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1.答案D“是为提高凝聚力以抵御强敌,维护统治”错,原文是“将人的活动与天地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凝聚力以抵御强敌,维护统治”。2.答案B,“论证层次清晰,是并列关系”错误,由原文中“在世间万物相融相通的基础上,人们效法天地自然……”可知,二、三段是递进关系,第二段论述自然界的“和”美,第三段在第二段基础上论述人类效法自然,在其中融入人事,形成人与天的“和”美。3.答案D,A.“那么任何时间三者互相制约的力度、共同发展的程度都应相同”错误,任何时间都相同是一种固化的、静态的平衡,而动态和谐强调的是三者强弱随时变化、随时调整,达到整体平衡的一种状态。B.“常常能达到……和谐的最高境界”错误,原文是“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人和谐”,没有说“常常能达到”。C“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流而不息”讲的是天地间万物散乱、流动不止的状态,这是礼乐兴起的背景,而“合同而化”则是礼乐兴起的目的——作为一种纲纪协调万物。4.AB项“我们都将”错,部分变整体。C项缩减的交通成本中不包括道路建设成本。D项“成为”错,或然变已然。5.B【解析】B项虽然数据表明,北京自动驾驶安全测试里程最多,“即将成为北京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判断过于主观,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6.根据上述材料,针对“无人驾驶”行业发展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6分)6.①健全法规:制定针对性法律,进行有效支撑。②聚焦资源:整合产业资源,营造良好竞争氛围。③提高技术:在硬件软件方面创造更好技术,有效应对“城市环境”。④加强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智能道路设施的普及率,实现互联互通。⑤丰富产品:研发研制更多的智能驾驶舱产品,不断创造。(一点1分,五点6分)7【答案】A A项老蝉最终应该是与敌手同归于尽,而并非“惜败”。原文中“蜘蛛也不见了”“找不到它的踪影”“难道是同归于尽”等内容暗示了这一信息。8.【答案】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小说以热浪滚滚的夏天开始,以寒意浓浓的秋天终结,这样写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而完整。(2分)②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小说结尾写万物萧瑟的秋景,渲染了凄冷悲凉的自然气氛,烘托了冷峻严肃的生命感喟之情。(2分)③卒章显志,升华主题。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说明老蝉向死而生,获得了精神的永存,老蝉和他的事业,已化为一种不朽的精神遗产,这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升华了小说的主题。(2分)9.【答案】示例一:老蝉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1分)(1)老蝉是一个引领者、先知者,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孤独者。能力出众,思维超群,但无人理解,无法与他人沟通。(从“无人理解的英雄”角度作答)(2分)(2)老蝉居安思危,目光敏锐,对同类相残(蜘蛛)和异族入侵(少年的弹弓)有清醒的认识,但最终也只能用与强敌同归于尽的惨烈的方式进行斗争,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牺牲者。(从“壮烈牺牲的英雄”角度作答)(2分)(3)老蝉的生命短暂,秋天来了,再生的老蝉再也不可能让身躯发育完全,再也无法继续他的事业。这也是世间所有生命脆弱、虚幻的隐喻。(1分)(从“再生之徒劳”角度作答)如答案只涉及“悲剧”,不涉及“英雄人物”,酌情扣分。示例二:老蝉是一个幸福的奋斗者。(1分)(1)老蝉引领众蝉合唱,当他听到那天地间的大合唱,竟然“差点儿晕了过去”,这种“无比的激动与欢乐”是一种幸福。(从“事业有人追随”角度作答)(1分)(2)老蝉以自我的牺牲影响了其他生命,使得他们有了觉醒的意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尽管老蝉不能继续未竟的事业,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从“能否唤醒他人”角度作答)(2分)(3)老蝉虽然肉体消亡,但是精神永存,值得后人永远回望和铭记。自我价值的实现彰显了老蝉生命的意义,故他是一个幸福的奋斗者。(从“自我价值实现”角度作答)(2分)(如答“既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也是一个幸福的奋斗者”,有理有据的,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4分。) 10.答案:D11.答案:A非县城,在省城12.答案:B“刘吉被罢免”错。原文是:“未几,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5分)翻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世俗风气,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干”求取;“科名”科举功名;“矫”改变;“涂炭”困苦灾难,若翻译为水深火热等近义词也可,以上各点1分,句意1分)(2)居无何,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5分)翻译:过了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将能够实行。(“无何”不久,没多久(居无何,过了没多久);“更”改变,改革;“且”将要;“得”能够,以上各点1分,句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乡试中获第一名。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世俗风气,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或是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两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疏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志气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过了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能够实行语文试题--3--(共5页)
,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下附和对上欺骗,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此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磊落,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竑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可以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时逢刘概的案子兴起,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激愤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审理定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用檄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弘治四年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14.【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试题以综合层面的问题情境为载体,进行综合性的考察。通过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考察,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解题思路】“直抒胸臆”错。