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中学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试卷(二)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br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显然是最基本的前提。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拓展、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材料二: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把他本身读作一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1992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无论是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东西无法自立迅速走向夭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理色彩。有的人一面挣扎,一边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B.在章池看来,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br />C.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悲剧作品最基本的前提,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重要。D.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的身处末世的痛苦与挣扎正是其复杂的悲剧体验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然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B.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那他是缺乏人性魅力的。C.汪曾祺的小说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D.士大夫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其怀有的丰富情感使得这一阶层更容易萌发一种悲剧意识。3.下列作品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3分)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B.《雷雨》中周朴园一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了爱情,临到中年又失去了亲人。C.《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她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坚定追求。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重整乾坤,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4.请根据两则材料解释“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两个概念。(4分)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守岁梁子里岭南的除夕夜,来得别样的早。沁人的寒意仍沉睡在早晚的湖面,春的气息便悄然而至了。阳光冲破重重的云层,暖暖地照射在岭南的院落里,逗留在高高的墙瓦上。下午时母亲没有去田里干活,趁着天气晴好,把父亲刚买回来的猪肉砌条腌好,挂在了门前的长竹竿上晾着。闲散的鸡群,从角落里钻了出来,三三两两地跑了过来,堆挤在阳光的墙角边上,沐浴着这暖暖的午后冬阳。<br />母亲收拾了石磨盘上沾着的旧米浆,把石磨推杆高高的挂起,便等着来年的春节了。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斜斜地射入了墙角边上的水缸底里,在清澈的缸底叠起层层的光影来。母亲把水勺探入平静的缸水时,缸底下的光影便环环地荡漾开来,涌动着古色的缸瓦壁面,无意间,却扰乱了这梦境般的一泓清水。忙过之后,母亲便取来粽叶过了一遍的水,把浸泡着的糯米捞起,掺入小许的腐乳,便开始包起粽子来。我在一旁,帮着把砌好的猪肉条匀入糯米堆里,再盖上一小勺的糯米,母亲把粽叶折上,利索地系好,放入了一旁的竹篓里堆放着。熬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苦差活,包好的粽子装进锅里,小火慢慢地熬着。趁闲着的功夫,天气晴好的晌午,家里便会烧上一锅锅的热水,洗起了年夜澡来。岭南的习俗里,大年初一是梳洗不得的,会把一年里的福气清洗掉。这时母亲便拿出攒了一年的茶子油,在阳光沐浴的庭院里洗梳起头发来。这是一年里最惬意的时候,梳洗过后,邻里的婶子们也坐了过来,大家来到了树荫底下,拿出针花线,修理起了脸毛来。这时的我们,早已躲进厢房胡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正玩得尽兴时,村子的四周陆续地响起供饭时的炮竹声,孩子们便悄然地躲回了屋子里,村子上突然地清冷了下来。赶回家时,红红的烛火闪闪地跳在了节日的氛围里。晚饭后,母亲把锅里的稀饭捞起,装进了泔水桶里,这是为耕牛留的年夜饭。母亲来到牛栏前时,耕牛已显得躁动不安了,躲在黑暗的牛棚里来回地躁动着,当我们进入棚子时,耕牛方才安静了下来。天色正渐渐地暗了下去,闪闪的烛火跳入了阑珊的夜色里,带走了一年里最后的惆怅。忙活了一天的我们,便早早地躺到了床上。夜里,母亲又要起来,给锅里正熬着的粽子加水了。母亲找来了一块准备好的大木头,塞进锅底,封住了灶煻口,小火慢慢地熬着过夜。我们仍没有睡意,都在等待着子夜那一刻的鞭炮声响起,那时我们便可以向着父母和爷爷讨着喜钱了。望着窗外时,爷爷水井屋里的灯火还在。想着时,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夜半里被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惊醒,我跳了起来。父亲看了看墙上的钟表,说还早着呢。我有些许的失望,久久地没能再睡去,父亲问起了我有什么新年的愿望。我迟疑了一会,想了想,便怯怯地对着父亲说,来年了,去上学的时候,我也要一个像显全那样的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父亲思索了一下,默默地点了点头,我便安然入梦了。夜里,做起了梦来。梦见我们正排队守在爷爷的水井屋前,向着爷爷讨着喜钱。爷爷往我的口袋里塞上了喜钱,我向着爷爷说了一大通的祝福语,临了,我又返了回来,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br />第二天一大早在梦里被炮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纸红铺满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这时,爷爷正坐在水井屋前的台阶上,招呼着我。我兴冲冲地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把祝福语说出来,爷爷已把喜钱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刚想着要走,忽然间又想起了什么,便回过身来。爷爷笑呵呵地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下去,这是爷爷给我行的带顶礼。守了一个冬日,耕牛似乎嗅到了春的气息,躁动不安起来,在牛栏里不停地走动着。父亲叫来哥哥,试着把牛牵了出去。我跟了过去,耕牛似乎感受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春日的阳光下颤颤地发抖着,久久地迈不开腿脚,迟疑了一阵,在哥哥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田野。经过了一个冬日的酝酿,空旷的田野上长满了一畦畦的野草。耕牛还没有从冬日的漫长里缓过劲来,低着头,慢慢地啃食着田埂上的青草,任着草叶上的露水沾满了柔软的毛发。这时,一阵轻风吹过,耕牛习惯性的甩了甩脖子,一时觉察没了绳索的牵绊,突然地嗅喘起来,继而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在田野上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最终逃在了远方里,在原野上撒起了欢来。中午,鞭炮紧密的噼啪响塞满了村落的上空。一年一度的拜春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恭恭敬敬地摆在了社公前。祈求着上苍保佑我们一年里的收成吧,母亲说完,斟下了一轮的酒。当斟足了三轮,把酒洒下地面之后,我听到了母亲在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回来时,刚好碰上了牧牛归来的哥哥,正坐在牛背上,吹着泥埙。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2021.2.18中国作家网)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包粽子、煮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有的地方也有除夕包粽子、煮粽子的习俗。B.吃年夜饭后,母亲还把锅里的稀饭捞起,为耕牛留“年夜饭”,说明耕牛在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C.我大年夜里做梦,梦见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第二天爷爷果然笑呵呵地敲了我的头顶,这纯属巧合。D.