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考模拟试题(二)语文命题人李志忠卢满世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诗词与中国画,虽分属不同门类,但二者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实际上,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題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逆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到了宋代,苏轼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的创作潮流。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虚,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题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诗画合璧,不仅体现在艺术家自画自题、自画他題等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诗与画在意境营造和艺术观念上的互舷共通。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将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观者欣赏作品时,通过调动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与作品共情,从而得以“畅神”并获得情感共鸣。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炼、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近年来,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合璧”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古诗词与中国画的彼此交融,使得二者既获得了蓬勃发展,又取得了新的成就。B.西方美学家关于诗画艺术类型的认知使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局面。C.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使得画家在诗境的涵泳中,强化了画的诗意与表现力。D.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也已成为中国人磨炼品性与塑造人格的方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对诗画融合的历史加以阐释,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诗、画艺术的发展历程。B.文章运用文化比较视角探讨“诗画合璧”的内因,旨在说明中西艺术观点上的差异。C.文章着眼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审视“诗画合璧”传统。D.文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引出论题,再纵向深入,最后联系现实加以补充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之所以被称为时间艺术,关键在于它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持续时间中的动作。B.文人水墨画的繁荣,得益于元代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诗情画意”的自觉追求。C.观者欣赏诗画时,凭借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追求“畅神”的终极目的°D.以电视网络节目的形式呈现诗画结合,利于人们更深切地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无法用单一线性思维和静态框架加以考量。加拿大学者霍林跳脱出将城市视为“脆弱承灾体”的传统安全观,将城市视为集物质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为一体的多态系统,提出以适应性和动态平衡力为特征的韧性理论。城市之“韧”,体现在面对外部扰动和内部异变时,依然保持基础功能,且具备存续、适应和成长的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韧性城市”可被概括为具备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特性的城市安全发展样态。韧性城市不仅能承受缓慢且隐蔽的慢性压力,更擅长应对突如其来的急性冲击,在保持基础性机能的同时,又能快速分散风险,调整恢复稳定,并从风险管理中学习治理经验,探索出“抗压-存续-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渐进性发展模式。富有韧性的城市在社会层面具备协同性,在环境层面具备适应力,在技术层面具备智慧性,在工程层面具备冗余性,在组织层面具备自组织力,在制度层面具备学习力。(摘编自肖文涛、王鹭《韧性视角下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防控问题研究》)材料二韧性社区建设是城市安全和社会建设的一个单元,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有效尺度,韧性城市建设要落实到韧性社区中来。我国社区有明确的界线和组织体系,这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一个社区很难依靠自身完成韧性建设,更何况,有些社区本身设施老化、空间狭小,充满风险。