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br />甘肃省宕昌县<br />该校在校学生157人,教学设施仅有课凳<br />40双人套,,校内无活动场地,图书仪<br />器等一无所有,建筑面积256平方米。<br /> 校舍年久失修,已全部成为危房,学<br />生在雨天不敢进教室,体育活动只能在<br />毗邻的农民麦场上开展,上厕所要穿过<br />212国道到民房背后去借用。<br /> <br /> <br /> <br />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推行普<br />及基础教育时,及提出办学条件<br />最基本要求为「一无两有」,即<br />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学生<br />人人有课桌椅。这一基本要求,<br />至今在西部一些贫困地区仍有待<br />努力<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下午四时许,甘肃省迭部县腊子口中心小学的百余学生,此时全都坐在校园内,读书的读书,写字的写字。<br /> 练习写字的学生却没有一个用纸和笔,人人都是用尖尖的石块在地上练习写字,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读和写。<br />他们全神贯注、渴求知识的精神,和东部地区的儿童,并无分别。他们所欠缺的,仅是一个求学的环境和学习的<br />机会而已<br /> <br /> <br />即使在困难的环境<br />下,他们仍然努力<br />学习,在地上练习<br />写字。<br /> <br /> <br />在中国目前的二点二亿在校生中,三分之一左右只能读到小学,三分之一读到初中,再能读到高中的不到三分之<br />一,全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五年。<br /> 平均每年有350万左右的中小学生辍学,另有200多万适龄儿童不能入学。<br /> 全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五千八百万,其中西北及西南地区占了80%。这些贫困人口的每年平均收入<br />都低于人民币580元,其中还有一千万人口集中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每年平均收入低于人民币300元,而<br />一个小学生每学期的学杂费需50至200元。<br /> <br />姐姐王剑嫔打理菜摊、大声叫卖,<br />王剑玲仍是书不离手,抽空看看英<br />语。<br />家庭不幸接踵而至<br /> 1989年,王剑玲的父亲遭遇车祸,基本丧失了<br />劳动能力。2001年,母亲肖金珍又患上甲亢,父亲<br />不得不重新下地干活,由于劳累过度,2003年8月<br />被诊断患了鼻咽癌,七拼八凑到处借钱治病,到目<br />前已花去医药费5万多元。母亲肖金珍被迫停止了<br />在医院的治疗,但每个月要花200多元买药控制病<br />情。<br /> <br /> <br />逆境中走出“姐妹花”<br /> 去年,姐姐王剑嫔考上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br /> 姐姐的成功也激发了王剑玲学习上的拼劲,她每天早上5时起<br />床早读,然后帮助母亲喂猪、浇菜等,干完杂活后再上学,晚上<br />看书一般要到12时以后。生活中的王剑玲从不乱花一分钱,穿的<br />全是好心人捐的旧衣服,从不与别人攀比。今年的高考中,王剑<br />玲也以562分的成绩考上了湖南商学院。 <br /> <br /> <br /> <br /> 用双手与贫穷较劲<br /> 每天最多三四十元的卖菜收入,与下半年开学时两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