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杰中学2022年高考模拟试题(八)语文测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说“孝”许天笑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这些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12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摘自《国学》,有删改)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B.“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D.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B.“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重要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 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对于孝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12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谕以祸福谕:告晓。 B.深乖昔旨乖:违背。C.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鞠:抚育。 D.服之如父者服:思念。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项是()(3分)①以惠政闻②大亮密表曰③必通宵假寐④我便通夜安卧⑤而居处卑陋⑥哭之甚恸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D.李大亮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后来在路上遇见并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次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译文:(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卖花声·雨花台①[清]朱彝尊②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 氓》)(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庄子《逍遥游》)(3)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观刈麦》)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选择武献卫海啸来的毫无征兆。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将被葬身海底。海尔默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默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司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暂时逃生去吧……”海尔默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司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惟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里。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这里,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默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杀人越货吗?”说完,海尔默激动地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默完全被这位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的话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室:“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钥匙就在我抽屉里!”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死囚们带着生的渴望,呼啸着从老狱警身旁游过。 海啸过后,当初被放走的犯人回来自首了,他们被重新关押在一至三号囚室,可怕的是四号囚室却空空如也。搜捕死囚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鲁米斯带上沉重的镣铐被关押进四号囚室。“没有一个死囚会回来,你就等着接受审判吧!”监狱长海尔默“哐当”一声锁上了囚室的大门。 鲁米斯私自放走85名死囚,将在监狱广场被执行绞刑的消息,被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都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可是谁也阻拦不了死刑的到来。12行刑那天,监狱广场上阴霾密布,刑场下人头攒动,群情激愤。可怜的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苍老的脸盘,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凄楚。执行绞刑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声令下砍断绳索,鲁米斯就将结束他的生命。危急时刻,突然有人走向刑场,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是来自首的死囚,请把鲁米斯放下来吧,放下这个高尚的人!” 刑场上的人们开始欢呼起来,海尔默登记死囚号码后,发现少了两位犯人,如果85名死囚不能悉数自首,等待鲁米斯的将还是死亡。刑场上的死囚和周围的人们齐声高喊:“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了洗清罪恶!”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两位死囚依然没有出现。人们开始绝望,看来可怜的鲁米斯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 就在人群躁动不安,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长证实两名死囚已经在海啸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刚刚在一处僻静的海滩上找到。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被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3名死囚在牢警的押解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四号囚室。 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鲁米斯在海啸即将夺取监狱85名死囚生命的时刻,用生命作赌注,冒险放走了死囚犯。B.