可能的思路是引入“社区生活圈”概念,既关照小区内空间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又关照小区附近空间的“风险分散”。社区内的建筑空间要坚固安全,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在极端压力下维持运行,生活圈中要有避灾避难空间、物质储备空间。以此确保风险发生时有相应的“抗逆力”。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居民对于发生在社区的风险有直接的感知,也最了解风险的需求,这就需要提高居民的安全与应急意识,调动居民积极性,构建社区组织协调、居民积极参与、彼此联结、风险共担的社区网络;还要借助智慧治理平台,及时汇集更新居民、志愿者、社会组织、物业、商家等主体的资源和需求信息,并在危机时期为社区应急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摘编自吴晓林《城市社区如何变得更有韧性》)材料三韧性城市是一项强调顶层设计的规划治理理念,虽然其建设成果与城市居民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可以直观可视的,因此城市居民对这一理念的认知比较不足。目前国内韧性城市建设的主体仍然仅是城市政府,社会公众参与度极低。缺少最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韧性城市的建设实践效能较低,全国范围的理念推广和实践开展难度增加。韧性城市建设与常规的城市建设相比内容更加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繁多,因此韧性城市的建设需要更加专业的队伍。目前国内开展韧性城市建设的团队主要是由政府和高校学者共同组建的领导和办事机构,虽然配备了一定的工作人员,但是缺少多元化的团队结构和专业性人员。在组建团队时缺少对专业型人才的吸纳,专业的单一导致了技术的单一;而且我国的研究和学习普遍存在于理论层面,缺少具体实践性的经验学习,因此尚未从国外的经验中找到可操作的技术手段,最终导致了整个团队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摘编自徐驰《我国城市政府建设韧性城市问题研究》)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韧性城市打破旧有的“脆弱承灾体”传统安全观,它整合物资、生态及社会系统,既能保持基础功能又能快速适应以达到动态平衡。B.韧性城市建设需要以韧性社区建设为起点,确保社区的“抗逆力”需要关照小区内部硬件设施改善及附近空间的“风险分散”。C.韧性城市为提升对来自内外部干扰、冲击或不确定因素的抵抗、吸收、适应和恢复能力,需要强调城市系统改变自身基本状况。D.韧性城市建设困难重重,社会公众参与度低,专业性人才短缺,实践性经验学习缺乏等等,需要相关部门与城市居民共同努力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城市是个开放复杂的巨大系统,传统型城市在突发的自然和人为灾害面前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制约着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亟需增强其韧性。B.提升城市韧性,需要提高城市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提升城市规划的预见性和引导性。C.居民能够直接感知风险,在韧性社区建设中,要提高应急意识,与社区互关互联,积极参与社区韧性的建设。D.目前国内韧性城市建设的主体仍然仅是城市政府,但韧性城市的建设应该由政府、专家、社会公众等非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形成相应机制。6.目前国内韧性城市建设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写给上帝的报告于德北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 我闻到了一股甜丝丝的气息,仿佛一只熟透的苹果在我身边放了太久的时间,但是,我知道我的身边没有苹果,有的只是死神的脚步迫近的声音。他来了,不是在梦里,而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在梦里,我们有过多次交锋,他不止一次告诫我,我,以及整个亚姆村村民的努力都是徒劳,一堵石墙怎么会阻挡瘟疫的飞跃呢?死神说:“做我的使者吧,向北走,一路向北走,听我的话,也许还会有一丝生机。” 说心里话,我知道上帝在看着我,可我的内心还是有一点恐惧。死神披著黑色的斗篷,戴着一副温和的面具,他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和蔼,甚至他的手半伸半屈,好像托举着一件足以改变命运的礼物。 “做我的孩子,向北.抛开你愚蠢的想法,别人都要死,我可以让你活。”死神蹲下身来。 此时,我的耳畔没有上帝的指引,只有我自己的心跳怦然。 “答应我!”死神的声音显得有些焦躁。 “不!”我本能地回答。 “好,我有耐心,我会给你时间,但也会给你惩罚,记住,是你杀死了这些村民。”他站起身,说,“你的良心会不安的。” 半个月前,布商乔又一次路过村子,他去了裁缝的家里。乔走之后,裁缝一家四口就开始发烧昏迷,皮肤溃烂,相继死去。然后是蔓延至全村……又不久,从南方传来消息,伦敦发生了大规模鼠疫,整个英国南部被“黑死病”控制了。 我听到了死神的狞笑. 牧羊的孩子告诉我,他们准备搬家了,搬到北部,趁着瘟神还没进他家的门,他们要避难去,向北走,北部没有鼠疫,那里很安全。 我跑到村子里去,看到不少村民都在收拾东西,包括那些正在发烧的老人,他们被亲人安置在马车上。那一瞬间,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恐怖的画面:原来还安宁的北部地区,因为亚姆村村民的汇入,很快变成了人间地狱。枯槁的高高举向天空的手指,生满烂疮的脸绝望地贴向大地,孩子的哭声充斥着旷野,一具具黑色的尸体横卧道边……在亚姆村村民的身后,是大批从疫区来的灾民,他们像一股黑色的巨流,跨过亚姆村,又以支流的方式漫延到北部的各个地区…… 我闭上了眼睛,不敢继续想下去。 “上帝啊,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我仰头看天。 