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学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段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老百姓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直至当今社会人们还会以“五百年来是一家”为话头来拉关系。这种观念源于A.王位世袭制B.西周的分封制C.古代的宗法制D.西周的礼乐制度2.“(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B.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仅占少数C.先代贵族和功臣也受到分封D.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3.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采取的“求其宁息”的主要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确立皇帝制度D.统一度量衡4.下列各项,按照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排列,正确的是①三公九卿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5.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荐举制B.封邦建国制度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6.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牵制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7.明代大学士叶向高曾说:“臣备员(谦称自己在内阁凑数)六年,百凡皆奉圣断······”材料反映了当时A.君主大权独揽B.内阁受到六部非议C.宰相权力极大D.宦官参政妨碍阁权8.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记载:“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由此推断这段文字应当出自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10.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其主要依据是-6-\n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B.《资政新篇》的实施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1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火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一次鸦片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1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是赞颂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A.左宗棠收复新疆B.曾纪泽收回伊犁C.刘永福抗法D.林则徐广州销烟13.“从此之后,清政府被称为“洋人的朝廷’,对外国人唯命是从。1900年以前,清政府对列强有时有一点抗拒。……(此后),再不敢对列强有任何反抗,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这种变化A.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大大加快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C.是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促成的D.迫使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4.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15.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变局”和“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王朝的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清帝退位16.“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是北京的大学生在某次爱国运动中喊出的口号。这次爱国运动是A.维新变法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一二·九运动17.中国历史上曾用过皇帝年号纪年、黄帝纪年、公元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等。如按中华民国纪年算,中国共产党诞生那一年应是A.民国9年B.民国10年C.民国11年D.民国12年1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9.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20.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A.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6-\nC.取得抗战初期的最大胜利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1.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地位。下列战争电影宣传图所反映的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血战台儿庄》②《大决战》③《八月一日》④《挺进大别山》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22.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23.“它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都是从它开始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遵义会议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24.正式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A.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B.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25.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句话主要说明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C.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D.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共50分)26.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6-\n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袭此制,其间虽有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之人。今我朝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彼此相互制约和抗衡,而诸事皆朝廷总揽,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摘自《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8分)(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27.(15分)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最重要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刘少奇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当时孙中山按照什么原则构建政治体制?(2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什么?(2分)有何历史意义?(4分)-6-\n(2)根据材料二,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她体现哪两大原则?(4分)(3)材料三是“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批斗时说的一番话,读了它,你有何感想?(3分)28.(17分)材料一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材料二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1949年,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实现的标志分别是什么。(4分)这两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6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3分)中华民族最终战胜敌人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4分)桂林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段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5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BBDCBAABCAAC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CBBCAACACBD-6-\n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共50分)26.(18分)答:(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2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2)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2分)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2分)做法:唐太宗时宰相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2分)明太祖时废除丞相(2分)(3)职能: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传达皇命)(2分)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分)(4)相权逐渐遭到消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2分)27.(15分)答:(1)原则: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2分)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2分)历史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4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分)(3)本题采取分层评分。第一层次:能答出“文化大革命”中公民人身权利受到侵犯,宪法遭到破坏,得2分;第二层次:能答出“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得3分。28.(17分)答:(1)(10分)标志分别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分)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分)。怎样“左右中国历史的进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帝国主义势力。(3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分)(2)(7分)怎样理解: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团结抗战,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3分)重大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③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洗雪耻辱,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⑤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任4点4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