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于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教育家》:您强调儿童文学之于孩子的“精神塑形”功能,您希望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孩子们涂上一抹什么样的人生底色?曹文轩:我曾给儿童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那么,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究竟包含了一些什么内容呢?——是正当、正确的道义观。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必有道义作支持。而文学具有培养人之道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在对人性的改造与净化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儿童文学有着更为明确的担当。它要通过文学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包括无私、正直、忠诚、诚实、向善、同情弱小、疾恶如仇等。事实上,所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对这些基本道义观的张扬。当然,它与道德说教毫无关系。在这里,道义并非点缀,也绝非附加的主题,而是整个儿童文学的基石——这基石深埋于语言文字的地表,并不裸露、直白示人。二是基本审美能力与优雅的审美情趣。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往往更关注它的思想价值,而忽略了它的审美价值。但以我多年的阅读经验来看,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绝不亚于其思想价值,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超过思想价值的。因为一个再深刻的思想,时过境迁,都可能衰变为常识,但只有一样东西永远不会衰老,那就是美。审美功能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学凭借一句美丽的诗、一个优美的意象、一个优雅的境界、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于一瞬间,将美注入人的灵魂与血液,从而优化和提升了人性的品质。儿童文学,则更是将美和审美视若生命。美,几乎就是儿童文学的代名词。我们在形容一个美丽的世界时,常说“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主体,而全部儿童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童话。三是悲悯情怀。这无疑是优良人性之一。缺乏情感的人大概不能算是健全的人。我去过上百所中小学,在演讲中,反复阐述我对审美教育之价值的见解,同时,我也一样强调了情感教育的意义。我在许多学校留下了许多相同的题词: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都是教育。人性优良的基础,必须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莫定。悲悯情怀是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怀,是基因一般的品质。我们看到,文学作品往往是观摩课最青睐的文本。比如《呼兰河传》《边城》《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会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被感动,悲悯情怀会油然而生,我们会在对文学作品的无休止的阅读中,成为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摘编自《教育家》)材料二:儿童文学作品不要对孩子“一味迁就”。童年是成长的秘密花园,也是每个人心底难以忘怀的珍藏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童年更是奔涌不息的源泉与开掘不尽的富矿。作家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书写童年,以童年为媒,连接成人与儿童的心灵世界。叶广芬笔下女孩儿了了的家味童年,刘海栖梦绕魂牵的山水沟街等,是在斑斓的记忆帷幕之下书写的,作家用自己的大手拉起读者的小手,向他们发出共赴童年的邀请。书写童年,作家首先要完成回到童年的过程。以文学的方式呈现童年,是以轻松、愉悦的形式为童年盖上一层温攀的面纱,还是在孩子们惯于接受的程度之上增加一些难度与陌生,为他们适当展现与现实生活有距离的事物和情感?也就是说,儿童文学是不是有必要一味地坚持“儿童性”?对于“儿童性”的把握,有的作家凭借的是未泯的童心,有的作家依靠的是儿时的经验,有的作家是根据自己的孩子或者身边孩子的生活来进行想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可能只是表面与儿童亲近,不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儿童文学创作是否应该以更为宏阔的视角,为孩子展现更加多元丰富的世界?批评家杜传坤指出现在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存在对孩子一味迁就的问题,“片面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差异而忽视共性,可能导致童年书写的单薄、失真和同质化”,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对立与封闭,尊重差异也认同共性……以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那些大美、大爱、大智慧”。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伪饰、不造作,真情流露,对社会发展变迁进行真实展现,善于超越狭隘的童年观念,给读者提供舒展、广阔、具有历史厚重感与清晰发展脉络的体验空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童年为桥梁,在呈现文字与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实现了情感的传递,进而温润心灵、启迪智慧,创造一个美好、自足的审美世界。(摘编自《儿童文学如何应答时代与童年的呼唤》,《光明日报》)材料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乌鸦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狐狸和葡萄》《驴子跟狼的故事》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对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摘编自钱钟书《读伊索寓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正确道义观。B.材料二提出儿童文学创作应挖掘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共性,超越“儿童性”的看法。