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因为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D.只要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一定不会严重滞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B.材料二认为“礼”中有诸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优秀合理成分,这与材料一中的礼可能是很残酷的观点矛盾。C.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D.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形象地表现出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对人的压抑与扭曲。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对此你怎么看?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红围巾刘庆邦喜如春天去相亲,到秋天还没有下文。相过亲的喜如,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喜如鼓足勇气对娘说:娘,我想要一条围巾。长这么大了,这是她第一次张口跟娘要东西。娘说:我是想给你买条围巾,哪有钱呢!喜如不说话了,她的嘴又噘了起来。还是那天去相亲前,娘说去村东头的五婶子家给她借一条围巾戴上。五婶子是刚娶到村不久的新媳妇。五婶子结婚那天,喜如去看过,五婶子头上的确戴过一条新围巾。那条围巾是大红的,把五婶子的脸都映红了。那天娘空手去,又空手回来了,没借到围巾。娘去得晚了,五婶子的红围巾已被别人提前一天借走了。那人的闺女也是要去相亲,也需要戴一条红围巾。喜如把自己相亲不成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没借到围巾上。要是戴上一条围巾呢,她的脸会显得红一些,好看一些,也许人家会看上她。娘见她像是生气了,替她想了一个办法,说要不然你去地里扒红薯吧,你扒的红薯,单独放在一边,等攒够两筐,让你爹挑到集上卖了,卖的钱够买一条围巾了,就给你买围巾。当天下午,喜如就扛上钉耙,挎上荆条筐,到地里扒红薯去了。地里的红薯已经收过好几遍,喜如放眼望去,见地里仍有几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扒着。她往地中间走了走,找到一块无人扒过、又离别人较远的地方,开始扒,扒了一丈多远,没扒出一块红薯。她把粘在一起的湿土块都捣碎,万一哪一块泥土里包着一块红薯呢?可以说喜如每扒一钉耙都满怀希望,希望怀得像红薯一样大,像红薯一样红。可土一扒开,希望顿时破灭。喜如不泄气,上一个希望破灭了,她把新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钉耙上。钉耙扬起,她的希望也随之升起。太阳落下去了,有人用钉耙把挑起筐,回家转。喜如不想走,她扒到的红薯还太少。她往村庄的方向看了看,见灰趴趴的庄子上冒出了炊烟,还隐约听到了拉风箱的呼啦声。欲哭的感觉又在喜如心头升起来了,她说:扒个红薯真难啊!当个人真难啊!她又对红薯说:红薯,红薯,你们别跟我作对好不好?你们救救我好不好?我一个闺女家,也没别的想头,不就是想买一条围巾嘛!也不知道红薯听到她的话没有,反正红薯还是没有出来,星星都出来了,红薯也没出来。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爹没起来,娘没起来,喜如就起来了。娘说天还不明,让她再睡一会儿。她没有说话,扛上钉耙挎上筐就走了。走到门外,她听见爹对娘说:喜如这闺女大了,知道操心了。爹说的话,喜如有点似懂非懂,知道操心,操什么心呢?不过她听出爹是在夸她。喜如埋下头来扒红薯,在土里发现了一条红头绳一样的细根。这样的细根,他们这里叫行条。她顺着行条往下扒,越扒行条越粗,喜如禁不住有些心跳,她预感到这下有戏了,行条尽头可能会带出一块较大的红薯。果然,喜如在二尺多深的地下扒到了一块红薯,这块红薯不算小,至少有一斤多重,红薯的颜色是嫩红的,嫩得像新生婴儿的皮肤一样。她对着红薯又看又闻,差点把红薯亲一口。接着,喜如又扒到了好几块红薯。那些红薯有烂的,也有完整的;有的像小老鼠,有的像线穗子。看看,扒不到的时候,红薯不知在哪里躲着,一块儿红薯都不出来。扒到的时候,红薯接二连三地就来了。难道水中的鱼儿爱成群结队,土中的红薯也喜欢扎堆儿不成!喜如把她扒来的红薯放在灶屋里,上面盖上一把干草,她扒回的红薯差不多有一筐了。如果有两筐红薯就可以换一条围巾的话,目前她已经有了半条围巾。有一天中午,喜如从地里扒红薯回来,发现她的红薯少了。别看上面的干草还盖得好好的,她一眼就看出红薯少了。而且,红薯少得很明显,只留下完整的,凡是烂的都没有了。喜如顿时很生气,这事不会是别人干的,一定是娘干的。娘难道就不知道,她每天起五更打黄昏,扒一点红薯有多难!但她没有去问娘,一问就显得跟这个家离心了,生分了。有一点她想到了。烂红薯容易坏,不禁放,娘可能是怕烂的红薯坏掉,就挑出来吃了。中午饭,娘做的炒红薯丝儿。这证实了喜如的猜测,娘肯定把她扒的一部分红薯拉成了丝儿。为了赌气,也是为了抗议,喜如午饭没吃炒红薯丝儿,坚决不吃。她只喝了一碗稀饭就算了。晚上扒红薯回来,喜如发现她的红薯堆又有了变化。这次变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她认得出来,多出来的红薯都是完好无损的,红薯的块头儿大小也差不多。不用说,这些多出来的红薯都是从他们家的红薯窖里转移出来,添加在她的红薯堆上的。有一点她吃不准,多出的红薯,不知是娘给她添上的,还是爹添上的?爹是个细心人,爹给她添红薯的可能性大些。爹不但把吃掉的红薯补充上了,还多添了不少红薯。这让喜如觉得有些惭愧,她中午不该不吃炒红薯丝儿,不该给娘脸子看。还好,她没把赌气的原因说出来,没有跟娘吵架。要是跟娘吵了架,不知她会惭愧成什么样呢!逢集这天,爹把她扒的红薯装了两大筐,准备挑到集上去卖。爹说,卖了红薯,买一条围巾,保证没问题。听了爹的话,喜如的脸一下子就红透了,恐怕比红围巾还红。既然扒的红薯够买一条红围巾了,喜如就不必再去扒红薯了。可爹去赶集后,喜如又到地里扒红薯去了。娘看在眼里,暗自纳闷儿,女儿家的心事让人猜不透,她为什么还去扒红薯呢?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有删改)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喜如想要一条红围巾,想让自己好看一点,说明她的爱美之心开始萌发,渴望借助红围巾相亲成功。B.喜如发现红薯少了很生气,又发现红薯多了很惭愧,但她什么都没说,正是成长中的少女情绪表现变得含蓄的反映。C.本文主人公喜如为了得到一条红围巾,而起早贪黑去扒红薯,旨在表明农村生活的艰苦和物质的匮乏。D.文中喜如爹娘对女儿扒红薯换红围巾的举动,既心疼又理解:心疼女儿在劳动中吃了不少苦,理解女儿的渐渐成熟。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注重描写喜如的内在心理,能直接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更具真实性。B.小说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如“看看,扒不到的时候,红薯不知在哪里躲着”等,充满生活气息,真实亲切。