小说围绕鲁米斯的放囚行为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展开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C.行刑前监狱广场的环境描写和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的外貌描写,刻画主人公临死前的紧张和绝望心理。D.在海啸突如其来的危险时刻,鲁米斯选择放走死囚,他的行动突显了对生命的尊重。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信任是相互的”这一信念是正确的。(2)“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被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目光坚毅”?“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什么意思?(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说以“选择”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说描写了鲁米斯和监狱长的“固执”,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凸显。有人说鲁米斯放死刑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值得;有人说鲁米斯的做法是对的,值得赞扬;有人说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有人说他依法办事,忠于职守。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忠实:乡居得静五谷养人胡忠伟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12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它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并且被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是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杀”一盘象棋。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陈忠实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有一年“五四”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日子”,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想,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陈忠实主张如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没有艺术上新的发现,就干脆不要写,《日子》等小说的创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张。B.陈忠实总是语言幽默诙谐,简单直观,能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如他那“馍蒸到一半,最怕揭锅盖”的描述就是如此。C.陈忠实高中毕业前曾谨慎地谋划未来,觉得最好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结果却受到命运的捉弄,只得回到乡村。D.回乡村后,陈忠实怀有强烈的文学兴趣坚持创作,最终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推荐,《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E.2000年腊月陈忠实应邀去外县采风,第二天陈忠实写了张“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条幅送给主人,并主张挂在房间里。(2)结合全文,谈谈第一段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陈忠实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居得静12,五谷养人”,这两方面与陈忠实创作成功有关,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简要分析。(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B.安倍晋三上台后,要求修改《防卫计划大纲》,计划从美国购买“全球鹰”无人机和“鱼鹰”运输机,其危言危行必将加剧钓鱼岛危机。C.针对每年节节攀升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D.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近年来,面对国内彩电市场严重滞销的不利形势,长虹电器集团积极更新技术并提升售后服务质量。B.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说:“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C.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同时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无数的骁勇斗士。D.大学毕业后,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最后任职于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从中世纪开始,器乐统治了西方将近四百年,致使整个近现代都成了器乐的天下,。,,,。,千百年来被分隔在世界各个局部地域的歌唱,开始得以在整个世界中流传,并有可能光荣地进入音乐的史册。①随着黑人布鲁斯的兴起,歌曲重新回到了音乐的主流地位②而器乐的发展开始呈现缓慢和僵化的局面③而歌曲只占据非常可怜的仆人地位④而由于这个歌唱世纪的推动⑤它的发展是迅速的、惊人的、幅员广大的、波澜壮阔的⑥因此我们或可以把二十世纪称为歌唱的世纪A.①⑤②⑥③④B.③①②⑥⑤④C.③①⑤②⑥④D.①②⑥⑤④③16.请说明下面漫画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5分)17.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内容要照应,构成一组排比句。(6分)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我们,;友谊如12,我们,。六、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的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正确使用这种能量,足以成就丰功伟业。相反,如果正能量不足,就会产生巨大的负能量,足以让你一事无成。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康杰中学2022年高考模拟试题(八)语文答案1.C(“孝”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与“‘孝’成为百善之首”同属结果而非原因。)2.C(“有了差距”这一说法错误,原文没有这种比较)3.B(文中孟子和荀子并没有谈到孝。)4.D服:服丧。5.B①表现李大亮的行政能力;⑤表现李大亮生活俭朴不求奢华;⑥太宗的“哭之甚恸”不能简单认定是因为李大亮的“忠谨”。6.C文中没有明确信息说皇太子十分器重李大亮,再有李大亮身兼三职,其职位应为朝廷任命。7.