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八中2019级高三第5次月考试题语文温馨提示: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认为,词虽然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D.蒋勋认为,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不同的生命体验,爆发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这些后期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比兴有各种解释,叶嘉莹在材料一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解释和引申的解释,是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B.叶嘉莹引用《乌夜啼》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C.因为“兴”的情况比较复杂,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经不可能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创新的反而超越了唐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3分)A.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B.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C.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编者注: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团圆[注]巴金她走到我面前,拉住我的手说:“李林同志,你一定要给我帮忙!”就把一卷稿纸塞到我的手里来,“我写的大鼓词,请你替我看看,一定要认真地修改啊。”她笑得多天真。我打开稿纸,刚看到题目“猛虎连长赵生贵”,听见她说了:“我走了,下午来取。我写不好,请你认真地修改啊!”她转身就走,教我来不及挽留。我只好在后面大声说:“你走路要注意啊。”“她就这个脾气,不接受意见嘛。”小刘在旁边自言自语。我看了他一眼,他那张皮球脸上有一种有趣的笑容。我拿着稿纸走进住室去了。稿纸上字迹清楚,文字也不错,我一口气念了两遍,字字上口。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全写出来了,也很生动。我们昨天一路去访问英雄,我刚把笔记整理好,她却写成了鼓词。我越念越满意,最后摘出几个不大恰当的字,又写了几条意见,不等她来找我,我先给她送去。报社里有三个人在工作。社长也是熟人。王芳正在看校样,我把我的意见对她讲了。报社在一个不算小的洞子里,是由天然洞挖大的,白天不用点灯。她坐在一张很小的木桌前,看见我进去,连忙带着歉意向我解释,她的工作马上就完了,正要到我那里去取稿子。我那些小意见使她满意。我完成了这个任务,又跟社长交谈了几句,便告辞出来。我走出洞口,听见社长大声说:“王芳,校样交给我,你快去罢。”我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事情,可是我刚走到山下,王芳已经赶上来了。她笑嘻嘻地说:“李林同志,谢谢你啊!”“王芳同志,你到哪里去?”我问道。“到文工团练节目去。”她短短地说,把手里那卷稿纸举了起来。我就在这里跟她分了手,我满心高兴地想:我有机会听王芳唱歌了。王主任已经为我安排好一个星期内到连队去,我大概用不着推迟我的行期。果然隔了一天,小刘给我打晚饭来,就兴奋地对我说:“首长,今天有晚会,你到底等着了。”他那张胖嘟嘟的脸好像包不住就要胀破似的。接着王主任又差人来通知:他五点前到我这里来陪我去参加晚会。晚会在司令部一个地下的礼堂里举行。我们从政治部去要翻过一个土坡,山路并不算窄,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间就到了那里。礼堂里没有凳子,矮矮的舞台下间隔地横放着十几根圆圆的木头,上面已经坐满了人。我们刚刚在前排找个空隙坐下,节目就开始了。王芳的京韵大鼓排在第三。鼓词我已经念过几遍,现在由她口里唱出来却也添了不少的光彩。我前两天见到的赵连长又在我眼前出现了,他好像就在台上指挥全连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什么武器都用过了,子弹打完就用石头打。他们整整守了六天,只伤亡十六个人,却消灭了八百多敌人。最后赵连长把阵地交给友军,自己拖着受了伤的脚,抓着树枝,
摇摇晃晃地往上面爬。他终于爬过了高峰,到了后面。太阳出来了,照亮了他的紫色脸膛,一双漆黑的眼睛闪露出胜利的喜悦。他看见向他走来的教导员,严肃地敬一个礼,然后紧紧地握住教导员的手,仿佛握着最亲爱的亲人的手一样……王芳进去了,大家还在热烈地鼓掌。我掉头往旁边看,我毫不费力地找到小刘。他挂着枪蹲在地上,一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翻过土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小刘站住倾听一下,说一句:“不要紧。”又往前走了。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我以为在我看来是很新的东西小刘早已熟习了。可是他似乎比我更兴奋。他一晚上都在讲梦话。我偶尔也听见了两句——“我下决心了”“我连心也可以挖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五号首长已经答应了,要另外派一个通讯员来照顾我。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也见过王主任几面,还听过几次王芳的演唱,也知道她已经回到文工团。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迎接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文本二: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文本一节选自该小说。文本二选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芳与我接触的表现和创作鼓词请我修改,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B.“我”和通讯员小刘虽然朝夕相处,但听不懂他说的梦话,可见“我”还未真正理解志愿军战士。C.小刘申请回连队,不再在军政治部当通讯员,直接原因是受到了晚会的感染激励。D.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志愿军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那张皮球脸……”“他那张胖嘟嘟的脸……”“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小说对小刘的肖像刻画抓住了人物最显著的特点。B.小说虽未重点摹写环境,但报社“是由天然洞挖大的”,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等细节,暗示出故事是发生在战争背景之下的。C.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志愿军一起看晚会,作者借这一情节婉抒情感,赋予了革命小说以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了超越现实的诗意美。
