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哈三中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得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留传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团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B.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B.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语文试卷第1页共7页
C.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D.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一批关注民生的作品应运而生。C.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D.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国潮”之风兴起,并非偶然。中华文化氤氲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独特的东方魅力。最近这些年,这股风潮从“小众”刮向“大众”,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国家蓬勃复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中国故事讲出来传出去。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日趋成熟理性,追求更多兼顾实用属性和精神属性,符合自己审美与品质要求的“心头好”。“国潮”火爆看似偶然,其实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这不仅是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使“国潮”热度不退,就应该继续保持“国货”品质不退、创意不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成为市场新热点,让中国品牌成为人们心目中“高质量”的代名词。(摘编自《保持“国潮”热度不退,品质和创意不能减》,中国经济网2021年5月15日)材料二:专家指出,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国潮”崛起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复兴提供了契机。不久前商务部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经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84%的企业在2019年处于盈利状态,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占比近50%。老字号复兴仍有广阔空间。事实上,老字号发展也面临共有难题:电商落地效果欠佳、产品更新迭代缓慢、品牌力薄弱等,亟须解决。依绍华说,要做到“长红”,老字号更要有忧患意识,在坚守的同时做好创新,注重品牌延伸,拓展经营领域,加载服务功能,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老字号要将博大文化、创新科技、强大制造和广袤市场融合在一起,才不会只是一阵潮流,而成为真正引领‘国潮’的品牌。”依绍华说。(摘编自《老字号变身“新国潮”,“网红”如何变“长红”?》,光明网2021年6月23日)材料三:顾名思义,新国潮拆解开来可分“新”和“国潮”两部分。新,意味着新风貌、新气象、新特点,可以是老国货重出江湖、推陈出新,当然也可以是新锐品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国潮则意味着这种潮流是植根本土的、民族特有的,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密不可分的时尚。如果说“新”是外衣,“国”才是内核和精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国潮强势崛起,对于国货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互联网时代,多少“网红”从一飞冲天到一地鸡毛只在旦夕之间。如何利用风口、乘势而上,让新国潮从一时红变“长红”,才是当前面临的真正难题。首先,新国潮要当得起网红,揉得进科技,秀得出颜值。相比早年间把“国潮”LOGO印在产品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时髦,近年来,新国潮开辟了时尚、前沿、个性的设计风格。或是地方化的内容,加国际化表达,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民间那些看起来乡土气十足的食物,拍成了充满文化内涵的纪录片;或是传统文创搭载高科技元素,包括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利用好直播电商这一“超级引擎”,打造跨界联名等话题和噱头。一言以蔽之,领风气之先成为新国潮发展的重要动力。语文试卷第2页共7页
其次,新国潮要守得住传统,留得住初心,显得出特色。国潮产品大行其道,背后是品牌对本土文化的表达和彰显,是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东方审美的日渐认可。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放在品牌和产品上,亦是如此。当然,正如传统不等同于单一复古,中国元素也不一定就是龙凤呈祥。国潮特色要体现在骨子里,全方位去阐释民族经典,弘扬优秀传统,让产品的呈现贴合中国文化的底蕴。此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如何发掘传统价值、设计包装、跨界营销、广蹭热度,质量永远是任何产品的生命线。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国潮崛起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应是经济发展的急先锋,社会进步的铺路石。新国潮想要永远潮下去,最终还要靠过硬的产品来打造核心竞争力,以质量和口碑赢得长远。(摘编自《“C位”抢镜,新国潮如何永远潮下去》,人民网2021年6月22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潮的兴起和火爆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结果,充分彰显了国人的文化自信。B.消费升级背景下,“国潮”崛起使传统文化被激活,也有利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复兴。C.新国潮是老国货重出江湖、推陈出新或新锐品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所形成的时尚,“新”是关键。D.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国潮崛起应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为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潮之风从“小众”刮向“大众”并非偶然,是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回归使然。B.有些企业把国潮logo印在产品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时髦,这是文化不够自信的表现。C.