可是,上帝没有回答我。 脑海里的画面翻卷着,由巨幅的可以俯瞰的图景,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变成了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变成了一段段难以辨认、无法拼接的肢体,变成了蝇虫的狂欢,变成了黑暗最深处的死寂。 “医生!医生!”我猛醒过来,在人群中寻找着医生,很快,我看到了他。他正茫然地站在人群中——他的妻子回娘家了,他决定不了是否去接她。我奔向医生,一把抓住他,急切地问他:“你想过吗?想一想,你想过吗?”医生把目光转向北方,茫然的目光中慢慢地凝聚了坚定。 “是的,”他说,“牧师先生,我想过。” 我知道,我们脑海中的图景被无限真实地扩大了。 “不能走,我们不能走!”我抓住他,紧紧地抓住他。 “对,不能走。”他说。 我们又找到在铅矿做工的莱德,他听了我们的话,沉默了半晌,说:“是的。”他开始从车上往下卸东西,并未多言,只是还给我们一个苦涩的微笑。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 请记住,不是我一个人,是所有心存良知的人集合了所有心存良知的村民召开了一次会议。无需过多的解释,也不用强硬的阻止和劝慰,我只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就都默默地回家了。没有人多说一句话。 忘了是谁提醒我,也许是莫伯桑,对不起,太紧张,我记不住了。他说应该在村子通往北部的必经之路上筑一道墙,轮流派人看守,劝阻那些来自南部的人就此停下脚步,为英国留下未来和希望…… 我们坚守了,我们也做到了,真的感谢“就此止步”的每一个善良的人,他们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 我又闻到那甜丝丝的气息了,也许我的内脏已经开始腐烂,我看到了我手臂上的暗色斑点,也感觉到了身体像火一样在燃烧。死神又来了,我听见他说:“走吧,离开这里!一切都来得及!我可以救你,只要你带着村民走,毁掉那堵墙,一路向北!” 我笑了。 我笑,不是因为我终于听到了上帝的指引,而是看到了墙南的村民和止步的人群,他们坚定地站在那里,面色沉静,不再有一丝的不舍和绝望。他们目光深邃而辽远,一直凝视着更为遥远的未来,那里充满了人类的美丽的希望。 我拿起笔,写下最后的话——善良需要传递下去。 死神在亚姆村又一次遭受绝望,他叹息一声,颓然离去。 ——我叫威廉,死于英国1664年至1666年间那场鼠疫。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牧师,这是我写给上帝的报告,希望他可以收到。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故布疑云,叙写“我”与死神的对话,让“我”做他的使者。这种开头让故事染上神秘、魔幻的色彩,更好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B.小说没有着力刻画“我”的外在特征,而是重点描写“我”的心理状态:从最初的迷茫到觉醒到最后的坚定,主要是为了展现“我”善良、正义的品格。 C.小说提到“我”知道上帝存在,但上帝却没有同应“我”,目的是为了表现更深刻的主题:上帝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人类要自我拯救才能战胜病魔。 D.小说借助一件真实的疫病事件,虚构出一个“我”不怕牺牲、与死神对抗的故事,在生死矛盾的冲突中,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美好。8.有人认为引领大家阻击疫病的威廉是小说的主人公,但也有认为牺牲自我、坚守村落的普通民众才是主人公。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要分析。(6分)9.本文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小说中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本从情节、手法、主题上作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建隆元年。初,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李筠在镇逾八年,恃勇专恣,招集亡命,阴为跋扈之计,周世宗每优容之。及上①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便俛下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宾佐惶骇,告使者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无怪也。”北汉主知筠有异心,潜以蜡书诱筠。筠虽具奏,而反谋已决。筠长子守节涕泣切谏,筠不听。上手诏慰抚,因除守节为皇城使。筠遂遣守节入朝,且伺朝廷动止。上迎谓曰∶“太子,汝何故来?”守节矍然,以头击地曰∶“陛下何言此?必有谗人间臣父也。”上曰∶“吾亦闻汝数谏。今贼不汝听,不复顾藉,故遣汝来,欲吾杀汝矣。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盍归语而父,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不能小让我耶?”守节驰归,具以告筠,筠反谋逾急。癸未,筠遣兵袭泽州,杀刺史张福,据其城。从事邱仲卿说筠曰∶“公以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甲兵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计之上也。”筠曰∶“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卫皆吾旧人,必将倒戈来归。况吾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哉?”丁巳,诏亲征。己未,帝发大梁。壬戌,次荣阳,召西京留守河内向拱与语。拱劝上急济河,瑜太行,乘贼未集而击之。稽留旬浃,则其锋益炽矣。枢密直学士赵普亦言:“贼意国家新造,未能出征。若倍道兼行,掩其不备,可一战而克。”上纳其言。