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七)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那是一种不受什么透视学、解剖学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意念的表现,或规整概括,或装饰均衡,或模糊抽象,或大胆夸张,只要作者认为好看,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三头六面,人首蛇身,鸟腹有兽,象中有象,只要能为意念服务,俱无不可。一言以蔽之,民间艺术是一种从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处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的,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象征是用多个形象组成一整套的“语言”,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念。如鱼枕是在双鱼的造型上再绣五毒形象,又在耳孔上加桃子的轮廓,使此鱼枕具有辟邪和保佑生殖繁衍、长寿等一整套互相关联的意念。因为鱼是从本源艺术传承而来的生殖保护神形象,五毒代表邪,桃子代表生殖繁衍和长寿。民间艺术对于空间的处理,从不受焦点透视、解剖学或比例观点影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要求,即让作者想表现的所有东西都看得见。这样一来,所创造的画面就在互不遮挡的平面上展开了,重要的就放大,次要的就缩小,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取其神,保其意。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纸马与神灵和祈福有关,所用颜色就根据五行、五色观: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材料二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民间艺术在意识形态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形式通俗,易于接受。民间艺术普遍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之中,人们对它不但熟悉而且天然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会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二是民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其创造主体多为广大人民群众,具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性。三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天然具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融的特点。四是民间艺术植根于民众生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广大民众发挥作用。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其话语体系是几千年来文艺创作者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而形成的用来交往、描述、解释、评价艺术活动的言语符号系统。所以,提升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是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提。时代认同需要经过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理性升华三个阶段。首先,情感共鸣是适应时代性的起点,主要是指话语主体对民间艺术产生的情感共振。其次,价值认同是中心环节,是对民间艺术价值的认可与同意。再次,理性升华是最终环节。在经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后,话语主体经过理性思考,廓清民间艺术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民间艺术具有时代性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求灵感,另一方面要转化为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原有的民间艺术话语内容主要由意识形态话语构成,显得呆板、生硬与滞后。因此,在新时代场域下,必须在原有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辩证分析基础上实现一种积极的扬弃。一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整合和提炼,结合时代特征,实现民间艺术话语的再生产。二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进行革新。也就是说,保留和提炼传统具有价值的话语,摒弃不能再加工、再生产的话语内容,从而实现话语创新。除此之外,考量和分析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创新,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要让先进思想、有效内容和时代精神,有机地升华改造民间艺术,不断推进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转换与创新。(摘编自王宏硕《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间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意念的表现,作者为了表现心中的意念,可以对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进行改造。B.民间艺术是一种从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其意念往往能体现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或祈福消灾、趋吉辟邪的思想。
