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草书最能体现书写者的情趣,真正懂草书者,不会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顿挫缓急,或者()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波澜。写意绘画也是如此,随意的几道枯笔,零星的红黄点缀,便成了寒冬的腊梅,透过宣纸,隐约能感受到一缕缕的暗香()。再不经意地晕染一番,就是一片山水,使人仿佛置身于西湖的()。不得不承认,____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凝重浮动山光水色B.厚重飘动山高水低C.凝重飘动山光水色D.厚重浮动山高水低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B.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C.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D.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1~2题答案】【答案】1.A2.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凝重:指庄重,稳重,浓重。厚重:又厚又重;丰厚;(书)敦厚持重。语境形容草书运笔如山一样,应填“凝重”。浮动:飘浮移动,流动;上下波动,固定。飘动:(随着风、波浪等)摆动;飘。语境形容绘画中的一种隐约的感受,应填“浮动”。山光水色:形容山水秀丽,景色宜人。山高水低: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人的死亡。语境描写画面上的自然景色,应填“山光水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语境表达对今人画技的肯定,话题对象不是“意境”,而是“今人”,排除AD;“丰富”与“提高”存在逻辑先后,先“丰富”后“提高”,排除C。故选B。3.中国古代书画名家辈出,其中苏轼除了工于书画,也擅长诗文,我们学过他的很多作品。耀华中学朴风诗社准备举办以苏轼为专题的展览。下列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A.石钟山下,目见耳闻,探自然真相B.北固亭上,千古江山,觅三国英雄C.旧南阁子,悼念亡妻,亭亭枇杷树D.洞庭浩浩,扣舷独啸,一曲念奴娇【3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苏轼专题展览应与苏轼诗文有关。A.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抒发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慨。B.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感慨。C.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述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景象。D.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抒发了“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感慨。故选A。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材料二: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才算是选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材料三: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材料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自《2016~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C.从材料四的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B.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以开发旅游业作为唯一的目的,否则将使文化旅游缺乏魅力。C.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则都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6.从全文可知,面对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下列解决发展问题的途径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合区域特色,使文化旅游产品具备相应主题,杜绝效仿,避免重复。B.结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C.结合业态的发展趋势,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做到“无中生有、变废为宝”。D.旅游从业者应该对当地旅游产品亲自感受和亲自参与,从而制定措施以利于旅游者深度游览和体验。【4~6题答案】【答案】4.A5.D6.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条件表述错误。根据原文“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可知,“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才使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表述错误,文中是说“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也不都期望”,表明大众旅游的旅游者中有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的;“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则都希望……历史长卷”错误,文中并没有相关内容的表述。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D.“旅游从业者应该对当地旅游产品亲自感受和亲自参与”错,根据原文“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可知,不是要求“旅游从业者”亲身感受,亲自参与,而是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故选D。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①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迁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榷酤,汉以后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文中意指前者。公为学好明经术,每道圣贤事业,辄跂耸勉慕,皆欲行之于己。自始仕,慨然有康济之志。凡所设施,必本于仁义而将之以刚决,未尝为人屈挠。历补外职,以严明驭吏,使不得欺,于是民皆受其赐。立朝益务劲雅,事有不安者,极意论辨,不畏权幸,不蹙忧患。故屡亦见用,然每用必黜之。黜则欣然而去,人未始见其有悔色。或唁之,公曰:我道则然,苟尚来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噫!如公,乃韩愈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每抚边,赐金良厚,而悉以遗将佐。