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专题19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日、俄【2013高考预测】1.德、日、俄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方式、特点及其影响2.以史为鉴,揭露、批判日德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3.渗透现实社会问题,重新认识德日等国推进近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难点突破】难点1.渗透现实社会问题,重新认识德、日等国推进近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1.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①向西方学习②打破旧的生产关系③挽救民族危亡④推动了近代化进程A.①②B.①③C.①④D.①②③④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A.进行了社会民主改革B.以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D.坚持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3.下列选项体现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①日本明治维新②德意志帝国的诞生③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④英国《权利法案》通过16\n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其相同因素包括()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②清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③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④接受美军的大批订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特别提醒】德日推进近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进行社会改革,扫除发展障碍。二战后,西德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较稳定;日本进一步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③重视并运用新科技成果,发展生产力。④重视教育事业,培养人才。⑤引进外资、技术。二战后,西德、日本都利用了美国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⑥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二战后,西德、日本都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德、日、俄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方式、特点及其影响1.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根本原因是()A.俾斯麦是首相,大权在握B.铁血政策的威力C.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力量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6\n2.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①开展工业革命②废除封建制度③实施“大陆政策”④推行“文明开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俄国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从此俄国走上_了资本主义道路。农奴制的废除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作用在于A.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地私有制问题B.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劳动力问题C.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D.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问题【正确解答】B4.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以改革而不是以革命方式完成的,主要原因是()A.资产阶级缺乏思想动员16\nB.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C.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者目标一致D.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提醒】要从各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方式的差异,各国旧制度、旧习俗保留的多寡来认识、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及其影响。如英、法、美以革命方式较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旧势力保留少,政治民主化程度高,而德、日、俄以改革方式较晚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旧势力保留较多,所以政治上盛行专制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曲折,20世纪30年代,德日还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但到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变式训练】1德意志统一后工业化进程加快,到20世纪初成为欧洲首强,但德国的侵略性也随之膨胀,成为世界大战策源地之一。这主要是由于()A.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B.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C.德意志统一是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战争解决的D.德国必须用武力抢夺殖民地1.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德国侵略性原因的分析。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这是德国极富于侵略性的主要原因。2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其直接推动因素是()A.实施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B.国家保有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C.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2.A16\n解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转折点,也是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3、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4世界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途径不尽相同,德国的道路是()A.资产阶级革命B.民族解放战争C.王朝统一战争D.社会改良运动4.C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准确再现能力。519世纪中期,推动德意志实现统一的主要因素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B.普鲁士的统一决心坚定C.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D.民族意识的日益高涨6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易错点2以史为鉴。揭露、批判日德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l.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相同因素包括()①浓厚的封建残余②群众的复仇心理③经济危机的打击④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16\n⑤资源贫乏⑥军界首领的要求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⑥D.①③④⑤⑥2.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后曾下令焚毁一切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其根本目的是()A.改变学校的教学内容B.消除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影响C.实现“中日亲善”D.消磨、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正确解答】D3.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下,法西斯势力在德日分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日本法西斯专政有别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是()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上台②建立起的是一党独裁专政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④利用了阶级矛盾异常激化的有利时机A.①③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16\n4.)