C.钱钟书认为现代儿童阅读《伊索寓言》不利于儿童认识当今这个复杂世界。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文学对儿童具有强大的“精神塑形”功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依据材料一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适合当下儿童阅读的应该是《水浒传》。B.依据材料二观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真实展现社会发展变迁,能实现情感传递。C.依根材料三观点,我们给儿童推荐书目的时候不能推荐寓言类作品。D.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儿童文学作品只要其内容能够贴近儿童生活,就是优秀的。3.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曹文轩采用了总分式结构阐述观点,说理有理有据,深入浅出。B.材料二采用了“提出观点——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C.材料三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观点。D.三则材料都是站在时代立场来阐述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的。4.请分析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观点和角度有何不同。5.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为例,说明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适合当今儿童阅读的文学著作。【1~5题答案】【答案】1.A2.B3.D4.①观点:材料一论证了儿童文学对孩子的“精神塑形”功能在于提供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培养基本审美能力与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悲悯情怀。材料二论证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不能对孩子“一味迁就”,应在尊重儿童与成人的差异的前提下认同二者的共性,艺术地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大美、大爱与大智慧。②角度:材料一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本质,材料二探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开掘主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①从坚持“儿童性”来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是儿童向往的自由自在的乐园,是唤醒儿童好奇心的一个审美世界。鲁迅对艺术热爱,课堂上偷着绘画的乐趣也符合儿童的天性。②从表现深度与厚度来看。《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母亲对待阿长的温和态度深刻影响着幼年的鲁迅,反映出作者追求平等、反抗阶级压迫等民主思想。③从人性的复杂来看。《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学者良知等都能给儿童以正面引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正确道义观”以偏概全。结合原文“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那么,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究竟包含了一些什么内容呢?——是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可见“最基本的正确道义观”是“良好的人性基础”内涵之一。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推断错误。材料一说儿童文学“帮助孩子树立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基本审美能力与优雅的审美情趣”“悲悯情怀”。《水浒传》对儿童来说过于暴力与血腥,不符合“优雅的审美情趣”这一观点。最适合的当是(西游记》。C.“不能推荐寓言类作品”过于绝对,曲解钱钟书观点。原文是“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针对的是像《乌鸦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等寓言作品,不能就此否定所有的寓言。D.“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贴近儿童生活”应该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都是站在时代立场”错误,材料一是曹文轩的见解,是个人立场。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看观点:材料一关键句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究竟包含了一些什么内容呢?——是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它要通过文学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包括无私、正直、忠诚、诚实、向善、同情弱小、疾恶如仇等”“二是基本审美能力与优雅的审美情趣”“三是悲悯情怀”。由此概括出材料一论证了儿童文学对孩子的“精神塑形”功能在于提供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培养基本审美能力与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悲悯情怀。材料二关键句是“儿童文学作品不要对孩子‘一味迁就’”“片面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差异而忽视共性,可能导致童年书写的单薄、失真和同质化”“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对立与封闭,尊重差异也认同共性……以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那些大美、大爱、大智慧’”,可概括出材料二论证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不能对孩子“一味迁就”,应在尊重儿童与成人的差异的前提下认同二者的共性,艺术地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大美、大爱与大智慧。再看角度:结合材料一记者的提问“您强调儿童文学之于孩子的‘精神塑形’功能,您希望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孩子们涂上一抹什么样的人生底色?”