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22-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2.周代宗法制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巩固周朝政治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但历代周天子自身也在不断破坏宗法制(如周幽王废太子立褒姒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不利于巩固政权B.宗法制约束了周天子权力的行使C.诸侯国实力壮大D.后世周天子素质日下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这一时期的是( )A.铁犁牛耕/草市/私营纺织作坊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C.男耕女织/盐铁官营/棉纺织业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丝绸外贸4.秦始皇在划定郡界时,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不完全根据自然地理区划,西汉初年在划分平原地区的郡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时,也采用了“犬牙相制”的原则,使各个政区的辖境相互交错。这样做的目的是( )A.促进各地的交流B.防范地方割据C.推动各地均衡发展D.强化地方权力5.下表反映了西汉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据此可知( )项目数量(钱)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支出赋田租(上交实物)283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人头税(上交货币)406役徭役与兵役2200部分兵役,农民亲身应役,其他以货币代役开支食4918以战国时期的数据为参考衣2732祭祀等300A.西汉农民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B.西汉农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C.西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D.西汉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6.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13/14。当时风气,故主有难或去世,故吏要尽力营救,甚至为之守丧三年。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这主要体现了( )A.察举制影响了人才选拔B.郡县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7.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8.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A.勤俭节约B.天人感应C.重农抑商D.格物致知9.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10.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C.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11.有学者认为:“宋代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 )A.使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目的是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C.儒学在宋代有了新发展D.希望对君主有道德上的约束12.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时说:“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据此可知,胡适评论的是(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代理学D.清代儒学13.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13/1414.下列对联刻画的人物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①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15.下图是元代倪瓒的作品,对此他曾解嘲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这说明倪瓒( )A.思想中有辩证法特点B.这一作品属文人写意画C.直斥社会不合理现象D.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6.下列对中外历史人物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观点理解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学说奠定了中国民主思想的基础B“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基督教统治下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C“认识你自己”该思想成为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D“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该学派主张人人平等,要求废除奴隶制度17.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而不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与人类的东西。这反映出他( )A.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B.思想中包含有理性的内容C.注意到对自然界的探讨D.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18.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很多启蒙思想家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和伦理道德等,他们“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因而进人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B.中国文化在启蒙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C.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D.中国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19.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的回应;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两人思想分歧的认识正确的是( )13/14A.康德侧重于自由而卢梭更侧重于平等B.分歧主要是实行人民主权的途径C.康德反对人民主权而卢梭提倡人民主权D.分歧根源在于两人阶级立场不同20.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二者的学说都( )A.反映了工业时代的要求B.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21.下图分别是1784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和1870年格拉姆制造的发电机,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关于这两项科技成果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 )A.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B.都因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发明C.都促使了应用该技术的国家调整生产关系D.都产生于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2.网上购物以其商品信息量大、可选范围广、成本低、消费者主动性强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这表明( )A.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得以复兴C.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D.网购将成为人们的主要购物方式23.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下面三幅图片主要反映了互联网( )A.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B.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C.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D.推动了“新经济”的产生24.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这表明《海国图志》( )A.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D.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2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13/14C.倡导“开眼看世界”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26.《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中提到:近代流行过“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论调,他们借助《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提法,指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是核心,形而下的是辅助。持这种论调者的意图是( )A.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B.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C.倡导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D.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27.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28.甲午战争之后,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都偏重于西学或新学,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是当时许多新式学堂及学会所推崇的口号。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B.西学在中国传播迅速C.清政府改革运动的推行D.守旧、顽固势力较为强大29.