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福建学者对作文命题与考生的批评石修银\n解读点一:高考命题的原则\n潘新和教授:(1)观点命题,就等于剥夺了学生话语权,不能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形成观点的能力.(2)(05年作文)“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是“开放”的,而“请联系提示文字对他们加以比较”是“封闭”的,去掉提示语就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一、开放性原则\n潘新和教授:(1)不要把考生挡在审题的门外。(2)审题能力不是我们高考作文要测试的能力,高考只测试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与写作底蕴。(3)2010年高考作文,语段过长,语言也欠简洁,给考生带来思考的干扰,无法让考生正常发挥水平。二、人文性原则\n三、引领性原则高中作文教学应培养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高考命题应体现引领功能,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我们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潘新和教授(2010年6月20日“福建省高考命题恳谈会”)\n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孙绍振赞扬的作文题\n上海命题的感性的材料是复合的,各不相干,处于无序状态,命题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从无序的现象中思辨而发现统一的线索,这就不但需要独特的情感,而且需要独特的智慧。……好处还在于:在题干中提示:“对你成长的影响”,这就明显地防止了流于感性,突出了智性和理性提升的要求。——孙绍振\n对比了法国、美国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的区别,“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而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抒情的诗句出现在作文题目中,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考核的重点,并不在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孙绍振\n解读:孙绍振对作文命题的引领引领一:思辨引领二、理性\n孙绍振批评福建2011年作文题一方面,野外晒太阳,空气新鲜,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梦想水稻长得像高梁。两个方面都是好事,构不成对立,难以直接进入理性分析,而抒情又很容易陷入显而易见的平淡。如果在野外劳作中强调艰辛,脚踏实地,则与梦想相反相成,思想空间就可能比较大。孙老师告诫:理性分析题,最适合作议论文,很少抒情的用武之地\n解读点二:孙绍振、潘新和:对近两年高考作文题的评价\n2010年高考最不好的四道作文题先看看\n第一道:2010年山东卷作文题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n第二道: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2010年安徽卷)\n第三道: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010年江西卷)\n二、题目就是观点。题目“找回童年”就是观点,这是命题之大忌,不但如此,而且在提供的材料中也体现了观点:“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考生可以轻松地将此用作文章的“意”,却未能体现出自己立意上的创造性\n【第四道】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以“拒绝平庸”为题,(2011江苏)\n规定太窄解读:什么是不好的作文题?题目太死视野太窄审题太难只有一个论题需要“审”题的不是好文题不体现开阔的精神视界,不体现高中生对社会、人生思考的能力题目就是观点而犯命题之大忌的意图太强将作文的题目、观点、主要内容及思路强加给考生的\n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初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1年浙江题)有趣:孙绍振教授与潘新和教授的观点大体一致\n这个题目把矛盾提示得很彻底,可惜的是,题目的文字太繁琐,特别是最后的“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间直是画蛇添足,主题本来应该由考生自主确立的,命题者却在越俎代庖。\n提醒:一般来说,高考作文选用诗作为材料,是不合适的\n近2年高考最好的三道作文题\n第一道: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0年辽宁卷)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慢慢地抓了一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也不想放弃,手又出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中一筐装得最满的大框,费了好半天也没搬动。