“澄澜”等是景物描写,故尾联以景结情。作为一首咏史怀古诗,目的是借古讽今,告诫宋朝的统治者切不可忘记荒淫乱国、骄奢亡国的前车之鉴,亦不可重蹈覆辙。而这种“讽今”也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典故委婉含蓄的表达。15.【参考答案】“取材博赡”表现在用典之精(写到用典1分)。全诗将“夜签声断”“鸡鸣埭”“春场射雉”“步生莲花”“凌波溅袜”“玉树后庭花”等一系列关于南朝的典故巧妙地组织起来(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势变迁的感叹(情感1分)。“练词精整”是指辞藻华丽,语言铿锵(分析评论1分)。诗中“翠华”“樊星”“春场”“金莲”“澄澜”等意象华美(结合诗句分析1分),音节韵律恰到好处(分析好处1分,或者写到音律和谐,富有节奏感也可得1分)。【命题意图】本题考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试题以综合层面的问题意境、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进行综合性、应用性的考察。通过对古代诗歌阅读能力的考察,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主观题,以“古论”的形式,考察对文学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杨亿的诗歌时说‘取材博赡,练词精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取材博赡,练词精整”这一古论的含意,“博赡”意为渊博,丰富;“取材博赡”指诗中选择的材料丰富,故可从典故或意象等方面作答。“练词精整”可从遣词造句、辞藻华丽、音节铿锵等方面加以阐释。考虑到这些典故对考生而言非常生僻,答题时可以不用答出典故的具体出处。可先解释古论,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鉴赏】杨亿,北宋人,是北宋初期“西昆诗”的主要作家,艺术特点多师从李商隐,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语调铿锵且辞藻华丽,声律和谐且对仗工整,呈典雅之态。题目为“南朝”,是咏史之诗,此类诗多借古讽今,抨击时政。首联写五更时分,宫殿正门报时的鼓声响了,宫女们起来梳妆。上有翠华车盖的车架,后面载着随从的宫女出发了。“夜签声断”用陈文帝的典故,“每鸡人伺漏,传更签与殿中,仍敕送者必投签于阶石之上,发出声响,、使自己惊醒。”虽展现的是南朝君主无日无夜,淫乐不止的情景,但首联中“漏”“稀”“断”“飞”四字则可喻行之渐远之意,表达作者对时政变迁的感叹。颔联写南朝天子沉迷游猎。“繁星晓埭闻鸡度,细雨春场射雉归”,其典亦引于南朝齐之事,齐武帝外出游玩打猎,早上出发经过玄武湖北堤;东昏侯喜爱射雉,特置春场。此联与首联对应,源皆出于同处,意欲表明时势变迁。颈联写南朝天子淫于酒色。上句写东昏侯宠幸潘妃,凿金莲华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博溅袜”化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二句,形容潘妃宛若天仙。下句写陈后主每天与贵妃游宴,不理政事,谱写《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曲子,令宫女歌唱。“涕沾衣”写由于曲调哀苦,美人唱之,往往落泪。尾联以景结情,作为全诗的收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龙盘王气终三百”化用于庾信《哀江南赋》中“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引典之故在于劝戒,较之上面三联,更体现了作者国家之思的情愫:告诫宋朝统治者切不可忘记荒淫乱国、骄奢亡国的前车之鉴,亦不可重蹈南朝崩裂之覆辙。16.【答案】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7.答案:D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形容心满意足,从容得意的样子。杯水车薪:指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此处应用九牛一毛。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霭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捉襟见肘:衣服破烂,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又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无法应付。此处不和语境。革故鼎新:语文试题--3--(共5页)
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18答案:CA项,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应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B项,表意不明,“前”既可表示以前之意,又可表示前往之意。D项,结构混乱,把“要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起核心协调作用”改为“要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协调作用”或“要使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起核心协调作用”。19答案:B20.【答案】①⑥②⑤④③【解析】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解答本题需要按照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原则选择对句,注意对联上下句语意连贯,注意仄起平收。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1对6,“关门谢客”对“灭疫除灾”,“不来不往非无礼”对“封路封楼是有情”;2对5,“共抗疫魔”对“同担使命”,“爱心护得三春景”对“全国拧成一股绳”。4对3,“武汉封城”对“神州吹号”,“济世杏林担大任”对“匡时天使保长安”;由此可以确定答案。21.【答案】①却并非个例/但例子不止一个/但有据可查(1分)②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2分)③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2分)【解析】①根据前文“虽然”,可知该句意思与前文形成转折,应先写上“但”“却”等转折词;从后文“2003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巨大丝状结构,长度可达13.7亿光年。2013年,天文学家意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结构,其长度可达100亿光年”可见,“这样的巨大宇宙结构,虽然罕见”,却并非唯一,因此可概括为“却并非个例”(言之成理即可);②从前文“宇宙是由暗物质主导的”可知,此处话题转为“暗物质”,根据后文“目前不得而知”“为我们寻找暗物质指路”可知,我们不得而知的并非“宇宙”,而是“暗物质”,即我们不知道暗物质是什么,因此该句可概括为“暗物质究竟是什么”;③根据后文“正因如此,对于‘南极墙’的研究既关乎银河系,也可能为我们寻找暗物质指路”推测前文的原因,能为“寻找暗物质指路”,显然指“南极墙”中可能含有大量暗物质,据此概括即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下来。这时候,孟尝君手下的一个门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的小妾,孟尝君才得以被释放。孟尝君及随从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这时,另一门客学鸡叫,引得附近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王安石说:“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学校计划开展读书会,请你围绕上述材料进行深度思考,对于孟尝君及其门客的行为,你是否赞同王安石的观点呢?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3--(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