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下面问题。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解析】一个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做法很多,比如节水灌溉、农业综合产品的开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业专业生产、科技兴农等等。据图中辽宁西北部土地利用类型1979年和2022年变化可知,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为湖泊变成耕地,类似于是我国西北地区湖泊水域变耕地的现实,再结合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实际情况(必修III课本案例)可得出该区域大面积地围湖造田造成此地次生盐碱化加剧,因湖泊面积缩小,调蓄功能减弱,干旱、洪涝多发,水生物种因湖泊面积减小而减少。答案很容易选C。14\n【例5】(2022海南卷地理14~15)表1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图5示意该区域1999~2022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表1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1.4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解析】考查提取信息能力:该地草原生态恶化,再结合我国西北草原,结合由图5可知耕地面积增加速度最快、草地面积下降速度最快,所以改善生态环境首先应该退耕还草,选B。2.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解析】考查中国地理区域荒漠化问题差异比较。(必修III课本案例),结合表格:区域草地面积为主,但荒漠化(盐碱地面积大,云贵高原东部石漠化严重,黄土高原中部沙漠化严重)土地面积大,沼泽湿地面积较小(松嫩平原中部较大),与内蒙古高原西部接近。选D.2、从生活中迁移不接触生活,就不能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观测北极星可以确定当地的地平方位和纬度;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可以测量当地的纬度。14\n【例6】11月12日20时52分左右,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有一个特别节目“绿色一分钟”,参与者是现场演员、观众和全体广州市民。市民把自家的绿色植物搬到窗外、阳台、天井、楼顶等露天的地方淋一下水。这个节目的根本目的在于A.引导人们关注花草树木B.让观众互动,符合时代潮流C.告诉人们广州是“花城”D.倡导环保、彰显“绿色亚运”理念【解析】现场观众参与开幕式演出已是潮流,在近年来的各项大赛中屡见不鲜。不过,全城市民参与开幕式演出,广州当属首创。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欢庆时刻,以一个简单却富有内涵的创意节目,激发市民的绿色意识和体现东道主精神,可谓相得益彰。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环保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大赛所接纳。一方面,大型运动会消耗大量物品,节约环保就是其举办理念;另一方面,大型运动会因其社会关注度高,成为推广、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的绝佳机会。环保理念是对世界范围内所倡导的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响应。因此,“绿色一分钟”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市民树立环保理念。选D。【答案】D【例7】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右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1)、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A.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B.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C.溪谷的台风降雨量;堆积物粒径大小D.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2)、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A.甲、乙B.甲、丙C.乙、丁D.乙、戊【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生活实际知识和教材中的知识来解答。第1题,材料中说“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在实习中可直接观测到或可通过简单测量,计算得出的只有堆积物粒径大小和溪谷的坡度,而溪谷的蒸发量,溪谷的台风降雨量难以直接观测。第2题,根据等高线的判断结果,图示五地中只有甲、丙位于溪谷,这两处等高线由低值向高值凸出。【答案】(1)、D(2)、B14\n【例8】(2022天津卷文综1)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a增加B.b增加C.c减少D.d减少【解析】考查大气热力原理及实际应用。城市水泥硬化的不透水地面和“可呼吸地面”其热力性质不同,来源于人们生活常识。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同时也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答案】:B(3)在新情境中迁移。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考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新的问题上。这类题的解答经常用到逆向思维。例如,从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分析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从三角洲与城市的关系,分析黄河三角洲没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例9】(2022广东卷文综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的作用,该作用可能A.加快洋流流速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缓解全球变暖【解析】此题关键是对海洋“生物泵”的理解上,能够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可能或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则该作用可能缓解全球变暖。【答案】D【调研1】图示圆圈为台风系统,该系统被分成四个区域,短箭头表示风,长箭头表示台风整体移动方向。据此回答(1)~(2)题。14\n(1)、若在航海中不幸处在该台风控制区域,请问哪一区域最危险A.ⅠB.ⅡC.ⅢD.Ⅳ(2)、下图中四艘船的逃生路线虚线箭头正确的是A.甲路线B.乙路线C.丙路线D.丁路线【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台风结构、移动与地理知识,并结合生活常识解答。第(1)题,根据图示分析可知,Ⅰ处于台风前进的方向,在短时间内受台风的破坏最明显,故A项正确。第(2)题,图中甲、丁的运行方向均朝向台风中心,丙方向与台风的前进方向相一致,乙方向与台风的运行方向相反且远离台风影响,故乙路线为四条逃生路线中最佳的。【答案】(1)A(2)B【调研2】下表是36°N~38°N两地的日平均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单位:小时)统计表,两地海拔均低于100米。分析回答(1)~(2)题。(1)M地4、5月份日平均日照数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高度角大B.昼长夜短C.气温较高D.