D.小说写王芳的演唱,没有直接呈现鼓词,而是浮现了赵连长战斗的场景,侧面表现出鼓词的生动形象和王芳的演唱富有感染力。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贵法古,然患先有一古字横在胸中。盖文惟其是,惟其真,舍“是”与“真”而于形模求古,所贵于古者果如是乎?文有七戒,曰: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文心雕龙》以“隐秀”二字论文,推阐甚精。其云晦塞非隐,雕削非秀,更为善防流弊。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汉文茂,如西京;密,如东京。多用事与不用事,各有其弊。善文者满纸用事,未尝不空诸所有;满纸不用事,未尝不包诸所有。治胜乱,至治胜治。至治之气象,皞皞而已。文或秩然有条而辙迹未泯,更当跻而上之。诵述古义。针砭末俗,文之正变,即二者可以别之。文有四时:《庄子》,“独寐寤言”时也;《孟子》,“向明而治”时也;《离骚》,“风雨如晦”时也;《国策》,“饮食有讼”时也。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文之道,可约举经语以明之,曰:“辞达而已矣”,“修辞立其诚”,“言近而指远”“辞尚体要”,“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易其心而后语”。《易·系传》:“物相杂故曰文。”《国语》:“物一无文。”《朱子语录》:“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矣。”为文者,盍思文之所由生乎?《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后人每不解何以谓之无文,不若仍用《外传》作注,曰:“物一无文。”《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节选自清·刘熙载《艺概·文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B.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C.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
D.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时:古文中的“四时”一般指四季,即春、夏、秋、冬,如“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不苟》)”。本文中该处的“时”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时候、时代,“四时”即四种时候。B.经:经典,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我国古代有所谓十三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C.先王:前代君王,多用于指上古的圣贤之君,如“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知乎?(《孟子·离娄上》)”,文中就是这个用法。D.《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时间和重要人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欣赏文章的“隐秀”,但又不喜欢作文晦涩不畅、刻意求工。B.汉代的诗歌辞赋都很有文采,辞章华美,情感丰富,文意完密,但雄壮不足,题材不广。C.作文的方法,可以简明扼要地列举“辞达而已矣”“言近而指远”等经典语句来说明。D.只有一种事物无法构成“文”。但文章应该有“一”,没有“一”则没有主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舍“是”与“真”而于形模求古,所贵于古者果如是乎?(5分)(2)为文者,盍思文之所由生乎?(3分)14.请谈谈刘熙载对文章使用典故看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梦孚若①刘克庄何处相逢?登宝钗楼②,访铜雀台③。唤厨人斫就,东溟④鲸脍;圉人⑤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注):①词人追怀亡友方孚若之作。方孚若,词人同乡,政治上主张抗金。②宝钗楼: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③铜雀台:曹操时建,故址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南。④东溟,东海。⑤圉(yǔ)人,养马的官。⑤龙媒,骏马名。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片写词人梦见与方孚若相逢后,一同游赏名胜古迹,享用美食,乘坐西域名马,极具浪漫色彩。B.下片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饮酣”两句写晨鸡无情地唤醒了美梦,词人不得不面对清醒的现实。C.词人善用典故,如李广之典,寓李广难封之意,“万户侯”一句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鄙薄之情。D.这首词写得慷慨悲凉,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熔铸典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情感。16.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2)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写出了明月初升后的情态,“”一句通过写人的感受突出了箫声的悲凉与幽怨。(3)“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8848.86米!12月8日,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公布。对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测量是人类认识地球、了解自然的过程。从8848.13米到8848.43米再到8848.86米,对珠峰高程的一次次的追问,是我国测量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发展史;同时这()我国一代代测绘人和登山队员不懈坚持和无私奉献的奋斗史。这简单而又厚重的数字,背后凝聚着数年的光阴和生命的代价,高山陡坡、滚石袭击、冰缝密布、狂风雪崩,种种(),挑战人类极限。没有不畏艰险的攀登,就没有珠峰新高程的诞生。