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标要求]:1、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字词梳理]:单音字:煤屑(xiè)蓊蓊(wěng)郁郁袅娜(niǎo,nuó)梵婀(ē)玲妖童媛(yuán)女鷁(yì)首徐回欋(zhào)将移而藻挂敛裾(jū)脉脉(mò)酣(hān)睡参差(cī)点缀(zhuì)倩(qiàn)影踱(duó)着步峭楞楞(léng)多音字:颤颤(chàn)动脉脉(mài)络浅薄(bó)薄颤(zhàn)栗脉(mò)脉含情薄(báo)如蝉翼薄(bò)荷参差(cī)浅(qiǎn)笑浅差差(chā)强人意流水浅(jiān)浅1
差(chāi)事差(chà)劲[作家作品]:①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先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本科哲学系。主要作品有:诗集《踪迹》(1929年)、散文集《背影》(1928年)、《欧游杂记》(1934年)等。朱先生既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又是被毛泽东称颂的“民主战士”。②背景资料《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曾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荷塘月色》天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2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用一分钟来明确目标)1.利用学案上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记忆,了解朱自清以及《荷塘月色》背景。2.利用工具书,学案上的“字词梳理”以及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中的字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自读、思考、讨论,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品行文思路以及感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8—9分钟)小组轮读课文,其他人仔细听。朗读过程中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重点词语在黑板上订正。通过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扫清了阅读障碍,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标出段落序号。[学法指导]:(约2分钟。)步骤一:[学习方法]阅读学案上“作家作品”,同学间互相交流。[学习要求]了解作家作品,并能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带到对课文分析上。步骤二:[学习方法]速读课文,边读边作圈、点、勾、画。[学习要求]①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③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过程。步骤三:[学习方法]反复读书,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学习要求]尝试画出本文的结构图示。提示:从作者的游踪和作者的情感变化两方面来思考。鼓励有个性化的见解。步骤四:[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同学间相互交流,也可以和教师交流。[学习要求]形成可展示的书面答案。3
[自学过程]:(约5—8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教师巡视。)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用时:2—3分钟步骤四用时:3—5分钟[自学展示]:(约7—9分钟)点人展示自学成果,指定某一小组即时给出评价。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即时提出。教师进行恰当地启发和点拨。[明确]: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文章的圆型结构图:方案一:外结构(空间上)内结构心理上4
方案二:[点拨]:《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