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定兴第三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2.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芍陂411\n.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5.观察《牛耕画像石》,你能得出的信息是牛耕画像石A.汉代开始出现牛耕B.汉代耕作技术有了提高C.耕犁已经相当完善D.汉代耕犁便于调节深浅6.《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7.《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D.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8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A.年代久远B.存世量大C.造型别致D.工艺高超9.右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机械工作示意图。其中一个转轮的左边装有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小轮,11\n小轮的一边通过传送皮带和转轮相连,另一边通过顶部的曲柄和左边的杠杆相连,从而实现了转轮和皮囊之间的传动。这是 A.春秋战国时期冶炼生铁的淬火工具B.西汉的播种工具耧车C.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D.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10.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11.右图为古代青花龙纹大缸,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片所含信息判断它最有可能出自A.唐朝的官窑B.宋代的民窑C.明朝的官窑D.清初的民窑12.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 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3.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这座墓葬的时间最有可能是11\n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14.“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15.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16.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17.一首流传至今的松江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黄道婆的赞颂和铭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1\nA.松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纺织技术先进地区B.黄道婆给松江地区带来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C.黄道婆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和织布机D.黄道婆发明的先进纺织技术属于丝织技术18.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国内所有的矿产、冶炼、铸造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经营,商人不得参与。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B.保证生产所需铁制工具的供应C.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D.保证武器生产以满足战争需要19.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川人居住的会馆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桓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就在会馆里唱戏酬神。据所学知识推测这位商人所处时代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20.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D.民营冶金业的兴盛21..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其根本目的A.劝导农民重视农耕,维护传统B.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C.巩固封建统治D.限制和打击工商业22.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3.1847年,英国商人的一个组织的报告书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24.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B.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25.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分洋商之利”,获得颇丰。上海商人叶运忠请求另设广运轮船局,李鸿章断然拒绝,批示:“不准另树一帜。”由此可见,李鸿章11\n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B.利用政权垄断经营C.鼓励发展民族工业D.提倡“实业救国”26.徐润是近代中国有名的买办,曾创办同文书局,影印过大量的中国古代典籍和西学图书,广为发行,并与买办唐廷枢一起成功经营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下列对近代中国买办阶层的历史影响论述正确的是A.近代中国的买办是西方侵略者的帮凶B.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C.避免了中国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D.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27.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以前,产自江浙和福建的棉布十分畅销,但自从开埠通商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土产棉布质量的下降B.交通运输的不便C.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D.洋布洋纱的冲击28如果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洋务运动,那么,这里的“插柳”是指A.掀起“实业救国”浪潮B.诱导了民族企业的产生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D.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29图一、图二两类企业的共同点是图一 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及其广告图二 陈启源创办的 继昌隆缫丝厂①属于近代工业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③面向市场经营 ④完全由私人投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0.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A.西方科技的传播B.重商思潮的影响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D.改良思想的推动31.苏、锡、常、镇地区以往很少种桑养蚕,1865年之后则“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同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上述地区①部分农产品商品化 ②自然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③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④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扩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11\n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33.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年份19151916191719181919盈利指数-4.387.6136.9321.4370.56 A.辛亥革命的推动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C.“实业救国”新思潮的推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34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不相符的是A.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B.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C.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D.民族工业与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处于明显弱势35.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开始很值钱,两块钱就能办一桌酒席,但到了1949年5月却出现了“粒米值百元”的现象。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哪一方面的困境A.帝国主义的搜刮B.封建势力的勒索C.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过恶性通货膨胀政策进行变相掠夺D.官僚资本的压榨36.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他的话说明了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C.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D.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37“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新技术B.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束缚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力量薄弱D.封建官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38.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9.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图中瑞蚨祥销售额日趋下降的原因不包括11\nA.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掠夺B.英美等外国资本对中国的侵略C.长期战争的破坏D.自然经济解体,手工业破产40.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1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四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11\n材料五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清世宗实录》卷57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4分)(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4分)(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8分)42.(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面,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材料二 (甲午战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纱”11\n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材料三 阅读右面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3年指数为100)统计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福明被官府扣上“私设磨坊”等罪名有何历史和政策依据?分析清政府制定这种政策的目的和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纺纱业破产的直接原因和历史根源。(4分)(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分析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4分)(4)材料三中英、法、德等国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8年同1913年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影响?(6分)11\n历史答案选择题ABCBBBCDCCCDDAACBCDACBBABBDBACBDDCCADDCCABDDB(3)商帮出现。工商业城镇兴起。(4)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直接原因:外资(机器)纺纱(孟买纱)的竞争和打压。根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3)处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