丁卯,前军都部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怀德破贼军三万余众于泽州南,获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杀卢赞。筠遁入泽州,婴城自守。六月己已朔,上至泽州,督诸军攻城。泽州城逾旬不下,上召都指挥使马全义,问以计策。全义请并力急攻,且曰∶“缓之恐复生变。”上即命诸军奋击。全义率敢死士先登,战士气益奋,上亲率卫兵继之。辛巳,克其城,李筠赴火死。丁亥,筠子守节以城降,上赦其罪。是日,车驾入潞州,宴从官于行宫。辛卯,德音∶降死罪囚,流以下原之。潞州三十里内勿收今年田租。(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亲征潞州》)注∶①上∶指宋太祖赵匡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便俛下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B.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便俛下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C.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便俛下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D.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便俛下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隆,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B.太子,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的皇位继承者,在朝廷中地位仅次于皇帝,常居住在东宫。文中太子即是此意。C.枢密,指中枢官署的统称。枢密直学士是宋辽时期设置的随侍皇帝以备质询并执掌枢密军政文书的枢密院官职。D.行宫,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李筠在周世宗时代曾担任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仗着自己武力,专横放肆,嚣张跋扈,周世宗却对其常常优厚宽容。B.李筠造反后,邱仲卿向他建议,要认清形势,不要过分依赖其他,应该尽快西下太行,占据洛阳,这才是最佳方案。C.赵匡胤御驾亲征,向拱建议迅速渡河,越过太行,趁敌人还没有集结,火速攻击,否则敌人的气焰就更加嚣张。D.赵匡胤督军攻打泽州,超过十天没有攻下,问计于马全义,马全义与赵匡胤同时带兵合力攻城,最终攻克了泽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盍归语而父,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不能小让我耶?(5分)(2)贼意国家新造,未能出征。若倍道兼行,掩其不备,可一战而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清商怨欧阳修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双鸾衾裯悔展。夜又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注;作于宋仁宗至和二年秋,作者奉命出使辽国时。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首句点明主题,词人放眼远眺,目之所及无不令人忧愁。B.时值深秋,又当傍晚,寒气袭人,“素秋”给人萧索凄凉之感。C.鸿雁南飞,却无法传递书信,词人直抒胸臆,不仅眼含热泪。D.下阕末二句记叙梦醒之后,听见《梅花落》笛曲,更加伤感。15.清商怨又名伤情怨,这首词情感哀婉动人,下阕前二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思想转变:他看到徐公后自觉容貌不如.进而“ ,”,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找出了矛盾的焦点。(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夜深梦回,追忆往昔,悲伤难抑的诗句是“,”。(3)《锦瑟》中“, ”两句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写岀了迷离的梦境以及内心的悲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国古代司法并非________以刑杀为威,相反,所追求的是“讼简刑清”,力求实现“刑措而不用”的和谐社会状态。孔夫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对后世影响长久。历代所谓的“盛世”,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法致中和,图圈常空"。“讼简刑清”的司法理念在实践中表现为调解息讼。由于调解息讼是州县官的治绩和"大计"(考察地方官)的重要指标,因此州县官对于自理案件,首先着眼于调解,调解不成时,才予以审结。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民间调解是属于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有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构成,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宗族调解一般先由族长剖决是非,不得轻易告官涉讼。但由于宗族内部成员在身份上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又有远近亲疏的支派之别,特别是门房的人丁财势有强弱,嫡庶之间法定的权利有高下,因此族内成员在接受调解时,往往因其在族内的地位而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这说明()乡邻调解;在中国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中国古代封闭式的经济、政治环境,形成了________的观念,由此而产生了强固的地缘关系。