在杭,尽余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而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遗表不干私泽,此益见其始卒志于道,不为禄位出也。作文章尤以传道名世,不为空文,有文集二十卷、奏议若干卷,两府论事若干卷。(节选自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文》)7.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稍稍沮罢沮:败坏B.遗宰相书遗:呈送C.不蹙忧患蹙:担心D.乃韩愈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笃:坚定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仲淹以忤吕夷简以吾一日长乎尔B.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因人之力而敝之C.嗟悼久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不空文吾为其无用而掊之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正职长官称户部尚书,副职长官称户部侍郎。C.卒,死。《礼记》中对死的称谓等级有崩、薨、卒、不禄、死等,其中,“卒”指大夫之死。唐代之后“卒”泛指死。D.论,评论。一般指史传文后面的评论性文字,是传记作者对传主一生功业和优秀品格的评价和总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B.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C.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D.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致力改革,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实行。B.麟州遭到敌寇侵扰,范仲淹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免除他们的赋税,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C.范仲淹曾有多次调动,先后任邠州、邓州知州和给事中等职。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也愿意留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D.传记作者认为,北宋是一个不乏明君和贤臣的朝代,范仲淹就是贤臣中的代表,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可与古人媲美。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2)凡所设施,必本于仁义而将之以刚决,未尝为人屈挠。(3)故屡亦见用,然每用必黜之。13.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7~13题答案】【答案】7.A8.A9.D10.C11.D1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范仲淹)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他)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用两道肉菜。(2)凡是(他)所实施政事,一定本于仁义道德并且用刚毅果决的态度来奉行(它们),不曾因为他人而屈服。(3)因此也多次被任用,但是每次被任用(不久)又一定被罢黜。13.性至孝(孝顺);好施予(乐善好施);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为证宽厚,百姓爱戴);笃信仁义之道(笃信儒道)。【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句意:也就逐渐被废止了。沮:废止。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连词,因为。句意:范仲淹因为触犯了吕夷简。“以”,连词,因为。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B.“因”,连词,于是,就。句意:范仲淹就和枢察副使富弼巡视边防。“因”,介词,凭借。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C.“之”,助词,用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的作用。句意:嗟叹哀悼很长时间。“之”,动词,到,往。句意: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D.“为”,动词,写,发表,句意:从不空发议论。“因”,介词,因为。句意:我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击破了。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对传主一生功业和优秀品格的评价和总结”说法错误,应是“功过是非的评论”。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到按察使出巡时,许多问题被检举出来,引起人心不悦。自从施行子嗣恩荫的减少,考绩升迁制度的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这样,诽谤范仲淹的言论就逐渐多起来,而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也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及按察使出”中“出”意思是“出巡”,与“按察使”这个官职词合用,语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B。“自任子之恩薄”中“任子之恩”应属于一种制度,为名词,在句中作主语,“薄”为形容词作动词,是谓语,两者共同构成主谓关系,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可与古人媲美”分析错误。从原文“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可知,应是“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探究他想知道的事物之精神,可与古人媲美”。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极,十分;“以”,因为;“非宾客”,不是家中来客;“不重肉”,不用两道肉菜,或者意译为“不大吃大喝”。(2)“设施”,实施;“将之以刚决”,状语后置句;“屈挠”,屈服。(3)“见用”,被任用;“黜”,被罢黜。【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关于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文一主要集中在第二段“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由“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可知,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由“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瞻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可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由“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可知,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因此受到百姓爱戴。