王韬在《锼园尺膜》指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与王韬的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魏源B.康有为C.孙中山D.张之洞30.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31.1938年10月,毛泽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 )A.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B.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C.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比基本原理更重要D.多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32.1976年,物理学家维索特和列文向太空发射了一枚载有时钟的火箭。他们观察到,这个时钟与放置在地球上的时钟相比,多获得了1/10微秒。这一实验可以用来验证(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13/14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D.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33.孙中山1924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34.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A.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35.“他们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与文中描述的艺术风格相似的是( )二、非选择题(56分)36、(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转折点上,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成功地对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的提升,……为儒家伦理提供了一个基础。——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说法后,分别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以哲学或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首先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内部反思,且正是对这种反思的认可导致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对中国自身文明的态度上的转变。“五四”13/14前后兴起的新儒家的思想,就是在这种倡哲学与道德以弘扬精神文明、以补民主与科学之不足的方向上展开的,因而仍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高度认可:不仅没有人否认民主与科学的价值,启蒙的声音仍是其中的最强音。——唐文明《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文化的历史转折点”来到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康有为对待孔子的态度及其面临的时代背景。指出康有为“三世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1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与新儒家对待中学和西学的态度。(8分)3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老一辈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尔、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材料二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同时,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同时,还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了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确,有些论者认为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及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13/14(1)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原因及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6分)(2)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特点。(6分)(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影响。(6分)3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第一阶段,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第二阶段,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在启蒙哲学背景下,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个阶段的认识展开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22-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3/14历史试题【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土地国有制下,实行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实行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两者都是顺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行的,故C项正确;商周时期实行集体耕作,并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2.【答案】B【解析】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A项错误;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这约束了周天子权力的行使,故B项正确;诸侯国实力壮大,周天子权威受削弱,与材料所述的“周天子自身也在不断的破坏宗法制”不符,故C项错误;后世周天子素质日下,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3.【答案】B【解析】草市出现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故B项正确;盐铁官营出现在汉武帝时代,棉纺织业出现在宋以后,故C项错误;丝绸外贸出现在汉代,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不按自然地理划分行政区域,不利于各地的交流,故A项错误;“犬牙相入”“犬牙相制”,能够从地理上限制地方势力,防范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不按自然地理划分行政区域并不能起到推动各地均衡发展的目的,故C项错误;这样做削弱了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整个表格分支出与收入两部分,收入:8500(钱),在支出中:供给官府(赋役两部分)2889(钱),开支部分:7950(钱),总的开支:10839(钱),支出多余收入,故A项正确,西汉的生产力获得提高,但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B项错误;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是主要特点,受到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民缺乏商品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参与市场、改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其中官府开支所较家庭开支占比例较小,故D项错误。6.【答案】C【解析】题干“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主要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所形成的官僚之间的特殊关系,故A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题干中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以“故主”自居。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说明察举制下,被察举者与察举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主仆关系,从而影响了君主对官员的控制,说明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故C项正确;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D项错误。7.【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了西汉时期铁犁的改进和政府保护耕牛,不能体现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铁犁的改进和政府保护耕牛说明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西汉时期铁犁的改进不能体现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变化,不是经营方式的变化,故D项错误。8.【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食用反季节蔬菜的探讨,与勤俭节约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反映的是天与人的感应,故B项正确;材料是对食用反季节蔬菜的探讨,与重农抑商无关,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南宋朱熹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答案】C【解析】儒家学说自汉武帝以来一直未失去过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高低,故B项错误;题干中“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13/14说明老庄学说符合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故C项正确;魏晋时期门阀政治正是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在宋代之前精耕细作的农业就需要更多男性,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思想的解放,提高妇女的地位,不是降低妇女的地位,故B项错误;宋朝理学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南宋时期,朱熹的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他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影响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故C项正确;军队人员增加与女性地位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11.