乡邻之间几代人________,有无相通,患难相扶,________发生争讼,乡邻调解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直安居乐业择邻而居一经B.一味安土重迁比邻而居一旦C.一直安土重迁比邻而居一经D.一味安居乐业择邻而居一旦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宗族调解并不比乡邻调解高明多少B.宗族调解是民间调解中最普遍的形式C.宗族调解也带有某种强迫性D.宗族调解有别于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民间调解是属于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有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B.民间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有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构成,而以宗族调解最普遍。C民间调解是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有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D.民间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由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构成,而以宗族调解最普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吃药没有任何风险,①。中成药也不例外。以六味地黄丸为例,其中一味药是熟地黄,如长期服用,会引起食欲下降、大便溏泻等。加强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确保公众用药安全,修改中成药说明书之举值得赞许。一般来说,②,这是药品的一个固有属性。值得重视的是,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不能等同于乱用、滥用药物出现的药害事件。中医就是用药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让人身体重新达到平衡。中药进入人体内,③,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品”,正如中医所说“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 中医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意思是说,人参是贵重的补药,即便是错服致命了,世人也认为它是无罪的;而大黄是便宜的泻药,即便是救人一命,世人也认为它是没有功劳的。不管是上品的人参,还是下品的大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用药、合理用药,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药之害在医不在药。药品发挥功效关键在于合理使用。“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别把中成药不当药,也不要把中成药当保健品长期服。即使是非处方药,也最好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用药。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没出不超过12字。(6分)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不超过60字。(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杨洁篪在上海市浦江电表厂做小工时,下班后埋头自学英语。别人喝酒打牌,他苦记单词。因为不合群他遭到同事们的群嘲:你一个小工,学英语有什么用?学到什么程度一辈子也只能是个电工。后来电表厂收到一些英文材料,只有他看得懂,能翻译出这些材料。后来上海政府机关借调他,他就再也没有回来。②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勒庞在《乌合之众》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③中国女足夺冠,功臣吴澄舒写道:永远相信团队的力量。一个人要合群,融合在集体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宝鸡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考模拟试题语文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并不认为”错。结合“但是,许多公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分享信息,且分享的信息还包含有隐私的内容”可知,不是“并不认为”,而是“没有意识到”。故选C。2.D.A.“隐私的权利意识是一成不变的”错,原文第一段说它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快速提升”的。B.“微博好友跟帖之例,论证分享信息可丰富和提升生命体验,密切友人感情”错。根据第三段,微博好友名下跟帖,是“与他人沟通连接的一种方式”,“可丰富和提升生命体验”是“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条件下“分享”的作用。C.“危害会在未来显现”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许多公民没有良好的隐私保护意识。因为他们并不是很清楚哪些信息是应该被保护的。这些信息一旦被非法利用,可能会对自己的人身造成伤害”。