法西斯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中,它与正统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①实行“一党专政”②抛弃了议会民主制③对外争夺殖民地④强化思想文化控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特别提醒】(1)从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法西斯主义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以日本为例:从内因来看,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转化为藩阀阶层,垄断政权,对内镇压民主,对外侵略扩张。军部是日本藩阔阶层中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最顽固的代表。他们鼓吹对天皇的崇拜和极端民族主义,主张对外侵略扩张,采取的是运用国家政权推进工业化的政策,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这些都是因为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带来的后果。从外因来看,华盛顿体系对战后的日本势力的膨胀缺少约束力,西方大国的妥协退让政策,绥靖日本,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也可以按这一思路分析德国。(2)注意同中求异,比较、分析德目法西斯专政建立及其影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注意将法西斯暴行与当前的国际热点问题,如种族主义、恐怖主义、右翼势力的抬头等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变式训练】1、普法战争对于德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①打败了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对手②国家的最终统一造就了统一的国内市场③强化了德国的军国主义④弥补了资金、资源的不足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②③④1.C解析:①与普法战争无关,③不属于经济方面的影响。2、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而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16\n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家宣战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3、1970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为纳粹时代德国所犯罪行向世界人民道歉。然而自1986年以来,已有多名日本在职内阁首相公开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对所犯战争罪行的态度与德国大相径庭,其历史根源在于()①二战后日本法西斯未受到国际法庭的审判②二战后日本综合国力增强③美国使很多日本法西斯战犯逃脱法网④美国宽恕了天皇并保留了天皇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D解析:①错误,在美国的主导下,对日本法西斯进行了审判,但不彻底,③④则是不彻底的突出表现;②不属于“历史根源”。4二战后,德日成为经济大国后又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充分说明()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B.经济关系随着政治关系的发展而变化C.政治对经济具有决定作用D.经济关系通过政治关系集中表现出来4.A解析:要迁移政治常识解题。5、19世纪中期德国和日本面临着怎样相似的社会发展问题?各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为什么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两国都有较强的对外扩张性?16\n【2013高考突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德、日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据此回答1~6题。1俄国1861年改革与美国内战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①解放生产力②扩张领土③扩大市场④防止国家分裂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1.D解析:俄美的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都有扩大国内市场的作用,据此选出①③。②不是两国的目的,④只是美国的目的。2普鲁士取得德意志统一领导权的基本条件是()A.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B.民族单一,统一决心坚定C.领导得力,外交政策灵活D.坚决推行“铁血政策”2.A解析:普鲁士的经济军事实力是实现统一的“基本条件”,B、C、D三项的推行都必须以A项为基础。3日本能在资本主义发展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主要原因是()A.外国入侵造成民族危机B.部分中下级武士资产阶级化C.吸取中国鸦片战争受辱的教训16\nD.天皇与幕府之间的矛盾激化4在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A.废藩置县B.废除土地买卖的禁令C.实行征兵制D.发展近代教育严4.D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要认识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5中国戊戌变法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①逐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③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①②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日本在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同时,极富于侵略性,成为亚洲周边国家的凶恶敌人。据此回答6~9题。6、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新兴地主,这表明()A.日本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废除B.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进一步扩大C.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D.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强化6.C解析:新兴地主是农村的资产阶级,反映日本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7、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是()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B.完善政府管理职能C.消除封建割据D.统一国内市场7.C解析:废藩置县是为了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8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A.国家保有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16\nD.政府把大量国有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9近代史上,标志日本完成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第一步的事件是()A.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夺取中国宝岛台湾B.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南部C.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D.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9.C解析: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是“征韩侵华”,另外台湾是岛屿不是“亚洲大陆”。20-30年代,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据此回答10~13题。10、有人说:“把纳粹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执政党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获得德国人的普遍支持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10.A解析:题干强调是德国人自己选择了纳粹暴政,因为纳粹党是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进而实施暴政的。11、1929—1933年德日受经济危机打击特别深重的共同原因有①严重依赖美国资本②对外赔款③严重依赖国外市场④国内市场狭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和日本为摆脱危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其原因有()①两国经济实力不同②两国历史传统不同③两国政治体制不同④两国市场容量不同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6\n13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是()①大肆屠杀犹太人②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满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④战败后都在美国的扶植下成为北约成员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13.D解析:屠杀犹太人的是德国,二战后日本不是北约成员国,据此排除①④。近代史上,德日两国经济的发展有诸多相似之处。据此回答14~17题。