以及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应当提供正当、正确的道义观,培养基本审美能力与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悲悯情怀可知,材料一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本质;材料二的标题是“儿童文学如何应答时代与童年的呼唤”,作者强调儿童文学作品不要对孩子“一味迁就”,“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童年为桥梁,在呈现文字与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实现了情感的传递,进而温润心灵、启迪智慧,创造一个美好、自足的审美世界”,这是在探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开掘主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中说“童年是成长的秘密花园,也是每个人心底难以忘怀的珍藏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童年更是奔涌不息的源泉与开掘不尽的富矿”,从坚持“儿童性”来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塑造了一个自由美好的“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这个“百草园”是儿童向往的自由自在的乐园,是唤醒儿童好奇心的一个审美世界。文中还描写少年鲁迅对事物的好奇,“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还在课堂上描画,“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鲁迅对事物的好奇,对艺术热爱,课堂上偷着绘画的乐趣也符合儿童的天性。材料二中说“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对立与封闭,尊重差异也认同共性……以艺术的方式去表现深度与厚度,与孩子分享那些大美、大爱、大智慧’”,从表现深度与厚度来看,《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母亲对阿长的态度很温和,听“我”诉苦之后,母亲这样问她“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并不责怪长妈妈。鲁迅母亲对待阿长的温和态度深刻影响着幼年的鲁迅,反映出作者追求平等、反抗阶级压迫等民主思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三中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钱钟书并不主张儿童文学过于简单,认为应当反映一些人性的复杂。从人性的复杂来看,“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学者良知等都能给儿童以正面引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昏时分肖复兴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萎萎,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电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件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旧日京城的黄昏景象,既写了瓦片翻涌、炊烟袅袅的外景,又写了烧火做饭、葱花飘香的内景,很有立体感。B.作者在北大荒生活了六年时间,却一次都没有注意到这里黄昏时的情景,是因为满目荒凉的环境让其厌烦,无心去看。C.作者写黄昏时送孩子的校车像橙黄色的云朵蜿蜒飘向自己,画面美好,说明融入温情的等候让其感到非常幸福。D.本文时间跨度较大,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将人生不同阶段黄昏时分的画面连缀起来并一一展现,意蕴丰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回忆青春时光的黄昏,将归巢的雨燕喻为在夕阳金色光芒下飞舞的一群群墨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数量之多和景色之美。B.面对离开北大荒时黄昏的壮观景象,“我”和秋子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既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C.作者由日出日落,联想到岁月、人生,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由过往时光巧妙过渡到前年在美国接孙子放学时欣赏黄昏风景的事。D.本文以“黄昏时分”为题,既让读者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写作对象,又引发读者遐想——黄昏时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8.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9.作者曾说散文写作在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都要讲求“清”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这一创作观的理解。【6~9题答案】【答案】6.B7.B8.①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②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以营造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9.①本文描写日常生活图景,如青春的美好、北大荒的奋斗、异国看孩子,语言力求通俗,朴实无华,给人清淡之感。②本文于叙事中自然融入了不同年代日常生活中的黄昏景象,体现出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感悟,行文清晰流畅,浑然一体。③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让作者忆起了青春的灿烂;离开北大荒时的黄昏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壮观和生活的从容、辉煌;等候校车时的黄昏,让自己感受到了人生的期待、盼望和温情,余韵悠长,有清隽之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B.“是因为满目荒凉的环境让其厌烦,无心去看”分析有误。从文中第4段可看出,“一次都没有注意到这里黄昏时的情景”的原因是作者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劳累,导致心理上疲惫不堪。