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周测历史试卷3考试范围:中国史;考试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2004年1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①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②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③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④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3.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门阀政治的兴起与式微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第7页共8页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A.燔诗书而明法令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C.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4.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A.层层推荐B.打击贵族C.唯才是举D.注重门第5.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6.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7.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8.1900-1937年,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这说明第7页共8页
A.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B.民众生活受制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D.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9.孙中山提倡“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还指出“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这反映出孙中山A.固守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理想目标C.构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D.倡导中西文化交融的价值取向1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11.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2.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C.坚持了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13.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隆会议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7页共8页
14.如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B.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D.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正常化15.20世纪70年代初,针对某事件,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喜悦、迷茫、震惊交织在一起。当时最流行的三句话是:蒋邦受打击,苏联干生气,佐藤真着急。由此可知,该事件A.表明中日关系逐步正常化B.促使中国重返了联合国C.体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是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16.作为艺术作品的漫画,是解读历史的独特窗口。观察下列西方人绘制的漫画,回答问题第7页共8页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2)从图二到图三,中国龙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案》,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第7页共8页
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摘编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材料二: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关贸易实现了正常化。——摘编自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三、论述题(共1题,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时间法律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1954~1958年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1959~1978年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第7页共8页
1979~1992年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1993~2003年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2003~2008年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1——5ABCBC6——10BBADC11——15BAABC16.(1)甲午中日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变化:从图二的软弱被欺凌到图三的自信平等。原因:(中国)图二自19世纪中期以来,腐朽落后的清朝成为西方列强打击的对象。图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西方尊重。(西方)图二西方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力图从中国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图三西方国家需要中国在东方战场牵制日本力量,维护其在亚太战场的利益。17.(1)原因: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扩大海外市场转嫁经济危机。影响;减少了中国对美国的商品输人,增加了美国对华商品的输出;形成巨大的中美贸易逆差;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美国与其他列强的矛盾;促使中国加紧与列强的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2)变化:中美贸易关系正常化。历史背景: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美苏争霸中苏联在军事实力上赶超美国,美国霸权动摇。18.示例一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示例二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