从文二“如公,乃韩愈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等也可得出结论,即仲淹笃信仁义之道,喜施与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依此概括要点。参考译文:(一)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当初,范仲淹因为触犯了吕夷简,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们各自坚持他们二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责对方是朋党。等陕西一带发生了军情,仁宗皇帝因为范仲淹众望所归,便开始提拔重用他。等到吕夷简罢官免职,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裁抑侥幸得官的人,削减冗余滥竽充数的官吏,考核审核官吏,日夜谋划如何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实行。到按察使出巡时,许多问题被检举出来,引起人心不悦。自从施行子嗣恩荫的减少,考绩升迁制度的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这样,诽谤范仲淹的言论就逐渐多起来,而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也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刚好遇到边境有军情,范仲淹就和枢察副使富弼巡视边防。这样,范仲淹被任命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给黄金百两,但范仲淹全部分赠给守边的将领。麟州新近遭到了敌寇的大肆侵扰,进言的人多数主张放弃麟州,范仲淹却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废除当地官府对酒类的专控权,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下来。范仲淹离开朝廷后,反对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击他,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自己也请求免除参知政事之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邠州知州。他任中书时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渐被废止了。范仲淹因患病请求担任邓州知州,被升为给事中,当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不久调往杭州,又一次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这时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颍州,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开始,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大吃大喝。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评论说:自古有作为的明君,一定会有贤明的大臣辅佐他。宋朝有范仲淹这样的大臣,也是如此。范仲淹当初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管理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过的话。三国时,诸葛亮在草庐和刘备说了三分天下的谋略,后来用一生去实现当初的承诺。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啊!范仲淹在朝堂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天下人都知道,也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可以探究他想知道的,哪里比不上古人呢?(二)(范仲淹)治学喜欢阐释经典,每当解释古代圣贤的事业时,对他们的成就非常羡慕,总想自己去实行圣贤们的想法。从做官开始,就慨然有让天下太平康乐的志向。凡是(他)所实施的政事,一定本于仁义道德并且用刚毅果决的态度来奉行(它们),不曾因为他人而屈服。多次在京城外任职,对下面官吏的管理非常严格,让他们不敢欺瞒自己,于是当地的百姓都从中受惠。在朝廷主持政事时更加注重事物的是非曲直,认为政务有不对的地方,极力进行辩论,而不畏惧权贵,不担忧自己受到打击。所以多次受到重用,但是最后都被罢黜。被罢黜后就欣然离开(朝廷),人们从没见过他有后悔的神态。有人向他表达安慰之情,范公则说:“我所坚持的道就是这样,在位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以后是否因此而被放弃。假如一百次被任用,又一百次被放弃,我也没有什么后悔的。”唉!像范公这样的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坚信道义同时具有自知之明的人吧。范公天性喜欢施与,如果别人有了急难他一定会伸出援手,不管自己家里是否能够度日。在成为大官后,家里的生活也和原来没有当官是一样,家里的人没享受过富贵的生活。每次去边疆任职,朝廷赐给他很多金钱,范公将这些钱都分发给守边的将士。在杭州任职时,将自己攒下的俸禄在苏州买下田地,成为义庄,用来将远房亲属招聚在一起。而在(范公去世后),下葬时居然没有新衣服,还是朋友们凑钱给他办理的葬礼。他所留下的遗孤没有地方住,官府就在韩城借给他们房屋居住。在他所上的遗表,没有为自己请求什么私人利益,这就更加显现出他对于道义坚守贯穿始终,不因为名利而有所偏离。范公所作的文章尤其以传授天道而在世间出名,从不空发议论,有文集二十卷、奏议若干卷,两府论事若干卷。第Ⅱ卷四、(25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御街行·秋日怀旧[北宋]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描绘秋夜之景,下片抒写相思之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上阕首句写“纷纷坠叶”,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描写,以动衬静,突出了寒夜的沉寂。C.“月华如练”一句,形容明月之下的花儿如锦缎一般,采用了比喻的手法。D.词的下阕反复咏叹,语直情真,其中“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2)请指出上阕“寒声碎”中“寒”字的妙处。(3)请简要分析下阕抒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14题答案】【答案】(1)C(2)“寒”首先写出了深秋气候的寒冷特点,同时渲染了冷清的气氛,还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3)夸张,写愁肠已断,且酒未到就已成泪;动作或细节描写,“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人物挑灯倚枕独对灯的寂然凝思的愁苦情态;借景抒情,“残灯明灭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比拟,将愁说成萦绕在心间与眉上,将抽象情感具象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形容明月之下的花儿如锦缎一般”错误,“月华如练”的意思是“如绸缎般的皎月”,所以“月华”指“月光”,而不是“花儿”,《春江花月夜》有“愿逐月华流照君”。