【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表述的,正是程朱理学在宇宙、社会和人性方面的体现,“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的也正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体制,它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使君主专制政体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程朱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进一步改造发扬,目的正是维护儒学在政治和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和其后的陆王心学,都是对先秦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宋代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不难看出宋代儒生希望对君主有道德上的约束,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答案】C【解析】先秦儒学属原始儒学,佛教尚未传入,道教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指董仲舒新儒学,同理,佛道尚未传入与形成,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把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是三教合一的产物,故C项正确;清代儒学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提倡工商皆本、学以致用,与佛道无关,故D项错误。1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明清儒学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A项错误;明清新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在政治上主张民主政治,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B项正确;明清新思想属儒学范畴,核心思想不变,故C项错误;顾炎武思想本身属于早期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①“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写的是唐朝“诗仙”李白;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写的是唐朝“诗圣”杜甫;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写的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写的是清朝的蒲松龄;①和②均是唐朝,选择A项符合题意。15.【答案】B【解析】倪瓒说的是评价其作品时的判断标准,不是辩证法思想,故A项错误;按照倪瓒的意思,他的作品“聊以写胸中逸气”,主要是表情达意,“岂复较其……哉?”,并不在意事物外形的准确性,故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出现“胸中逸气”,但是并没有“直斥社会不合理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心学的关键信息,故D项错误。16.【答案】C【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而不是奠定中国民主思想的基础,故A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的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不是基督教,故B项错误;“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是对理性的推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故C项正确;“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是罗马的斯多亚哲学家塞内卡说的,强调人生而平等,但不要求废除奴隶制,故D项错误。【斯多亚学派,也称斯多阿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Zeno)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因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英文stoic,来自希腊文stoa。stoa原指门廊,后专指斯多葛学派)聚众讲学而得名。斯多亚学派是希腊化时代一个影响极大的思想派别。芝诺被认为是自然法理论的真正奠基者。斯多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内斯、塞内卡、埃彼克泰特、马可·奥勒留等。斯多葛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个人只不过是神的整体中的一分子。所以,斯多葛学派是唯心主义13/14的。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他们自称是世界主义者,打破了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的传统界限,宣扬人类是一个整体,只应有一个国家,一种公民,即宇宙公民。而这个国家也应由智慧的君主来统治。这种理论是为马其顿统治希腊服务的。在国家观方面,斯多葛派认为,国家不是人们的意志达成协议的结果,而是自然的创造物。在宇宙观方面,把宇宙看作是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种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火花。因此,人应该协调自身,与宇宙的大方向相协调,最终实现这个大目的。】17.【答案】B【解析】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根据其思考而追求”,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包含了崇尚理性的一面,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自然界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教育的作用,故D项错误。18.【答案】B【解析】17、18中国尚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而同时期欧洲已确立资产阶级新政体,其他国家也开始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中国儒家思想在启蒙运动中发挥过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儒家讲仁和礼,启蒙运动讲理性,自由、民主、平等,故C项错误;中国传统儒家礼、三纲五常的思想,是一种等级秩序,故D项错误。19.【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康德的理性与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康德的思想,不体现人民主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统治者”,康德否定了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卢梭则坚持主权在民,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化运动,两人都是其代表人物,故D项错误。20.【答案】C【解析】达尔文进化论不能体现工业时代的要求,故A项错误;进化论未被科学实验验证,故B项错误;牛顿和达尔文从无生命领域和有生命领域驱赶了神,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故C项正确;进化论诞生于1859年,启蒙运动后,故D项错误。21.【答案】C【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故A项错误;瓦特的万能蒸汽机,是对原有纽可门蒸汽机的一种技术改良,故B项错误;它们分别代表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它们的使用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化,分别产生了工厂制、大企业,故C项正确;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国,格拉姆是比利时人,故D项错误。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传统产业,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互联网发展推动了消费方式变化,故C项错误;网购的发展不能体现是主要的购物方式,故D项错误。23.【答案】B【解析】材料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书信,而材料中msn、qq和微信,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们的信息传播变得简单快捷,故B项正确;材料也会增加人们的生活乐趣,但是并不是主要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三种信息传播的载体是“新经济”的具体表现,而不是推动了新经济的产生,故D项错误。2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海国图志》在当时影响力十分有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可知,它的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海国图志》近代最重要,故D项错误。25.【答案】C【解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A项错误;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才提出进行变法维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3/14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开眼看世界,故C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故D项错误。26.【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道和器分别指的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材料认为西方文化是辅助,并没有表达抵抗西方侵略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传统文化是核心,西方文化用来辅助,这是典型的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表示传统文化是核心,事实上也就拒绝用西方政治制度来改变传统的上层建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信息,故D项错误。