作为一项极具挑战性、极其复杂、极具难度的综合性工作,精准测量珠峰高程考验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考验的是智慧和勇气的拼搏到底。为了获取最精准的数据,中国测绘勇士们始终以生命作注,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生动诠释了“祖国至上、团结无私、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攀登精神。向上!向上!只有不断挑战,勇于攀登,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民族之林。回首过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成功登顶一座又一座“珠峰”,让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面向未来,还有更多座“珠峰”等待去挑战,我们要以“”的豪情壮志、“”的顽强意志、“”的奋进勇气,()出更多世界“新高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也是危在旦夕筚路蓝缕创造B.也是险象环生披荆斩棘缔造C.更是危在旦夕筚路蓝缕缔造D.更是险象环生披荆斩棘创造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风雨浸衣骨更硬②快马加鞭未下鞍③不破楼兰终不还
A.③②①B.③①②C.①③②D.①②③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珠峰高程的精准测量考验的是智慧和拼搏到底的勇气,也考验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B.珠峰高程的精准测量考验的是智慧,也考验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拼搏到底的勇气。C.珠峰高程的精准测量考验的是智慧,也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拼搏到底的勇气。D.珠峰高程的精准测量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拼搏到底的勇气,也考验的是智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②,之后就逐步降低;所谓“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解一部分碳排放,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③,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请用表因果关系的两个复句概括上面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4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许许多多航天人的童年里,都有一个“航天梦”,可能是摘颗星星一起玩耍,可能是去月亮上面看看,还可能是寻找外星人……景海鹏说,“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然而,光有梦想还是不够,航天员训练是千锤百炼方能百炼成钢。王亚平从2010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到执行“神十”任务,1000多个日子,没有一天休息日,没有任何娱乐,没在十二点前关掉书桌上的台灯。为了模拟太空失重环境下,她穿着重达400斤的训练服,在水下做出舱训练,一次就是六七个小时。训练结束,吃饭时,手抖得连碗都端不稳,夹菜都夹不到。更严酷的是进行超重耐力训练,航天员的脸部肌肉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而严重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同时感到呼吸困难,脑部缺血。可即便如此,20多年来,没有一个航天员在训练时叫停。上述材料,对于年轻人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C项错在“并不可信”,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故选C。2.B[解析]A项,错在“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C项,因果关系颠倒。D项“反而超越了唐诗”错,词并没有超越唐诗。故选B。3.D[解析]ABC都是由物及心,而D是由心及物。故选D。4.①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接着对“比”“兴'进行解释,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③再分析“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概括出3点各计1分,第②点的分析1分,共4分。)5.①“离骚初服之意”,是因为《离骚》中有“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的句子,意思是到朝廷做官不被接纳,退下来重新整理自已原先的志向。②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③温庭筠以女子自比,当男子求取功名仕宦而不得的时候,其感情与女子那种“弃妇”的感情也有某种暗合之处,所以以失落的爱情或追求爱情而不得的闺中怨妇自比。④温诗的情感与屈原的“离骚初服之意”有相近之处,所以张惠言如此评价。(也可以将“离骚初服”理解为“照花”后四句,是指“兴”之意。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如有不同解释,言之成理即可)(①②是理解,③④是分析,各3分,共6分)6.B(B项““我”还未真正理解志愿军战士”,理解有误,我听不懂他说的梦话,是作者的反语。)7.C(C项分析有误,作者只是用平实的笔调对晚会做了叙述,没有特别突出“浪漫主义色彩”,“婉抒情感”与“超越现实的诗意美”体现不出来)8.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4分。第①点2分,②③点任选一点即可。)9.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没有什么特别技巧,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0.B11.D“纪传体著作”说法错误,是编年体著作。12.B“但雄壮不足,题材不广”说法于文无据。13.(1)舍弃“正确”与“真实”却在形式上模仿古人,看重古代的人果真是这样吗?(2)写文章的人,为什么不思考文章从哪里生成呢?(8分。其中前一句5分,后一句3分。计分点分别在两个“是”“形模”“所贵于古者”和“盍”“所由”等词,句意1分。)14.他觉得多用事例典故与不用事例典故,各有其弊端。就看怎么运用。善于写文章的人满篇用事例典故,把什么都放下;满篇不用事例典故,没有不包扩所有。参考译文:写文章最可贵的是效法古代,然而他们的弊端是先有一个古字横亘在胸中。文章只看他是不是对的,是不是真实的,舍弃“正确”与“真实”却在形式上模仿古人,看重古代的人果真是这样吗?
