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六中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2.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4.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时所引用的一幅地图(注:当时的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域,而只是监察区)。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A.分封制遗留痕迹明显B.郡县制成为主要行政制度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行省制度日趋成熟5.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9\n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6.“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8.“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表明军机处A.实为皇帝的参谋机构B.便利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有效实现了权力的集中D.是雍正取得帝位的工具9.西方学者阿德科克说:“(古代希腊)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自己的事务。”由此可见,古代希腊城邦A.彼此间无任何联系B.集权与分权相结合C.彼此间纷争战乱不断D.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10.“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雅典)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上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这显然是一种革命性质的变革。”材料中的“变革”来自A.梭伦改革B.公民大会权力扩大C.伯里克利改革D.陪审法庭的设立11.马克思说:“克里斯提尼的新制度撇开了以氏族和胞族为基础的四个旧部落。代替的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此后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材料表明“新制度”A.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民主权力B.保证了所有雅典人参与国家决策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D.极大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12.亚里士多德说:“一个城邦要有适当的法则,使任何人都不至于凭借他的财富或朋友,取得特殊的权力,成为邦国的隐忧。如果不能事先防范,有人已经置身于这样的地位,就得强迫他出国,以免酿成后患。”这里“适当的法则”是9\nA.B.C.D.13.《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古代罗马司法“有了明确的文件作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B.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C.是古代罗马最早的法律D.标志着民主共和制建立14.它“是(罗马)各族共有的法律……意味着公民与臣民之间差别的消失;除奴隶外的自由民,已取得了私人的平等地位”。材料中的“它”A.是指习惯法B.是指《十二铜表法》C.是指公民法D.适应了罗马统治需要15.罗马法对口头契约的效力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所有仪式表明已完全正确进行,则纵使以允约(契约)是在威胁或欺骗之下做出为辩解,也属徒然。”这反映出古代罗马A.法律具有公平性和正义性B.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C.法律程序有形式主义特征D.法律注重维护契约的公正16.关于《查士丁尼法典》与《1787年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其说法正确的是A.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B.后者中的某些原则和规定源于前者C.两者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D.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17.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得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A.王权结束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C.国王与议会之问形成了制衡关系D.责任内阁制形成18.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国王掌控实权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D.宪政制度确立1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9\n20.小明学习了1787年美国宪法后,根据分权与制衡原则设计了如下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看法最合理的是A.正确,体现了美国政府将国家权力分割为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B.正确,反映了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C.错误,违背了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在权力的天平上大于另外两项权力的原则D.错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会,立法权应大于行政权和司法权21.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22.两千多年前雅典就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使相应权力的机构是A.总统、国会、最高法院B.议会、首相、上议院C.国会、总统、最高法院D.首相、议会、上议院23.观察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下列选项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24.2022年11月,轰轰烈烈的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落下帷幕,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诞生,奥巴马顺利当选。而在英国,2022年6月却很平静地更换了首相,布朗接替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在美国当选总统和在英国就任首相的不同点在A.美国总统议会选举产生,而英国首相民选产生B.美国总统民选产生,而英国首相议会选举产生9\nC.两国总统和首相皆为民选产生D.两国总统和首相皆为议会选举产生25.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A.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B.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C.革命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D.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26.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与当时的英国相比,德国确立的政体特点不包括A.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B.内阁领袖去留由元首决定C.民选议会掌握立法实权D.具有浓厚的军事专制色彩27.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C.“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28.下列各项体现的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利或思想,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有①2022年5月法国人民投票选举萨科齐为法国总统②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以2/3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③1840年4月10日,英国议会就对华战争问题举行辩论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重要方式之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9.右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A.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B.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C.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D.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30.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对此理解正确是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B.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9\n第Ⅱ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31.(16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8分)9\n(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32.(24分)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1)9\n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6分)(1)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8分)(2)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2分)2022.11高一历史半期考答案1-10CCCCDADBDA11-20CABDCBBDAC21-30BCBBDCBBBD9\n31.【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8分任意4点)(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32.答案:(1)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利。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6分)(2)原因:法国的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革命进程缓慢。(任一点)(2分)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4分)原因: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3)原因:宪法创立的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谈判妥协修正。(4分)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任2点,4分)(4)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体现的是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2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