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文星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是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D.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2.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道,丙—墨B.甲—儒,乙—法,丙—道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3.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A.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B.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受国会制约C.英国首相不受议会制约D.英国首相的权力比内阁小4.“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该言论表明此人A.强调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B.强调了相权对君权的危害C.否定了中央集权制度D.以废丞相来强化君权5.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6.“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7.8\n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8.文艺复兴是西方世界对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思想的回溯和振兴,同时具有反对封建神权,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历史内涵。以下体现这一思想的言论是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人无不生活在枷锁之中C.君主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D.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9.下列关于古代希腊罗马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梭伦改革主要调节的是雅典公民内部矛盾B.地理环境造成了希腊城邦独立自治的特点C.罗马《万民法》中的“万民”指的是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罗马公民D.“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基督教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10.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国之间通过谈判,在互惠基础上互减关税,并对减让结果进行约束,以保障缔约国的出口商品适用稳定的税率。”这有利于A.进一步削弱发达国家的利益B.缓解其成员国间的贸易不平等状况C.维护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D.消除关税壁垒,推动世界贸易发展11.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第一次是希腊时代,第二次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三次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下列关于这三次演进和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A.第一次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B.第二次使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C.第三次促进了人自身和人的思想双重解放D.后两次把人们从君主专制的藩篱中解放出来12.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8\n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3题共52分13.(本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宰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题的“部议”相区别。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指出言路不通对治理国家的危害,认为古代圣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郑观应在《论议政》中写道:“泰西列国,其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也。”使英公使薛福成说:“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康有为进谏光绪帝:“令士民公举……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所有人员,岁一更换。”……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各省采取典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议员公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遇有重大事件,由该省督抚奏明办理。”——摘编自《魏源集》《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并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有识之士对于言路与决策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新认识。14.(本题1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8\n材料一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雷颐《维新的挫顿》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3)材料四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15.(本题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8\n(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3)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手工业。珐琅彩瓷开始出现于清代,不可能在明代烧制出,D符合题意;其他各项多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2.B【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以德教化是儒家思想,严格惩罚是法家思想,自我觉悟是道家思想,B符合题意。3.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和美国政体比较。美国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A符合题意;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排除B;英国首相由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由议会产生受议会监督,排除C;英国的首相是内阁的首要成员,首相与内阁成员实行集体负责制,排除D。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的大意是:自秦朝灭亡后的朝代,所有统领天下的人,都不借鉴秦代设立宰相的问题,常常危害到国君的,其原因就在于(宰相)擅权、作威作福。A、C、D三项未体现材料意思,排除,故选B。8\n5.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相关内容。从题干中“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材料“其底部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D项错误。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废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皇权,明太祖以宰相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D项正确。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由材料中“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可知陈旭麓认为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所需,A符合题意;B不正确,涉及题干片面的意思;C不合乎材料的主旨,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选A。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艺复兴。题干中的时间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依据已学知识可知C是马基雅维利所语,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另外其强调君主权利,即世俗权力,本身就是反对中世纪以来神权对欧洲的控制,C符合题意;A、B、D均不合题意;故选C。9.A【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梭伦改革为了调整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危机,A符合题意;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促进希腊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形成,B犯了环境决定论,排除B;罗马《万民法》中的“万民”指是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排除C;“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希腊智者学派的名言,基督教还没产生,排除D。10.D【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自由贸易。故选择D。11.D【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演进,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启蒙运动矛头直指君主专制,把人们从君主专制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斗争的对象是宗教神学与天主教会,故D项符合题意。12.C8\n【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从材料“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可以看出,利用国家的力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可以改变国家的落后状态;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利用国家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经济的发展,C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下实行的,排除A、B;农业集体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13.(1)特点:由各级各类高官集议国家大事;历史久远;服从或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是这一制度的补充形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发展趋势:唐宋时期开始程式化和规范化;到了明朝逐步流于形式,为少数官员所左右。(2)新变化:认为参加议政的应该有官有民;应向西方学习,成立民意代表机构议政院;各行省和中央的重大决策应以社会舆论为基础。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促进民主化进程。在晚清的社会政治条件下难以实现。【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廷议制度和近代加强民意的探索。(1)材料“《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说明历史久远;“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宰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体现服从或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是这一制度的补充形式;材料“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体现由各级各类高官集议国家大事。趋势结合材料“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说明唐宋时期开始程式化和规范化;到了明朝逐步流于形式,为少数官员所左右。(2)材料“魏源指出言路不通对治理国家的危害,认为古代圣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体现参加议政的应该有官有民;材料中郑观应、薛福成、康有为等认为设有上下议政院体现成立民意代表机构议政院;材料“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各省采取典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议员公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遇有重大事件,由该省督抚奏明办理。’”体现各行省和中央的重大决策应以社会舆论为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即可。14.(1)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含义:思想启蒙。(3)影响: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8\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1)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说明戊戌变法急于求成;材料二“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说明戊戌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2)依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主变者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作者认为“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意思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3)材料四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15.(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或自由、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市场)。美国——国家(政府)干预。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答金融危机不给分)。②政治危机(或法西斯威胁;社会动荡;政府信誉下降)。③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决危机;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1)材料一中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奉行自由资本主义政策,而美国政府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社会危机,以及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借鉴两方面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2)列宁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斯大林模式,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3)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背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