C.区别于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就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等各种形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D.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进行革新,意味着可以保留和提炼传统具有价值的话语,摒弃不能再加工、再生产的话语内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因此不太合适用科学之理对其解读。B.正是因为民间艺术的形象能够取其神,保其意,中国民间艺术所创造的画面才可以完全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C.只有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D.经济全球化可以让先进思想、有效内容和时代精神去提升民间艺术,因此全球化对传统民间艺术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滩头木版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B.著名画家黄永玉凭儿时回忆,画了民国时期的凤凰八景,题名为“永不回来的风景”,呼吁保护湘西古镇、古村落、古民居。C.《魅力湘西》大型综艺篝舞晚会全方位立体呈现湘西民间绝活、苗族鼓舞,具有浓郁的湘西特色,也促进当地民间文化产业发展。D.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仅49克,丝缕极细,轻盈精湛,孔眼均匀清晰,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现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5.湖南的花鼓戏、花灯戏、傩戏等是湖湘文化的瑰宝,请根据两则材料的观点,谈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怎样传承发展湖湘传统戏剧。(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数毕飞宇外人,或者说,初来乍到的人,时常会有这样的一个错觉,沙复明是推拿中心唯一的老板。实情却不是这样。推拿中心的老板一直是两个。如果一定要说只有一个的话,这个“一”只能是张宗琪,而不是沙复明。
和性格外露、处事张扬的沙复明比较起来,张宗琪更像一个盲人。他的盲态很重,内心也极度地内敛。沙复明做事的风格是大张旗鼓。他喜欢老板的“风格”,热衷于老板的“样子”,他就当老板了。张宗琪把这一切都给了他。张宗琪没有沙复明那样的好大喜功,他是实际的。这样一来张宗琪的低调反而格外地有力了,大事上头他从不含糊,大权也并没有旁落。这天开午饭,金大姐在宿舍里把饭和菜都压在一个饭盒里,再运到推拿中心去。一人一个饭盒,金大姐一边发,一边喊:“开饭啦!今天吃羊肉!”张宗琪知道是羊肉。金大姐一进门张宗琪就闻到了一股羊肉的香。张宗琪爱羊肉。可是,张宗琪再怎么喜欢,吃一次羊肉也不容易。推拿中心有规矩,员工的住宿和伙食都是老板全包的。老板想多挣,员工的那张嘴就必须多担待。老板和员工是一起吃饭的,他们吃一回羊肉也是很不容易的呐。张宗琪从金大姐的手里接过饭盒,打开来,认认真真地闻了一遍。好东西就得这样,不能一上来就吃,得闻。等闻得熬不住了,才能够慢慢地送到嘴里去。没有任何预兆,高唯站起来了。她把饭盒放在了桌面上,啪的就是一声。这一声重了。高唯说:“等一等。大家都不要吃。我有话要说。”她的口吻来者不善了。张宗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夹着羊肉,歪过了脑袋,在那里等。高唯说:“我饭盒里的羊肉是三块。杜莉,你数一数,你是几块?”这件事来得过于突然,杜莉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她的饭盒已经被高唯一把抢过去了。她把杜莉的饭盒打开了,放在了桌面上。“杜莉,大夫们都看不见,你能看见。你数,你数给大伙儿听。”杜莉的确看得见,她看到自己饭盒里的羊肉多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杜莉哪里还敢再说什么。高唯说:“你不数,是吧?我数!”杜莉却突然开口了,说:“饭又不是我装的。关我什么事?我还没动呢。我数什么?”高唯说:“也是。不关你的事。那这件事就和你没关系了。你一边待着去!”高唯把杜莉的饭盒一直送到金大姐的面前,说:“金大姐,杜莉说了,和她没关系。饭菜都是你装的吧?你来数数。”金大姐这么干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她是有恃无恐的。盲人们什么都看不见,就算是健全人,谁还会去数这个啊!谁会做得出来呢。可是,高唯能看见,也做得出来。金大姐的额头上突然就出汗了。高唯说:“你不数,好。你不数还是我来数。”她数得很慢,她要让每一个数字清清楚楚地落实在每一个盲人的每一只耳朵里。休息区里死一样的寂静。当高唯数到第十二的时候,人群里有了动静。但是,没完,高唯还在数。数到第十五的时候,高唯说:“就不用再数了吧?”“金大姐,买羊肉的钱不是你的,是推拿中心的吧?”
高唯再一次把饭盒送到杜莉的面前,说:“人做事,天在看。杜莉,请你来验证一下,看看我有没有撒谎。”杜莉早已经是恼羞成怒,她伸出胳膊,一把就把饭盒打翻了。休息区下起了雨。是饭米做的雨。是羊肉做的雨。杜莉高声叫嚣说:“关我什么事!”“话可不能这么说,”高唯说,“你这样推得干干净净,金大姐还怎么做人?金大姐不是在喂狗吧?”“我怎么没有喂狗?”金大姐突然发作了,“我就是喂狗了!”“难得金大姐说了一句实话,”高唯说,“耽搁大家了。开饭了。我们吃饭吧。”沙复明拨弄着羊肉,已经静悄悄地把碗里的羊肉统计了一遍。他不想这样做,他鄙视这样做,可是,他按捺不住。作为一个老板,沙复明碗里的统计数据极不体面。沙复明关心的却不再是杜莉了,而是另外的一个人,张宗琪,准确地说,是张宗琪的饭盒。他当然不能去数张宗琪的羊肉,他端起饭盒,一个人离开了,兀自拉开了足疗室的大门。他丢下饭盒,躺下了。张宗琪没有动。他在吃。他不能不吃。在这样的时候,吃也许是他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情了。金大姐是他招进来的人,还和他沾了一点根本就扯不上的亲,这是推拿中心个个都知道的。现在,张宗琪有一千个理由相信,高唯是冲着杜莉去的。但是,谁又会在意杜莉呢?这背后······这么一想,张宗琪的脖子上就起了鸡皮疙瘩。事情闹到了这般的动静,解决是必须的。金大姐是张宗琪招过来的,杜莉又是金大姐带过来的,按照通行的说法,金大姐和杜莉是他的人。这件事只能由他来解决。张宗琪开始疯狂地咀嚼。想过来想过去,张宗琪动了“杀心”-清理是必须的。他决定了,一定要把这个人从推拿中心“摘”掉。这个人不能留。留下这个人推拿中心就再也不可能太平。(选自小说《推拿》,有删改)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大姐突然发作了,“我就是喂狗了!””这是对高唯的强势回应,也是对杜莉一味撇清而不领情的恼怒。B.“作为一个老板,沙复明碗里的统计数据极不体面”,是说“沙老板”碗里的羊肉也比不上杜莉碗中的数量。C.“谁又会在意杜莉呢······这么一想,张宗琪的脖子上就起了鸡皮疙瘩”,是他意识到冲突最终针对的是自己。D.小说看似围绕杜莉与高唯之间的矛盾展开,实质上暴露的是健全人利用先天优势来欺侮残疾人这一根本问题。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开篇就运用对比,以第三人称冷静叙述推拿中心的“两个老板”的真实状况,并且将对比贯串全篇。B.“休息区里死一样的寂静”,这句话既营造了尴尬压抑的氛围,也似乎预示着一场矛盾冲突的爆发。C.“休息区下起了雨”,运用比喻,把洒落的米饭和羊肉比作雨,同时也象征推拿中心里发生的纠纷。D.小说“以小见大”,取材于推拿中心,通过普通人群的生存状态,引领读者领悟并思考其中的意蕴。8.文中画线句在电视剧中被改成“高唯说:“十五块,是我的五倍。””请比较并分析两个版本的不同表达效果。(4分)9.小说结尾处,张宗琪决定摘掉“这个人”。你认为“这个人”是谁?请结合故事和人物分析,简述你的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临菑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葳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B.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C.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D.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皇帝,简称“高帝”,为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文中指秦始皇。