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校历史试题(共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2.《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3.有学者认为: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城中有市,市被垣(矮墙)围。地主经济形态下,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下列描述最符合“城区即市区”的是A.“列廛(chán居民区)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D.“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至门约十里余,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4.从洋务运动到国民政府在南京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商业均集中于政治中心B.现代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C.工商业分布区域极不平衡D.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5.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D.积极回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6.阅读下表,可以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有无锡市某村农民与合作社供应关系情况表年份参加社员占在家人口%购置物品占农民总需要量的比例%豆(斤)占比%油(斤)占比%盐(斤)占比%米(斤)占比%布(尺)占比%195010926166013198123350.87503401.5195114736689031110730217544474219311①1950年该村开始社会主义改造②农民日常生活与合作社联系密切-5-\n③该村农业合作社呈现发展趋势④农业合作社已在全国推广普及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7.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这次院系调整()A.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8.80年代国企工人写段子描述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企领导政治觉悟较低B.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打破“铁饭碗”C.国企改革指导方针出现偏差D.“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持续影响9.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这三个阶段分别依次指的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③发展乡镇企业④外出务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镇海县志·风俗志》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现象说明( )A.镇海是近代最早接受“文明结婚”的城市B.通商口岸的社会风俗已完全西化C.城乡的开放程度影响了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D.“文明结婚”不符合中国农村风俗1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时间观念的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12.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东部,埃及的重要港口)输出的胡椒等香料平均年贸易量1496年为1200吨,1506年则锐减至300多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B.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商业危机C.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中心D.中国茶叶取代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二、非选择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2大题52分。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3.(30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摘自《中国家庭史》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5-\n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4分)(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4分)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2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6分)14.(22分)阅读下列关于新中国“前三十年”(1949——1978年)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统计数据看“前三十年”表一历史阶段1949—1952年1953—1957年钢铁产量1952年135万吨1957年535万吨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4.8%18%粮食产量1952年3278亿斤1957年3901亿斤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14.1%4.5%表二历史阶段1965—1976年总体统计1949—1978年国民收入增长倍数1.9倍7.7倍国民收入每年涨幅6%7.3%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34倍13.8倍工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8%9.5%工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72倍39.2倍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9.5%13.5%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1.51倍3.4倍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8%4.3%——根据刘日新《对前三十年应当怎样看》整理材料二建设成就看“前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5-\n——陈先《九十纪行》30多年来,我国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了10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业,保证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陈先文选》材料三错误看“前三十年”对于大多数领导人和各级干部来说,过去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中习惯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来解决面对的各种困难,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大家便以为在经济建设中只要搬用这一过去成功的老经验来指导工作,就能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来。但事实告诉我们:不管你出于多么良好的愿望,不管你怎样动员群众的力量,如果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便会遭到惩罚,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金冲击《谈新中国的“前3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述新中国“前三十年”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总体状况。(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前三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哪些突出成就?(6分)以及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评析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5-\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