2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体西用为西学传入创造了条件,而不是认为中体西用真的能解决内忧外患,故A项错误;作者意在强调在当时情况下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并不能消除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只有极少数的洋务派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项错误。28.【答案】D【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观点,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被推崇,这与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无关,故A项错误;西学在中国传播迅速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清政府改革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被推崇,说明当时守旧、顽固势力较为强大,故D项正确。29.【答案】D【解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体现中学为体,故A项错误;康有为的主张超越了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同理,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要以传统儒学为本,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相同,故D项正确。30.【答案】A【解析】陈独秀视改造青年思想为《青年杂志》的天职,而不是批评时政,更注重国民思想的改造,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民主政治的局限不是其主要关注点,故B项错误;陈独秀论述了改造青年思想与批评时政孰重孰轻的问题,故C项错误;批评时政与改造青年思想不是对立关系,故D项错误。3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毛泽东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故A项正确;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于1919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故D项错误。32.【答案】A【解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会变化的,故A项正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强调绝对的时空观,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普朗克的量子论不涉及时间和空间,故C项错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不涉及时间和空间,故D项错误。33.【答案】A【解析】“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表明是为了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社会主义也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两者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故A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没有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仍然是土地私有,没有提倡土地完全公有,故C项错误;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问题的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故D项错误。34.13/14【答案】A【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坚定了人们改革的信心,故A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此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1997年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5.【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他们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可知该画派为印象画派,《干草堆》正是印象画派的代表作,故A项正确;《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故B项错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故C项错误;《坐在轮椅上的女人》是现代主义的代表,故D项错误。36、【答案】(1)条件: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经济:井田制走向瓦解;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开始确立;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阶级:士人阶层崛起,受到诸侯的重用;(6分,答3点即可)(2)态度:借助孔子,来宣传维新变法(或托古改制);(2分)背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6分,答3点即可)依据:进化论思想;(2分)意义: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进化论的依据。(2分)(3)态度:激进派:中学:猛烈抨击儒家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文化);西学:全盘西化(全盘接受西方思想文化);(4分)新儒家:中学:以儒家道德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西学:对西方现代文明高度认可;(4分)【解析】(1)由材料一孔子“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得知,“中国文化的历史转折点”是指春秋时期,依据所学,从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方面,分析得出“中国文化历史转折点”到来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2)第一小问态度,由材料二“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分析得出,康有为借助孔子,来宣传维新变法(或托古改制);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二,抓住“19世纪末”这一历史时间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得出这一时期面临的时代背景;第三小问依据,由材料二得知,康有为“三世说”是按照社会政治历史发展进程提出的,其理论依据是进化论思想;第四小问意义,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末,康有为等发动维新变法运动,其“三世说”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的依据。(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猛烈抨击儒家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由材料三“在这种倡哲学与道德以弘扬精神文明、以补民主与科学之不足的方向上展开的,因而仍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高度认可”分析得知,新儒家以儒家道德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对西方现代文明高度认可。37.【答案】(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众多启蒙学者(百科全书派)的大力宣传。(写到一方面给1分,写到2个方面给3分)特点:涉及科学、思想、哲学、经济等多个领域;参与学者众多;影响大。(3分)(2)原因:西方科学、民主等思想文化的传入;新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写到一方面给1分,写到2个方面给3分)特点:用西方标准重新评价甚至否定传统文化(1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广泛(社会各个方面)而深刻。(2分)(3)影响: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了历史进步(民主政治发展)。(6分)【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杜尔阁等人”13/14得出众多启蒙学者(百科全书派)的大力宣传;根据材料一“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的谬误,……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杜尔阁等人”得出涉及科学、思想、哲学、经济等多个领域,参与学者众多;根据材料一“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得出影响大。(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还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得出西方科学、民主等思想文化的传入、新知识分子大力宣传。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作为新秩序的基础”得出用西方标准重新评价甚至否定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二“就深度和广度而言……变革”得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广泛。(3)根据材料一“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的谬误,……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材料二“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以粉碎性的一击”得出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一“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材料二“就深度和广度而言……变革”得出推动了历史进步。38、【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论述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解析】此类型题目主要有一下三个环节,首先要依据题干材料概括观点,题干材料可以归纳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第一阶段,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历史史实进行论证。第二种观点是第二阶段,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在启蒙哲学背景下,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证即可。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