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新疆班高一历史期中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根据材料,属于同一类型的诸侯国是A.陈与齐B.杞与鲁C.鲁与管D.齐与鲁2.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3.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B.礼乐丧葬制C.婚娶联姻制D.功臣分封制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他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B.开创皇帝制度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5.《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6.《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汉武帝实行刺史制 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8.《全球通史》载:公元前127年时,皇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据此判断,当时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认为“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7\n材料中唐代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中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10.唐杜荀鹤《入关因别舍弟》诗:“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据此判断,当时寒族子弟入仕主要通过A.地方官员兴荐B.参加科举考试C.皇帝破格征召D.家族的名望地位1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12.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要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右图是我国辽宁地区发现的国内惟一完整廷寄,对此正确的说法是A.这张廷寄出现于康熙年间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D.为了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13.“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清代宫廷戏《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A.“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B.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C.“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D.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14.《起居注》是记注官(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被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15.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中世纪指封建社会)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16.2022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17.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8.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9.“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A.辽东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7\n20.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21.细菌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形式,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军民。下列与此直接有关的是A.发动九一八事变B.发动七七事变C.制造南京大屠杀D.组建七三一部队22.2022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23.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24.以下是四位同学对“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的看法。其中,看法正确的同学是甲同学:正面战场,奋力杀敌;乙同学:敌后抗战,分割包围;丙同学:统一战线,凝聚力量;丁同学:美苏援助,致命一击。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丁同学25.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宗旨C.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爆发的根源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26.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下列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起义 D.提出《资政新篇》27.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特点是A.都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主要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C.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D.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28.历史老师组织了一个有关太平天国运动两个文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课堂讨论。同学们讨论很热烈,但众说纷纭。现摘录以下四种说法,请你指出其中正确的A.两者都得到了真正的实施B.两者都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C.两者都是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献D.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29.“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D.挺进大别山7\n30.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图片展时说:“……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其中资产阶级“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的斗争有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3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是指辛亥革命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32.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幕:巴黎和会33.右表是某校同学们排练的一部历史课本剧的演出顺序,据此推断该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五四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十月革命34.“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A.南昌起义B.五四运动C.井冈山根据地创建D.八七会议35.“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狮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A.平津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7\n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请回答:(1)材料一中A、B、C三幅地图分别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是什么?(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任用管理人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4分)(3)以上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体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如何?(1分)(4)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看,材料二所引用的史料和材料三中所说的封泥分别属于哪一类?(2分)37.在国家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倡导“合道德”的学校教育,提出“道德课堂”命题,“道德课堂”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和“社区课堂”三个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组成。下面是我校校园课堂学习中,同学们收集到的一组中日关系材料。材料一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警醒。——《读者》材料二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材料三7\n阅读上述材料并回答:(1)日本在近代最早让中国警醒是在什么事件(战争)后?(1分)(2)材料二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湾”在哪一年离开中国的?依据是什么?(4分)(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发生于哪一年?为了这一场景的出现,中国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5分)三、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0分)。38.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决战中的三大战役发生在我们江苏境内的是哪一战役?(2分)(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标志性意义是什么?(2分)(3)“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请列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4分)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2分)7\n江苏省邗江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新疆班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10:CCADBBDCCB11-20:BDCBABCDCC21-30:DDDCCBCCBD31-35:CDACC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20分)。36.(1)体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3分)(2)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郡县制---选贤任能。(2分)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皇帝任命。(2分)(3)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地方听命于中央。(1分)(4)史料:材料二是二手史料,封泥是原始史料。(2分)37.(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1分)(2)事变:七七事变。(1分)时间:1895年。(1分)依据:《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分)(3)事件: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1分)时间:1945年。(1分)努力:中共倡导建立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互相配合;中共的核心领导作用;全民族抗战,众志成城。(任答3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三、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0分)。38.(1)序幕:挺进大别山(1分);战役:淮海战役(1分)(2)起点:五四运动(1分);意义: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分)。(3)革命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2分)、辛亥革命(2分)。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2分)。7