(1)恰逢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劝勉人们开垦土地,年成于是获得大丰收。(“属”“岁”“稔”,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2)当时的人都认为李大亮贤能,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并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贤”“多”“伐”,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8.怀古伤今之情。(2分)词人看到眼前金陵城寥落衰败、雨花台萧瑟冷清的景象,想到它曾经的繁华阜盛,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油然而生。(3分)(意思接近即可)9.①借景抒情。(1分)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等衰败、冷清的意象来抒发家国兴亡之感。(2分)②用典。(1分)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潮打城还”出自刘禹锡的《石头城》。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感伤之情。(2分)(三处用典举出一处即可。)[赏析]12作者朱彝尊是清朝的一位词人,这首词是他在游览雨花台时写出来的,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描写了清初战乱之后金陵城的破败荒凉景象,以此来表达自己满腔的伤感之情。全词从头至尾有一种浓浓的悲凉与伤感,每一字每一句皆是如此。全词借景抒情。在这首词中,作者分别描写了柳、潮、歌板、酒旗、渔竿、草、坛、燕子、夕阳等一系列景物,无论哪种景物的描写都带着浓浓的衰败落寞的哀伤之感,作者以此巧妙地将自己吊古伤今的伤感之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含蓄自然地表达出来。词中大量化用了前人的词句。如“潮打城还”就是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中“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意。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读者在联系以前诗词的基础上,更快更深刻地体会出词人的感受和词的意境。10.(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3)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11.(1)AC(A.不是冒险,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坚定地认为,死囚犯也是生命,他们在未被执行死刑前也有逃生的权利;C.“紧张和绝望心理”错。环境描写是衬托气氛,外貌描写是写外人的心理感受,反衬他品德的高尚。)(2)第一问:①他坚信在海啸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放走死刑犯的做法是对的,即使被绞死也不后悔;②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不论什么人,当你把真正的信任给了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第二问:①为一个善良而高尚的人终于被救而高兴;②为主人公的义举而喝彩;③为85个死囚回报“信任”的“义举”而感动。(每问3分,意思对即可)(3)①“选择”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故事由鲁米斯选择放死囚而起,到死囚选择回来自首而终。②通过不同人物的选择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③在不同人物的选择中,展开故事情节,揭示小说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观点一:我认为鲁米斯的做法不值得。①他们是死囚,对他们说,死是早晚的事情。②把死囚放出去,他们可能会杀人越货。③他们可能不会回来,而鲁米斯也将因此承担私自释放死囚的罪名。观点二:我认为鲁米斯的做法值得赞扬。①死囚也是生命,不能因为海啸而剥夺他们的生命,所以鲁米斯给了死囚生的机会。②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死囚最终会回来。观点三:我认为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①他不给死囚生的选择机会,不能因为死囚将来必死无疑就让海啸提前结束他们的生命。②他不支持鲁米斯放走死囚的请求,他不相信死囚会回来。观点四:我认为监狱长依法办事,忠于职守。①他认为对于死囚,死是早晚的事情。②他担心死囚出去可能会杀人越货。(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阐述合理6分,共8分)12.A3分,C2分,B1分,DE不得分。(B项文中说,陈忠实语言简朴,能一语中的。对此文中举了他对人生感悟的一例;D项原文是“接到人民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后来的事;E项并非是陈忠实写了条幅送给主人,而是主人求他写字,他写好后也没有给主人。)(2)①对传主陈忠实进行了总体性介绍。介绍了他质朴憨厚沉静的个性,饱经风霜的相貌,简单沉静的生活,一心扑在创作上的文学态度等。②揭示陈忠实能成为杰出作家的内在原因,凸显其对文学的沉静态度与专注之心。③让读者对传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文写传主取得一系列成就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①出身寒门,“命运捉弄”。陈忠实出生在农村,他曾想极力走出乡村,结果考大学落榜,当兵无望,又回归乡村。②沉潜乡间专心写作,初次发表作品。在乡村,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散文、小说初次发表。③12《白鹿原》获得巨大成功。长期潜心写作,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受到高度肯定而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影响很大。④回乡下积蓄创作力量。发表《日子》等小说,反响很大。(任答三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角度一:文学创作须沉静。(2分)①文学是沉静者的事业,没有沉静之心,是无法在文学殿堂收获成功的。(2分)②正所谓“静水深沉”,陈忠实就是在“乡居得静”中创作出《白鹿原》并获奖的;这之后,他又回到乡下,避开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力量,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结合文本2分)v③托尔斯泰静居波良纳乡间数十年,才创作出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曹雪芹晚年静居西山黄叶村,才写出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联系文学作品2分,举出1例即可,意思对即可。)角度二:文学创作须从生活的“五谷”中汲取养分。(2分)①文学是生活的给予,文学需要从生活中获取养分,没有生活的深厚土壤,文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分)②陈忠实深知生活的“五谷养人”,所以它才能静居乡下,从民间“采风”,汲取养分并创作出贴近生活的《白鹿原》《日子》等优秀作品。