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运用夸张的手法,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动作或细节描写,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人物挑灯倚枕独对灯的寂然凝思的愁苦情态。“残灯明灭欹”借景抒情,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谙尽孤眠滋味”直抒胸臆,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运用比拟,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将愁说成萦绕在心间与眉上,将抽象情感具象化。1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2)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16题答案】【答案】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②.盘飧市远无兼味③.夫人之相与④.俯仰一世⑤.而未尝往也⑥.而卒莫消长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飧,兼,与,卒。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流淌的秋虫清音付秀宏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秋虫,就像秋天一样,然后我们不仅在声音中品出了秋的味道,其中还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一江秋水罢尽凡事,又抚琴诉诸如水流。断桥秋堪冷,旧梦恨愁天。独自凄凉凭谁问,夜月萋萋尘弦生。故国年华,那堪片片韵脚。此心、此情、此景、此夜、此风、此人……明月不谙离恨苦,蟋蟀频扣响心门。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那种清音,不独是虫儿的声波,还有历史的音色、心仪之人的音容,也无疑是我钟爱的圣人孔子和峨眉山法师的声声谆谆教诲、句句金玉良言。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借秋虫的鸣叫来抒发情感,行文思路如虫鸣的流淌,自然舒缓,清新流畅,没有明显的逻辑结构,但又有情感的内在驱动。B.文中第二段提到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意在说明昆虫也有一个丰富精彩的世界,值得我们去探寻,同时也在说明自己喜爱昆虫的原因是对《昆虫记》的热衷。C.文中提到《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一诗,巧妙借用这个题目,点出“秋虫”与“家”的关系,进而引申出“家”的更深刻含义。D.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钟爱秋虫声音的原因后,先写自己听不到秋虫之声后的寂寥感受,再写听到秋虫清音后的巨大震撼和纯净内心,对比鲜明,描写细腻。E.本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秋虫之音写得清新脱俗,语言质朴,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情感真挚,意境优美。18.试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19.赏析画线句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分析作者在秋虫的声音中得到了哪些收获。【17~20题答案】【答案】17.BE18.点明时令,表现秋虫声音的魅力;渲染清幽的气氛,奠定安然感伤的基调,引出下文,照应结尾。19.采用通感的修辞,将秋虫的清音写得清新脱俗;采用排比的修辞,多角度描写虫音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同时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语言工巧典雅,用诗化的语言将秋虫之声的情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又突出了作者对秋虫清音的细腻感受。20.品出秋的味道,自然的味道;感受到了秋虫生命的坚韧和高贵;感悟到了诗意和文化;对童年的怀念;与前人的心境有了共鸣;获得了安宁的心境,读懂自己。【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同时也在说明自己喜爱昆虫的原因是对《昆虫记》的热衷”错误,并不是因为《昆虫记》才喜欢昆虫的,后文提到“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可见作者幼年时便着迷昆虫。E.“写得清新脱俗,语言质朴,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错,全文语言华丽工巧,典雅优美,且以抒情和描写为主。故选BE。【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段落作用的能力。“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点明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通过“我”的感受表现了秋虫声音的魅力。“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作者开篇渲染清幽的气氛,奠定安然感伤的基调。同时,在结构上与结尾“那种清音,不独是虫儿的声波,还有历史的音色、心仪之人的音容,也无疑是我钟爱的圣人孔子和峨眉山法师的声声谆谆教诲、句句金玉良言。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相照应,构思巧妙,结构完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采用了通感的修辞,以视觉、触觉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将秋虫的清音写得清新脱俗。“如……如……如……亦如……”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多角度描写了虫音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突出了秋虫声的丰富和耐人寻味,同时同时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利于抒情。“一江秋水罢尽凡事,又抚琴诉诸如水流。断桥秋堪冷,旧梦恨愁天。独自凄凉凭谁问,夜月萋萋尘弦生”,诗词般的语言,工巧而典雅,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突出了作者对秋虫清音的细腻感受。【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秋虫,就像秋天一样,然后我们不仅在声音中品出了秋的味道”“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可概括为:品出秋的味道,自然的味道;依据“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可概括为:感受到了秋虫生命的坚韧和高贵。依据“你打扰蟋蟀作诗了。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可概括为:感悟到了诗意和文化。依据“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可概括为:对童年的怀念。依据“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可概括为:与前人的心境有了共鸣;依据“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可概括为:获得了安宁的心境,读懂自己。