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热点聚焦练]热点一 多地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2014年5月8日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广东、湖南等省约52.68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400间,紧急转移5.33万人,受灾农作物22.83万亩。据此回答1~3题。1.材料告诉我们( )A.人与自然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解析:选C。A、B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灾害,说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的,故选C项;D与题干无关。2.专家指出,人类的活动破坏了地面的地质结构,这是洪涝灾害的破坏性加大的重要原因。这说明( )A.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发展起阻碍作用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解析:选A。“人类的活动破坏了地面的地质结构”说明人们没有很好地与自然界相处,没有尊重自然,故选A项;B、D两项说法错误;C与题干无关。3.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人类所能预测和控制的,但通过人的努力,将灾害消弭在8\n最小状态却是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坚定信心,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一定要未雨绸缪、有所作为。这表明(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B.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C.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解析:选A。“通过人的努力,将灾害消弭在最小状态却是可能的”说明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选A项;B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干无关。热点二 “8·3”鲁甸地震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截止7日,已造成108.84万人受灾,615人死亡和严重财产损失。据此回答4~6题。4.有关地震规律的研究称,近几年是地震灾害多发年份,地震多发区要做好相应准备。下列对地震“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是客观的,人们只能被动地遵从规律 ②它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③人类在它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它 ④研究和掌握它对防止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考生对规律的认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要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但同时,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故①说法错误,③正确;地震的发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根据地震规律做好预防和减灾工作,“防止地震的发生”不现实,故④说法不科学。5.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一事实说明(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绝对运动过程中的事物不存在静止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静止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故②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8\n故③正确,④错误。6.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更不能控制地震,但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总有一天,人类会掌握地震的规律,使人类少受其害。这说明( )①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认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④认识是不断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②说法错误;③说法明显错误,是唯心主义观点。[限时规范练]一、选择题1.(2015·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期末联考)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增长,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道路的哲学依据是( )A.自然界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社会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D.世界具有客观的物质性解析:选D。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它们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B两项说法错误;中国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是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做出的选择,D正确;C与题意不符。2.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客体与主体的关系C.客观与主观的关系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解析:选D。“物质是永恒的”是哲学的“物质”概念,它是不生不灭的,具有永恒性,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中的“事物”是指的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暂时的,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8\n的关系,故D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D。3.(2015·江苏淮安市5月信息卷)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解析:选A。题中材料“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强调的是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故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选A。4.(2015·黑龙江佳木斯市三模)看起来,图1是5个凸起的按钮、1个凹陷的按钮;图2是1个凸起的按钮、5个凹陷的按钮。其实这是同一张图片,图1旋转180°就得到了图2。原来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大脑被深深地刻下了“光源来自上方”(想一想太阳)这样一个强大的假设。这表明( )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意识活动具有高度自觉的选择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本题材料中的关键句是“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8\n大脑深深地刻下了‘光源来自上方’(想一想太阳)这样一个强大的假设。”这里强调的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故①②正确;③④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答案选A。5.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周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利用自然首先要改造自然 ②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③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的原貌 ④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天人合一”的意思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方法论上看,启示我们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④正确,故选D。①错误,利用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③错误,改造自然不是要保持自然的原貌。6.名称所处的阶段对自然界的伤害原始文明人类被动接受自然对自然界没有伤害农业文明人类对自然初步开发对自然界伤害很小,基本可以自行恢复工业文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许多方面难以修复读上表。几种文明状态对自然界的伤害程度,表明( )①自然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④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B。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伤害程度告诉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选②③。①与题意不符。④说法错误。7.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句话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8\nB.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和再生产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没有关系解析:选C。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材料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选C。A与题意不符,材料说的不是自然界。B、D两项表述错误,因为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8.继媒体连续聚焦宁夏、江苏等省份高校学费上涨后,2014年8月22日,教育部正式作出回应,称目前高校收费水平基本在城乡居民可承受范围之内。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静止意味着事物没有任何的变化 ③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②;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排除③;目前高校收费水平基本在城乡居民可承受范围之内体现相对静止,高校学费上涨体现了运动,①④符合题意,因此选C。9.(2015·成都市高三诊断)你买了电影票,就算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就是你的沉没成本。看电影时发觉不好看,但你怕浪费钱还是忍着看完,结果既浪费时间还弄得心情沮丧,这就是“沉没成本谬误”的典型表现。从哲学角度看,“沉没成本谬误”对个人生活的启示与下列谚语相一致的是( )A.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B.别为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C.每事浅尝辄止则一事无成D.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解析:选B。“沉没成本谬误”,体现的哲理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别为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B入选;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强调事物前后的联系,而没有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每事浅尝辄止则一事无成”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8\n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故排除。10.在惯性的作用下,从运动着的公交车上下车极易摔倒。所以人们必须等公交车靠站停稳后方可下车。材料告诉我们( )A.可以改变条件消灭客观规律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C.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D.规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解析:选B。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条件性。材料主要说明,根据条件的不同,规律发生作用的效果也不同,故本题选B。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消灭客观规律,故A说法是错误的;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D说法有误。11.漫画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警示。漫画《没有过不去的桥》告诫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能够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B.可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C.就能办好一切事情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解析:选D。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漫画中的人无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危险,必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告诫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B不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12.201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登载贵州《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的纪实文章。贵州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开创出一条正确处理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资源保护与人民生活关系的新路。回望贵州走过的道路,印证着这样一个道理——8\n自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水青山一定能带得来金山银山。根据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问题。(1)为什么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资源保护与人民生活的关系问题?(2)怎样才能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答案:(1)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追求经济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追求经济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①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生态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13.2014年7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材料,运用《运动是有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所蕴含的道理。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因此,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