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分析有误,文中有“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可见是因为第一次见到与经常见到才有不同的态度;“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不同;同时文中也无证据表明秋子有“不能回城的失落感”。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文段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可知,写安拉的《黄昏》,是为了交代自己想到几个难忘的黄昏的原因,并通过对比,突出自己拥有的黄昏的美好。分析文中“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可知,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有景象,有乐声,营造了黄昏美好的诗意氛围,突出黄昏的美好和值得期待,强化情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文体特征、表现手法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从语言上看,本文描写日常生活图景,“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等语言写青春的美好;“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萎萎,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等语言写北大荒的奋斗;“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等语言写异国看孩子,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给人清淡之感。从行文思路看,送同学时看到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离开北大荒时看到绚烂的黄昏,接孩子时看到异国的黄昏,于叙事中自然融入了不同年代日常生活中的黄昏景象,同时体现出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感悟,行文清晰流畅、自然,浑然一体。从具体内容看,旧时京城前门箭楼前的黄昏,“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青春眼中的黄昏,生动而绚烂;“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让作者忆起了青春的灿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离开北大荒时的黄昏,“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北大荒的黄昏深沉、壮美,一如成长的青春,“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件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壮观和生活的从容、辉煌;等候校车时的黄昏,“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让自己感受到了人生的期待、盼望和温情,余韵悠长,有清隽之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二年,贰师将军之西也,既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引兵而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天子乃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囊驼以万数。资粮,兵弩甚设。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志圣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持王毋寡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贰师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B.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D.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域,自汉代以来,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B.天子,古时称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人认为君权神授,君主秉承天意治理百姓。C.千金,汉代以一斤金为一金,值万钱。也可用来指自己的女儿,有尊贵之意。D.郡国,汉代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宛国不肯将其出产的良马交给汉使者,汉武帝只好派使者携重金等前去请求换取;大宛国王与群臣商议,还是不肯把良马交给汉使者。B.李广利被汉武帝任命为贰师将军,率兵讨伐大宛国,却因故带兵返回;汉武帝闻讯大怒,派人在玉门关拦截,说有敢回乡的一律处斩。C.鉴于第一次派出的兵力太少而败归,汉武帝又大量征调兵力攻打大宛国;贰师将军首先切断大宛城内的水源,使城内军民苦不堪言。D.在汉军的围困之下,大宛国内发生分化,其贵族们杀了国王,并以愿献出宝马等为条件与汉朝议和;汉军在选良马、订盟约后,撤兵而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2)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14.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兵攻打大宛国?【10~14题答案】【答案】10.B11.C12.B13.(1)汉使恼怒,便破口大骂,用椎砸(破)金马,然后离去。大宛的贵族生气地说:“汉使居然如此轻视我们!”(2)攻下的可以得到粮食,攻不下的几天也就离去。等(李广利)到达郁成国时,他的军队只剩下不过数千人了,都很饥饿疲惫。14.①想得到大宛国的良马。②认为大宛国弱小,容易攻克。③可以实现让自己所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立功而封侯的目的。【解析】【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由于兵多,途经西城小国没有不迎接的,他们向汉军提供粮食。从此地又向西进发,一路顺利到达大宛国的都城,到达的士兵共计三万人。大宛出兵迎击汉军,汉军以箭射击,使其大败,大宛国士兵退入城中防守。“所至”修饰“小国”,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D;“至”的宾语是“宛城”,“三万”指的是“兵”,所以“兵”前断句,排除选项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也可用来指自己的女儿”解说有误,“千金”是敬称,应为“可用来指别人的女儿”。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说有敢回乡的一律处斩”错误。