写文章有七戒,说的是:主旨戒纷杂,气势戒破败,布局戒混乱,语言戒陈旧,用字戒偏僻,详略戒失当,是非对错戒失掉事实。《文心雕龙》以“隐秀”二字来评论文章,阐发非常精妙。书里面说晦涩不通不是隐,雕琢文字不是秀,更是防止流弊的正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是繁茂的;于文章中全部写尽的,是致密的。汉代文章繁茂的,像班固写的《西都赋》;致密的,像班固的《东都赋》。多用事例典故与不用事例典故,各有其弊端。善于写文章的人满篇用事例典故,没有不把什么都放下;满篇不用事例典故,没有不包扩所有。政治安定胜过混乱,政治极致安定胜过政治安定。极致安定的气象,心胸舒畅。文章如果秩序井然有条理并且痕迹未泯灭,更应该升为一等。阐述古义,针砭时俗,文章的守正和变通,就是这二者可以区别。文章有四时:《庄子》,“独睡,独醒,独自言语。不与人交往”是时;《孟子》,“勤于政事”是时;《离骚》,“局势严重,社会黑暗”是时;《国策》,“人们为了满足饮食的需求,为了求财谋利的需求必然会产生争执和诉讼”是时。文章有它原始的地位。孟子对于文章的本位毅然决然不回避,到韩愈就渐渐回避则本位了,欧阳修就更加回避了。大凡回避本位改变易美好或者精辟深刻,也就改变柔弱怯懦。文章到欧阳修以后才以回避本位作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见解,也是偏颇了。写文章的方法,可以大概列举经书上的话来明确,说:“言辞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撰写文章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文辞要切实简要地传达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主要内容”“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先进行换位思考后才会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易•系传》:“阴阳刚柔物象相杂而成文理。”《国语》:“文章没有立意主旨,就不会有文采。”《朱子语录》:“两物相对立所以有文,如果相背离,就不成文了。”写文章的人,为什么不思考文章从哪里生成呢?《左传》说“语言没有修饰,就不能流传很远”。后代的人每次都不理解什么叫做无文,不如仍然用《韩诗外传》作注,说:“文章没有立意主旨,就不会有文采”。《国语》说“文章没有立意主旨,就不会有文采”,后人更是应该知道事物没有“一”则没有文采。因为“一”乃是文章的真正主宰,一定要有“一”在其中,这样才能(在写文章时)自如运用不是“一”的东西。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万户侯”一句是说“如果威名赫赫的李广将军,可以遇到珍惜人才的高祖皇帝刘邦,区区一个万户侯又算什么!”,表明作者还怀有强烈的愿望,幻想能像李广那样在国家多事之秋建功立业。故选C。16.①思念友人之情;②思念中原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的信念;③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④伤时忧国的爱国情感。(共6分。每答1点并作具体分析,得2分。)【解释】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词的上阕写作者梦见与方孚若相逢之后,一同游赏“宝钗楼”和“铜雀台”,抒发了诗人思念的友人之情;词的上阕是叙述梦中的景象和他同朋友方孚若的胸襟抱负,但是,作者对于南宋小朝廷那种求和屈辱的政策之不满,已洋溢在纸墨之上。南宋时,宝钗楼和铜雀台都落入金人手中,刘克庄故意举出这两个地方,意在表示两人平日都没有忘怀北国河山,抒发了诗人思念中原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的信念;“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这是作者与方孚若共有的无奈叹息,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在上阕诗人还梦想自己能像刘备、曹操一样,是英雄豪杰,身居要职,事业上大展宏图,在网罗天下四方的“剑客奇才”;而从“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可知,作者还怀有强烈的愿望,幻想能象李广那样在国家多事之秋建功立业,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的爱国情感。17.(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徘徊于斗牛之间泣孤舟之嫠妇(3)示例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示例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示例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D19.B20.B(解释见《全品小练习》组合练26)21.①温室气体猛增②碳排放达到峰值③只有加强宣传(意思对即可。)22.①群众中“高碳”行为普遍存在,所以要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②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并参与环保活动尤为重要。(意思对即可。)23.作文立意参考:这是一道原创题,契合今年高考的注重思辨关系型写作方向。材料有二层意思,人要有梦想,还要有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毅力。我们羡慕航天人一飞冲天、鲜花簇拥、万众欢呼的风光,却鲜有人能够经受那魔鬼般的训练。文章要写到“梦想”、“不断奋斗的毅力”和“年轻人”三个方面,才叫切合题意;只写“梦想”,建议不超过38分;只写“不断奋斗的毅力”,建议不超过42分;没有写“年轻人”,建议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