晴天多(2)N地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14\n【解析】第(1)题,日照时数多少与晴天多呈正相关。第(2)题,从N地可知5~9日日照时数多,说明晴天多,结合气候类型可知N地为地中海气候。【答案】(1)D (2)C【调研3】右图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1)—(3)题。(1)“水半球”的极点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C.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2)“陆半球”极点和“水半球”极点始终相同的是A.地方时B.正午太阳高度C.昼夜长短D.自转线速度(3)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解析】本题的解答可从教材中迁移。半球的划分属于基础知识,对“水、陆半球”的理解应迁移“南、北半球”的相关知识。南、北极点是对跖点,则“水半球”的极点与“陆半球”的极点也是对跖点,这是解题的关键。对跖点的特征是纬度值相同,一个是南纬度,另一个就是北纬度;两者的经度之和为180度,一个是西经度,另一个就是东经度。(1)“水半球”的极点与“陆半球”的极点为对跖点,则“水半球”的极点坐标为(38°S,180°),即位于南半球、西半球。故选D。(2)“陆半球”和“水半球”的极点纬度值相同,则其自转线速度相同。两者的地方时始终相差12小时;只有二分日时,两者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才相同。故选D。(3)南北极附近的天文现象是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则北极圈内极夜范围最大,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据图可知,非洲全部在“陆半球”,故此时非洲并非全部位于昼半球;0度经线时间为0:00,则北京时间为8:00,北京市正值上班高峰;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故选C。【调研4】右图是模拟洋流系统的一个实验装置,在透明水槽的内侧分别安放4个风扇,且假定F1和F2表示大洋西侧。据此回答(1)—(2)题。14\n(1)若同时开启风扇F1和F4,则该装置模拟的洋流系统F1是A.北太平洋中低纬洋流系统B.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系统C.南大西洋中高纬洋流系统D.北印度洋夏季洋流系统(2)若同时开启风扇F2和F3,则该装置模拟的洋流系统中A.F3附近为下降流B.F2附近可能有世界著名渔场C.F4附近一年四季适合海盐晒制D.F1附近终年高温多雨【解析】本题是一道演示实验题,属于从生活中迁移知识。风扇吹水是对“无风不起浪”这一生活常识的模拟,需要与风海流的形成这一课本知识进行对接。本演示实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生活经验来考查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1)开启风扇F1和F4,前者模拟的是西风,后者模拟的是东风,其形成的环流的流向为逆时针方向,A、C、D三项中洋流的流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只有B项中洋流的流向为逆时针方向。故选B。(2)开启风扇F2和F3,前者模拟的是西风,后者模拟的是东风,其形成的环流的流向为顺时针方向。可能为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环流,也可能是北印度洋海区夏季的环流。F3附近应为上升流;F2附近可能有寒暖流交汇形成的世界著名渔场;4附近可能为地中海气候、F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故不宜一年四季晒制海盐;F1附近可能是非洲西海岸,故不一定终年高温多雨。故选B。【能力提升1】如何防止知识的负迁移当我们接受新概念和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旧概念和经验,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但是联想旧概念与新概念、新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时,有时会产生知识负迁移现象。这时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两者的本质。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时,应明确生活中的“正午12时”是指“北京时间12时”,而“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中所指的“正午”是“地方时12时”,这样关于“我们这里12点时,并不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就很容易理解了。再如地转偏向力对河岸的影响,河水流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但现实中的河流弯弯曲曲,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河流既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也受到水流惯性的影响。【能力提升2】解密“地理演示实验题”14\n地理演示实验题同理、化、生学科的演示实验题一样,一般涉及“实验目的”(往往题目中已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四个方面。地理演示实验大多涉及自然地理部分,比较典型的有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热力环流、温室效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水循环等。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看得懂”,即清楚演示实验所反映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只有对地理原理、规律有较透彻的理解,熟悉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才能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的实验,或用有关概念和原理指导、安排实验操作。【调研5】青藏高原与四周相同高度自由大气存在着热力差异,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1)与四周相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青藏高原近地面①1月是暖高压②7月是暖低压③1月是冷高压④7月是暖高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正确表示青藏高原与四周相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大气运动的是(3)受1月和7月近地面气压场影响,青藏高原①冬季、夏季风向相反,形成独特的高原季风②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比四川盆地大③干湿季分明,湿季多大风④雨季多对流天气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本题需要迁移“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对“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季风环流”这一新知识进行理解。(1)解答该题的关键信息:青藏高原与四周相同高度自由大气存在着热力差异。青藏高原与四周相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7月是热源,形成暖低压;1月是冷源,形成冷高压。选D。(2)夏季或白天,青藏高原为热源,气流上升;冬季或黑夜,青藏高原为冷源,气流下沉。选D。(3)青藏高原与四周相同高度自由大气存在着热力差异,所以冬季、夏季风向相反,形成独特的高原季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日较差大;青藏高原地区在同纬度地区中夏季气温最低,冬季寒冷,所以气温年较差不大。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没有明显的干湿季,冬季多大风。