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历史补差训练专题(一)1、家博物馆的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突出成就。图10中两件展品存放的展台应属于图10A.西周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2、明朝时松江的地方志中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都)从此出”。这种现象使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B.国家税收大为减少C.农业大国地位动摇D.农村土地大量荒芜3、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②使用高转筒车③曾推行均田制④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B.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5、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C.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D.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7、“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8、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9、“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健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材料体现出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A.①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④-7-\n10、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铁犁牛耕的推广②各国变法的推行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对“五谷”的解释,(东汉末)郑玄的解释是“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东汉末)赵歧的解释是“五谷谓稻、黍、稷、麦、菽(豆类的总称)也。”造成这种解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两人收集资料不同及学识水平的差异B.稻引进中国种植不长,有些人不了解C.稻主要种植于南方,一些人不了解其重要性D.两人对商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同12、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13、梁启超把《二十四史》中有“传记”的人物籍贯列成表格,如下:省汉(百分比)唐(百分比)宋(百分比)明(百分比)陕西14.9621.603.344.51河北7.3618.4810.607.22河南31.4317.6817.586.94浙江2.42.786.6514.51广东00.260.332.82福建0.1508.85.19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帝都所在地人物往往特别多B.地区分布呈现南升北降的格局C.人物的地区分布逐渐平均D.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的趋势14、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五倍的税率纳税。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举的作用包括①增加了财政收入②加强了经济调控③强化了“工官”制度④打击了商人势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④15、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反映了明朝手工业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16、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58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17、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18、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9、“尝考历世盐法……-7-\n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D.该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0、图1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盂鼎、大盂鼎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图1①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②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③钟鼎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④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1、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C.对传统儒家的批判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22、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杵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23、晚清福州文人郭柏清在《沁泉山馆》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丘恣铲除,百万梯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B.大批农民弃农经商C.农民种茶收入增加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24、下列各项反映出宋朝商业出现突破性发展的是A.银铤:宋代国家和地方税收特种货币B.淳化年间五台山佛像金币C.宋徽宗时期崇宁通宝D.“行在榷货务金银见钱关子库印”钞版25、在我国古代,出现“草市”的时期也是A.君权开始分割相权的时期B.开始建立官立教育系统的时期-7-\nC.地方行政机构达到最完备的时期D.冶炼业中出现“灌钢法”工艺的时期26、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2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28、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俗称为“抱团精神”),各企业之间层层连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全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电脑网络。”下列各项与这种社团网络发展相关的是①西周的宗法制②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③1980年设立首批经济特区④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9、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30、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①为了安全和方便,搭乘轮船进行长途贩运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31、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时间人口户数官民田地山塘夏税米农桑丝折绢秋粮米弘治年间(1488-1505)148.7万户399270顷13亩余86600石余3970斤余3175匹余2560270石余嘉靖年间(1522)130.3万户398566顷35亩余82965石余4264斤余3411匹余2576888石余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32、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7-\n33、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B.鼓励土地买卖C.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D.禁止开垦荒地34、右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应为A.北魏的均田制B.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C.孙中山的平均地权D.中共的土地改革图335、《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就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A.抑制土地兼并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36、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四民月令》所反映的是东汉晚期一个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全书内容大致包括:一、祭祀、家礼、教育以及维持改进家庭和社会上的新旧关系;二、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三、纺绩、织染、漂练、裁制、浣洗、改制等女红;四、食品加工及酿造;五、修治住宅及农田水利工程;六、收采野生植物,主要是药材,并配制法药;七、保存收藏家中大小各项用具;八及九、粜籴及杂事。(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田庄的主要经济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庄经济的基本特征。(4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经济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这一“愿望”的实现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7-\n材料三“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3年(3)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6分)38、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四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材料五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3分)(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5分)并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3分)-7-\n必修2专题一答案【答案】CADDCCBABDCDDBBBADBAADBDDDDBDCAACAAC37、(1)主要经营农业;手工业活动包括纺织制衣、食品加工、建筑等;也涉及—些商业活动。特征:自给自足。(4分)(2)侵略活动: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取得了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③通过控制中国海关,发展外商在华企业,组织“洋行一经营对华贸易等,扩大商品输出。(每点2分,共6分)影响: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出现逆差,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4分)(3)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6分)38、(1)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3分)(2)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5分)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3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