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节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考纲解读】考点考纲内容5年统计分析预测1.命题及其关系1.理解原命题和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无独立命题1.该部分知识独立考查的可能性很小,注意体现在具体命题的判断及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中。2.备考重点:(1)命题的真假的判断;(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理解命题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判断并证明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2022浙江62022浙江文62022浙江文3,理62022浙江文2,理22022浙江文,3,理4【知识清单】1.命题及其关系(1)命题的概念在数学中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或互为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对点练习:有下列四个命题(1)若“,则,互为倒数”的逆命题;(2)“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否命题;(3)“若,则有实数解”的逆否命题;(4)“若AB=B,则11\n”的逆否命题。其中真命题为()A、(1)(2)B、(2)(3)C、(4)D、(1)(3)【答案】D2.逻辑联结词(1)用联结词“且”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____,读作______”.(2)用联结词“或”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_____,读作“____”.(3)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_____,读作“_____”.(4)命题p且q、p或q、非p的真假判断对点练习:【2022山东,理3】已知命题p:;命题q:若a>b,则,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A)(B)(C)(D)【答案】B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2)如果p⇒q,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对点练习:【2022天津,文2】设,则“”是“”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1\n【答案】【解析】【考点深度剖析】高考对命题及其关系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考查主要是以小题的形式来考查,由于知识载体丰富,因此题目有一定综合性,属于中、低档题.命题重点主要集中在以函数、方程、不等式、立体几何线面关系、数列等为背景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定.从近5年命题看,其在试卷中的位置逐步后移,难度较以往略大.【重点难点突破】考点1四种命题的关系及真假判断【1-1】给出命题:已知实数满足,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三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0 B.1 C.2 D.3【答案】B【解析】∵.∴原命题为真,从而逆否命题为真;若,显然得不出,故逆命题为假,因而否命题为假,选B.【1-2】命题“若都是偶数,则也是偶数”的逆否命题是()A.若是偶数,则与不都是偶数B.若是偶数,则与都不是偶数C.若不是偶数,则与不都是偶数D.若不是偶数,则与都不是偶数【答案】C【领悟技法】1.四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可以叙述为:(1)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命题的逆命题;11\n(2)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的否命题;(3)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注意:在写其他三种命题时,大前提必须放在前面。2.正确的命题要有充分的依据,不一定正确的命题要举出反例,这是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也是两种不同的解题方向,有时举出反例可能比进行推理论证更困难,二者同样重要.3.判断四种形式的命题真假的基本方法是先判断原命题的真假,再判断逆命题的真假,然后根据等价关系确定否命题和逆否命题的真假.如果原命题的真假不好判断,那就首先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4.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①否命题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否定作为条件,将原命题的结论否定作为结论构造的一个新的命题;②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常用于反证法.【触类旁通】【变式一】命题“若△ABC有一内角为,则△ABC的三内角成等差数列”的逆命题( )A.与原命题同为假命题B.与原命题的否命题同为假命题C.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同为假命题D.与原命题同为真命题【答案】D【解析】原命题显然为真,原命题的逆命题为“若的三内角成等差数列,则有一内角为”,它是真命题.【变式二】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命题“若,则”的逆命题B.命题“,则x2>1”的否命题C.命题“若x=1,则”的否命题D.命题“若,则”的逆否命题【答案】A考点2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11\n【2-1】【2022届山东青岛二模】已知命题,“为假”是“为真”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解:若“为假”,则“p”为真,“为真”,充分性成立;若“为真”,则“p”为真或“q”为真,即“为假”或“为假”,必要性不成立;综上可得:“为假”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本题选择A选项.【2-2】【2022山东,文5】已知命题p:;命题q:若,则a<b.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A.B.C.D.【答案】B【解析】由时成立知p是真命题,由可知q是假命题,所以是真命题,故选B.【领悟技法】1.逻辑联结词与集合的关系:“或、且、非”三个逻辑联结词,对应着集合运算中的“并、交、补”,因此,常常借助集合的“并、交、补”的意义来解答由“或、且、非”三个联结词构成的命题问题.2.“pq”“pq”“p”形式命题真假的判断步骤:(1)确定命题的构成形式;(2)判断其中命题p、q的真假;(3)确定“pq”“pq”“p”形式命题的真假.3.含逻辑联结词命题真假的等价关系(1)pq真⇔p,q至少一个真⇔(p)(q)假.(2)pq假⇔p,q均假⇔(p)(q)真.(3)pq真⇔p,q均真⇔(p)(q)假.(4)pq假⇔p,q至少一个假⇔(p)(q)真.11\n(5)p真⇔p假;p假⇔p真.4.命题p且q、p或q、非p的真假判断规律:pq中p、q有一假为假,pq有一真为真,p与非p必定是一真一假.【触类旁通】【变式一】已知命题: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函数的图像关于点对称,则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为()A.B.C.D.