故选D。3.B.注意题干中的“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的隐私困境”。“大数据时代”,说明与网络有关;“隐私困境”指的是隐私信息难以保护。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属于公开信息,不关涉隐私,且水果滞销不属于隐私困境。B.“其家人姓名、照片等信息”属于隐私信息;“被不法之徒泄露在网上”说明是通过网络而发生的隐私泄露事件。属于“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的隐私困境”的论据。C.因发文官宣,行踪受扰不属于隐私困境。D.其身份证信息的泄露不是“大数据时代”以网络的途径造成。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B5.B6.(1)公众:①提升媒介素养,全面认识网络媒体的利与弊;②理性、客观、全面对待网络媒体,不盲信,不偏执。(2)政府:①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依法禁止不实信息的传播;②健全网络对话沟通机制,满足受众的合理诉求;③创新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与引领。(3)媒体:①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媒体责任,发挥媒体积极作用。②积极探索满足受众获取有用信息的技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包括风声、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呼打呼打的声响、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霜花沙沙飘落的声音,机枪和步枪声、奔腾号叫的流水声等等。'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句,'机枪'和'步枪'表明敌军和八路军装备优劣有差,'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但此时步枪声仍'清脆沉着',虽然后文八路军遭到围堵,大多牺牲,但'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太过绝对。而且,八路军的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另外,八路军此次战斗的既定目标文本未作交代,严格地说,仅以人员伤亡很难判定一次战斗失败与否。)8。①小说立足于小人物来反映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小说写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打捞战士遗体,表现军民鱼水深情。②小说没有直接写惨烈的战争场面,而着力体现人性的美,心理刻画细腻,抒情性强。如“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写出大娘和小菊痛苦的内心。③人物对话朴实自然、富有个性化,突出了人物美。④景物描写具有诗意,烘托了人物形象。9.①'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表达赵老金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②'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③'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每点2分)('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这是小说结尾的点题句,所以题目的'碑'首先指的是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碑'一般指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为什么要说赵老金这个人物是碑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他的打捞就是一种无声的纪念,他之所以要在特定地点执著打捞,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人路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起到了与'碑'相同的作用,这是'碑'的第一层含义。其次,作为纪念标志的'碑',在小说中还指以李连长为首的一队八路军战士,他们保家卫民的艰苦战斗与悲壮牺牲,是八路军战斗征程和伟大功业的一个缩影、一座丰碑。赵老金执著的打捞行为是他们被百姓深情铭记的有力证明,'碑'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再次,'碑'纪念的是八路军战士,而群众赵老金是立碑者,联系思考,再着眼于全篇,不难发现文章主旨指向军民情,无形的'碑'承载的是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3分)A(原文标点: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価俛下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11.(3分)B(文中的太子并不是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的皇位继承者,而是赵匡胤在讽刺李筠造反,想自立为王。)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2.(3分)D(“马全义与赵匡胤同时带兵合力攻城”有误,马全义先攻城,赵匡胤随后攻击。)13.(1)为什么不回去告诉你的父亲,我没做皇帝时,任由你自己做任何事情。我做了皇帝以后,你不能稍微让让我吗?(“盍、而、小让”各1分,句意通顺1分)(2)贼人料想我们国家新成立,不能出兵征讨。如果我们加速赶路,乘着他们没有防备,可以一次战斗就战胜他们。