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湖北荆州专用)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题卡分离,其中试题卷6页,共七大题27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为试题卷,答题无效,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前,考生务心将白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4.考试结来后,试题卷、答题卡和草稿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祝考试顺利★一、语言积累(16分)1.(2分)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答案】(1)qù(2)huī【解析】(1)觑,读qù,本意指伺视或窥视,泛指看。(2)麾下,读音是huīxià,意思是部下。2.(2分)根据拼音提示,在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汉字。荆州历史文化深厚,积diàn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孕育了“bì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进取精神,“清廉高洁,至死不渝”的屈原精神。【答案】(1)淀(2)筚【解析】(1)积淀:积累沉淀。(2)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旧衣服。意思是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3.(2分)请给“卖”加上合适的部首组成一个汉字,填入方框内。 A.买还珠B.穷兵武C.案劳形D.将功罪【答案】A.椟B.黩C.牍D.赎【解析】本题考查形似字的辨析。A.买椟还珠:椟,木匣子。还,退还。买下盒子,退还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B.穷兵黩武:动用所有兵力,肆意发动侵略战争。C.案牍劳形:形容因文书工作繁重而疲惫不堪。案牍,指公事文书。D.将功赎罪:拿功劳抵偿罪过。也作“将功折罪”。将,用,拿。赎,抵偿。4.(8分)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诗歌,如草尖上的露珠,折射出五彩的光芒。鸡声茅店月,①________,山野景致情趣无限;山舞银蛇,②_______,北国风光尽显妖娆。③________,何似在人间,天上人间两徘徊;④________,月是故乡明,最是故乡月色明。秋草独寻人去后,⑤______,途径古宅,悲伤杂在草间;云横秦岭家何在,⑥________,遥望秦岭,悲慨道亦无言。寂寂江山摇落处,⑦_______,自怜之意溢于言表;长风破浪会有时,⑧________,昂扬之情舍我其谁! 【答案】①人迹板桥霜;②原驰蜡象;③起舞弄清影;④露从今夜白;⑤寒林空见日斜时;⑥雪拥蓝关马不前;⑦怜君何事到天涯;⑧直挂云帆济沧海。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霜”“蜡象”“清影”“拥”“沧海”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5.(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B.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开花、生根、结果。C.国家速滑馆拥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化。 D.“最美中国人”,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成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答案】D 【解析】A项搭配不当,刻文不能成为场所,改为“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B项语序不当,应调整为“生根、开花、结果”。C项主语和宾语不搭配。在“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化”后加“场馆”即可。二、古诗文联读(16分)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贾生列传(节选)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2分)下列关键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宣室求贤访逐臣【访】拜访 B.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 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D.冯敬之属尽害之【害】嫉妒,忌恨 【答案】A 【解析】A项,访:咨询,征求意见。7.(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B.而形貌昳丽而固当改正朔 C.能谤讥于市朝皆以美于徐公D.徐公何能及君也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A项,前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结构助词,的。B项,前一个“而”,表并列,并且;后一个“而”,表承接,就。C项,前一个“于”,在;后一个“于”,比。D项,两个“及”,均为“比得上”之意。故选D。8.(2分)下面对《贾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却遭谗被贬。 B.一、二句叙述贾谊被贬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接见了他。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才能的推服器重。 C.第三句“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D.第四句说明了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的原因,他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只是“问鬼神”,令人扼腕叹息。但也从侧面烘托出贾谊学富五车、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答案】D 【解析】D项,侧面烘托统治者的荒唐、昏庸,白已怀才不遇的不平。9.(2分)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2段运用类比说理的手法,邹忌将治国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中,把自身的经历与国家政事进行类比,委婉劝谏齐王,表现出邹忌高超的劝谏艺术。 B.妻、妾、客三者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上,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但邹忌并没有因此自喜,而是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C.文章多处运用“三”,如邹忌比美时的“三问”“三答”“三思”,讽谏时的“三比”以及齐威王除弊时的“三赏”“三变”,得到“战胜于朝廷”的结果。 D.齐王纳谏,颁布政令,并取得巨大成效,这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答案】B 【解析】根据后文可知,妻称赞邹忌是因为偏爱他,妾称赞邹忌是因为害怕他,客称赞邹忌是因为有求于他。妻、妾、客三者都不是由衷地赞美,且语气也不一致。10.(2分)下面对《贾生列传(节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答案】B 【解析】B项“奉命制定”理解有误。11.(3分)请用三个“/”给《贾生列传(节选)》一文画线处断句。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答案】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本句的意思是: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故断句为: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句中重点考查实词是“面”“刺”“过”。参考译文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三、名著选读(10分)阅读《昆虫记》片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蝉和蚁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13.(3分)结合文段分析蝉的生活习性。【答案】(1)会唱歌,会生活。文中说“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2)勤劳的生产者,文中说“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等。【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分析得出:会唱歌,会生活;结合“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分析得出:蝉是勤劳的生产者。14.(3分)本书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请结合本文段对以上特点加以分析。【答案】“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将蚂蚁夺食的行为比作了人类世界的罪犯;不仅是罪犯,还是“凶悍的强盗”;而将蝉比作歌唱家,“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将蝉的安逸舒适也描写得淋漓尽致。【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写出了蝉的安逸;结合“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分析:将蚂蚁夺食的行为比作了人类世界的罪犯;不仅是罪犯,还是“凶悍的强盗”。15.(4分)请结合本文段说说为什么本书堪称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型?【答案】如“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可以看出蝉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获得科普知识。如“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采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蝉的无可奈何,显得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这些显著的艺术特色让它成为一部文学经典。【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首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科学性。结合“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分析,我们从中看出蝉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获得科普知识,故是科普文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然后从文学性的角度赏析语言。结合“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分析,本句话采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蝉的无可奈何,显得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这些显著地的艺术特色让它成为一部文学经典。四、时文精读(12分)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③古人云,“,”。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16.(2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解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其实从标题就可看出文章论述的中心内容,标题为“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也就是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的意思。