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据考证,至少在先秦时期饮茶已流行于中国西南一带,盛唐之后,饮茶之风由长江流域渐入北方,至唐中期北方饮茶遂成风俗。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至中晚唐时,福州百丈怀海禅师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唐代长江流域的烹茶之法丰富多彩。魏晋时,长江流域便流行食用茶粥,此习俗一直保留至唐代。此外,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茶会中除了赋诗联句,有时还会击鼓传花,行“传花饮”之法。至晚唐五代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的茶叶已从涤烦解渴、提神醒脑的饮料,发展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和文人雅士自身精神意趣的载体。而唐代长江,上游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且大多属于游牧民族。他们食肉饮酪,少食蔬菜,依赖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其饮茶习俗原始、粗犷,烹茶之法与汉族大不相同。(摘编自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有删改)材料二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您长期从事茶文化研究,著述颇丰,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茶、槽、桡、蔽、茗、薛、葭等。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茶”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人”(中间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路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蒋文中:中国的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记者: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怎样的精神?蒋文中: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一杯中国式饮茶,其醇和清香、苦而后甘,内厚外敛,既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平和、乐生、和处、和立、和达、和正的至高境界,又体现着道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关系。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茶文化,同样饱含着儒家的治世机缘,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隐现着佛家的淡泊节操,并在品茗中特别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茶文化中展现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高尚精神,正是今天人类世界应当大力倡导与践行的。(摘编自任维东、李曾骅《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饮茶的风气由来已久,先秦时已有人开始饮茶。古代烹茶方法多样,包括以茶入粥、在茶水中增添盐和姜等。B.唐代盛行饮茶之风是因为佛教的推动,当时的不少僧人喜好饮茶,到了中晚唐时,饮茶已是寺庙日常修行的部分。C.陆羽不喜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他对烹茶之法进行系统改进,使饮茶具有了文人雅兴,因此王公朝士无不饮者。D.“茶”字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和写法,被划掉一横后才成为“茶”字。“茶”字含有“人在草木间”的长寿之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的文人雅土们将日常的饮茶活动同审美活动、精神追求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B.长江流域各区域间的烹茶之法呈现出不同特色,上游地区少数民族的烹茶之法不如中下游地区的精细。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人类“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与茶文化中的价值观相通。D.中国的茶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这在倡导生态文明的当下,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云“幸乞寄来,救此病劣躬。”B.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诗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C.王维《赠吴官》诗云:“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D.皎然《月夜啜茶联句》诗云“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茶在唐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5.在进行专访时,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引导被访谈者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记者的访谈问题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能力的?简要分析。【1~5题答案】【答案】1.A2.B3.C4.①食用价值。茶可作为食材和饮品,具有涤烦解渴、提神醒脑、消油除腻等功效。②交际价值。唐代文人雅士以茶会友,以茶赠友。茶既是僧俗交往的媒介,也是名士往来的媒介。③文化价值。茶是艺术欣赏的对象和文人雅士自身精神意趣的载体。在煎茶品茗间,可以益思助禅、玄谈悟道﹑赋诗联句等。5.①善于引导。记者紧扣“茶文化”的话题导入,先肯定对方在茶研究方面的专业水平,再以“茶”字的历史演绎切入问题,便于受访者进入情境。②话题集中。记者提出的三个问题都紧紧围绕“茶文化”展开。