领风气之先成为新国潮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新国潮开辟了时尚、前沿、个性的设计风格。D.新国潮要守住传统,留住初心,要表达和彰显本土文化,传统价值永远是产品质量的根本。6.随着消费升级,“国潮”如何保持热度不退,永远“潮”下去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天蒙山飞歌马力①天蒙山有许多很大的石头,攒聚积叠,各择其势。石质苍硬峭厉,石身横斜偃仰。有它们在,山势便极奇峻。②林麓之间,有个小村子。村前一道沟,流着浅浅的水。逢着小雪节气,出涧的水半枯。若在夏秋时令,它定该欢快地奔淌,一条银白带子拖在沟谷里。③临水卧一块平大的白石,白石长年受水冲荡,棱角早给磨去。初冬时节,水势小了,弱了,只有石根浸水。光影不定,凹凸明暗的变化在石面上透映出来。④石上留着三个字,算是村子的名字——白石屋。这是一个“石头村”。院墙都用石块围成。这些石块,大的大,小的小,方圆薄厚也不一样,到了山里人手中,却能垒出结实的短墙,盖起周正的房子。房子的外墙没有抹灰勾缝,任那堆叠的石块显出天然的纹缕,宛如布满不规则的网格和几何图形。⑤白石屋的庄户人家,蔬落的村屋,门庭高低相依,中间皆由石板铺成的阶径连着。过去的日子里,你若有刚出锅的饭菜,惦着送给邻人尝尝,吱地一响推开半掩的栅门,就可从自家灶间跨入街坊的当院,再扯开嗓子亮亮地喊一声“来喽”,这时候碗里的热气还在升腾。⑥时下,村子里不住人,腾出老房子迎来络绎不绝的山外客。当然要有一番营构,留住原味的风俗。进了几间屋,不改旧摆设,尽是沂蒙山乡的家什:粮囤、酒瓮、水缸、蓑衣、笸箩、簸箕、耙子、织机、橱柜、锅台、床铺……铺盖大红大绿,跟墙上的年画一样喜庆。一个屋子里还有不少漂亮的剪纸。栅栏上挂数穗黄灿玉米,屋檐下吊几串红辣尖椒,南瓜、大蒜,墙根院角,随处都是。窗前长着树,胡桃、紫藤和花楸。树下摆放几盘石磨,上面的凹痕如刀刻似的。⑦“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⑧一阵歌声,冷不防冲出来。歌声很亮,尤其头一句。这《沂蒙山小调》恰是这样。音色那么亮,调门那么高,衬字衬腔那么悠长,一下子打到耳朵里,直到打到心里,很暖,襟怀也顿觉高旷。⑨这一刻,我的脑子空了,只剩下歌声。在别的地方,也能听见这首歌,可是只有在这儿听它,才够语文试卷第3页共7页
味儿!⑩歌儿好听极了!一支短小的地方性山歌,能让很多人爱听,很多人为它动情,大江南北来传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平常的事。简单的歌词依着反复的曲调重叠下去,让那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自然得好似完全从心里深处流淌出的。⑪这首调子拉得很长的歌,先前的咏唱对象很单纯,是沂蒙风物。清亮的音调映出明秀的景色,听着听着,好像有一朵美丽的云从心底悠悠地浮升。后来又添了新的唱词,有了新的涵义。⑫这首歌虽然是小调,呈现的气象却是大的。这是表现沂蒙山人民心声的歌曲。从这歌声里,我真切地听出了鲁南地区的历史与现实。⑬如今,白石屋村口立有一块黑色石碑,碑上刻着《沂蒙山小调》。词作者阮若珊、曲作者李林的名字也已标出。他们二人都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抗大的分校设了十几所。一分校刚在陕北延长县建校,便东迁到山西太行山。转过年,快入冬了,校部三千多人又从太行山南麓的神郊村出发,全凭硬脚板,踏遍冀南、鲁西的盘陀山道。队伍走了四十多天,进入沂蒙山的东高庄,完成第二次东迁。一分校在敌后办学,为时七年,行迹印在沂南、蒙阴、临沭、莒南和费县的危峰窈壑中。他们在费县的时日最长。《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就是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的这个寻常农家院。⑭几间屋子的布置,全照着当年的光景。战士们睡的是大通铺,灰色的被枕、衣帽放得齐整。被子是叠出棱线的,方正得像一块砖。内务打理得这般好,足见部队的纪律严明。木桌上摆着书箧、妆镜、煤油灯和针线笸箩。屋子里,空气安静,我却仿佛听见活泼的笑声,笑声中,满是战斗岁月里青春昂扬的意气。⑮一个院子里,有位穿花衣衫的女子在唱歌,又是《沂蒙山小调》!她嗓子放得开,声音响到云里去,直唱得我们屏住呼吸,满脑的想象在歌声中飞。⑯出了天蒙山,“小调”的声音一点点远去。歌声从耳边断了,却在心头连着。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写天蒙山石头的体积、数量、质性,形状等方面特质,衬托了天蒙山的奇峻,奠定了本文质朴苍劲的基调。B.文章第六段铺叙沂蒙山乡的家什、物产等表现了白石屋村富足喜庆、淳朴好客,尽显乡村旅游业的红火。C.文章直到第七段才写到“歌声”,貌似入题太慢,实则恰恰可见作者层层铺垫,娓娓道来之匠心。D.文章中说《沂蒙山小调》只有在沂蒙山听才够味,可见这支小调地方特色很浓,在其他地方不容易传唱。8.文章以“天蒙山飞歌”为题,作者在天蒙山听到哪些有声与无声的“飞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概括。(6分)9.请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文字。(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上(仁宗)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去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念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语文试卷第4页共7页
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召太监马骐还京,骐还未几,矫旨下内阁书敕,复往交趾办金珠。内阁复请,上正色曰:“朕安得有此言!骐在交趾,荼毒军民,卿等独不闻乎?自骐召还,交人如解倒悬,岂可再遣。”然亦不诛骐也。罢海子、西湖巡视官,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时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节选自《明史经事本末·仁宣致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B.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C.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D.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吏胥,官府中负责掌管户籍、赋税相关事宜的基层办事官吏,地位较低下。B.交趾,古地区名,明永乐五年设交趾省,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C.太常,九卿之一,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后设置太常寺,文中即为此意。D.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也称岁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宗缩小禁止百姓在山林川泽樵采的区域,又令工部购买修造军器所用的布漆不得向民间征取,还认识到盲目强征的弊端并加以禁止。B.仁宗认为周讷是谄媚之徒,将其驱逐出朝廷,远放交趾任升华府知府,他用刑宽厚,但痛恨贪官污吏,一再告诫司法官员要严惩贪官。C.太监马骐在交趾时残害当地军民,被召回京师,仁宗严厉责备内阁明知马琪之事却仍然再次委派他前往交趾,但事后也没有诛杀马骐。D.听说百姓遭遇饥荒而官府仍催征赋税,仁宗下诏将其减免;杨士奇建议先告知户部和工部,仁宗认为数灾刻不容缓,坚持先下诏再告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2)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后郡圃行散杨万里剑池一日百周遭,雨后闲来照鬓毛。主管园林莺称意,巡行荷芰鹭宣劳。语文试卷第5页共7页