由原文“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可知,汉武帝听说后大怒,派使臣到玉门关拦截,同时传下命令:“军队有敢退入玉门关者一律斩首!”可见“入”后省略了宾语“关(玉门关)”,而不是“家乡”。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妄言”,漫骂,诅咒;“椎”,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椎子敲打;“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不起。(2)“去”,离开;“比”,等到,及;“罢”,通“疲”,疲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可知,于是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斤黄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于是不肯把良马交给汉使。汉使恼怒,便破口大骂,用椎砸(破)金马,然后离去。由此可知,想得到大宛国的良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由原文“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可知,曾出使过大宛国的姚定汉等人说:“大宛兵力薄弱,如果派三千人的汉兵,以强弩射击,就能把他们全部俘虏。”汉武帝曾派浞野侯赵破奴率七百名骑兵俘虏了楼兰王,所以认为姚定汉等人说得有道理。由此可知,认为大宛国弱小,容易攻克。由原文“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可知,而且汉武帝正想封宠姬李氏的兄弟为侯,便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发属国的六千名骑兵与郡国品行恶劣的青年几万人,前去讨伐大宛国。由此可知,可以实现让自己所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立功而封侯的目的。翻译: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良马,藏在贰师城内,不肯给我们,”于是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斤黄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于是不肯把良马交给汉使。汉使恼怒,便破口大骂,用椎砸(破)金马,然后离去。大宛的贵族生气地说:“汉使居然如此轻视我们!”便驱逐汉使离去,并命令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去拦截攻杀汉使,抢取汉使的财物。汉武帝因而大怒。曾出使过大宛国的姚定汉等人说:“大宛兵力薄弱,如果派三千人的汉兵,以强弩射击,就能把他们全部俘虏。”汉武帝曾派浞野侯赵破奴率七百名骑兵俘虏了楼兰王,所以认为姚定汉等人说得有道理,而且汉武帝正想封宠姬李氏的兄弟为侯,便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发属国的六千名骑兵与郡国品行恶劣的青年几万人,前去讨伐大宛国。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西征,过了盐泽之后,沿途的小国都各守城堡,不肯供给汉军粮食,攻也攻不下。攻下的可以得到狼食,攻不下的几天也就离去。等(李广利)到达郁成国时,他的军队只剩下不过数千人了,都很饥饿疲惫。(于是他)带兵返回。回到敦煌郡,士兵剩下的不过十分之一二。汉武帝听说后大怒,派使臣到玉门关拦截,同时传下命令:“军队有敢退入玉门关者一律斩首!”贰师将军李广利非常恐慌,只能留在敦煌。汉武帝于是下令赦免了正在服刑的因徒,征发品行恶劣的青年与边塞的骑兵,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便派出六万人去敦煌增援贰师将军李广利,一些自带装备跟随出征的还不包括在内。另外,还征调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和骆驼数以万计。粮食、兵器、弓弩都十分充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这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再次率军出征攻打大宛,由于兵多,途经西城小国没有不迎接的,他们向汉军提供粮食。从此地又向西进发,一路顺利到达大宛国的都城,到达的士兵共计三万人。大宛出兵迎击汉军,汉军以箭射击,使其大败,大宛国士兵退入城中防守。贰师将军于是先到大宛城,掘开水源,改变流向,大宛城内的军民早已深受忧苦。大宛城的贵族们便商议说:“以前国王毋寡藏匿宝马,杀害汉使。今天我们杀了国王献出宝马,汉兵就会解围离去;如果依然不能解围退兵,再力战而死,也不晚。”大宛城的贵族们都同意这样做,于是一起杀了大宛王。派人拿着大宛王毋寡的头颅去见贰师将军,与贰师将军相约说:“汉军如果不攻打我们,我们献出最好的马任你们挑选,并向汉军提供粮食。”贰师将军于是答应了大宛的求和条件。大宛献出所有的马,供汉军挑选,又向汉军提供大批的粮食。汉军选出数十匹良马,中等及以下的雌、雄马三千余匹。又立过去对汉使友好的大宛贵族昧蔡为大宛国王,和他订立盟约,然后撤兵而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庚子荐饥(其三)戴复古[注]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岐。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注]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自号石屏,一生仕途失意,长期浪游江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宋庚子年间连续发生饥荒,流民充斥,殍死盈路,诗人有感于灾情写下这首诗。B.诗歌的前半部分侧重写饥民抛家离舍、饿死郊野的凄惨景象,历历在目,触动人心。C.诗歌的后半部分揭露了官府虚伪应付的罪行,笔锋犀利。其中五、六两句有反诘意味。D.全诗综合运用白描、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深化主题,语言有感染力。16.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杜甫诗歌风神,请谈谈这一特点在本诗中的体现。【15~16题答案】【答案】15.D16.①内容上,重在描写民生疾苦,同时指斥朝政,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②手法上,白描与简叙结合,语言朴实自然,毫不雕饰,场景真实,有“诗史”之风。③效果上,诗歌意境雄浑,感情沉重而悲痛,音调有起伏变化,有“沉郁顿挫”之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全诗综合运用白描、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没有运用典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内容上,“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劫数”,本指灾祸厄运,这里指灾情。如此严酷的灾难,希望朝廷官府赈济,可是他们只颁布一纸赈济灾民的空头公文,根本没有实际行动。