青藏高原夏季形成暖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天气。选B。14\n【规律总结】气压的“高低低高”分布规律(1)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就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就高。(2)在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3)在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4)在同一地点,低空是高压,高空就是低压;低空是低压,高空就是高压。注意:由于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因此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只适用于近地面热力环流的判断。【能力提升3】下垫面对气流的影响本题主要涉及下垫面(高原面)对气候的影响。大气层的下垫面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海、陆两种下垫面差异最为显著。在学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基本原理时,我们可以联想夏天脚踩在地面和水中的感觉:水凉陆热。冬天户外活动则正好相反。从而不难理解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夏季陆地增热快,海洋增热慢;冬季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在解答本题时,我们可以把青藏高原看成“陆地”,而把周围大气看成“海洋”。下垫面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气温的影响,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在相同气象条件下,不同下垫面表面温度有很大差异,如裸地与林草地相比,裸地的气温日变化更大。二是对大气水分的影响,大气中的水汽也是来自下垫面,下垫面的绿化能够有效地改善局部气候。【提升演练】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的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14\n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D.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2.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读某地1月7日和6月9日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日变化图,回答3—4题。3.该地1月盛行偏北风,6月盛行偏南风,该地可能位于A.华北平原B.珠江三角洲c.地中海沿岸D.印度半岛4.关于该地6月9日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的多少与气温高低呈正相关B.该日午后降水不可能是对流雨C.12—13时气温较低是因为大气削弱作用强D.该日6时左右大气逆辐射最强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14\n5.有关该地区地质条件的描述,正确的是A.图中丙地岩石有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B.该图只显示出了外力的沉积作用C.图中岩石有可能是沉积岩和变质岩D.图中的岩石中一定能够找到化石6.有关对该地区地质条件利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图中丙地的岩石可以作为水泥厂的原料B.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储藏C.图中丙地的岩石可以作为石灰厂的原料D.图中甲所在地的岩石有可能找到大理石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表,回答7-8题。7.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高度比赤道地区高的原因是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B.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D.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8.假设30°S-40°S海面有一座海拔6000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垂直自然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同B.受暖湿气流影响的迎风坡雪线高,背风坡雪线低C.山麓地区可能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交替影响D.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读漫画“把云留住”,回答9-10题。14\n9.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10.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14\n【参考答案与解析】1.D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地壳平均厚度大于52km,内蒙古高原厚度次之,东北平原地壳平均厚度小于40km。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2.Aa外围等值线数值为42,其两侧等值线数值分别为42和44,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这一规律判断,a处地壳厚度应小于42km,b处地壳厚度大于38km,由此可得出a—b沿线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3.B已知该地1月和6月的盛行风向相反,应为季风气候;从图中可看出,该地1月7日全天气温均在5℃以上,20℃以下,日均温约为12℃(取2、8、14、20时四个时刻气温的均值),为亚热带,可能位于珠江三角洲。4.C该地6月9日降水主要发生在12-13时,降水最多时气温最低;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午后降水有可能是对流雨;12-13时出现大的降水,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降低;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日出前后大气逆辐射最弱。5.A丙处石灰岩被溶蚀、侵蚀有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图中显示有沉积、侵蚀作用,有褶皱,为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中无变质岩;沉积岩中有可能有化石,并非一定存在化石。6.D石灰岩可以作为水泥厂、石灰厂的原料;甲处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大理石是变质岩,图中没有变质岩。7.C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气温和降水。赤道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山上积雪多,雪线较低;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山上积雪少且分布在较高海拔上,雪线较高。8.C30°S-40°S海面海拔6000米的高山西侧形成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不可能与喜马拉雅山自然带谱一致;受暖湿气流影响的迎风坡一侧降水多,冰川海拔较低,雪线低;30°S-40°S附近主要受强大的西风漂流(寒流)影响。9.C图示景观为荒漠景观,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的。10.A植被破坏,导致气候恶化,形成土地荒漠化,因此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