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清平乐
黄庭坚多次被贬,59岁的时候,被贬至偏远的广西宜州。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次年二月过洞庭,初夏才抵达广西宜州贬所。这首词就是作于被贬谪后到达宜州的第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春天,黄庭坚在宜州职务很低,自由还受到限制。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又号山谷道人。与张耒(lěi)、秦观、晁补之有“苏门四学士”之称。世号“苏黄”。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初读诗词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7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啭zhuàn词中指的是黄鹂鸟婉转的叫声。
注释寂寞:清静,幽静。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唤取:唤来、呼唤。谁知:有谁知道。问取:询问。
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百啭:黄鹂鸟清脆的叫声。解:明白、理解。因风:借着风势。蔷薇:花木名,初夏开花。
再读诗词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7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释义: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释义: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拟人的修辞手法。词人把春天拟人化,赋予春天生命。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释义: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这两句,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释义: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这两句写黄鹂的啼叫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是词人却听不懂黄鹂的叫声,心中更加郁闷。黄鹂却借着风势飞走了。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2“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蔷薇在夏天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全词译文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全词赏析
归纳主题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表现出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背诵默写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