六、(10分)①让群众早日摆脱贫困,是中阳县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②中阳县采用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四种模式,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③通过贷款发放,贫困户获得用于创收的生产资金。④通过产业扶贫,保障贫困户每年有稳定的收益。⑤中阳县还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破零增收,借助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服务企业、购买服务等四种措施,确保贫困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五万元以上。⑥通过全力奋战,中阳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两句中的“中阳县”都可以改为“该县”。B.②⑤两句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一样。C.文中三个“通过”,唯有一个可被换为“经过”。D.将⑥置于①②两句之间,文段会变得更连贯。22.文段中③④两句结构不同,请在③中添加一个词,使之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与④结构一致,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21~22题答案】【答案】21.C22.通过贷款发放,保障/保证/确保/让/使/使得贫困户获得用于创收的生产资金。【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A项,①句中的“中阳县”不能改成“该县”。如前面已经提到这个县的名字,则下句再提到这个县就可以用“该县”,而①句是首次提到县的名字,必须使用全称“中阳县”。B项,②句中的“等”是表示列举未尽的省略;⑤句中的“等”是表示列举已尽的收束。C项,⑥“通过全力奋战”的“通过”可以换成“经过”,而③④中的“通过”都不能换成“经过”,否则搭配不当。D项,⑥句是说的“结果”,而①句是目标,②句是措施,中间插入⑥不合逻辑。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式的鉴赏能力。④是“通过产业扶贫,保障贫困户每年有稳定的收益”,格式是“通过……,保障……”。③是“通过贷款发放,贫困户获得用于创收的生产资金”,“贫困户获得用于创收的生产资金”前面需要加一个与“保障”意义类似的动词,可加“保障/保证/确保”或“让/使/使得”。23.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第七章“男女有别”中提到了两种婚恋模式,“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具体内容如下:“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浮士德式”则是“感情的象征,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首先请指出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婚恋模式是以上哪一种模式,接着借助这两个概念分析《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经过分析请尝试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150字以内。【23题答案】【答案】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婚恋模式是“阿波罗式”。“金玉良缘”属于“阿波罗式”,宝钗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压制自己的感情,不和宝玉闹别扭,以“纪律”维护自己的感情;“木石前盟”属于“浮士德式”,黛玉和宝玉闹别扭,与宝玉沟通内心,他们的感情是热烈的。由此可见,乡土社会扼制男女感情,以纪律维系群体的稳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内容,分析名著观点、概念的能力。由《红楼梦》中,宝钗处事圆滑,时时压制自己的感情,即使宝玉出家,也哭的不失威严,这就是乡土社会需要的人——理性战胜感性。宝钗对宝玉也有感情,但是他们的感情是克制的,没有激动性,宝钗劝宝玉走仕途经济,而宝钗则会生育、持家,可见其爱情符合“阿波罗式”强调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特点。而黛玉经常对宝玉使性子,跟他闹别扭,她会剪香囊,会因为宝钗而吃醋、闹脾气,他们的爱情是激动的,符合“浮士德式”“感情的象征,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的特点。分析可知,而乡土社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注重社会的稳定,这样的社会怕感情会影响纪律,就好像有些公司内部不允许谈恋爱一样,乡土社会靠纪律维持稳定。乡土社会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七岁不同席。”这是乡土社会的要求,也是扼制男女间发生感情的利器,有接触才会有感情,不允许接触,产生感情的几率就会降低。社会秩序防范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多家媒体发布视频,名为“2021年度‘破防’的瞬间”,细数了2021年一幕幕感动、振奋、震撼、怀念的瞬间,展现了这一年的温暖与感动。其中包括:《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兄弟走向刑场的一幕,奥运赛场运动健儿的优异表现,河南水灾时大家的齐心协力,还有神州十三号的升空,孟晚舟的回家,以及国人对袁隆平院士的悼念……“破防”在网络用语中的意思是人的心理防御被突破,这个词近年多被网友借用过来比喻内心受到极大触动,精神受到极大振奋。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青少年会在心理防御的一次次“突破”中,得到思想的转变与升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国内外的哪些事件以及个人生活中的哪些经历使你“破防”,又使你获得了思想上的哪些转变或升华,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4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主要列举了2021年一些让人“破防”的瞬间,这些瞬间让人温暖和感动。这段的作用重要让我们理解什么是“破防”,以此开拓我们的思路。材料第二段解释什么叫“破防”,以及指出“破防”对于青少年思想方面有何作用。总之,从材料中我们了解了什么叫“破防”以及“破防”有什么样的作用。从写作任务来看,要求写出2021年,能够让你“破防”的国内外的事件以及个人生活中的经历,并写出这些“破防”的人或事给你带来的思想上的转变或升华。这就确定了我们写作的内容,是能够让你“破防”的人或事,当然可以是大事,也可以是小事。比如国人对袁隆平的悼念,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些悼念细节,由此让你思考人活于世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改烃你的自私或狭隘等。也可以选择小事件,比如:大娘独自骑着三轮车在拥挤路段行走,却不小心剐蹭到一辆小轿车。大娘慌乱地从口袋里掏出钱,却大部分都是零钱。大娘不知道要赔多少,于是拿出了仅有的那张红钞递给车主。当车主得知大娘家人住院了,而且大娘还没有收入的时候,拒绝了大娘的赔偿。从而让你明白,世界上还是暖心的人多,并不是所有老人都会讹钱,也并不是所有车主都会得理不让人。大家之间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社会才会更美好。立意:1.总有那一瞬间让我们感动。2.有一些人让人暖心。3.世界需要温情。4.涤荡心灵,提升自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