③问题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从“茶”字切入,得出对茶的内涵的解释;第二个问题重点探寻茶文化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导向茶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三个问题条理明晰,由历史到现实,层层深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唐代盛行饮茶之风是因为佛教的推动”错。原文是“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可见,原文是“离不开”,而选项的表述成因果关系,曲解文意。C.“使饮茶具有了文人雅兴”错。原文是“更具文人雅兴”,表述有误。D.“‘茶’字含有‘人在草木间’的长寿之意”错。原文为“‘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根据材料一可知唐代长江流域的烹茶之法在陆羽改进后更加精细,但不能据此推出B项的结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C项诗句可知,南方人夏天吃茶粥以御暑,到北方后无茶粥食用便觉异常难受。此项可作为材料一第二段“吃茶粥的习俗一直保留至唐代”的论据。A.诗句与“乞茶”有关,可作为材料一第三段“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的论据。B.诗句为白居易在收到萧员外寄来的茶之后所作,可作为材料一第三段“对方收到新茶之后,往往酬之茶诗”的论据。D.由诗歌的标题可知,这是饮茶时所作的联句,可作为材料一第三段“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赋诗联句”的论据。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由“长江流域便流行食用茶粥,此习俗一直保留至唐代”“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至晚唐五代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的茶叶已从涤烦解渴、提神醒脑的饮料,发展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和文人雅士自身精神意趣的载体”“唐代长江,上游地区少数民族……依赖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可知,茶可作为食材和饮品,具有涤烦解渴、提神醒脑、消油除腻等功效。这是茶在唐代生活中的食用价值。(2)由“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至中晚唐时,福州百丈怀海禅师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可知,唐代文人雅士以茶会友,以茶赠友。茶既是僧俗交往的媒介,也是名士往来的媒介。这是茶在唐代生活中的交际价值。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由“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茶会中除了赋诗联句,有时还会击鼓传花,行‘传花饮’之法”可知,茶是艺术欣赏的对象和文人雅士自身精神意趣的载体。在煎茶品茗间,可以益思助禅、玄谈悟道﹑赋诗联句等。这是茶在唐代生活中的文化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记者首先善于引导被访谈者。由“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可见记者紧扣“茶文化”的话题导入;由“您长期从事茶文化研究,著述颇丰”可见,记者先肯定对方在茶研究方面的专业水平;由“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可见记者再以“茶”字的历史演绎切入问题,便于受访者进入情境。(2)记者在采访时,话题集中。由“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怎样的精神”可见,记者采访时话题集中,提出的三个问题都紧紧围绕“茶文化”展开。(3)记者在采访时,设置的问题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从“茶”字切入,得出对茶的内涵的解释。第二个问题“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重点探寻茶文化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怎样的精神”,导向茶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这三个问题条理明晰,由历史到现实,层层深入。(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浣花草堂黄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一九五六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详写草堂之前,先略写草堂寺,既表达了游览草堂的焦急、迫切心情,又增添了草堂庄严幽静的气韵。B.作者评价杜甫的塑像,虽然能抓住内在的气韵,但是艺术水平一般,不仅为杜甫塑像的“一般化”而感到深深遗憾。C.郭沫若的对联概括了社甫的主要成就,对他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但是作者在游览中对杜甫又有新的认识。D.作者环顾杜甫的居住环境,没有“大红大绿的建筑”,挖掘到的是日常生活的简朴清疏,体现了杜甫“人民性”的特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探寻杜甫草堂的游记,开头从杜诗写起,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结构上有统领全文的作用。B.作者描写草堂的院子,“云影微破”句中,一个“破”字,写出日光穿过云层洒落人间的情景,以动写静,生动典雅。C.作者描写草堂时,用了包含色彩的短语,如“暗红色的夹墙”“翠竹曲篁”“金黄色的太阳”,突出草堂的富丽堂皇,绚丽多彩。D.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个“梦游者”,沉浸在甫描写的自然风光与美好生活中,表达了自己对杜诗的沉迷与挚爱。8.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9.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6~9题答案】【答案】6.B7.C8.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9.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能力。B.这里作者没有因为杜甫塑像的“一般化”而感到遗憾,反而认为没有把杜甫神仙化,更能够表现诗人本色,“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是一种肯定的评价。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突出草堂的绚丽多彩”错误。