C.小说选材精当,全文围绕喜如“扒红薯”展开故事叙述,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具有较强的阅读吸引力。D.小说运用比喻手法,写红薯像“红头绳”,像“小老鼠”,像“线穗子”,生动表现了喜如扒出红薯后的喜悦和兴奋。8.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红围巾”为标题的作用。(5分)9.文章结尾写喜如继续扒红薯,让“娘看在眼里,暗自纳闷儿”。请你说说,为什么喜如还要继续扒红薯?(6分)三、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声音)劲疾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驾:驾驶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木直中绳,以为轮作《师说》以贻之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木直中绳,以为轮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A.《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学习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的中心观点,劝导君子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B.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中,使行文变得生动形象,“木受绳则直”就喻示了君子接受学习的重要性。C.在作者看来,君子学习应务求“积”,而要到达圣人的思想境界,前提还是积累善行。这对时下一些人学习的浮躁心态敲响了警钟。D.作者还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四、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向子②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C.下片前三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五、默写(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师说》中提出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同时也蕴含着顽强的抗争精神。(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音乐在低沉徘徊、短暂停顿之后,猛然爆发的一阵强音,将全曲推向了高潮。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六、语言文字应用(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________,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文章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作为“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大家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________,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________。()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之风,古文运动让中国散文的发展耸起又一座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全党文风________。而当下,去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层出不穷夸夸其谈信口雌黄涣然冰释B.层出不穷夸大其词子虚乌有焕然一新C.不胜枚举夸夸其谈子虚乌有涣然冰释D.不胜枚举夸大其词信口雌黄焕然一新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B.“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作为“口头禅”。C.“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D.本是“跪求”“哭晕”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网友说,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使用,“跪求体”“哭晕体”的出现B.有网友说,“哭晕体”“跪求体”的出现,“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配合使用C.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的出现,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使用D.出现了网友说的“跪求体”“哭晕体”,并配合使用“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21.根据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简单推理。(6分)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例如: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据《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回来的途中,队伍行进到山里,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柜公一筹莫展。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叹隰朋的聪明才智。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隰朋找水的三段论逻辑推理过程。(1)大前提:(2)小前提: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结论:七、作文(共1小题,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困惑与难题。请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参考答案1.C(A项,“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B项,“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张冠李戴,材料一第四段说“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这是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没有这个原因,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2.B(“矛盾”错误。