不须见我还飞去,便与移文告汝曹。一事恼人无问处,南山高是北山高。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雨后到郡圃散步,以剑池为镜自照鬓毛,由此可看出诗人的闲情逸致。B.园中莺“称意”鹭“宣劳”,两个场景互相映衬,形成一幅富有生机的画面。C.颈联中“汝曹”指的就是颔联的莺鹭,它们见人则飞,诗人内心觉得遗憾。D.尾联点明诗人雨后外出行散的原因,心有烦忧却无人能诉,只得远望高山。15.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对行人艰难行走时的细节描写,从侧面展现蜀道险峻的句子是“,”。(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其中用“月”表现作者在客人离去时内心凄凉愁苦的句子是“”,用“月”来烘托琵琶女在商人离开后凄凉心境的句子是“”。(3)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忘初心,方能在困境中收获内心的平静。对此,中国的传统经典多有表现,如面对锦衣玉食的“同舍生”,宋濂没有表现出羡慕之情,是因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其他宜居星球?其中一个原因是,对我们来说地球变得太小了。在过去二百年中,地球人口以指数级增长,每四十年就会翻一番。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增长,到2600年,地球上的人类将,电力消耗也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形势。为了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有人会问,这能够实现吗?实际上,今天的情况与1492年的欧洲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当时的人们坚信,哥伦布的探险注定是____的。然而,他发现了新世界,并且新发现对旧世界带来影响:新世界成了那些被剥夺权利地位、走投无路的人的乌托邦。所以,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它虽然不会解决地球上任何的问题,但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的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眼下。当进入太空时,我们会找到外星生命,还是我们始终在宇宙中踽踽独行?我们知道,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后,实现了与地球资源的高度契合。因此,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17.依次填大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重足而立如履薄冰徒劳无益迫在眉睫B.摩肩接踵岌岌可危徒劳无功迫在眉睫C.重足而立岌岌可危徒劳无益迫不及待D.摩肩接踵如履薄冰徒劳无功迫不及待18.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划波浪线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像这种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许多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D.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想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宇宙是无限的。B.由于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语文试卷第6页共7页
C.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由于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D.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生命会在某处存在的可能性尽管极小,但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天健康的饮食离不开蔬菜和水果。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每人每天应吃300到500克蔬菜。但事实上,摄入量不足、种类单一是常态,没法满足正常人每天的需要。为解决这些问题,①。“3”指的是3两叶菜类食物,主要为绿叶蔬菜,包括小白菜、油菜、卷心菜等。“2”指的是2两其他蔬菜,但不包括土豆、藕等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若一定要吃这类食物,要适当减少主食量,避免摄入过多能量。②,包括香菇、金针菇、海带等。菌藻类食物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锌、硒和碘等物质。按“321蔬菜模式”进餐,全天可摄入12到13克膳食纤维,再加上谷薯类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这样较容易达到膳食纤维的推荐量,③。水果也有它独特的功用。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对维护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都具有重要作用。但需提醒的是,水果与蔬菜的营养成分相近,都含有维生素C和矿物质,但在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别。水果中只有鲜枣、山楂、柑橘和猕猴桃等维生素C较丰富,其他水果所含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都比不上蔬菜。如果光吃水果则起不到充分地补充营养的作用。营养专家建议,每天应以400到500克的新鲜蔬菜为主,再适当地吃100到200克水果,作为营养上的辅助。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和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通常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这是科学常识。而2021年9月,中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实现了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果,相关成果9月24日由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发布。材料二:2021年4月春霖学校校长郭某在某杂志上发表论文《熟鸡蛋变成生鸡蛋——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称,通过“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能使熟鸡蛋返生,然后正常孵出小鸡,这一违反常识的论文一经刊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常识的重要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有时却常有反常识的现象出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常识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语文试卷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