就本文而论,作者基本不用浓墨重彩,多选用冷色调的词语表现草堂的幽静清疏。“暗红色的夹墙”是为了表现庄严宁静的气韵;“金黄色的太阳”留下的只是稀疏的日影,更突出了环境的清幽。杜甫草堂也不可能是“富丽堂皇”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找准答题区间。从“作者对杜甫新的认识”的角度出发,可以确定答题区间在第一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找准答题区间后,勾画有关词句。第一段: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可得出“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第九段:草堂简朴……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可得出“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最后一段: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可得出“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最后据此分条概括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在文章中,作者对杜甫的诗作“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还是要重读,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的启示;作者亲临杜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观看诗人描写过的景物获得了新鲜的感受,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的启示;作者认为杜甫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有人提到杜甫的草堂诗“总不免惴惴”,作者却认为“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可见作者能够全面理解杜甫的作品,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等启示。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分点归纳,可得出本题答案。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毛颖传韩愈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视,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明视八世孙,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妲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跌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官,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日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唯,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有删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汤沐:沐浴,即用热水洗身洗发B.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浮图:也做“浮屠”,指佛教C.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狎:轻慢,放肆D.其出处必偕偕:偕同,起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B.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C.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D.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将毛笔当人写,郑重其事地为之立传,煞有介事地考证其祖先,这就使整个构思有了滑稽的性质。B.文章的一大妙处,在于它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具有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C.文章写毛颖一生,峰峦迭起,被俘虏而得到封爵,至“将有任使"的巅峰,又至于“不任吾用”的谷底。D.文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影射讽刺了老而无用的当朝大臣,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2)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14.请简要概括毛颖的特点。【10~14题答案】【答案】10.C11.C12.D13.(1)只取它的长毫,作为书写书册的东西。天下如果统一用它来书写的话,秦国大概最终会兼并诸侯吧!(2)中书君老并且秃头,不能胜任我的任务了。我曾经称您是中书君,您现在在书写上也不中用了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4.①强记便敏(记忆力强、为人敏捷);②九流百家皆所详悉(通晓各种事物);③善随人意;④先受宠重用,老后废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毛颖被征召为中书令,和皇上更加亲近。狎:亲近,接近。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回答说:“我就是尽心啦(暗指用尽笔心)。”于是(皇上)不再召见,(他)回到封地,在管城终老。他的子孙很多,分散在中原内外,都冒充是管城人,唯有住在中山的后代能够继承父辈祖宗的事业。“召”的主语是皇帝,后省略宾语“毛颖”,“归”的主语是毛颖,应在“召归”之间断开,排除AB。“皆冒管城”的主语是“其子孙”而非“夷狄”,“中国夷狄”指中原和中原以外的地方,不应断开,应在“皆”前断开,排除D。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影射讽刺了老而无用的执政大臣”不当。文章对毛颖“褒”明显多于“贬”,“讽刺老臣说”脱离文章实际。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能力。得分点:(1)“髦”,毛,毛中长毫;第二个“其”,如果;“其……乎”,表推测,大概……吧。