他喘了口气,重新寻了一筐小的,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之后他将追回来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分得了1万英镑的奖金。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n【第二道】(广东题)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题写一文。\n第三道:2011年上海题: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题目的对立面很鲜明,在字面上,互不相容,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挑战性很强,首先是,在相反(过去和没有过去)到相成的转化(现在中就蕴含着过去),其次是揭示出矛盾转化的条件(内在痕迹和记忆)。这个题目的发挥空间很大,大而至于自然史,民族史,小而至于一棵树苖的疤痕,童年心灵的梦想等等,都可能和当前外部的形态精神特征有因果关系。这样直接对立的素材,不但为理性分析提供了空间,而且有上升为哲理性的可能。——孙绍振\n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理性思辨,彰显自我。1无审题障碍解读:什么是好的作文题?2无观点立意:4不浅思引导:3不角度单一:材料简洁,一目了然,没有丝毫审题障碍的没有出现观点,给学生以思想空间。但又有一定限制,让考生不易套题的.考验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度与意义。\n好的高考作文题目不要弯弯绕,要直白质朴;不要耍弄一些浅表的文辞,要多一些实际的思考交流。——王立根\n07年美国的SAT[背景]当今的年轻人受到的教育大部分不是来自学校。他们的教育来自家长、同伴、老师,甚至是街上的陌生人。他们受的教育,来自他们看的电影,听的歌,看的表演,读的课外书,参加的工作,参加的运动队……学校的教育,虽然也很重要,但不过是他们受到的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已。[任务]你认为你受到的教育基本是来自学校以外的途径吗?为什么?自己拟定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关注这道题\n【解读点三】潘新和:对学生作文的批评与期待\n批评一学生论证的材料是片面的、错误的与虚假的片面的材料只会产生片面的“论点”,残缺的材料产生残缺的“论点”,丰富的材料可能产生全面的“论点”;错误的材料产生错误的“论点”,真实的材料可能产生正确的“论点”。因此,古往今来的作者都极为注重“材料”的完整、全面、真实,注重“材料”的搜集、甄别、思考“材料”意识,可谓议论体式写作的首要意识。告诫一:\n让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领域、专题、论题搜集、学习、思考相关资料,积累相关学养。例如,搜集与教材相关的传统思想文化史中的某一较小领域的材料,或文学史上的某一作家、作品及其相关评论,或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各种不同反应等,随着积累的增长,自然会有新见的诞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才是治本之举。期待养成定向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良好的“材料”(资料)工作意识。\n批评二学生议论文只有例证没有分析例证法”属于“简单枚举”性质,靠这种随意性地“举例”——“片面归纳”自然是没法“证明”“论点”的。比如,要证明“凡人都是要死的”这个“论点”,你必须列举出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死亡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才是有效的,才能算是“证明”,而这是任何人也做不到的。即便假设有人能列举出以往一切人的死亡,也还是不能“证明”未来的人是否会死亡,还是不能得出“凡人都是要死的”结论,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过去的人要死,不等于将来的人也一定会死。不是有人已经预言在若干年后人将不死。\n”。“最基本的说理方法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是“议论”的生命。“议论”真正的功力不在“论证”,而在“分析”(“论证”也可以视为一种“分析”)。就是运用各种说理方式、围绕“论题”与“论点”所作的展开的“说理”。“论题”“论点”(包括分论点)是“分析”的对象,也是“分析”的产物。期待学会分析说理\n驳论文”“论辩文”的重要性要大于纯粹的“立论文”。现有的知识与学说,不论如何“证明”也只是猜测与假说,不是终极真理,而“批判”(证伪)则推翻了先前的猜测与假说(孕育了新的猜测与假说),推进了认知的进步,因而“批判”(证伪)能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理。批评三不重视驳论文的训练\n批判与证伪的主要方法便是寻找反例。好比我们知道“一切天鹅都是白的”这一知识,无论如何用“白天鹅”来“证明”这一知识的正确都无助于推进认知的发展,而一旦我们发现了反例——一只黑天鹅,我们就不再停留在原先的认知上了,便推翻了原来的结论,产生了新论断:天鹅有白天鹅与黑天鹅。知识便因而得以增长。这就告诉我们,对于逼近真理来说,寻求“证伪”比寻求“证明”来得重要的,我们的主要目的要放在寻找各种颜色的天鹅:蓝天鹅、绿天鹅、红天鹅……可称之为“寻找永远的黑天鹅”。期待学会分析批判,“寻找永远的黑天鹅”\n解读点一:高考命题的原则解读点二:孙绍振、潘新和:对近两年高考作文题的评价解读点三:潘新和——对学生作文的批评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