【答案】A【变式二】【2022届安徽蚌埠二模】在射击训练中,某战士射击了两次,设命题是“第一次射击击中目标”,命题是“第二次射击击中目标”,则命题“两次射击中至少有一次没有击中目标”为真命题的充要条件是()A.为真命题B.为真命题C.为真命题D.为真命题【答案】A考点3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3-1】【2022浙江卷6】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前n项和为Sn,则“d>0”是“S4+S6>2S5”的11\n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可知当,则,即,反之,,所以为充要条件,选C.【3-2】【2022浙江杭州重点中学期中】在△中,“”是“△为直角三角形”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在中,若,则,所以为直角三角形;但若为直角三角形,则或或,所以在中,“”是“为直角三角形”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3-3】【2022届浙江高三上学期模拟】“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领悟技法】充要关系的几种判断方法(1)定义法:若,则是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若,则是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若,则是的充要条件;若,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等价法:即利用与;与;与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是否定形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3)集合关系法: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即若满足命题p的集合为M,满足命题q的集合为N,则M是N的真子集等价于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N是M的真子集等价于p是q11\n的必要不充分条件,M=N等价于p和q互为充要条件,M,N不存在相互包含关系等价于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触类旁通】【变式一】【2022浙江湖州、衢州、丽水4月联考】已知平面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则“,且”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若,则必有,但时,直线与平面可以平行,可以相交,可以在平面内,不一定垂直,因此“”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变式二】【2022浙江“超级全能生”3月联考】“函数存在零点”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不用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所以若函数存在零点,则,因此“函数存在零点”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选B.考点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4-1】给定两个命题,,若是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则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由且可得且,所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4-2】已知集合,,若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答案】11\n【领悟技法】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应用,一般表现在参数问题的求解上.解题时需注意:(1)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集合之间的关系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2)要注意区间端点值的检验.2.对于充要条件的证明问题,可用直接证法,即分别证明充分性与必要性。此时应注意分清楚哪是条件,哪是结论,充分性即由条件证明结论;而必要性则是由结论成立来证明条件也成立,千万不要张冠李戴;也可用等价法,即进行等价转化,此时应注意的是所得出的必须是前后能互相推出,而不仅仅是“推出”一方面(即由前者可推出后者,但后者不能推出前者)。【触类旁通】【变式一】【2022河北衡水押题卷】已知命题:“关于的方程有实根”,若为真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为,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B.C.D.【答案】B【解析】命题p:,为,又为真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为,故【变式二】若f(x)是R上的增函数,且f(-1)=-4,f(2)=2,设P={x|f(x+t)+1<3},Q={x|f(x)<-4},若“x∈P”是“x∈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t的取值范围是( )A.(-∞,-1]B.(-1,+∞)C.3,+∞)D.(3,+∞)【答案】D【易错试题常警惕】易错典例:已知不等式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11\n易错分析,(1)“”是“”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学生容易看成必要条件;(2)从集合的角度看,若设,,则,学生容易看成.正确解析:由题意知:是不等式|x-m|<1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是的真子集.而,所以有,解得,所以的取值范围是.温馨提醒: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求解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从正反两方面考虑,紧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若有大前提,在进行正反两方面推理时,大前提都要参与推理,是推理的条件.本例涉及参数问题,直接解决较为困难,先用等价转化思想,将复杂、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悉的问题来解决.一般地,在涉及字母参数的取值范围的充要关系问题中,常常要利用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来考虑,这是破解此类问题的关键.【素养提升之思想方法篇】---------转化与化归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是指在对问题做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借助旧知识、旧经验来处理新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与化归思想在本节中的应用主要是:(1)判断命题真假:原命题和其逆否命题同真同假,原命题的逆命题和原命题的否命题同真同假;(2)充要条件和集合的包含关系间的等价转化等【典例】已知命题p:命题q:1-m≤x≤1+m,m>0,若q是p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 9,+∞)11\n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