(2)“任”,胜任;“谓”,称呼;最后一个“中书”:在书写上中用,或保留不译尊重原句的诙谐效果,但“不中书”不能译作“不能做中书令”“不能称作中书”之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根据原文“颖为人,强记而便敏”可见,①强记便敏,记忆力强,为人敏捷。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可见,②九流百家皆所详悉(通晓各种事物)。根据“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可见,③善随人意。根据“虽见废弃,终默不泄”“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君今不中书邪?’……因不复召”可见,④先受宠重用,老后被废弃。参考译文:毛颖是中山人。他的先人是明视(兔子的别名),辅佐大禹治理东方(东方为卯位),因养育万物有功,于是在卯地获得封地,死后成为十二神之一(十二生肖中,与卯位相对的是兔)。(他)曾经说:“我的子孙是神的后代,不可以和其它生物相同,(生产)是从嘴里吐出来的。”明视的第八代孙子,传说殷朝时期它住在中山,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够隐身驱使物事,偷走嫦娥、骑蟾蜍进入月亮,他的后代便隐居不当官。住在城东的名叫,狡猾并且善于奔跑,和韩卢(古代韩国的名犬)比赛,卢不如它。卢恼怒,和宋鹊(古代宋国的名犬)共同谋划杀了它,将它全家剁成了肉酱。秦始皇时,蒙恬将军在南方讨伐楚国,在中山驻扎,准备举行大型的狩猎行动来震慑楚国(让楚国害怕),召集左右的庶长和军尉一起,用《连山》占卜这次行动,预测天时和人和的预兆。占卜者恭贺道:“这次要捕获的,是没有角牙齿不锋利,穿短布衣的动物,嘴有亏缺并且胡须长,有八窍并且像打坐一样坐着,只取它的长毫,作为书写书册的东西。天下如果统一用它来书写的话,秦国大概最终会兼并诸侯吧!”于是开始狩猎,围捕毛氏一族,拔下它们的毛,将毛尖(颖:原意是尖端)装车带回。到章台宫将俘虏献给皇帝,聚集他家族的人将它们束缚起来(暗指束缚兔毫做笔)。秦始皇恩赐让蒙恬将它放入汤池洗头(暗指毛笔之沐于砚中),并且将管城赐封给它(暗指做成毛笔必需竹管),赐名号叫管城子。逐渐被(皇帝)恩宠并负责事务。毛颖为人,记忆力非常强并且敏捷,从结绳记事的年代起直到秦代的事,没有不编纂记录的。阴阳、卜卦、占卜相术、医疗方术、家族姓氏、山川的记载、地志、字和书法、图画、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圣贤的书,乃至佛学、老子、外国的各种学说,全都详细地记下。还通晓当代的各种事务,官府公函,市井中货物钱财的账目记录,全都为皇上服务。从秦始皇到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下到国民百姓,没有不喜爱和看重他的。又善于随人的意,正直、邪恶、委婉、巧妙、拙朴,全都随人。即使(有时)被废弃(一边),始终沉默(却)不泄气。只是不喜欢武士,但是(如果)被邀请,也经常前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毛颖被征召为中书令,和皇上更加亲近,皇上曾经称他为中书君。皇上亲自决断公事,每天阅览公文以达到规定的重量来限定自己,就是宫里的人也不得站在他的旁边,唯独毛颖和拿蜡烛的奴仆经常在旁边侍奉,皇上休息时才完。毛颖和绛县人陈玄(陈:旧。玄:黑。指墨,墨以时间久为好,绛县以产墨著名)、弘农县(当时产砚台)的陶泓(砚台)和会稽县(当时产纸)褚先生(指纸)友好相善,相互间十分推崇,他出现的地方他们必定在一起。皇上召见毛颖,(他们)三人不等皇帝召见,就一起前往,皇上从没怪罪过他们。后来接受进见,皇上将要委任重用他,他于是脱下帽子谢恩。皇上看见他的头发秃了,并且所画的画不能如皇上的意。皇上讥笑道:“中书君年老并且秃头,不能胜任我的任务了。我曾经称您是中书君,您现在不中书(在书写上也不中用)了吧?”他回答说:“我就是尽心啦(暗指用尽笔心)。”于是(皇上)不再召见,(他)回到封地,在管城终老。他的子孙很多,分散在中原内外,都冒充是管城人,唯有住在中山的后代能够继承父辈祖宗的事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筝妓伍卿李远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①。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②。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③瑟,常闻帝子灵。冯夷④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①轻轻、伍卿:均为不见于载籍的弹筝高手。②十三声:唐宋时古筝有十三根弦。③云和:出产乐器之地。④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山海经》又作冰夷。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头两句写人,末两句写筝,听筝前宴席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调琴后筝声响起,谱调凄凄。B.钱诗结构首尾圆合,中间四韵,诗人驰骋想象,铺写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C.钱诗中“冯夷”和“楚客”均能理解湘灵的哀伤,前者听后情不自禁起舞,后者悲从中来,不忍卒闻。D.两首诗都让我们感受到演奏者的形象,李诗中的伍卿美丽动人,钱诗中的湘灵对爱情忠贞不渝。16.两首诗均以描写音乐见长,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描写音乐方式的异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5~16题答案】【答案】15.C16.共同点:都运用侧面描写。李诗以“满筵座客”欣赏音乐后“不语”的反应,突出筝声的哀婉动人;钱诗以楚客“不堪”听,侧面摹写音乐表现出来的悲苦效果。不同点:李诗末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形写声,以行雁的哀鸣喻哀婉的筝音,形象生动地写出音乐的哀戚动人。钱诗借助想象,写瑟声使楚客不忍卒闻,感动金石,声震苍穹,使舜帝心生怨慕,白芷吐出芬芳,描绘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所奏之乐具有悲伤感人的效果。(或:钱诗虚实结合,中间四韵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末两句于乐曲高潮处戛然而止,写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苍翠迷人的山峰,由虚转实,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能力。C.“均能理解湘灵的哀伤”错,结合“空自舞”分析,“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伤。