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去祭拜社公,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我们不能完全把其当成封建迷信。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r />A.文章写母亲用茶子油梳洗头发、我想要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等情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也表现出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B.初一大早,我起来就埋怨父亲,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而爷爷给了我喜钱。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C.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进行环境描写,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生活场景,表现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更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力很强。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材料顺序、线索安排合理,语言质朴,但不失优美。8.加线句子写耕牛撒欢场景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9.结尾句“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义?(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br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 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时,民有徙充都内者,后县调当作船,徙民恐其不办,乃相率私还助之,其见爱如此。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B.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C.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D.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御史同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B.河内,在古代是指黄河以北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人才辈出。C.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D.邑,此处指封邑,古时帝王赏赐的领地或食邑。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宗室子弟,也有一小部分封邑是赏赐给那些对国家建立功勋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朗年少有才,敏捷机智。他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机智灵敏,面对监考官对自己年龄的质疑,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令人惊异。<br />B.司马朗能言善辩,善于应答。面对董卓的诘问,司马朗既颂扬了董卓的威势和德行更盛,又对战争频发、百姓流离提出了自己的忧愁担心,打动了董卓,受到重用。C.司马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司马朗回到家乡后,预见到战争不可避免,家乡不可安居,结果几个月后,温县一带果然发生了战乱,士兵抢掠,百姓死伤无数。D.司马朗宽仁治民,深受爱戴。他治理地方宽仁有度,不施酷刑,百姓却不犯法,当县里被征调造船时,因担心他不能完成使命,迁徙走的百姓依然私自回来帮助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 “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2)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14.李邵想要从野王迁至温县,司马朗是如何劝阻他的?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江楼夕望招客①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①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夏天,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望”字统领全篇,把海、天、山川、灯火等景物组合成一幅疏朗悠远的画卷。B.从首联的海天暮色苍茫,到颔联的万家灯火四面闪烁,暗含江楼观景时间的推移。C.颈联写景比喻贴切,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甚是高妙。D.尾联以问句的形式呼应诗题“招客”二字,语言亲切、诙谐,更增加了人情之美。16.诗人“江楼夕望”,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招客”的兴致?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忧民的情怀。(3)《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象征着力量、勇敢和无畏的虎年到来之际,在喜庆团圆和万物复苏的日子里,各国运动员相聚中国,在赛场上展现和平与友谊,这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的生动______,向世界______出了“一起向未来”的积极信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赛场内外______收获点赞。生活在冬奥村,不少运动员“想让世界知道,北京冬奥村的床是世界上最好的”;拼搏在赛场上,很多冰雪健儿表示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比赛场地;开幕式上,美国运动员与中国志愿者友善互动,被“欢迎来到中国”的温暖话语感动到流泪……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到现场观众,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展现得______。更重要的定,中国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以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A.诠释传达屡屡淋漓尽致B.诠释传递频频淋漓尽致C.阐释传递频频酣畅淋漓D.阐释传达屡屡酣畅淋漓19.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3分)A.中国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通过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B.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以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C.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通过冬奥会的舞台传遍了全世界。D.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由于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感冒药和退热药不能一起服,()。这是为什么呢?感冒药的作用并不是杀死病原体,而是缓解感冒带来的种种不舒服的症状,比如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常见的感冒药中本身就含有退热成分,如果同时吃了感冒药和退热药,①<br />。这样做并不能让退热效果更好,反而容易因服用药物剂量过大而带来风险。在这些药物中最常见的退热成分是对乙酰氯基酚,也叫扑热息痛。②,但如果剂量太大,超过了肝脏能够承担的解毒范围,③,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只要一起服了,健康就有可能会被损害B.如果一起服了,健康就有可能会被损害C.只要一起服了,就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损害D.如果一起服了,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损害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材料一:七十年来,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南山;杭州的互联网、合肥的人工智能、西安的航空航天……一个个创新高地不断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蓬勃生长,折射出新时代的“中国速度”。材料二:子曰:“欲速则不达。”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br />答案:1.D;2.C;3.B;4.①悲剧意识是悲剧的内核,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逆境和不幸的一种清醒的自觉;②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是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与反抗。