(“意、新造、倍道兼行、掩”各1分)14.措施:①给罪犯减刑;(1分)②免去周边地区赋税。(1分)目的:安定人心,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1分)【参考译文】建隆元年。起初,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李筠在任上已经超过八年了,他依仗勇武专横恣肆,招集了一些亡命之徒,暗中设下霸道蛮横的计谋,周世宗常常宽容他。等到皇帝(宋太祖)派遣使者把接受禅让的事情告诉他,李筠当即就要抗拒命令。他身边的人向他讲述帝位承继、朝代更迭的次序,他才勉强下拜,邀请使者登上台阶之后,安排酒宴布置舞乐。他马上就找来北周帝王的画像挂在大厅的墙上,不停地流泪。陪客的人惊惶害怕,告诉使者说:“主公酒喝多了,失去了他平常的状态,希望您不要见怪。”北汉的皇帝知道李筠有反叛的想法,暗中用藏在蜡丸里的书信诱降李筠。李筠虽然把这件事上奏了朝廷,但是反叛的打算已经定下了。李筠的长子李守节流着泪恳切劝说,但是李筠不听。皇帝(宋太祖)亲手写下诏书安抚慰问李筠,接着授予李守节皇城使的官职。李筠就派遣李守节入朝,同时窥探朝廷的动静。皇帝接见李守节对他说:“你是太子啊,为什么来这里?"李守节非常吃惊,用头撞击地面说:“陛下为什么说这种话?一定有说坏话的小人离间我的父亲。”皇帝说:“我也听说你多次劝谏。现在贼人(指李筠)不听你的劝谏,不再考虑顾忌,故意派你来,想要我杀掉你。为什么不回去告诉你的父亲,我没做皇帝时,任由你自己做任何事情。我做了皇帝以后,你不能稍微让让我吗?”李守节快马赶了回去,详细地把皇帝的话告诉了李筠,李筠反叛的谋划更加紧急。癸未,李筠派军队袭击泽州,杀死了泽州刺史张福,占据了城池。从事邱仲卿劝说李筠说:“您凭着单独一支军队发起战事,这形势非常危险。虽然您依仗着河东的援助,恐怕也不能得到他的助力。大梁的军队非常精锐,很难和他们争夺胜利,您不如向西直下太行,径直抵达怀县和孟县,堵住虎牢关,占据洛阳,这是上策啊。”李筠说:“我是北周的老将,和周世宗在情义上和兄弟一样,禁卫都是我的故交,一定会阵前倒戈来归附我。何况我有億珪枪、拨汗马,还担忧什么天下呢?”丁巳,皇帝下诏书亲自带军征讨李筠。己未,皇帝从大梁出兵。壬戌,皇帝驻扎荥阳,召来西京留守河内向拱和他谈话。向拱劝皇帝赶紧渡过黄河,越过太行山,乘着贼人没有聚集攻击他们。如果停留十来天,那贼人军队的锋芒更加旺盛了。枢密直学士赵普也说:“贼人料想我们国家新成立,不能出兵征讨。如果我们加速赶路,乘着他们没有防备,可以一次战斗就战胜他们。”皇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丁卯,前军都部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怀德在泽州南部打败了三万多贼人的军队,抓获了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杀死了卢赞。李筠逃进了泽州,环绕城池自己加强防守。六月己巳初一,皇帝到了泽州,督促各路军队攻城。泽州城过了十几天没有攻下,皇帝召来都指挥使马全义,询问计策。马全义请求合并军力紧急攻城,并且说:“慢了恐怕又会发生变故。”皇帝立即命令各路军队奋力攻击。马全义率领敢死队首先登上城墙,战士们的士气更加旺盛,皇帝亲自率领卫兵随后攻击。辛巳,攻下了泽州城,李筠投火自焚而死。丁亥,李筠的儿子李守节拿整个城池投降。皇帝赦免了他的罪过。这一天,皇帝的车驾进入了潞州,在行宫设宴招待随从官员。辛卯,颁布赦令:有罪的囚犯减免死罪,流放以下的罪犯全部赦免。潞州周边三十里内不收取今年田地的租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C。C项“直抒胸臆”错误,这里是通过“泪眼”来暗示自己的情感。15.①手法;对比(或反衬),想象(或虚写),从对面着笔。词人身在边疆,遥想家中爱人看见被上双鸾,孤独一人,必定难以成眠。(手法2分,分析2分)②情感;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词人借想象爱人思念自己,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16.(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B[一味:单纯地。一直: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也可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搬迁。安居乐业:安置家庭,建立事业。比邻:位置接近,邻近,强调客观陈述。择邻:挑选邻居,带有主观意愿。一旦:指不确定的时间,可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一经: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18.C[结合前文内容,从“尊卑之分”“支派之别”“财势有强弱”“权利有高下”等信息可知,宗族调解存在着某种强迫性特征。]19.C.民间调解是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有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或:民间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主要由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构成,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20.①基本不大可能。②药物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③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药品。21.人参贵重,但错服致命。(1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用药、合理用药,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分)因此,药品发挥功效关键在于合理使用。(2分)22.略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