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不同诗歌并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相同点:写乐音的动听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正面直接的摹写;另一种主要是从效果上侧面间接写出,正如李诗的后两句,“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大意是:听筝以前宴席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的景象,而在调琴后,筝声响起,谱调凄凄,十三弦上只见一行哀雁飞出,满座喧哗之声突然听不见了,通过写听众的反映,表现音乐的奇妙效果。钱诗用“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来表现听者的强烈反映,大意是说: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不同点:李诗中结尾“一行哀雁十三声”,大意是说十三弦上只见一行哀雁飞出,满座喧哗之声突然听不见了。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音乐,喻体为哀雁,把抽象不可触摸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沟通了视觉和听觉,也属于通感修辞,用音乐形象“雁”字,写筝声,并突出“哀”字,夸赞筝声之动人,这简单的笔墨,这无声的鉴赏,无言的评价抵得上洋洋洒洒的赞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钱诗中间这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借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彩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属于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尾两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但早上进谏而晚上遭到贬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醒后主刘禅要征求、询问治国良策,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言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白居易《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②.謇朝谇而夕替③.以咨诹善道④.察纳雅言⑤.家田输税尽⑥.拾此充饥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鞿”“謇”“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天鲲号”绞吸挖泥船是亚洲的绞吸挖泥船。它是国家工信部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由天航局牵头,联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广州文冲船场、招商局重工等参研单位,历时5年,完成全部研发任务。在“天鲲号”建造过程中,上海振华重工,每个关键设备技术和安装工艺都,确保了这艘亚洲最先进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成功下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天鲲号”具有很多特点,比如,设计人性化,该船上层建筑与主船体的连接安装了主动气动减震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和隔绝船舶施工期间低频振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保证船员居住生活的舒适和设备的安全运转。再如,挖掘效率高,输送能力强,“天鲲号”配有亚洲挖泥船中最强大的挖掘系统,绞刀功率达到6600瓦。这艘船的最大排距从原来的6公里实现到目前的15公里,其远程输送能力居世界第一。又如,抗风浪能力强,()水下工程能不能干漂亮,腿脚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天鲲号”首次将钢桩台车定位与三缆定位两套定位系统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船舶的抗风浪能力,保证了船舶的连续作业。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举世无双披肝沥胆当仁不让巧夺天工B.举世无双同心协力首当其冲精益求精C.首屈一指披肝沥胆首当其冲巧夺天工D.首屈一指同心协力当仁不让精益求精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以有效减少和隔绝船舶施工期间低频振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保障船员居住生活的舒适和设备的安全运转。B.可以有效减少和隔绝船舶施工期间低频振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保证船员居住生活的舒适和设备的安全运转。C.可以保证船员居住生活的舒适和设备的安全运转,有效隔绝和减少船舶施工期间低频振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D.可以有效减少和隔绝船舶施工期间低频振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保证船员居住舒适的生活和设备的安全运转。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说挖掘、输送系统称得上挖泥船的“手”和“心脏”,那么定位控制系统就像是它的“双眼”。B.如果说输送系统、挖掘称得上挖泥船的“心脏”和“手”,那么定位控制系统就像是它的“双腿”。C.如果说挖掘、输送系统称得上挖泥船的“手”和“心脏”,那么定位控制系统就像是它的“双腿”。D.如果说定位控制系统称得上挖泥船的“手”和“心脏”,那么挖掘、输送系统就像是它的“双眼”。【18~20题答案】【答案】18.D19.B20.C【解析】【18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前面有“亚洲”,故不能用“举世无双”,“首屈一指”指居第一位的是,可以用;第二空,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极尽忠诚,语境未涉及此项意义,故用“同心协力”。同心协力是指有共同的意愿和目标,大家一起出力合作。第三空,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首当其冲,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语境表达在“天鲲号”建造过程中,上海振华重工积极主动去做,因此选用“当仁不让”。第四空,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的,形容技巧的高超。