当然这也需要通篇阅读理解全文后再作答。17.(1分)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第③段空格上()。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D【解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好能证明“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的观点,所以选D。18.(3分)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答案】举例论证,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有说服力。【解析】考查论证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答作用要注意对此语段的观点句的论证作用。19.(3分)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答案】首先提出了“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的观点。然后引用古语作道理论据,再用小时候我们对诗句的粗浅理解和若干年后的深刻理解的事例作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的结论。【解析】考查语段的论证思路。一般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此段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此段是先提观点,再用事例证明,最后得出结论。20.(3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答案】示例:从小打下的古诗文功底,提高了我写作水平,我在作文中引用古诗文,语言简洁又有文采,作文多次在《校园周报》上发表。【解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的意义,并能联系实际写出自己为打下古诗文功底的而采取的具体做法即可。五、报刊浏览(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新华社上海2月18日电(记者吴振东、郭敬丹)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18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条例明确了网络保护职责,对相关主体共同参与预防与整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网络暴力、非理性消费、网络不良行为等作出补充、细化规定。 上海市消保委此前发布消息,今年春节长假期间,上海各级消保委共受理网络相关投诉185件,一些未成年人为绕开游戏防沉迷系统,用爷爷奶奶辈的身份证件注册,“轻松”打游戏。 新修订的条例明确,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产品和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利用电子身份认证等技术,识别参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身份,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材料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据人民日报消息,3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据统计,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70.4%的互联网普及率。征求意见稿主要包括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加强网络信息内容规范、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等内容。 针对一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等网络产品和服务、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参与“饭圈”乱象、“网瘾矫治机构”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问题,征求意见稿规定,严禁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并且明确平台责任义务,要求相关主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合理限制未成年人消费行为,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同时,还要求完善网络游戏实名制规定,建立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并予以适龄提示。 21.(3分)读新闻要善于比较。请找出以上二则新闻之中的相同之处。【答案】两则新闻都报道了有关方面出台条例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问题,分析了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内容、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等。【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和提炼。筛选并提取材料信息,第一步,从关键词入手,研读题目和材料,分别提取材料主要信息(对象+结果)。第二步,分析材料主要信息的内涵,异中求同。第三步,结合题目要求连缀衔接完善信息形成结论。两则新闻都报道了有关方面出台条例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问题,分析了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内容、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等。22.(3分)读新闻要善于思考。试分析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答案】网络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所以有必要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条例,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分析能力。由新闻材料得知,网络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侵害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给未成年人带来不良价值倾向,所以有关方面出台条例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通过网络技术的使用,堵截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从而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六、语用实践(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材料一近日,网络流传甚广的《低头族之歌》:“你沉默的刷屏,亿万个屏奴一样的人们,用你那囧囧的眼神,低头在那形形色色的伤痕……紧紧盯着小小的荧屏,不抬头看路边的风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似乎提醒着我们手机已经占据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进入沉默的“屏奴”时代。材料二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们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材料三“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材料四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23.(2分)根据材料一和你的理解说说“屏奴”的意思。【答案】屏奴:指那些因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从而过度依赖电子屏幕(或被电子屏幕控制)的人。【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在答题时,要紧扣材料的每一句话,提取关键词,然后准确、精炼地得出答案。根据材料一可知“屏奴”指的是那些因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从而过度依赖电子屏幕的人。24.(3分)材料一歌词中“囧囧的眼神”为何不用“炯炯的眼神”?【答案】“囧”曾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络词汇,它描绘了人们悲伤、无奈、窘迫或极为尴尬的情状,而“炯炯”是明亮有精神的意思;此处的“囧囧”形象地刻画出了迷醉于手机屏幕者的痴狂、无奈或尴尬的样子。【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时结合材料的内容来理解。“囧”曾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络词汇,它描绘了人们悲伤、无奈、窘迫或极为尴尬的情状,材料中的“囧囧的眼神”刻画的是迷醉于手机屏幕者的痴狂、无奈或尴尬的样子。而“炯炯”是明亮有精神的意思,用在此材料中不合语境。25.(2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至四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答案】示例: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所以它倍受学生青睐(或“它已成为众多学生使用的快捷学习方式”)。【解析】此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从中筛选、概括出主要的信息。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所以它倍受学生青睐。分析后三则材料可知,这三则材料都围绕“手机软件”来写,可概括为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所以它倍受学生青睐。26.(3分)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你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任选一个角度陈述理由。【答案】利:示例:网络上资源丰富,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方便快捷;运用得当,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呈现一题多解的方案。弊:示例: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不愿独立思考问题,会产生依赖性;对于自觉性(自控力)差的学生,“搜作业”就变成了纯粹的“抄答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七、作文(50分)27.“变”是一个神奇的词,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个随着时间的流动慢慢变化的过程,有些变化,让人无奈,时隔二十年,“少年英雄”闰土变得“辛苦麻木”;有些变化让人感动,暴风雨后,杜小康变得成熟坚强;而有些变化,让人憧憬,你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付出的努力,让你离梦想变得更近了……点点变化积攒起来,才有了现在的不同! 请同学们围绕“变”这一话题,从以下三个任务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完成写作,不少于600字。 任务一:讲述“变“的经历,诉说”变”给你带来的感受,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从初中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述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任务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常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的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