1419世纪中期阻碍德日两国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外国势力的人侵C.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D.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14.C解析:A项不符合两国,B项只符合日本,D项不符合德意志,C项符合两国。15、19世纪末促进美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A.国内市场广阔B.大量的战争赔款C.政府干预经济D.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15.D解析: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突出,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16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两次崛起,其相同的因素有()①都进行了社会改革②都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③都重视发展教育④都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的优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17、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战后日本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②政府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重视教育,培养人才③美国极力扶植日本经济,使大量美元流入日本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7.D解析:注意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四个题支的表述都符合史实。16\n历史上德国统治者推行的不同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欧洲的国际关系。据此回答18~20题。181862年,俾斯麦在议会的演讲中说:“德意志所瞩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威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纲领和任务B.反映出其是一位理想主义者C.没有暴力就不可能完成德国的统一D.意识到普鲁士应担负起德意志统一的任务18.B解析:铁血政策是针对四分五裂的局面提出的实现统一的、现实的、可行的方针。19俾斯麦认为,19世纪末的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这“两大势力”产生矛盾的根源是()A.军事问题B.殖民地问题C.统一问题D.领土问题20、1949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指出:“在今日的欧洲,世仇完全不合时宜了,我决心使德法关系成为我政策的核心。”这番话强调()A.德法应吸取多次战争的教训B.德法关系决定欧洲的形势C.德法联盟是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D.德法和好是时代的需要20.D解析:阿登纳强调了面对二战后西欧衰落的现实,要消除法德世仇,实现和解。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的“德意志的未来在于强权”,德皇威廉二世声称要“争取阳光下的地盘”的名言,再次表达了扩张的野心。德国从法国赔款中直接用于修筑要塞和扩大陆海军的款项为4亿马克以上。德国的军费开支1879年为4.3亿马克,1899年为9.3亿马克,1913年就达到21亿马克。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的扩军备战,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一系列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得到愈来愈多的订单,其中军火工业部门发展最快,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大发展。16\n材料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由被侵略国家变成侵略国家的转折点,也是日本产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的转折点。比战前高出两倍的军费开支,使资本家得到大批军事订货,积累了巨额资本。日本又用从中国索取的巨额战争赔款作基金,在1897年10月实行金本位制,提高了日本的金融地位。并且利用这些赔款大规模加强陆海军建设,扩建铁路网,极大推进了私人资本的发展。因此,以甲午战争为起点,日本再次出现投资热,工业、交通、金融和贸易都获得巨大发展。到1898年,纱锭突破100万支,机器纺纱占了绝对优势。1900年机器缫丝产量也占生丝总产量的51.7%,日本进入了世界纺织工业发达国家的行列。在军事工业的带动下,重工业也改变面貌。1901年,日本最大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投产,迈开了钢铁自给的第一步。请回答:(1)据材料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日两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2)材料反映了德日两国怎样的外交政策?两国的外交政策对当时欧亚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于1873年俾斯麦对日本赴欧美考察团的谈话片段:“今世界各国,虽皆声称以亲睦礼仪相交往,然此全系表面文章,实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此所谓公法,虽号称保全列国之典章,然而一旦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改变;若与己不利,则幡然诉诸武力,固无常规也。小国孜孜省顾条文与公理,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尽其力保全自主之权,然遭其拨弄凌侮之政略,则每每几乎不能自主。是以(普鲁士)慷慨激奋,一度振兴国力,欲成为国与国对等之权实施外交之国,乃振奋爱国心,积数十载,遂至近年始达成所愿。”——远山茂林《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16\n材料二: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应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江泽民同志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俾斯麦对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三个重要观点。(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的观点对日本产生的影响。(3)你是否赞同俾斯麦的观点和做法?为什么?(4)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社会里,我国政府解决国际问题的主张是什么?答案:(1)重要观点:各国之间是实力的竞争;弱肉强食;以大国利益为中心,弱国无外交£要取得国际关系的平等地位,必须振兴国力。23、两次工业革命之间,欧洲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亚洲一些主要国家纷纷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先后起来进行反抗斗争,掀起了亚洲的革命风暴。而唯有日本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试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说明这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亚洲的影响。答案:(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日本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亚洲国家。②政治原因是日本在19世纪中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领导力量。在日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兴地主、手工工场主、高利贷商人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依靠经济实力参与国家政权;封建集团内部也开始分化,一部分大名也开始经营资本主义工16\n商业,崛起了西南四强藩。特别是中下级武士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逐渐资产阶级化,由封建支柱变成了反封建的力量,成为以后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在亚洲各国,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或是封建主,或是农民领袖,不能领导本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还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③亚洲其他国家当时大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日本没能形成君主专制,在推翻幕府统治后,能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4、法西斯主义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读下图回答问题:(1)上图分别说明了法西斯主义的哪些特点?(2)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给国际局势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3)反法西斯国家为了扼制、打击法西斯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有何启示?(4)有人说:“法西斯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说明理由。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