语境说的是每个关键设备技术和安装工艺,没有天然的可比,此处不合对象;精益求精,指学术、技术、作品、产品好了还求更好,符合要求。故选D项。【19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搭配不当,“保障”不能与后面的“舒适和运转”搭配,可将“保障”改为“保证”。C项,“隔绝和减少”语序不当,前后对调下;且“有效隔绝和减少船舶施工期间低频振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应该在前;D项。搭配不当“保证……生活”说法错误,应当是“保证……生活的舒适”。故选B项。【20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通过后文“腿脚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可知,必须搭配“双腿”,排除AD两项;再根据上文“挖掘效率高,输送能力强”可知叙述内容先后顺序,排除B项。故选C项。【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21.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农业知识的表达十分复杂,行业内的“缄默知识”、经验方法等要转化为数字表达十分困难。①__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的农业数据,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这些都导致智慧农业的业务门槛相对较高。智慧农业早期投入大,回收期长,②_____;但是科技巨头、上市公司更注重长期效益,他们将努力克服困难,布局智慧农业。中国农业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我们有理由相信,③___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1题答案】【答案】①.农业数据个性化程度比较高②.不易看到短期效益(或: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③.智慧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或:智慧农业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属于衔接题型。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到需要衔接部分的话题,注意话题一致性。然后分析上下文,抓住上下文的提示词语进行衔接。注意句式、语言风格、意境等的协调一致。本题第一空,句下文“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的农业数据,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可知主语应是“农业数据”,谓语部分应是“个性化程度比较高”;第二空,据上文“早期投入大,回收期长”以及后文的“长期效益”可知应填“不易看到短期效益”;第三空,这是一个总结句,全文围绕“智慧农业”这个话题在说,因此主语应是“智慧农业”,据“中国农业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可知谓语部分应是“发展前景良好”。【点睛】语句衔接题:第一,注意观察关联词。关联词后有时是对前文的总结,有时是文段意思的转折。第二,要记住前后呼应。一定要注意保持前后主语一致。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中国当下城市都面临着集约化转型,尤其是我国的中小城市更要加快集约化发展的步伐。因为只有实现了城市集约化才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而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将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也就一定能实现城市经济的腾飞。①是只有实现了城市集约化才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伟大目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题答案】【答案】①.②不是有了良好生态环境就一定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②.③不是有了更多外商投资就一定能实现城市经济的腾飞。【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解题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注意条件与结论之间关系的把握。“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是“吸引更多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同样,“外商投资”只是“实现城市经济腾飞”的外部条件,而非决定因素。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漫画标题为《孤岛》,画面由一座座建立在智能手机之上的孤岛组成。漫画表面上揭露了手机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手机的初衷是为便利沟通与交流,现在却成为了断绝联系,隔绝人心的孤岛,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际反映的是人类在现代科技文明下的物化现象,人类本该利用科技改善生活,却反被科技产品控制,失去了生活的平衡。考生应联系自身经验和社会现实行文,可以辩证分析手机等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可以谈辨清虚拟与真实,走出手机的桎梏,感受真实的社交;也可谈要理性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避免人的物化。写作时可以按照递进式结构行文。首先列举当前社会的“孤岛”现象,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严重;然后分析背后的原因,高科技让生活更便利,却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之间的真实有效地沟通越来越少,精神越来越孤独;然后分析这样下去的危害;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理性、适当使用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回归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社交。立意:1.走出“孤岛”,让心灵沟通。2.放下手机,走出家门。3.莫让手机隔绝人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