;5.①首先,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做总体概述;②接着借朱光潜、尼采的观点,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方面分析悲剧观念;③然后进一步论证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内在联系;④最后指出“悲剧意识的觉醒”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内核。解析:1.A.材料一第1段“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可知,悲剧意识的觉醒只是引发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路向的发生。B.由材料一的第3、4两段可知,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C.由材料一第4段可知,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在悲剧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2.“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于文无据,由材料二可知,此文段论述的只是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提及“悲剧精神”。3.“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可以理解为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融合,即悲剧人物既有处境的不如意,又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哪怕最后被毁灭。周朴园屈从命运的安排,所以他的悲剧不符合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5.材料一第1段为第一层次,总述;第2、3两段为第二层次,论述两个概念;第4段为第三层次,解析两个概念的联系;第5段为第四层,结论。答案:6.C7.B8.(1)衬托人物心情愉快。(2)充满生活气息,表明我对家乡田野的喜爱。9.(1)虚实结合,眼前场景与以前场景重合。(2)当年自己正好青春年少,美好的生活场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3)现在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解析:6.长辈给喜钱时轻敲头顶是当地习俗,我应该以前经历过,故出现在梦中,也应验了。7.因为父亲没有及时喊我起床,哥哥们将残炮捡光。没有对比。答案:10.D;11.B;12.B;13.(1) 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2) 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14<br />.引用虞国虢国唇齿相依的典故,说明移家于温县也不能真正避开灾难;李邵本是野王百姓中有名望的人,如果李邵离开会动摇民心,引发骚乱。解析:11.“也就是中原地区”错。中原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范围比河内大。中原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12.“受到重用”无中生有。答案:15.C16.①因为江楼景象美所以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因为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所以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因为对朋友有殷切的情意所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真诚的邀请。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错误。颈联意思是: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应该是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比作雨声。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并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从诗中来看,诗人主要写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首联“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是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山川形势,气象壮阔;颔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说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这一景象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诗人因见景美而想与友人同赏,这是原因之一。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写到“晴天雨”“夏夜霜”,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这是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结合尾联“消暑”可知,此时正处夏夜,那么此处的清凉自然是难得的,故此邀请友人同来消暑,这是原因之二。尾联“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这是以问答的形式,把主人的殷勤相邀之意表达出来,可以看出对友人的情意,这是邀请的原因之三。17.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br />答案:18.B19.C20.参考答案:①比喻构成:将190多个国家比作190多条小船,将190多个国家团结在一起比作同在一条大船。各自孤立的国家与团结在一起的国家之间是小个体与大团体的关系,这和小船与大船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似性。②表达效果: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诠释,说明解释,用于书面语,侧重于对某事的讲解证明。阐释,阐明陈述并解释,侧重于阐述事实后加以解释。文中没有阐述事实,用诠释。第二空,传递一般是在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而传达多数情况下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下辈。第三空,频频,一次又一次,表示动作或情况在一定时间或范围内重复出现。屡屡,屡次,常常,再三,表示情况一再出现。频频强调出现的次数频繁,屡屡表达的次数频率不及频频。文中表达的是次数多,频率高。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酣畅淋漓,指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前者侧重意思的表达,后者侧重情感的宣泄。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三亿人”所属不明,“伟大故事”的主体错误,应在“中国”添加介词“以”使“中国”成为“三亿人”的所属和“伟大故事”的主体,“冬奥会”成为“带动”的状语:“你奥会的舞台”是“传”的途径,用“以”不准确,应将“以”改为“通过”,“到”用词不当,应将“到”改为“遍”。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比喻构成需要指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需要结合内容作答;选段以议论为主,比喻说理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答案:21.D;22.①就等于把退热药吃了两遍②这种药物在一般剂量下很安全③就会对肝脏造成损伤;解析:21.前一分句是“感冒药和退热药不能一起服”,后一分句是在前一分句的基础上反面结论,主语保持一致比较恰当,据此可以排除以“健康”为主语的A项、B项;比较C项、D项,运用假设关系比运用条件关系更恰当,从而排除C项。故选D项。23.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br />材料一是以一个个创新高地不断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蓬勃生长来展示“中国速度”,材料二是孔子的名言——欲速则不达。两则材料的意思看似相反,实质并不矛盾。考生应正确理解“欲速则不达”的含义,即“违背规律、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而中国一个个创新高地的不断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的蓬勃生长是中国科技人员脚踏实地、夜以继日地辛勤付出的结果,并没有违背规律,更不是一味求快。中国从跟跑到并行,再到领跑的突破,实质是根植于多年的长期积累,只争朝夕的执着攻关。考生写作时,应从“欲速则不达”的含义入手,指出遵循规律、踏实厚积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中国速度”背后的原因,最后指出尊重规律、踏实积累、勤奋付出才是发展、成功速度的保障。<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