“礼可能是残酷的”与“礼中包含合理成分”并不排斥,这两个说法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观点——礼的内容是复杂的。)3.D(选项内容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4.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进行比较,指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而“法”是“从外限制人的”。③引用论证。材料二引用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的说法来说明礼治对于维系社会秩序的正面作用。(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5.①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之后家庭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②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现代社会出现“天价彩礼”,传统无法有效应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天价彩礼”变成了“负担”,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③《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因此我们支持《民法典》的规定,要对“天价彩礼”现象说不,倡导现代婚礼的新风尚。(每点2分)6.C(“旨在表明农村生活的艰苦和物质的匮乏”错误,旨在表现喜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7.D(“红头绳”比喻的是红薯的细根。)8.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②指代喜如所追求的美好事物,象征喜如对幸福的期待和向往。(2分)③能揭示少女喜如纯真美好、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2分)9.①因体味到劳动的辛苦,知道了父母的艰难,想替父母分忧。②想通过劳动减轻对娘误解的愧疚。③想通过劳动获得更多的收入,改善生活。(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11.A(A项,于:均作介词,表比较,比。B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C项,以:介词,把,拿;连词,表目的,译为“来”。D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取消句子独立性。)12.D(A项,“”通“煣”。B项,“有”通“又”。C项,“生”通“性”。)13.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学不可以已”。)14.(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采分点:“博学”1分;“日”1分;“参省”1分;“知明”1分;句意1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采分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调整语序2分;“上”“下”名词作状语1分;“一”1分;句意1分。)15.D(“鸾辂”是借代而非借喻。)16.①对被金人掳去北方的故君的思念牵挂之情。江南大雪纷飞,燕山应是更为苦寒,“遥知”凸显出怀念之深,牵挂之切。②对国土沦丧、君王被俘的痛恨(悲愤)之情。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词人肝肠寸断,此恨难消。③对收复失地、迎回二帝的期盼之情。“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词人对故君回归的渴望,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1分,意对即可)17.(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不给分)18.B[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语境说的是“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不断出现,应选“层出不穷”。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夸大其词:说话或写文章不切实际,扩大了事实。语境是说这些标题夸大了事实,应选“夸大其词”。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口乱说。子虚乌有: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两个成语的使用对象不同,前者是“人”,后者是“事物”,而语境说的是“内容(杜撰的事情)”,应选“子虚乌有”。涣然冰释:像冰融化一样消散了,比喻嫌疑、误会一下子消除了。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语境说的是“文风”,与“嫌疑、误会”没有关系,应选“焕然一新”。]19.A(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句式杂糅,可改为““‘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或“‘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二是“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作为‘口头禅’”句式杂糅,可改为“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20.C[A项,根据主次关系,应将“跪求体’‘哭晕体’的出现”放在“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使用”之前,故排除。B项,前文都是将“跪求体(跪求)”放在“哭晕体(哭晕)”之前,这里的表述应与前文保持一致,应先说“跪求体”,再说“哭晕体”,故排除。D项,后文“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中“感觉”所承前省略的主语应是“网友”,故排除。]21.(示例)(1)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2)这里有蚂蚁窝(3)这附近有水源(每处2分)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