面对灾患,还毫无心肝地搞这种官样文章来骗人!诗歌揭出了灾难的酿成,除了天灾,其实还有人祸,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手法上,“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岐”,饥饿已经把灾民逼上了绝路,他们抛下家舍出去逃荒,不少人竟倒毙在半路。“纵横”谓饿殍之多,白描与简叙结合,语言朴实自然,毫不雕饰,场景真实,有“诗史”之风。效果上,“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看到这触目惊心的现实,诗人不禁仰天长叹:老天怎不下点粮食给饿急了的百姓!死人太多,已经无地可埋了!要老天“雨粟”,是不可能的,其实是对政府的谴责,语气中跳跃着愤怒的火花,诗歌意境雄浑,感情沉重而悲痛。大自然的“天”和封建社会的“官司”,都是毫不怜悯百姓的杀人凶手!特别是后者,作者以犀利无比的笔锋戳穿了封建官府和统治者虚伪的画皮,把他们那套鬼把戏暴露在光天化日下。这首诗的针线十分细密,如第三句紧顶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前面四句写完惨象后,在第五、六句作一收束,最后两句又使主题深化,把自然界的早魃与官司人为的破坏联系起来,展示了灾民处于靠天天不灵,求官官不应这种走投无路的境地。全诗相当完整紧凑,极大地增强了它的艺术批判力量,同时音调有起伏变化,有“沉郁顿挫”之感。可见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有杜甫诗歌风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鹤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朱自清《松堂游记》中写道:“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3)“瀚海”原本指的是“海”,即北方的大湖,后来指戈壁、沙漠等。“瀚海”一词在古典诗词中颇受诗人青睐,如“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吾尝跂而望矣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千呼万唤始出来④.犹抱琵琶半遮面⑤.瀚海阑干百丈冰⑥.愁云惨淡万里凝【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详解】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跂”“博”“始”“阑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描写江南的诗句。江南的民居,顺应天人合一,追求房屋格局的变化,注重细部的装饰,它的门窗,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充满了灵秀,形成了精巧细腻、活泼淡雅、肃穆华丽的风格。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当下,长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乡村空间改造,让粉墙上的一扇扇花窗成为。用瓦片、薄砖、木竹制作的圆形、矩形、回纹、万字、冰纹、花鸟、山水等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江南符号,呈现出的、诗情画意,让人们在虚虚实实、中,寻觅探幽。一扇扇诱人的花窗,似一团花影,如一缕花香,让江南春色关不住。处处门窗皆有意,花饰窗棂景醉人。江南的花窗,,演绎着一段段浪漫的传奇,它是江南文化的符号,透露出诗性和雅性的文化基因。它朴实、美观,传承着江南的历史文化,传达着新时代最美的江南意蕴。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B.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C.整个窗户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加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D.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整个窗户线条流畅,匠心独具,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的感觉。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点睛之笔千姿百态朦朦胧胧历经沧桑B.点睛之笔千娇百态模模糊糊饱经风霜C.生花妙笔千姿百态模模糊糊历经沧桑D.生花妙笔千娇百态朦朦胧胧饱经风霜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8~20题答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18.D19.A20.①修辞手法:比喻、通感。②表达效果:将一扇扇花窗喻为一团花影,将看到的花窗转化为嗅觉,即一缕花香,将视觉和嗅觉融合在一起,生动描写出花窗精美、迷人的特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在……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主语残缺,删掉“在……下”或“使”。二是“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成分残缺,应在“轻松灵动”后加“的感觉”。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另原句“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具有突出“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的作用,与前文“注重细部的装饰”相呼应,选项C将句子变动为“整个窗户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后少了强调的意味,不如原句好。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点睛之笔”,文章或艺术作品传神绝妙之处。“生花妙笔”,比喻文笔美妙,写作能力极佳。根据语境“让粉墙上的一扇扇花窗成为”应填“点睛之笔”。第二空:“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千娇百态”,极言女子容态之美丽动人。根据语境“用瓦片、薄砖、木竹制作的圆形、矩形、回纹、万字、冰纹、花鸟、山水等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江南符号,呈现出的”应填“千姿百态”。第三空:“朦朦胧胧”,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模模糊糊”,思想上模糊不清的样子。根据语境“让人们在虚虚实实”应填“朦朦胧胧”。第四空:“历经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根据语境“演绎着一段段浪漫的传奇”应填“历经沧桑”。