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凤凰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无答案)1、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D.说明了中国占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4、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A.战国B.西汉C.秦朝D.明朝5、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6、下列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的是()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三教合归儒”④“三纲五常”、“孝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8、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6-\n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10、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2、一图画中有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佛、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13、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橫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4、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材料()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B.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15、明清时期出现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的根源在于()A.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16、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A.都是进步思想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C.都具有民主色彩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17、.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D.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20、“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6-\n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D.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21、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22、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做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A.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B.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C.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D.促进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23、革命实践与政治理论往往相辅相成,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提供理论支持的是( )A.霍布斯B.洛克C.伏尔泰D.卢梭24、“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伏尔泰25、卢梭被誉为宣传理性至上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因为他认为()A.人民有权推翻暴君,实现“主权在民”B.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当推翻教皇C.教士贪婪成性,人民应当粉碎教会D.现存制度压制自由,应当重建开明制度26、.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B.《九章算术》C.《齐民要术》D.《黄帝内经》27、相对于欧洲的“黑暗时代”,元朝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简仪B.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加以改进C.将王守仁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D.元杂剧的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28、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与李白的诗相近的明清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红楼梦》 D.《水浒传》29、毛泽东终生喜爱屈原的《离骚》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诗B.楚辞是当时流行于南方的新诗歌体裁C.《离骚》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D.楚辞创作采用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30、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6-\n二、主观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24分,32题16分。)31、阅读下列材料:(24分)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李贽《焚书》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李贽《藏书》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并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8分)(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何在?(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32、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三: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4分) (3)材料三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是什么?(8分)第二部分:能力测试(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022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6-\n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D.宋朝程朱理学3、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5、顾炎武曾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乡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对其主张最准确的理解是()A.政府扶植手工业生产B.发展外贸C.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D.重商抑农6、“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民主权利,渊远流长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7、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子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8、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D.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已动摇9、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6-\n10、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①“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注:图一是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画的圣母,圣母被画成一个年轻端庄美丽的女子,闪烁着母性的光辉。图二是中国明清时期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水浒传》。请回答:(1)说明拉斐尔创作出该作品的经济和社会思想背景。(8分)(2)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产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3)就文学艺术的产生谈谈你的看法。(4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