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一中2022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说:“治水者茨(茨,指积土填满)防决塞,虽在夷貊(mò,古代称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A.总结了战国的水利成就B.主张依时治世,反对因循守旧C.揭示了民族融合的事实D.主张施行仁政,反对任人唯亲2、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主张3、2022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4、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A.女权意识的觉醒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5、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乡饮,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①宗法观念②忠孝观念③等级观念④神道观念()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6、“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的空疏与无能,他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A.程颐B.王阳明C.黄宗羲D.李贽7、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8-\n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8、“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这是苏格拉底临终前说的话,一代思想家为真理和自由而殉道。与此相对应,中国思想界当时的状况是()A.孔子为宣传“仁”和“礼”带着弟子周游列国B.儒道法等各流派正为自已的主张而争鸣C.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大一统”思想得到尊崇D.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专制9、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B.“存天理,灭人欲”C.“人是万物的尺度”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10、“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重金钱、名位,而不注重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材料中“我”和“你”可能是指()A.苏格拉底普罗泰格拉B.普罗泰格拉柏拉图C.柏拉图普罗泰格拉D.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11、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12、对拉斐尔某幅绘画有这样一段介绍:“画家也很注重表现人间的母性美。但这种母爱带着一种对世界的胆怯心理特征,多少流露出拉斐尔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感。”“将传统的宗教题材描绘成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美,称颂一般人类线性的光辉,洋溢着幸福与欢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画带有古典主义绘画的典型特征B.作者渴望幸福,肯定人性,蕴含着人文主义的思想C.作品还不能完全摆脱宗教束缚,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特点-8-\nD.作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3、某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与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下列关于二者相似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使人们摆脱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B.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C.集中于社会上层领域D.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14、《西方文明史》:“研究古典文献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认识,金钱被源源不断地用于支持有天赋、有进取心的个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新思想的迅速传播,欧洲一场思想变革即将来临。”对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A.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理性主义B.即将来临的思想变革是指文艺复兴运动C.经济发展为思想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D、印刷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思想变革的兴起15、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新的精神……世界”是指A.法家的法治思想B.儒家的礼治思想C.儒家的仁政思想D.墨家的非攻思想16、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A.人身的自由B.思想的自由C.主权在民D.社会契约17、马克思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科学发明时说,它“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一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18、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过程看,造纸术的改进是在宫廷官员的领导下取得的,并经过皇帝下令推广。火药虽然源自炼丹术,但炼丹家也是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进行的。各朝的天文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员太史令直接领导,皇帝还经常过问天文观测与历法改革。由此可以看出()-8-\nA.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是为统治者服务的B.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C.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验和推广19、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名句分别属于: A、宋词、唐诗、楚辞 B、楚辞、唐诗、宋词C、楚辞、汉赋、唐诗 D、唐诗、宋词、元曲20、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21、某文学青年喜欢自诩尊重史实,酷爱续写武侠名著。下列续写情节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①续写《寻秦记》:(战国)赵盘怀疑《周髀算经》中隐藏着武功秘籍 ②续写《神雕侠侣》:(南宋)杨过和小龙女行侠仗义,救了理学大师程颐 ③续写《大唐双龙传》:(隋唐)寇仲率领五牙战舰从水路攻打扬州 ④续写《七剑下天山》:(清初)韩志邦很欣赏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2、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23、《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D.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24、一人看到某画作时评价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此可见该作品()A.讲究布局构图B.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8-\nC.色彩强烈,富有个性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25、据史载,元代前期,“九儒十丐”,文人纷纷蒋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进了元杂剧的昌盛;元代后期,科举制考试恢复,文人对杂剧的投入减少,加之表演模式呆板僵化,元杂剧由巅峰状态衰落下来。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启示是()①戏曲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兴衰的②戏曲的兴衰与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③新戏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旧戏曲的衰落④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是戏曲兴盛的根本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26分)26、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自我调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儒家学说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能够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当时的“显学”,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的地位。——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2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政治根源。(4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理想。——钱穆《国史新论》(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知识分子打开“新风气”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分析“新风气”出现的原因。(4分)材料三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8-\n(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10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材料二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卢梭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对“人”的认识有何新的发展?(2分)(2)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有哪些?(3分)这些人物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3分)(14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于“爱人知物”“爱躬知己”。唐朝时期的医学家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那些出于国计民生需要的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出于“仁”“孝”之德。材料二《黄帝内经》重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气血、津液的有机联系,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整体。在对病源的诊断方面,它不仅注意身体内部机能的变化,还强调自然界的风、寒、署、湿、燥、火等反常现象对疾病的影响。它还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互为根本,此消彼长关系,认为施治的终极目的就是达到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例如建筑,(中国)古人不仅看重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比例、布局,还特别看重它的坐落方位、四周的山水风景等外部环境的配合,有着一门独特的卜宅学问——风水学。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分不清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因而科学与迷信常常成为混血儿。某些迷信观念在今天看来荒唐可笑,但客观上却曾对科学的发展起过积极推动作用。(1)根据材料一回答,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的动机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材料一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研究有什么特征?(8分)-8-\n(1)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有何特点?(6分-8-\n高二下学期十月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01——05BCDBC06——10DDBCA11——15BDDAC16——20BCBAC21——25BACDC26、(1)民本思潮表现: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等。(任答2点,2分)产生根源: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社会出现历史大变革。(4分)独尊原因:西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尊儒)。(6分)(2)新风气是指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2分)出现原因: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需要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任答2点,4分)(3)主张: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主张。(2分)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随之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出现了西学东渐。(6分)27、(1)以人为中心,肯定、突出人的价值和尊严(2分)。人是自由的,自由是天赋人权,并由法律保障(2分)。(2)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3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与法制。(任意3点,3分)28、(1)动机:为君,尽孝。(2分)理解:在古代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为关注国计民生,是出于仁、孝之德的进一步推广,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与出于仁、孝之德是一致的。(4分)特征:明显受儒学影响,具有儒家理念。(2分)(2)注重事物的整体关系和辩证关系;重视事物内部关系要协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和谐;科学与迷信常为混血儿,有些迷信对科学发展有客观的推动作用。(6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