(结合文本2分)③施耐庵《水浒传》的成功,是因为他曾参加了元末张士诚的义军;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所以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因为他对法国社会全方位的解读和深刻全面的思考;鲁迅小说的深刻,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他从家道中落中“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联系文学作品2分,举出1例即可,意思对即可。)13.D(A项“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B项“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C项“束之高阁”指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D项“学无常师”是说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是有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用在这里符合语境。)14.C(A项“市场”与“滞销”搭配不当,应去掉“市场”或改“滞销”为“疲软”;B项主客体颠倒,应为“我们基层干部对农民的话很有感触”或“农民的话让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D项句式杂糅,将“任职于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与“担任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两种句式杂糅。)15.C(整个材料是在说歌曲的发展历程,器乐时代歌曲的地位很低,所以③紧承前面,然后说歌曲的迅猛发展①⑤②⑥,最后④是歌唱时代的形成。)16.漫画内容:图中人物一头两面,一面张着嘴对着手中的叉,另一面撅着的嘴被一把锁子紧锁,锁上写着“严禁公款大吃大喝”。(2分)寓意:①讽刺了当下某些领导干部在反对公款吃喝时阴奉阳违,具有两面性。(2分)②漫画揭露了公款吃喝的歪风,号召人们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2分)17.答案示例: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裁剪,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撒,装扮出一个个五彩的花园。18.写作“正能量”是人生话题,也是社会话题和时代话题。强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重视并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最近,“最美”一词广为传播,从“最美妈妈”到“最美司机”,从“最美教师”到“最美青年”……这些“最美”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追求与期盼,实际上就是“正能量”效应,国家和社会需要正能量。要写好这篇文章,关键要整体把握材料,明确主旨,选好角度。题目提供的材料由4句话组成,每句话中都有“正能量”,所以,写作的“落脚点”应该放在“正能量”上,同时兼顾12“负能量”。围绕正能量,可以做如下思考:拥有正能量的人,能乐观生活。他们相信人生路上的坎坷也是一种风景,值得留恋和珍惜。拥有正能量的人,人生目标明确,能坚定信念,为之不懈努力。心灵疲倦时,他们知道如何调整,让心灵重获能量。拥有正能量的人,拥有大智慧,他们分得清黑白曲直,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也不会随波逐流。他们不会扭曲事物的本质,不会夸大事情的阴暗面。他们明白人人都有弱点,也知道如何去克服人性的弱点和发挥人性的优点。写作时,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表达真知灼见。同时,发表议论时,看问题要辩证,要客观公正,多层次挖掘,写出深度和广度来。立意角度:⑴自我成长需要正能量。可以写议论文,阐述正能量对自己的促进作用,负能量对自己的反作用。⑵社会进步需要正能量。可以从社会角度落笔,重点阐明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一个良性的社会需要开掘正能量,减少负能量。⑶人生发展需要正能量。在一个人的生命长河中,要积极寻找和积蓄正能量,唯有如此,才能鼓舞自己、发挥潜能,不断朝着人生目标奋进。同时,要自觉抵制负能量,不断校正人生航向。⑷漫谈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不同作用。阐明什么是正能量和负能量,两者有何不同作用;如何培养正能量,有效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如何克服负能量,变负能量为正能量,塑造美好心灵,促进民族进步,推动历史发展。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正义之师入关后,李大亮从东都洛阳归附唐朝,担任土门(河北井陉的古称)县令。恰逢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劝勉人们开垦土地,年成于是获得大丰收。他亲自搜捕盗贼,所攻打之处总能平定。当时太宗做藩王的时候,巡视安抚北部地区,听说他的事迹而赞叹。那以后,胡人侵犯边境,李大亮部众少不能抵挡,就单人匹马到敌人军营,叫来敌人的主帅,把祸福向他讲明,胡人感动悔悟,前后相继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县境内得以太平。高祖非常高兴,按照功劳赏赐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这些人说:“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全都放走了。贞观元年,他离开都城担任凉州都督,凭借仁爱宽厚的治理闻名。曾经有宫里来的使者到了凉州,见到凉州有著名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献上它。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说:“陛下很久不打猎了,但使者却索要猎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意思;如果是他擅自做主,就说明派遣的不是合适的人。”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贞观十七年,晋王成为皇太子,东宫太子的属官,都大规模从重臣里选拔。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值宿保卫两宫,特别被亲近和信任。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他就像这样被信任。李大亮虽地位名望显赫,但住处简陋,衣服俭朴随意。本性极好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并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12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认为李大亮贤能,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他去世时五十九岁。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为他在另外的临时住处表达哀思,哭得特别悲痛,停止处理朝政三天。追封他为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号叫懿,陪葬在昭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