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一扇扇诱人的花窗,似一团花影,如一缕花香,让江南春色关不住”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似一团花影”将一扇扇花窗喻为一团花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窗美丽、诱人的特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如一缕花香”是通感,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将两种感觉贯通,生动描写出花窗精美、令人着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花窗的喜爱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花是①▁,是固态水。空气中的小水滴在空气上升运动过程中变冷降温,达到凝结点变成冰晶。当温度不变或者下降时,②▁,直到自身重量超过空气阻力和浮力,便落到地面变成小雪花。持续不断的水汽运送、上升运动带来降雪的同时,一片片小雪花还可以继续碰撞结合变成大雪花,落在地面形成积雪。③▁,重量也就越大。从古至今,()。比如,暴雪可能会压垮蔬菜大棚,雪后出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等。因此,对降雪天气的监测预报非常重要。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在雪中寄托了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但雪也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B.雪寄托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但也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C.雪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也寄托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D.雪寄托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但人们也认为雪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22题答案】【答案】21.B22.①小水滴凝成的冰晶②冰晶不断增大③积雪越厚【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和前后句式相一致原则,“雪”应是句子的主语,因此排除AD;然后根据后面所述的都是雪人们带来的危害可知,其前要接雪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排除C项。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第①处是首句和后面“空气中的小水滴在空气上升运动过程中变冷降温,达到凝结点变成冰晶”的信息可知,第①处应填“小水滴凝成的冰晶”之类的内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后面“直到自身重量超过空气阻力和浮力”的信息可知,第②处应填“冰晶不断增大”之类的内容。根据前面“落在地面形成积雪”和后面“重量也就越大”的信息可知,第③处应填“积雪越厚”之类的内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歌德发现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按古典规则衡量,是不规则、不对称乃至古怪的,但认真审视,就不能不承认它是美的,其独特气质有一种自发之美。他强调:如果它的影响力源于深刻、和谐、独立的感觉,源自自我独特、不顾任何外界事物的感觉,那么它都是完整而新鲜。②英国女作家丽贝卡·韦斯特发现巴尔干当地人“从大学毕业回来,对农民的服装、舞蹈、礼仪之美完全视而不见,觉得它们都带着野蛮气息”。她强调,这会让人丧失自身根底,无法看到自身之美。③当下,很多人想变美,并竭力向大众审美中的美人标准靠拢,有人还整出明星脸,“想通过变成别人来变美”。这引起热议:到底是应坚持本色还是颠覆自己?今天的中国让世界看到它的美,也让我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这不仅是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也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重新理解自身的本质和独特价值。上述材料能给我们启示,请结合自己的认识,以“美的认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这是一道材料主题式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引导语、写作任务、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材料有三则。一是歌德对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之美原因的论述;二是丽贝卡·韦斯特对巴尔干当地人无法看到自身之美的评论;三是当下人们对美的错误认识及引起的热议。引导语是对如何看待美的态度的阐释。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表达出材料对我们的启示,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二是以“美的认知”为主题。必须明确对“美的认知”,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对于材料中如何看待美的态度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从歌德对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之美原因的论述的角度分析,抓住“独特气质”“自发之美”“深刻、和谐、独立”“自我独特”等可知,美应当是独特的,美来源于深刻、和谐、独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丽贝卡·韦斯特对巴尔干当地人无法看到自身之美的评论的角度分析,这些大学毕业的人有了知识的提升,反而无法看到当地独有的美,无法看到“自身之美”等可知,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身就很美,要正确地认识自身之美,让美回归本真。从当下人们对于美的错误认识及提出的思考的角度分析,抓住“变成别人”“坚持本色”等可知,自然的、本真的才是真正的美,要有自己的正确审美观,不能被大众庸俗的标准同化,要坚持自己的本色。从引导语的角度分析,抓住“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文化根源”“重新理解自身的本质和独特价值”等可知,我们应有文化自信,有对祖国历史文化之美的清醒认知,要重新回到对美的正确认知上来。当然也可以综合立意,只要谈对美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可。立意:1.美来源于深刻、和谐、独立。2.世俗之美岂为真美。3.审美,让我们重新出发。4.审视美丽,亮出精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