B.和亲,文中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达成的政治联姻。C.南夷,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因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故称。D.郎中,汉代专指帝王侍从官,其职责主要为护卫、陪从、建议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父偃认为,从进攻匈奴的历史来看,匈奴蒙昧野蛮、迁徙流动性非常强,一时难以制服。B.李斯、成进等谏臣都认为,盲目进攻也会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造成内忧外患的后果。C.汉高帝也曾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攻打匈奴,结果平城被围,只得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D.严安认为周朝和秦朝的灭亡都因不改变国策而造成,以此来劝谏皇帝要为国做出长远规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2)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14.“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主父偃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刘长卿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何事长江上,萧萧③出塞吟。【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诗人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即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区。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③萧萧:马嘶鸣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知音”一词主要表达了对杜别驾能解文姬曲意的赞美。B.颔联对仗工整,“不解”“空留”“楚客”等词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也与首联呼应。C.颈联写诗人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显示出了此曲震撼人心的魅力。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又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而动人。16.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描写大鹏鸟凭借六月大风扶摇而上,飞向高空。(2)郦道元的《三峡》写秋霜之季,以高猿“”的悲凉叫声与前面“”的肃杀环境一同渲染了三峡秋季特有的气氛。(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在对孙权和刘裕进行赞扬之后,对刘义隆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意图像汉朝大将霍去病那样建立“”的功业,最终却落得个“”的下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可以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由不类为类,愈能显示精湛的作者艺术。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等量齐观起死回生一贫如洗恰到好处B.一视同仁妙手回春一贫如洗绰绰有余C.一视同仁起死回生一文不名恰到好处D.等量齐观妙手回春一文不名绰绰有余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愈能把不类为类,也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B.愈能显示精湛的作者艺术,愈能把不类为类。C.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D.愈能由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不为大众欣赏,也不愿它成为流行的东西。”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①?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家说,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那时的人类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午休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方法。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体会到,②。据《纽约时报》报道,24分钟的午睡,能够有效地改善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的注意力与工作表现。()。国外有资料证明,③
,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所以,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健康充电”,是有充分的道理的。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午休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B.午休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C.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D.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黄河入海口,盐碱地上,一派绿意撞入眼帘-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粮仓”!放眼麦田,空无一人,唯有四辆农机来往穿梭。定睛一瞧,这农机造型炫酷,形似“变形金刚”。神奇的是,车上并无农机手,是如何运转的呢?“在这呢!”一位工程师晃了晃手中的平板电脑,“我们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农机,设计灵感来自科幻片,无人驾驶,远程遥控,不用到现场,在办公室就能操作。”材料二“一起向未来”,科技赋能让北京冬奥更精彩。如比赛场馆“绿电”(风能、太阳能)全覆盖并采用二氧化碳制冰造雪,交通服务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零碳排放,开幕式运用“黑科技”创新演绎中国浪漫,更有智慧服务、转播技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任选一则或综合两则材料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